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主要粮食状况_第1页
洛阳主要粮食状况_第2页
洛阳主要粮食状况_第3页
洛阳主要粮食状况_第4页
洛阳主要粮食状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洛阳主要粮食第一节小麦小麦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广大城乡人民的主食,也是宝贵的商品粮食。麦麸是优良的精饲料,麦秆是纺织、造纸的好原料。一、栽培历史本市种植小麦已有很久的历史,早在1.5 1 万年,人们已开始种植小麦。一般认为,栽培小麦起源于野生小麦。黄河流域的河南省是我国小麦起源地之一。1953 年,在卢氏县的沿河岸发展许多新石器时期原始社会遗址的同时,还发现有小麦草。随之,在洛阳等地先后都发现有类似的情况。1956 年,在洛阳发现战国时代的石磨,形状和现在的石磨很相似。还有在许多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河南小麦方面的记载,在公元六世纪或更早以前,黄河

2、中下游就已有小麦栽培。据武丁卜辞的告麦记载,在公元前1238 1180 年,小麦已是河南北部一带的主要作物了,并说小麦在北方的粮食消费中占有50%的比重。小麦在洛阳栽培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勤劳的古代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栽培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谚说“深耕加一寸,胜上一茬粪”。早在战国时期的国语、庄子、韩非子都提到了“深耕”,吕氏春秋说:“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这与现在农民说的“深耕能畜水保墒,消灭杂草和害虫”完全相符。予西属于北方麦区,解放前所种植的小麦多数属冬性农家品种,播种期较早。群众总结小麦的适时播期是“秋分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晚”播种顺充是先薄地后肥地。

3、四民月令.精品文档是反映东汉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古书,对洛阳一带小麦播种期的记载说:“凡种大、 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 后十日种美田”,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民已经掌握了因地制宜确定播种期的技术。夏收是最紧张繁忙的季节,群众说夏收是“龙口夺食”。为了快收快打,古代人千方百计改进生产工具,创造了麦铲和桑杈。元代王桢在农书中记述:“今北方收麦,多用铲刃铲麦一日可收十余亩,较之南方以镰割者,其速十倍。”这种麦铲绰在偃师、孟津等县农村中是相当普及的。农书中还对杈作了较详细的记述,与现在农村使用的桑杈形状基本相同,这说明桑杈从元代到现在至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解放后,勤劳的洛阳农民,在分到土地

4、上,精耕细作,增施肥料,选用优良品种,小畦浅浇,小麦产量不断提高。偃师县城关镇东寺庄村农民发明的瓦式地下浇水管道,1958 年周恩来总理曾所东寺庄视察,并同村支部书记合影留念;偃师县岳滩村五十年代初期,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刘应祥,对小麦看苗管理的“三个耳朵”以及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的卓越成就和宝贵经验,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1998 年以来,偃师县翟镇镇二里头村徐才智育出的小麦新品种矮早781。亩产最高可收 522 公斤。获省市政府成果一等奖。洛宁县王村乡卡村农民全国劳动模范赵守义,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科学种田知识,总结出旱地小麦稳产高产栽培“411”模式。从1985 年以来, 12 年连续小麦平

5、均亩产在450 公斤,最高在500 公斤以上。特别是1995 年遭受特大旱灾,小麦生育期降雨量仅191.3 毫米,小麦平均亩产仍达466.1 公斤 , 实现了旱地小麦稳产高产。“赵守义模式”为提高全市旱地小麦产量树立了榜样,大面积推广应用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二、发展概况.精品文档小麦虽然种植历史悠久,面积较大,但是由于帝、官、封的长期束缚,产量一直很低。据统计:1949 年全市平均单产仅48 公斤,五十年代突破70 公斤,六十年代中期突破80 公斤,七十年代初期平均亩产突破100 公斤,总产突破591134 吨。进入八十年代,由于认真贯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实行

6、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小麦生产迅速发展,到 1984 年平均亩产204 公斤,总产 689003吨, 1990 年,平均亩产213 公斤,总产达到760555 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九十年代初,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百万亩小麦高产开发,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到1993 年全市小麦平均亩产263 公斤,总产925333 公吨跨入中产行列。1997 年全市小麦总产首次突破10 亿公斤,而1998 年小麦再次获得丰收,平均亩产296 公斤,总产达到10.72亿公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三、种植生态类型区划分小麦生态类型区划分是根据地势、地貌、土质、气侯、耕作制度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划分为三个生态类型区:

