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三单元教案_第1页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三单元教案_第2页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三单元教案_第3页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三单元教案_第4页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三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目标1.懂得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等。2.通过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并且观察地球结构模型,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3.根据世界地形图,在一个塑料球体上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4.利用橙子制作地球制作模型,并且模拟地球自转。5.观察地球仪,从地球仪的观察上获得有关地球的知识。教学重点通过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等活动,了解地球结构、地球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地球自转情况。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初步

2、了解有关地球的结构、海陆分布、自转等方面的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等。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材料:橡皮泥、塑料球体、彩色铅笔等等。制作地球自转模型的材料:橙子、吸管、地球仪等等。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1.出示课本20页的这幅插图,引导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的地球。2.教师引导: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等。我们也知道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一年四季的变化等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和地球的运动有关系吗?地球又是怎样运动的?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二、聚焦1.大家知道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

3、的结构是怎样的?球形地球又是怎样用运动的?我们能做一个地球模型来表达所知道的地球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2.板书课题。三、探索活动一:我所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1.教师引导: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呢?除了自己知道的地球知识之外,你们还对哪些地球知识感兴趣?2.学生分小组活动,交流自己已经知道的地球知识,并说一说自己感兴趣的地球知识,填写在课本21页“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记录表中。3.全班交流,预设:“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记录表我所知道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是球状的。地球运动是围绕太阳转。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岁。地球是太阳

4、系从内到外的第3颗行星。目前地球上生活着70亿左右的人口。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地球上昼夜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动的?转动周期大约是多长时间?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夏季白天的时间比冬季长?活动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教师引导: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者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的加以修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模型一:地球结构模型1.大家还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地球结构的知识,

5、大家还知道地球的结构吗?2.出示课本22页地球的结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地球的结构。预设: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的厚度约17千米,地幔的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为3500千米。3.提出模型制作要求:下面请大家利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剖开并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4.学生分小组利用三种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并且剖开地球结构模型,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进一步了解地球结构。5.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制作观察地球结构模型,你知道了地球结构方面的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预设:我知道在地球的结构中,地壳是最薄的一层。地球的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

6、面,主要是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而确定的。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而高山、平原地区的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左右。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岩造物质构成。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模型二:地球海陆分布模型1.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大致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2.提出要求:请大家根据世界地形图,在一个塑料球体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3.出示课本72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此次制作模型的要求及方法。4.

7、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要求制作地球陆地和海洋分布模型。5.全班交流展示同学们制作好的地球海陆分布模型。说一说通过这次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知道了哪些知识?预设:通过这次制作海陆分布模型,我知道了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占地球表面积的绝大多数,陆地的面积比较小。通过这次制作海陆分布模型,我知道了地球上陆地不是全部连接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世界各地,分成7大板块,海洋也被这些陆地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6.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并且说一说我们可以从这个地球以上获得哪些知识?预设: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公里,比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5亿平方公里的两倍还要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8、。地球上,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是相互连通的,各大洋之间都有宽阔的水域或者比较狭窄的水道相连。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分布很不均匀,全球陆地面积的67%集中在北半球,而世界海洋面积的57%集中在南半球,海洋面积在北半球约战海陆总面积的61%,在南半球约占81%,海陆分布存在着不太标准的南北对称现象。模型三:制作地球自转模型1.出示课本23页上面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制作地球自转模型的所需材料、方法。全班交流2.所需材料:橙子、吸管等。3.制作方法:横切橙子。将橙子中的果肉去掉。将吸管穿过橙子。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活动方法制作地球自传模型。5.全班交流,各小组展

9、示本小组制作的地球自转模型,并且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自转模拟。三、研讨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制作有关地球的模型,探究了一些地球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地球结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结构及特点方面的知识。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可以解释地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地球自转模型可以解释地球自转的情况。问题2:对比不同的模型,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相同之处:他们制作的都是有关地球的模型。不同之处:他们制作地球模型的侧重点不一样。地球结构模型侧重于展示地球的结构,地球海陆分布模型侧重于展示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地球自转模型侧重于

10、展示地球的自转情况。问题3: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学生通过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改进。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结构、海陆分布、自转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结构、海陆分布和自转等方面的知识。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在地球上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2.利用画图的方式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我们的假设。3.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并且形成最终的结论。4.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针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我们的假设,并且通过模

