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业务真题-名词解释-艺术_第1页
新闻传播业务真题-名词解释-艺术_第2页
新闻传播业务真题-名词解释-艺术_第3页
新闻传播业务真题-名词解释-艺术_第4页
新闻传播业务真题-名词解释-艺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间离效果 又称陌生化效果、疏离,是 HYPERLINK /zh-cn/%E5%BE%B7%E5%9B%BD o 德国 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 HYPERLINK /zh-cn/%E5%B8%83%E8%8E%B1%E5%B8%8C%E7%89%B9 o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所提出的戏剧表演理论,是指将观众疏远于戏剧或电影,这被 HYPERLINK /zh-cn/%E5%B8%83%E8%8E%B1%E5%B8%8C%E7%89%B9 o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称为叙事剧(史诗剧)。 HYPERLINK /zh-cn/%E5%B8%83%E8%8E%B1%E5%B8%8C%E7%89%B9 o 布莱希

2、特 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为政治服务;观众对舞台上的戏剧投射情感会妨碍观众的冷静判断。在剧本的创作上,他多以异国的、模糊的时空背景,并运用说书人讲述故事,以达到观众与剧情间的疏离效果。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而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方法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叙述体戏剧所特有的特征。国内长期以来总倾向于将间离理论视为一种表演方法。例如王晓华在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中所归纳的:间离“作为一种方法主要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1. 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2. 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2(P

3、. 24)就间离理论而言,表演层面仅仅是其产生作用的外延之一,与其并列的至少还包括导演处理、舞美手法、音乐处理、以及戏剧结构和文本修辞等方面。布莱希特之所以更偏爱就表演问题论间离理论,是因为对于完整的戏剧实践过程而言,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相对来说是在所有实践环节中更为关键的,在剧作层面,作为剧作家的布莱希特无须多言,只要提供符合间离理论的作品即可事实上他正是这样做的,而作为导演,他就必须让演员甚至观众明白如何在表演及对演出的欣赏中体现、实践、理解和接受间离理论。如此看来,他的这种理论偏爱体现着一种高明的理论宣讲策略。但作为研究者而言,绝不可以就此将间离理论仅仅视为一种表演理论,并仅在这一层面推究

4、间离理论的内涵。如果我们将概念的外延当作其内涵,并据此展开反思,如此行事,不产生某种认识上的偏差倒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对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作出全面的认识以及反思就必须从它真正的理论内涵出发。印象派艺术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 HYPERLINK /view/78851.htm t _blank 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 HYPERLINK /view/3622.htm t _blank 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 HYPERLINK /view/64741.htm t _blank 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

5、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其代表作品中, HYPERLINK /view/17632.htm t _blank 马奈的 HYPERLINK /view/121435.htm t _blank 草地上的午餐、 HYPERLINK /view/17359.htm t _blank 莫奈的 HYPERLINK /view/419671.htm t _blank 日出印象、梵 HYPERLINK /view/41261.htm t _blank 高的 HYPERLINK /view/5644.htm t _blank 向日葵等

6、更是鼎鼎大名。(以下是印象派绘画的部分画家和作品)马奈- 草地上的午餐 吹笛少年 莫奈 -日出 印象 睡莲 梵高- 向日葵 星夜 鸢尾花塞尚 雷诺阿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 HYPERLINK /view/83426.htm t _blank 卡米耶毕沙罗、 HYPERLINK /view/17656.htm t _blank 雷诺阿、 HYPERLINK /view/310092.htm t _blank 西斯莱、 HYPERLINK /view/192973.htm t _blank 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 HYPERLINK /view/95

7、894.htm t _blank 保罗塞尚等。他们继承了法国 HYPERLINK /view/6464.htm t _blank 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 HYPERLINK /view/6757.htm t _blank 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 HYPERLINK /view/3562.htm t _blank 神话、 HYPERLINK /view/9438.htm t _blank 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

8、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印象派,也叫 HYPERLINK /view/5064.htm t _blank 印象主义,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当时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1874年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有