7、(一)灌溉类型麦区。该区分布在洛阳盆地周围,伊、洛、汝河中、下游及黄河南岸的冲积平原,包括偃师、郊区、孟津、宜阳、洛宁、伊川、汝阳、嵩县、吉利等九县(区)51 个乡,麦田面积约124.69 万亩,属于人多地少,耕作精细,土壤肥沃,是小麦的高产地区。该区气温偏高,13.8 14.5 ,无霜期较长,213 229 天, 0以上积温52265422;土壤大部分为潮土,土层深厚,一般有机质含量在 1.5%左右,全氮1%左右,速效磷1015PPM,有效钾 150 180PPM,大部分能自流灌溉,开发较早,有传统的精耕细作习惯。人多地.精品文档少,复种指数一般在百分之二百,前茬大部分为玉米,少部分水稻和经

8、济作物,小麦亩产在三百五十公斤左右。小麦生育特点:耕作精细,水、肥充足,容易形成大量分蘖,造成群体过大。小麦品种多为弱冬性和春性,生育期230240 天,冬季较温暧,分蘖期长,幼穗分化经历时间160 170 天,开花到成熟3537 天。生长后期易受干热风危害,致使粒重不稳,影响产量。(二)丘陵旱作类型麦区。本区位洛阳北部及南部,主要分布在熊耳山和崤山山脉的缓坡地带。包括偃师、孟津、新安、嵩县、汝阳、伊川、洛宁、宜阳等县(区)的74 个乡,麦田面积191.12 万亩,海拔200 700 米,年平均温度12.4 14.2 ,降雨量为642.6 673.3毫米。小麦生育期(9 5 月份)降雨量仅15

9、0 250 毫米,满足不了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土壤多为褐土和红粘土,土壤有机质0.9 1.2%,全氮 0.82%,速效磷5 15PPM。偃师邙岭、洛宁塬区土层深厚,熟化程度高,土壤疏松易耕,水源缺乏,地下水埋藏较深;嵩县、汝阳、新安等县多为红粘土,土层较薄,质地粘重,适耕期短,但保肥保水能力强。本区水土流失严重,种植制度以小麦为主,多为二年三熟,亦有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小麦生育特点:分蘖只有冬前一个盛期,且分蘖两极分化提早,成穗率低,小穗小花退化多,穗粒数只有2030 粒,因后期干旱,千粒重年际间变幅较大。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由于农民舍得投资、增施肥料,氮磷配合,选用良种,

10、适时早播,旱肥地亩产高达300 公斤,丘陵旱薄地平均亩产也在150 公斤左右。(三)山地寒冷类型区。该区位于洛阳西南部伏牛山腹地,海拔一般在750 米以上,包括栾川县的全部及汝阳、嵩县、洛宁、宜阳等县的一部分,共计31 个乡,麦田面积37.25 万亩,常年亩产在200 公斤左右。气温低,有效积温少,年平均气温12.2 12.6 ,在海拔1000 米以上,年平均气温9.2 ,元月份平均气温-0.8 - 1.7 ,全年 0以上积温44784725,小麦全生育期内大于0积温.精品文档17831812,年降水量600840 毫米,小麦生充期内降水239.7 330.2 毫米,小麦生育期内日照1306.

11、2 1311.5 小时,无霜期 170190天,地形复杂,小气候多,局部地区旱、涝、暴雨山洪、低温、霜冻、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小麦产量低而不稳。耕地主要分布在低山缓坡和河沟两岸,地块小而分散,坡度大土层薄,土壤肥力差异大,土质为粗骨土、褐土、石渣土、有机质含量在2%左右,富含钾,而缺速效氮、磷。种植制度一年一熟,积温有余,一年二熟积温不足。近几年山区广大科技干部和农民群众,在耕作制度改革上下工夫,采用留大、中、小背垅的方法,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以此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小麦生育特点:分蘖时间短,单株分蘖少。因冬季低温来的早,冬前积温不足。春季返青一般也较晚,适宜分蘖时间

12、短,因而分蘖和成穗数少。幼穗分化时间长,一般在11 月中旬伸长,整个幼穗发育时间长达175 天左右。灌浆时间长,小麦从开花到成熟历时24 天左右,比丘陵旱地麦田长10 天左右,由于灌浆时间长,因而千粒重较高,且年际间比较稳定。四、栽培技术改革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传统经验。但由于解放前水旱灾害频繁,苛捐杂税甚多。民不聊生,小麦产量一直停滞在很低的水平。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小麦生产,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和鼓励农民改进栽培技术,实行科学种田。建国以来,小麦栽培技术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推广应用传统耕作栽培技术阶段(1949 1957).精品文档