11、拟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形成我们最终的结论。教学难点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并且利用模拟实验证明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形成最终的结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手电筒、地球模型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课本24页上面一幅图片,教师引导: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2.板书课题2.2.昼夜交替现象二、探索活动一:形成我们的假设1.教师引导:昼夜交替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能提出自己的假设吗?2.提出要求:通过画图说明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12、3.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解释的假设,并且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活动二:交流我们的假设1.全班交流,各小组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展示自己所画的图片。2.预设:假设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假设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假设3:地球自转。假设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活动三: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1.教师引导: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呢?如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这需要做模拟实验。2.出示课本25页上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全班交流3.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模型等。4.实验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

13、地球模型,同时转动地球模型。(说明实验方法根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活动四:交流我们模拟实验的情况1.各小组针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法。2.运用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并得出实验结论。3.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4.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情况以及看到的实验现象。根据模拟实验,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根据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提出的哪些假设是成立的。5.补充有关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知识:地球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在不停自转导致的。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体。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

14、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在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黎明或者傍晚。又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还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者终日不出的现象,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三、研讨刚刚我们针对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提出了我们的假设,并且设计了模拟实验,初步检验了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下面我们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通过模拟实验能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

15、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我们的假设。我们可以通过地球模型上的光亮程度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问题2:能解释昼夜现象的假设有哪些?他们有什么不同?能够解释作业现象的假设有三个: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在这三个假设中,“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这一假设是以地球为中心,“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是以太阳为中心,而“地球自转”是撇开太阳提出的假设。问题3: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进一步设计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判断。“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这种说法本

16、来就是错误的。“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这一假设不仅解释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而且解释了地球上一年四季的现象,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确定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这一假设是正确的。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探索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懂得昼夜交替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相关材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知识。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2.了解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且比较这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3.再一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进

17、一步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并且得出实验结论。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探索的漫长过程,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教学难点1.再一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2.比较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做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的材料:地球模型、铁丝、亮片、手电筒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做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初步探讨了地球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过我们发现这个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多种可能,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最

18、终的结论又是什么?历史上人们对地球的运动又有过哪些看法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2.板书课题: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二、探索活动一:阅读相关的资料1.教师引导: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2.出示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两位伟大的天文学家。3.再出示托勒密地心说的示意图和哥白尼日心说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再看一看,初步了解地心说的观点内容和日心说的观点内容。4.学生仔细阅读托勒密地心说的资料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资料,进一

19、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提出的时间、观点的内容以及观点提出的依据。5.全班交流比较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出示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进一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的异同之处。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天文学家及观点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主要观点1.地球是球体。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1.地球是球体。2.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相关证据1.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20、。2.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会带动其他物体,如云彩等等一起转动,人们看见的却是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3.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的东升西落。1.如果在帆船桅杆顶端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2.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不可想象。6.地心说、日心说两种观点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预设:不同之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地球静止不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太阳旋转,地球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相同之处:“地心说”和“日

21、心说”都认为地球是球体。7.教师引导:日心说和地心说这两种观点在当时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那么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正确呢?8.出示课本26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了解图片内容,再读一读图片旁边的文字。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9.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发现,大家认为地心说和日心说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又有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预设:地心说中,地球是球体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而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地球静止不动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日心说中,地球是球体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地球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这个说法也是正确的,太阳是宇宙中心这个说

22、法是不恰当的,只能说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个说法也是不完全准确的,应该说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活动二: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教师引导:上一次我们做了一次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不过我们却发现有多种假设都能够解释地球昼夜交替现象。今天这一课我们改进实验方法,再一次做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2.第1步,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出示课本25页上面一幅图中的地球模型,再出示课本28页改进后的地球模型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比较两幅图片中的地球模型,看一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更为合理?预设:课本28页的地球模型

23、更为合理,更能反映地球的实际情况。因为地球在环绕太阳公转的时候,公转轨道面和地球赤道并不重合,呈现出一个约23度的夹角,所以我们看到的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是端端正正的,而是略微倾斜的。改进地球模型的方法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做地轴。3.第2步,在大陆板块上贴反光的小圆片回顾上一课的地球自传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大陆板块上分别贴上几块小亮片呢?预设:贴上小亮片是为了在实验中当手电筒的亮光照射到地球模型上时可以反光,展现出更好的实验效果。4.第3步,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模型自转学生再一次回顾上一课的地球自转模拟实验,比较一下手电筒的光源亮度,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用较强