9、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 1874年,有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组织了一个他们自己的画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 吹短笛的男孩,又称吹笛少年,1866年 ,160 x98cm ,布 油彩 ,巴黎 奥赛博物馆 ,爱德华马奈 法国 吹笛少年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

10、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 自然主义作家左拉曾在这幅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虽然现在看来,这幅画给人带来的震撼并未见得有多强烈。然而在马奈那个时代,这幅画的好处恰恰在于叛逆,不合当时的礼教。第一没什么内容,第二没有什么深意,就是个小男孩,什么都不代表,什么都不说明。而且马奈画的时候非常快

11、,完全变革了以前的画法!当时官方沙龙展的评委们都不愿意收这幅作品,谁又想到100多年后,这幅画市值8亿人民币。 权威评价:19世纪60年代,刚刚摆脱第一任老师库图尔的权威的马奈,又遭到同时代人的不理解,他在沙龙中经历了好几次失败。他在室内作的与实体同样大小的人物绘画给人一种奇怪的印象,遭到许多批评,例如这幅吹短笛的男孩,被1866年的官方沙龙展的评判委员会拒绝。这幅画表现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这是一种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子,它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笛子的名称成了画的题目。由一儿童在画家的画室里扮演的乐师占据了画的中心位置。他清楚地显现在色调细微变化的灰底色上,画底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

12、空间,仅仅给人一种空气在他的周围流动的印象。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常常使用的这种中性的不可触知的背景,是受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画家,尤其是贝拉斯克斯和牟利罗的启迪,马奈不久前去马德里旅行期间,对他们大加赞扬。由于想让被画对象看起来是孤立的,避免造成这是在游行或军事训练现场创作的印象,马奈没有加进任何轶事性背景成分。孩子、服装及短笛构成画的惟一主题。画是在画室的冷光线中完成的,这一点从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证实。马奈很早就参军了,是一名水兵,他以怜悯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兵,为因画画需要而穿上的这身行头感到骄傲。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身由红、黑、白、金色装饰的完美军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属套上。用白色布带束住的

13、乐管在男式紧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绒上和裤子的茜红色呢上闪闪发亮,短上衣上饰有铜纽扣。紧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带形成一道亮光,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生气,与有点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马奈的同时代人指责这缺少厚度,处理过于简单,像是厄比纳尔城印出来的天真的民众像。背景与人物之间没有配景,也没有联系,这些也使人物显得不真实。人物用大色点处理,很像扑克牌上的人头像和日本的铜版画。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今天普遍受到好评,这幅画是马奈对很少被印象派画家画的军队主题的一个无视传统观念的挑战。这幅画的朴实无华证实了艺术家的现代性,他是一切陈规之敌,他通过其作品表达一种新的世界观。“我相信不

14、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在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 马奈简介: 马奈Adouard Manet(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是亨利凡汀拉图尔的巴迪侬画室画作中位于中间的那个人,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们视为大师。这些画家比马奈年轻10岁左右。尽管马奈得到了这个尊称,尽管他与这些年轻画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同他们一起外出写生,他却始终拒绝参加印象派组织的画展。由于希望得到官方的承认,他从1859年开始定期将画作送给沙龙评审委员会审查

15、。他参加沙龙的运气时好时坏:有时他成功地被接受,如当他于1861年在沙龙上展出一幅名为弹吉他的人的画作时(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时又被轻蔑地拒之门外,如当他于1866年向沙龙提交一幅名为吹短笛的男孩的画作时。 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将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从这里

16、我们可以看到莫奈的才气和自负感。此画明显带有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

17、自然。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 HYPERLINK /view/15419.htm t _blank 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 HYPERLINK /view/6323.htm t _blank 荷兰、 HYPERLINK /view/3565.htm t _blank 英国、 HYPERLINK /view/3820.htm t _blank 西班牙、 HYPERLINK /view/1554.htm t _blank 日本、 HYPERLINK