13、1949 1953 年。解放后,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劳动积积性很高,产量较以前大幅度提高。在耕作上宣传推广七寸步犁。1953 年为加深耕层,又推广使用双轮双铧犁。1954 1956 年,提高复种指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改二年三熟为一年二熟,适当压缩了晒旱地面积。以嵩县为例,1949 年复种指数为141%,到 1956 年提高到 163%。推广密植。 1955 年开始,在生长条件稍有改善的情况下,提出了增加播量, 缩小行距。 旱地播量由过去的每亩3 公斤,增加到每亩79公斤,水肥地每亩播量9 10 公斤,改宽行距0.7 1.0 尺为 5.5 6 寸。学习岳滩水浇地小麦“三肥、

14、五水”经验。即整地结合施粗肥,冬季和早春追施人粪尿;五水即冬灌、返青水、拔节水和孕穗水、灌浆水。从而使小麦栽培技术进入初级系统化阶段。(二)以深耕、密植为中心的丰产栽培技术阶段(19581968 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围绕小麦高产搞试验、搞丰产方。1、深耕。 1958 年开始,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一- 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大搞丰产方,以深耕为中心,进行人工深翻,深度达一尺以上,个别达到三尺。通过试验和调查,认为小麦深耕以一尺为好,一次耕翻过深,打乱了活土层,当年对小麦生长不利。但对耕作制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初步尝试了深翻的好处,给以后的深翻改土打下了基础。.精品文档2、密植

15、: 19581959 年,急于小麦丰收,播量水肥地一般每亩10 公斤以上,丰产方12.5 20 公斤,个别高额丰产田每亩播种量高达 50 100 公斤,错误的认为要想提高产量,必须无限度的增加播量。因而导致了“大水、大肥、大播量“,虽丰产方比过去小麦产量有所增加,但造成过早倒伏。通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试验和大田调查,在当时的土壤肥力、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水肥地要达到亩产300公斤以上,播量以每亩10 12.5 公斤;在丘陵旱地,亩产达到150 公斤以上,播量以每亩7.5 10 公斤为宜。在播种方式方上,误认为行距愈小愈好,改为34 寸,个别因播量大采用交叉播种。实践证明,大播量、大肥、大水,造

16、成小麦在拔节前因苗多而倒伏,不但不能实现高产,有的造成减产和绝收。大量的调查数据,证实了当时的条件下行距离以6 7 寸为宜。3、看苗管理。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对如何进行田间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偃师县岳滩广大农民总结出“看天、看地、看苗情”的田间管理措施,要求在进行麦田管理时掌握“三看”原则,因地制宜进行浇水、追肥、中耕、镇压等,从研究中获得大量科学数据,使小麦栽培技术突破了传统经验的范畴。(三)以高产栽培为中心,实现高、稳、优、低栽培技术指标化阶段(19691979 年)。 1974 年,偃师县岳滩大队在多年小麦高产栽培实践中,总结出“实现小麦高稳低”的技术经验,初步揭示出小麦生产中

17、普遍存在的高产投资多、效益低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在小麦研究、示范、推广方面,组织了多部门、多学科协作攻关,围绕高稳优低创立新的栽培技术体系。1、大力推广岳滩科学种田经验。19711973 年,在该区大力提倡有组织的学习岳滩大队种小麦采取“三犁九耙”(浅、深、浅)的精细整地、看苗管理以及选用良种、防治病虫等方面夺高产的经验。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每年在小麦播种前,从偃师县各灌区,选择农民技术员和种田能手700 多名,经县统一培训后分赴全县各村、组,和当地群众共同搞丰产田,从整地、打畦、播种到田间管理,一环扣一环,狠抓关键措施落实,使灌区广大农民群众,亲眼看到了样板田,初步懂得要夺取小麦高产,必

18、须改变耕作粗放的旧习惯,实.精品文档行精耕细作。并请岳滩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应祥同志,到各县介绍该村种田经验,对促进灌区小麦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2、改革小麦种植方式,解决夏、秋恶性循环。在七十年代,为了提高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在生产上都选用了中、晚熟品种,生育期延长,造成小麦、玉米不成熟,往往小麦不能适期播种,全市小麦播种在11 月 15 日才能结束,造成冬前分蘖少,三类苗面积大,来年成穗少产量低。若及时播种小麦,玉米提前收获,又造成玉米不能充分成熟而降低产量。为了解决夏、秋恶性循环,在小麦播种前,就要做好规划,根据地力、产量水平,确定条带宽度。从1975 年开始,在偃师、汝阳等县大搞科研站,搞了播