24、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预设: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可以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如果光源较弱,实验效果不太明显,会影响我们的实验结论。5.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改进地球模型,在地球模型上贴上小亮片,然后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且画图记录下我们的观察结果。6.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且加以适当的指导。7.全班交流学生展示本小组记录的有关观察结果的图片,并且对自己的图片用文字进行适当的描述。通过本次模拟实验,你们得出了怎样的实验结论?通过这次模拟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的。三、研讨我们刚刚了解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并且再一次改进了实验方法,完成了地球

25、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完善了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下面我们来交流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他们如何使自己的理论模型更具有说服力的?不同之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地球静止不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太阳旋转,地球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相同之处:“地心说”和“日心说”都认为地球是球体。相关证据地心说1.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2.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会带动其他物体,如云彩等等一起转动,人们看见的却是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3.因为人们看到的

26、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的东升西落。日心说1.如果在帆船桅杆顶端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2.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不可想象。问题2: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两次地球昼夜模拟实验的比较记录表,引导学生填写表格。第1次第2次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地球模型简单的一个球作地轴,并且在地球模型的大陆板块上贴上了反光的小圆片。光源用手电筒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让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表现画一幅图解释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画的

27、是一组图片表现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结论有几个实验结论。只有一个实验结论:地球自转引起地球昼夜交替现象。问题3:现在你认为昼夜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历史,知道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同时我们还改进了实验方法,再一次模拟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完善了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地球自转以及昼夜交替现象的知识。2.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1.懂得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也不相同。2.通过探究活动,比较

28、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看到太阳。3.联系我们生活实际经验,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的转动。4.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进一步确认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经验、查阅资料等方法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懂得地球是绕着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活动懂得地球的自转方向。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旋转的转椅、地球模型、手电筒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比如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今天这

29、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2.板书课题:2.4.谁先迎来黎明二、探索活动一: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看到太阳1.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并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并用显眼的红色五角星标志出来。2.做模拟实验(1)出示课本29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幅图片,了解图片内容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方法及要求。(2)全班交流模拟实验方法:十几个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圆形的红色大硬纸板,代

30、表太阳。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看到太阳。(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活动,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3-4个小组,让每位同学都能够体验这次活动。3.全班交流(1)当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的时候,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北京先见到太阳。(2)当大家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的时候,北京和乌鲁木齐又是谁会先见到太阳?乌鲁木齐先见到太阳。活动二: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1.教师引导:大家都有坐过汽车的经历,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预设:树木是向后运动的,与汽车前进的方向正好

31、相反。2.当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周围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引导学生坐一坐转椅,观察当转椅自西向东转动时,周围的景物在怎样运动?当转椅自动向西旋转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预设:当我们将转椅自西向东旋转的时候,发现周围的景物在自动向西旋转。当我们将转椅自东向西旋转的时候,发现周围的景物在自西向东旋转。3.通过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树木的运动,坐在大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运动,我们发现周围物体的运动有什么规律?预设:我们发现汽车前进的方向和转椅转动的方向正好与周围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4.如果我们把地球比做一个巨大的大转椅,当我们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

32、,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预设:太阳和其他天体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说明太阳和其他天体的运动方向是从东到西,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球是由西向东自转的。活动三: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1.出示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在地球模型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2.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先将反光小圆片贴在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再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一个同学让地球模型按正确的方向旋转,另一个同学从太阳的位置进行观察,思考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座城市,哪一座城市会先迎来黎明?3.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4.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3、,并适当的加以指导。5.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座城市,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预设:北京。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吗?预设:因为地球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转动,而北京在东边,乌鲁木齐在西边,当地球自转的时候,必定是东边的城市先看到太阳,西边的城市后看到太阳,因此处在东边的北京先迎来黎明。6.教师进一步补充有关地球自转和时差的知识。时差是地球上两个地方的时间的差值,它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地球在一天中(24小时)自转360度,因此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每隔1度,相差4分钟,每隔1分,相差4秒钟,它可以分为地方时差和区时差,地方时差也就是两地的地方时的差值,如伦敦在0

34、度经线上,北京在东经116度,两地相差116个经度,地方时相差7小时44分钟,北京在伦敦的西边,因此北京的地方时比伦敦早了7小时44分钟,区时也就是两地所在时区的时间差,如伦敦在零时区,北京在东八区,两地相差8个时区,时间相差8小时,如前所述,北京比伦敦的区时早8小时。三、研讨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知道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会相同。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问题:问题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北京先迎来黎明,因为地球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转动,当地球转动的时候,北京在东边,先看到太阳,乌鲁木齐在西边,后看到太阳。所以