18、/view/61891.htm t _blank 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 HYPERLINK /view/108441.htm t _blank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 HYPERLINK /view/2106267.htm t _blank 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

19、。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耶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印象主义画家先后

20、举办了8次展览,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 HYPERLINK /view/190955.htm t _blank 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他的弦乐

21、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音乐”加以赞扬。以后此词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并不再带有贬意。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养料。其艺术表现手法有: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在节奏上喜欢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由于喜好对不同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

22、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德彪西以后,虽然难于将某个作曲家截然归入印象主义的行列,但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与手法的实际影响已遍及整个音乐世界。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 ,但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 ,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却众说不一。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一些文学家的确 有类似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

23、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质,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意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感情状态。他们与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相同,也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或理性的提炼加工,于是他们本人也成了传达外界刺激与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印象派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之间有类通之处,它们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印象主义反对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而倾向于感觉的描述。通常被认为象征主义的某些诗人,实际上更倾向于印象主义,例如象征主义领袖之一保尔魏尔兰的诗艺一诗,与其说是在谈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篇印象主义宣言。法国文学史家把龚古尔兄弟作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 ,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义代表

24、人物的法国诗人、小说家皮埃尔洛蒂,他的某些诗歌的确如印象派画家那样在“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纪法国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义的严重影响,某些小说中只剩下感觉印象的朦胧的追求。英国19世纪末的王尔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19121918年在伦敦的一部分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诗派,与印象主义一样强调感觉印象的描绘,但他们自称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们认为形象的模糊与不明确是浪漫主义的余风,因而全力加以攻击。但理论上的分歧在创作实践上有时却很难觉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国诗人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约翰高尔德弗莱彻等人的许多作品与印象主义的诗无分彼此。在德

25、国文学中情况也相似,文学史家无法确认界线分明的印象主义流派。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为首,包括理查戴默尔、古斯塔夫法尔克等人,被认为是德国印象主义倾向最明显的诗派,但他们强调如实记录事物给诗人的感觉经验,因此接近自然主义。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和阿尔诺霍尔茨等人的许多诗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义倾向。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

26、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写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印象派摄影一八八九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

27、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

28、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印象派电影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

29、(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PS:抽象派 HYPERLINK /view/5293.htm t _blank 抽象是具象的相对概念,是就多种事物抽出其共通之点,加以综合而成一个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抽象绘画(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包含多种流派,并非某一个派别的名称: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来的。但无论其派别如何,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战以后,由抽象观念衍生的各种形式,成为二十世纪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抽象绘画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

30、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抽象绘画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抽象绘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一几何抽象或称冷的抽象。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形主义.,而发展出来。其特色为带有几何学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为代表。二抒情抽象或称热的抽象。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带有浪漫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为代表。代表画家康定斯基(W.Kandinsky,186694),抒情抽象派代表画家,“抽象绘画之父”,曾是德国表现主义团体蓝骑士的领导

31、者。代表作构成第四号(战争)(1911,杜塞尔夫莱茵河西发里亚艺品收藏室)、构成第七号习作(1913,莫斯科Tretyakov画廊)、光之间第599号。蒙德里安(P.Mondrian,18721944),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deStijl)的主将,代表作黄与蓝的构成(1929)、百老汇爵士乐(194243,纽约现代美术馆)。马列维奇(K.C.Malevich,18781935),俄国构成主义倡导者,也是几何抽象派画家,代表作飞机起飞(1915,纽约现代美术馆)、青色三角形与黑色长方形(1

32、915)。库波卡(F.Kupka18711957),捷克画家。运用色彩理论和音乐式和谐造成独特的几何风格,例如绘图构成主题二(191112,华盛顿国家画廊)、垂直线语系习作(1911)。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画家。运用色彩调和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鱼(1925,油彩加水彩,纸裱在卡纸板上,48.568.5cm,汉堡美术馆)、干道与支道(1929,油画,布,8376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死与火(1940,油画,8367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 HYPERLINK /vie