35、处在东边的北京就先迎来黎明。问题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的话,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这是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而得出的。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也不会相同。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自转方面的知识。2.5.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四季交替,年年循环,日影变化也会随着季节有规律的变化。2.通过查

36、阅资料,了解古人是如何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的。3.学习制作简易圭表来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并且利用自己动手制作的圭表进行实际观察,记录影子的实际长度。4.根据太阳在同一地点的正午时分随四季变化,位置发生变化的特点,模拟影子长度的变化,探索影子变化的规律。教学重点通过查阅资料、自制圭表以及实际观测等方法探索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初步探索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知道从春到夏、从冬到春,物影渐渐变短,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影子渐渐变长,一年之中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等等。制作硅表的材料:硬纸板、白纸、尺子、手电筒、橡皮、铅笔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我们站

37、在阳光下,在我们的身后就会有一道或长或短的影子。我们也曾经观察过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知道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出示一些有关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长短不一的影子。2.四季交替,年年循环,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日影的变化规律。3.板书课题:2.5.影长的四季变化二、探索活动一:查阅资料,了解古人是如何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的1.出示课本31页古人有关日影四季变化的规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古人有关影子变化规律的观测发现。2.出示表格,请同学们根据古人的观测发现来填写下列表格。古人的观测发现不同季节春正午影子示意图影子长短比较长规律影

38、子适中夏最短影子最短秋冬比较长影子适中最长影子最长3.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一年之中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春秋两季影子,不长不短。4.教师引导: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了解影子变化的规律,那么古人是如何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的呢?预设:古人是利用圭表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并从中发现规律的。活动二:学习制作简易圭表来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1.教师引导:古人利用圭表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并从中发现日影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也来学习古人制作一个简易的圭表,来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2.出示课本31页下面两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了解制作简易圭表的所需材料及制作方法。全班交流3.制作材料:一张白纸、尺子、

39、签字笔黑色、硬纸板等等。4.制作方法:先在白纸上利用尺子和签字笔制作圭面刻度,再用剪刀将黑色硬纸板剪成长方形,固定在圭面上,这样一个简易的圭表就制作成功了。5.学生分小组活动,动手制作简易圭表。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简易圭表。活动三:实际观察1.教师引导:我们的简易圭表制作成功了,下面我们就来利用自己动手制作的圭表来测量并且记录影子的实际长度。2.出示课本32页利用圭表测量影子长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利用圭表测量影子长度的方法。3.学生动手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圭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并且进行记录。4.教师小结:我们要想比较影子长短的变化,得出影子变化的规律,就要每天在固定的

40、时间测量,并且记录影子的长度。我们可以将自制的圭表放在正午时分太阳可以照射到的窗边,每天记录正午时分的影子长度,并且在一年四季都要坚持测量和记录,这样才能得出一年四季影子变化的规律。活动四:根据太阳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分随一年四季变化而位置变化的特点,模拟影子长度的变化。1.出示课本32页左上方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2.提出模拟活动要求: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不同位置,观察影子的长短变化,并记录下来。3.出示课本32页右上方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初步了解本次模拟活动的所需材料及操作方法。全班交流4.所需材料:橡皮、铅笔、写着“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红色

41、圆形硬纸板、手电筒等等。5.活动方法:将铅笔插在橡皮上,放在桌子上。学生用手分别将写着“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红色圆形硬纸板举在相应的位置,模拟冬至、春分秋分、夏至的太阳位置。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不同位置在冬至、春分秋分和夏至这三个位置,分别照射中间的铅笔,观察影子的长短变化,并将观察的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观察影子的长短变化,并且记录在活动手册上。7.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影子长短变化的记录表。指生说一说从这一模拟活动中你得出了日影一年四季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预设:从这个模拟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影在冬至最长,夏至最短,春分秋分时影子不长不短。三、研讨刚刚我们通过查阅资

42、料、制作圭表和模拟活动了解了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那么四季交替,在正午时分物体的影子长短会怎样有规律的变化呢?预设:在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是有规律的变化的,从春到夏,影子渐渐变短;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影子渐渐变长;从冬到春,影子又渐渐变短。一年中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四、探索1.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北京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的变化表。2.引导:不同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在正午时间的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有所不同,上表是北京地区的变化数据,通过数据我们能发现什么?我们还可以查一查资料,比较一下我们所在的地区与北京地区的数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3.预设:夏至时分,日出时间最早,日落时间最晚,

43、正午太阳高度角度最大。冬至时分,日出时间最迟,日落时间最早,正午太阳高度角角最小。而春分和秋分的时候,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度都是一样的。并且这三个数据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四季交替,年年循环,日影变化也会随着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其变化规律是一年当中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从冬到春,从春到夏,影子渐渐变短;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影子渐渐变长。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除了自转这种运动方式之外,地球还在公转。2.了解什么是地球的公转,知道地球公转有哪些特点。3.通过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公转。4.通过分析有关数据和

44、交流讨论,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什么是地球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之间的规律。教学难点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与地球一年四季变化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塑料小球、圆盘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上几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在自转,因为地球的自转,所以才有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2.其实除了自转这种运动方式之外,地球还在公转。那么什么是公转?地球的公转与地球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吗?3.出示课本33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图片。4.板书课题: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公转1.通过观测,人们早就发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

45、还围绕着太阳公转。2.出示课本34页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想一想,从这幅图中我们能发现地球的公转有哪些特点?3.引导学生从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会改变吗?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怎样的?4.全班交流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地球公转周期是365天6小时9分10秒,为一个恒星年,或者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一个回归年。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会改变吗?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怎样的?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每一点都在相同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地球轨道面。地球是在公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上的每一点都在同一平面上,而且

46、构成了一个封闭的曲线,这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走的封闭曲线叫做地球轨道,地球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5.教师继续补充有关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有一点距离太阳最近称为近日点,有一点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地球的公转遵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规律。活动二: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教师引导:前面我们模拟了地球的自转,那么我们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在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吗?2.学生分小组交流,想一想怎样才能模拟地球同时在自转和公转。3.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如果方法可行,可以引导全班同学动手模

47、拟地球自转和公转。4.出示课本34页下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插图,初步了解模拟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法。准备一个小塑料球,在球上画一条赤道。再准备一个圆盘作为公转的轨道。让小球在圆盘中运动起来,观察小球的运动。5.引导学生利用这个方法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6.教师提出模拟活动的注意点:在模拟活动中,看一看小球的轴所指的方向是否不变?小球能同时自转和公转吗?7.学生分小组开始活动,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8.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通过这次模拟活动,你对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认识?还有什么问题?9.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地球公转的认识并且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活动三:地球公转与四季变

48、化1.出示问题: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有关。关于四季的成因,人们常常以为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这个观点对吗?请结合下面的有关数据和事实分析和讨论。2.出示课本35页有关地球公转轨道距离与时间的数据。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的时间点平均距离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1.49亿千米1.47亿千米1.52亿千米每年1月初每年7月初3.学生仔细研究地球公转轨道距离与时间,并且通过讨论交流,思考上面的观点是否准确,提出自己的理由。预设: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是1.47亿千米,而这个时候是每年的

49、1月初,1月初北半球正是冬天,因此上面观点中说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太阳与地球的远距点是1.52亿千米,这个时间是每年的7月初,7月初北半球正是夏季,因此上面有观点中说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这个说法显然也是不准确的。4.出示课本35页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季节。预设:当南半球是夏至的时候,北半球正是冬至。当南半球是冬至的时候,南半球正是夏至。当北半球是春分的时候,南半球正是秋分,当北半球是秋分的时候,南半球正是春分。所有季节正好相反。5.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来分析上面的观点是否准确?预设:通过同一

50、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来分析,上面的观点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地球分南北半球,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所以就不存在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这种说法。6.教师小结:从资料中能找到支持或反驳有关观点的事实或数据,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关于四季的成因究竟是什么,我们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研究,今天这节课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三、研讨刚刚我们探究了地球公转的特点,并且模拟了地球的公转。下面我们来讨论以下问题:问题1:在模拟实验中,我们是怎样模拟地球的运动的?在模拟实验中,我们利用一个塑料小球作为地球模型,在球上画了一条赤道,又准备了一个圆盘作为地球公转的轨道,然后让小球在圆