33、w/64741.htm t _blank 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 HYPERLINK /view/32870.htm t _blank 绘画潮流。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 HYPERLINK /view/429245.htm t _blank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 HYPERLINK /view/24489.htm t _blank 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 HYPERLINK /view/67922.htm t _bl

34、ank 表现主义倾向。野兽主义得名于1905年 HYPERLINK /view/11269.htm t _blank 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 HYPERLINK /view/42598.htm t _blank 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而那位后来创出“ HYPERLINK /view/95722.htm t _blank 立体主义”名称的 HYPERLINK /view/205767.htm t _blank 吉尔布拉斯杂志的记者路易沃塞尔,则突发灵感地想到了这一恰当也合适的名称。他在那个被刺目的色彩弄

35、得喧嚷不已的展厅中央,发现 HYPERLINK /view/163493.htm t _blank 马尔凯(Albert Marquet)所作的一件具有 HYPERLINK /view/467.htm t _blank 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 HYPERLINK /view/37484.htm t _blank 多那太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多那太罗是 HYPERLINK /view/3784.htm t _blank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 HYPERLINK /view/716968.htm t _blank 雕塑家)。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吉尔布拉斯杂志登出,而“野兽主

36、义”的名称也很快被广泛地认同。翌年当“笼子”里的“野兽”倾巢而出,举行一个接一个惊人的展览时,野兽主义则已是影响巨增,势头高涨了。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也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野兽主义继续着后印象主义 HYPERLINK /view/17822.htm t _blank 文森特梵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吸收了东方和 HYPERLINK /view/6546.htm t _blank 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 HYPERLINK /view/231823.htm t _blank 古典绘画的

37、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 HYPERLINK /view/125486.htm t _blank 写意倾向。有人把野兽派看作是广义的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野兽派不是一个艺术运动,祗是马蒂斯等人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一个特别注意线和色彩表现力不受任何程序束縳的阶段。马蒂斯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野兽时期是绘画工具的试验,我必须出一种富于表现力而意味深长的方式,将蓝红绿并列融汇。”野兽主义作为社团存在的时间祗有二三年。参加这一社团的艺术家后来朝着不同的目标,继续作新的探索。是20世纪在欧洲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它摆脱了物体固有的色彩特征,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夸张的颜色来实现色彩在画面中的完全

38、释放和独立,野兽派的出现把欧洲从几百年的传统的自然色彩概念中释放了出来,野兽派的产生意义,就在于色彩不必依附于任何自然形态以及他们的真实性,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品格特征。)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 HYPERLINK /wiki/%E8%89%BA%E6%9C%AF o 艺术 艺术。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该艺术不同于 HYPERLINK /wiki/%E7%BB%98%E7%94%BB o 绘画 绘画、 HYPERLINK /wiki/%E9%9B%95%E5%A1%91 o

39、雕塑 雕塑等仅由单个事物构成的艺术。虽说理论上行为艺术可以包含一些相对而言更为主流的活动,比如:杂耍、喷火、 HYPERLINK /wiki/%E4%BD%93%E6%93%8D o 体操 体操等 HYPERLINK /wiki/%E6%9D%82%E6%8A%80 o 杂技 杂技,以及 HYPERLINK /wiki/%E6%88%8F%E5%89%A7 o 戏剧 戏剧、 HYPERLINK /wiki/%E8%88%9E%E8%B9%88 o 舞蹈 舞蹈、 HYPERLINK /wiki/%E9%9F%B3%E4%B9%90 o 音乐 音乐等,但这些一般归为 HYPERLINK /wiki

40、/%E8%A1%A8%E6%BC%94%E8%89%BA%E6%9C%AF o 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行为艺术通常仅指 HYPERLINK /wiki/%E8%A7%86%E8%A7%89%E8%89%BA%E6%9C%AF o 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范畴中前卫派(avant-garde)或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一种。现在意义上的行为艺术,最初是在 HYPERLINK /wiki/20%E4%B8%96%E7%BA%AA o 20世纪 20世纪 HYPERLINK /wiki/60%E5%B9%B4%E4%BB%A3 o 60年代 60年代根据艺术家 HYPERLINK /wik