51、盘中运动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地球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在公转的样子。问题2:通过观察图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地球公转的特点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地球公转周期是365天6小时9分10秒,为一个恒星年,或者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一个回归年。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有一点距离太阳最近称为近日点,有一点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地球的公转遵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规律。四、课堂总结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公转就是地球围绕

52、太阳在转动。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更替。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公转的知识。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2.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观察周围环境等方法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3.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总结本单元中我们认识到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教学重点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观察生活等方法了解昼夜交替和一年四季的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通过收集资料等方法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

53、、班级记录表、收集到的有关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知识卡片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有关运动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我们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2.地球运动的方式有哪些?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有哪些特点?地球的自转特点:(1)地球绕地轴自转;(2)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3)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恒星日,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4)地球表面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地球表面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降低。地球的公转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天6小时9分10秒,为一个恒星年。或

54、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一个回归年。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有一点距离太阳最近,称为近日点,有一点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4.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对地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四季变化。5.那么昼夜交替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四季变化又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方面的问题。6.板书课题: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二、探索活动一:交流我们知道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1.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以前所学到的知识,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方面的知识,下面请大家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

55、物产生的影响,并完成课本36页“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班级记录表。2.出示课本36页的记录表,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完成这张班级记录表。全班交流,学生分别说一说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活动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信息教师引导:有关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还有很多很多,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阅了一些资料,下面就请大家展示交流我们收集到的信息。活动三:展示我们收集到的信息1.出示课本37页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知识卡片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2.出示课本37页上面蝴蝶、猫头鹰和郁金香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

56、看,并结合这张知识卡片进一步了解昼夜交替对蝴蝶、猫头鹰和郁金香的影响。3.除了我们书上提供的这个范例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的信息?4.全班交流,预设:(1)植物受光照的影响,体现在各种鲜花的身上尤为突出,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不一样,林奈就利用开花的时间不同这一特点制作出了一个花钟。出示花钟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些花的开花时间。预设: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下午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57、;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白天和晚上部分植物的形态也不一样。合欢树早上,晚上叶片会合拢,中午会受光的刺激,叶片张开进行光合作用。早上太阳升起后,含羞草的叶子感知到外界的光和热,开始伸展开它的叶子。等到正中午的时候,外界的光线和温度到达了一个极点,含羞草的叶子会稍微合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护自己。等到傍晚之后,太阳落下,空气中的湿度开始增加,温度降低,含羞草的叶子就会闭合起来。向日葵是一直朝着太阳转动的。(2)昼夜交替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影响。昼夜变化让动物产生了昼伏夜出或者夜伏昼出的生物钟规律,比如老鼠就是昼伏夜出,而人类以及其他许多的哺乳动物都是夜伏昼出。5.四季变化对

58、生物的影响(1)出示课本37页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知识卡片,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2)出示夏天的北极狐和冬天的北极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张图片,比较夏天的北极狐和冬天的北极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预设:北极狐的毛发在冬天时是白色,夏天时是棕色的,这个毛色变化应该是它的保护色吧。就像变色龙一样,通过改变身体的颜色来隐藏自己的。冬天的时候体毛是白色在雪地里就不容易被发现,而夏天的它的体毛变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这样就和冻土相差无几。颜色和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藏。(3)除了北极狐之外,还有哪些动物在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皮毛。学生列举,教师

59、相机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一步体会四季交替对动物的影响。雷鸟,羽色因季节而异,而与环境一致:冬季羽毛白色,与雪地相一致;春夏则为有横斑的灰或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雪兔为了适应冬季严寒的雪地生活环境,冬天毛色变白,直到毛的根部;耳尖和眼圈黑褐色;前后脚掌淡黄色;夏天毛色变深,多呈赤褐色,是中国唯一冬毛变白的野兔。(4)出示刺猬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刺猬在一年四季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预设:刺猬在冬天会冬眠,春天、夏天和秋天的时候才出来活动。还有哪些动物也像刺猬一样?预设:青蛙、蛇、熊等等。教师分别出示这些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5)四季变化除

60、了会对动物产生影响之外,同时还会对植物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四季变化会对植物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预设: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就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到春天又会长出新的叶子。还有一些植物在冬天的时候会在树叶的表面长出一层蜡质的东西,以抵御整个寒冷的冬天。(6)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植物分别在夏天和冬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图片,进一步体会四季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三、研讨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究竟有哪些影响呢?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和人一样,动植物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也会发生着变化,植物花开花闭、叶开叶合,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