41、i/%E7%B6%AD%E6%89%98%C2%B7%E9%98%BF%E8%82%AF%E9%8C%AB o 维托阿肯锡 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8%B5%AB%E5%B0%94%E6%9B%BC%C2%B7%E5%B0%BC%E7%89%B9%E8%A5%BF&action=edit&redlink=1 o 赫尔曼尼特西(尚未撰写) 赫尔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7%BA%A6%E7%91%9F%E5%A4%AB%C2%B7%E6%

42、AF%95%E6%96%AF&action=edit&redlink=1 o 约瑟夫毕斯(尚未撰写) 约瑟夫毕斯(Joseph Beuys)和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8%89%BE%E4%BC%A6%C2%B7%E5%8D%A1%E6%99%AE%E6%B4%9B&action=edit&redlink=1 o 艾伦卡普洛(尚未撰写) 艾伦卡普洛(Allan Kaprow)等人的作品来定义的。上述艺术家创造了“ HYPERLINK /wiki/%E4%BA%8B%E4%BB%B6 o 事件 事件”这一概念。西方文化理论家一般认为,行为艺术活动可追溯到20

43、世纪初,比如 HYPERLINK /wiki/%E8%BE%BE%E8%BE%BE%E4%B8%BB%E4%B9%89 o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主要艺术家包括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7%89%B9%E9%87%8C%E6%96%AF%E5%9D%A6%C2%B7%E6%9F%A5%E6%8B%89&action=edit&redlink=1 o 特里斯坦查拉(尚未撰写) 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和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7%90%86%E6%9F%A5%E5%BE%B7%C2%B7%E8%83%A1

44、%E6%A3%AE%E8%B4%9D%E5%85%8B&action=edit&redlink=1 o 理查德胡森贝克(尚未撰写) 理查德胡森贝克(Richard Huelsenbeck)一般被认为是非传统 HYPERLINK /wiki/%E8%AF%97%E6%AD%8C o 诗歌 诗歌艺术的主要起源。然而,早在 HYPERLINK /wiki/%E6%96%87%E8%89%BA%E5%A4%8D%E5%85%B4 o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已有艺术家进行公众表演,这可以说是现代行为艺术的先驱。行为艺术并非仅在 HYPERLINK /wiki/%E6%AC%A7%E6%B4%B2 o

45、欧洲 欧洲发源,在 HYPERLINK /wiki/%E4%BA%9A%E6%B4%B2 o 亚洲 亚洲、 HYPERLINK /wiki/%E6%8B%89%E4%B8%81%E7%BE%8E%E6%B4%B2 o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 HYPERLINK /wiki/%E7%AC%AC%E4%B8%89%E4%B8%96%E7%95%8C o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以及 HYPERLINK /wiki/%E5%9C%9F%E8%91%97 o 土著 土著部落中都可找到行为艺术家。在其作品行为艺术:从未来派到现代派(Performance Art: From Futurism to the P

46、resent)中,行为艺术学者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7%BD%97%E6%96%AF%E6%9D%8E%C2%B7%E5%93%A5%E5%BE%B7%E5%A0%A1&action=edit&redlink=1 o 罗斯李哥德堡(尚未撰写) 罗斯李哥德堡(RoseLee Goldberg)如是说:“行为艺术一直是一种直接对大众进行呼吁的方式, 通过使观众震惊,从而重新审视他们原有的艺术观及其与文化之间的联系。相反地,民众对 HYPERLINK /wiki/%E5%AA%92%E4%BD%93 o 媒体 媒体的兴趣,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民众对

47、进入艺术世界的显著欲望,这种进入包括观赏其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5%85%B8%E7%A4%BC&action=edit&redlink=1 o 典礼(尚未撰写) 典礼、其独特的 HYPERLINK /wiki/%E7%A4%BE%E5%9B%A2 o 社团 社团,以及 HYPERLINK /wiki/%E8%89%BA%E6%9C%AF%E5%AE%B6 o 艺术家 艺术家们设计出的种种惊异(且通常非正统)的表演。行为艺术作品既可以单人也可以群体完成,可含由表演者自创或协作完成的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7%81

48、%AF%E5%85%89&action=edit&redlink=1 o 灯光(尚未撰写) 灯光、 HYPERLINK /wiki/%E9%9F%B3%E6%95%88 o 音效 音效及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8%A7%86%E8%A7%89%E6%95%88%E6%9E%9C&action=edit&redlink=1 o 视觉效果(尚未撰写) 视觉效果,表演地点可以是 HYPERLINK /wiki/%E7%BE%8E%E8%A1%93%E9%A4%A8 o 美术馆 美术馆、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7%94%B

49、B%E5%BB%8A&action=edit&redlink=1 o 画廊(尚未撰写) 画廊、或其他替代场所 HYPERLINK /wiki/%E5%89%A7%E9%99%A2 o 剧院 剧院、 HYPERLINK /wiki/%E5%92%96%E5%95%A1%E9%A6%86 o 咖啡馆 咖啡馆、 HYPERLINK /wiki/%E9%85%92%E5%90%A7 o 酒吧 酒吧、街角等等。与戏剧不同的是,在行为艺术表演中,表演者就是艺术家本人,偶尔会有一类似演员的角色,表演内容也罕有传统结构或叙述方式。表演既可以是一系列密集的手势,也可以是大尺度的视觉戏剧;既可以是自发的即兴表演,

50、也可以是经过数月排练的演出;持续时间可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场次不限,有否剧本皆可。”行为艺术包含以下流派: HYPERLINK /wiki/%E8%BA%AB%E4%BD%93%E8%89%BA%E6%9C%AF o 身体艺术 身体艺术(Body Art)、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6%BF%80%E6%B5%AA%E8%89%BA%E6%9C%AF&action=edit&redlink=1 o 激浪艺术(尚未撰写) 激浪艺术(Fluxus)、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5%8A%A8%E4%BD%9C%E8%AF%

51、97&action=edit&redlink=1 o 动作诗(尚未撰写) 动作诗(Action Poetry)、以及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4%BA%92%E5%8A%A8%E5%AA%92%E4%BD%93&action=edit&redlink=1 o 互动媒体(尚未撰写) 互动媒体(Intermedia)等。有些艺术家比如“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7%BB%B4%E4%B9%9F%E7%BA%B3%E8%A1%8C%E5%8A%A8%E8%89%BA%E6%9C%AF%E8%80%85&action=edit

52、&redlink=1 o 维也纳行动艺术者(尚未撰写) 维也纳行动艺术者”(Viennese Actionists)和“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6%96%B0%E8%BE%BE%E8%BE%BE%E4%B8%BB%E4%B9%89%E8%80%85&action=edit&redlink=1 o 新达达主义者(尚未撰写) 新达达主义者”(neo-Dadaists)更倾向于使用诸如“ HYPERLINK /wiki/%E7%8E%B0%E5%9C%BA%E8%89%BA%E6%9C%AF o 现场艺术 现场艺术”(Live Art)、“ HYPERLINK

53、 /wiki/%E8%A1%8C%E5%8B%95%E8%97%9D%E8%A1%93 o 行动艺术 行动艺术”(Action Art)、“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4%BB%8B%E5%85%A5%E5%93%81&action=edit&redlink=1 o 介入品(尚未撰写) 介入品”(Intervention)或“ HYPERLINK /w/index.php?title=%E6%BC%94%E4%B9%A0&action=edit&redlink=1 o 演习(尚未撰写) 演习”(Manoeuvre)等术语来描述他们的活动。(PS: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装置艺术的发展如同其它艺术发展的景况一样,都是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所促动。装置艺术日渐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到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繁复的状态。但从其总体来看,装置艺术的固有特征并没有朝令夕改。)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