19、种方式试验,通过试验、示范及大面积调查,总结为:一般亩产250 350 公斤的灌区麦田,采用三行小麦(行距67 寸)留背垅8 寸套种玉米,若背垅超过一尺者小麦亩产都减产,群众形容这种方式为“三密一稀”;亩产250 公斤以下的麦田,采用7 寸等行距,不影响套种玉米,若留宽背垅,减少小麦面积,造成减产。到七十年代末,小麦播种时留背垅面积在50%以上玉米套种面积也在80 多万亩,初步解决了夏秋争时间的矛盾。3、研究推广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技术。1975 年由科委带头,农技站、予西农专、洛阳农科所等部门的多学科专家组成高、稳、低协作组。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对百农3217、偃师四号、郑州761 、郑引一

20、号、矮丰三号等品种的分蘖成穗、幼穗分化、籽粒形成与灌浆规律;合理群体动态结构、合理施肥、培肥地力,精细播种培育壮苗,以及看苗管理和生产成本构成的五项技术经济指标都进行了研究,这些科学数据,采取边研究边推广的办法,向广大农业科技干部宣传,向群从宣传,在提高小麦产量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偃师县灌区麦田22 万亩,由于推广应用高稳低的栽培措施,平均亩产由1974 年的 250 多公斤,增到1979 年平均亩产公斤。(四)按不同生态类型区进行科学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阶段(1980-1990 年)。小麦生态类型区的划分是以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一定地域内

21、影响小麦主要生态因子为依据划分成不同生态类型区。市划分为灌溉类型麦区、丘陵旱作类型麦.精品文档区、山地寒冷类型麦区。(各类型已在前边(三)中详述)。1、推广小麦生态类型区栽培技术规程。1982 年拟出了洛阳市小麦生态类型区与栽培技术规程,同年在小麦播种前印发推广,做到分类指导,克服了技术上一刀切的现象和生产上的盲目性。1982 年麦田面积324.72 万亩,推广各类栽培技术规程73.06 万亩,占麦田面积 22.5%,1983 年达到 198.6 万亩,占麦田面积55.9%,1984 年基本普及 , 推广面积308.19 万亩 , 占麦田面积86.5%。由于栽培技术的推广, 实现了科学种田,

22、促进了全市小麦大面积大幅度增产.1980 年小麦总产494523 吨, 到 1984 年总产达到689003 吨 , 较 1980 年总产增加194480 吨,增长 39.3%。2、研究推广晒旱地蓄水保墒技术。丘陵旱地麦田面积200 万亩 , 其中晒旱地面积在七十年代约有80 余万亩 , 是丘陵旱地的稳产高产农田, 晒旱地的整地 , 长期沿用传统的入伏深耕晒垄,立秋后耕地收墒。由于深耕晚、收墒迟, 不能充分畜纳伏雨遇到秋旱, 则口墒差 , 影响适期播种和全苗。为了不断提高晒旱地产量,引进山西省东官庄大队纳雨保墒“伏雨春用”的保墒技术。1979-1984 年在嵩县、洛宁等县统一布置试验,通过多年

23、试验,伏前深耕,入伏后遇雨耕地,比立秋后耕地每亩增产小麦17.05-32.5公斤,增产9-16.4% 。并总结了晒旱地整地“麦收后及时深耕,短期晒垄,入伏后遇透雨耕地收墒合口过伏,以后遇雨必耕,九月初整好待种,此后遇雨只耙不犁”的保墒措施。 1981 年推广 46.8 万亩, 1982 年推广 54.5 万亩, 1983 年在丘陵旱地基本普及。3、研究推广旱地麦田镇压保墒措施。旱地小麦需水全靠自然降雨,因此,小麦生育期间的保墒措施也非常重要,总结为“保墒就是保产量”,通过多次试验证明:冬春镇压麦田均有增产效果。但冬季镇压优于春季镇压,更优于耙耱。冬季镇压比未镇压0-30 厘米平均土壤含水率高3

24、.1%,比未镇压亩增产29.8 公斤,增产15%,春季麦田镇城压比未镇压平均亩增产小麦19.5 公斤,增产8.9%。麦田冬春镇压可以踏实土壤,压碎坷垃,提高保墒,有利麦苗生长。1978 年明确提出改冬季耙耱为麦田冬季镇压,从1980 年开始,作为本市旱地麦田管.精品文档理的一项增产措施。1980-1984 年,每年冬春麦田镇压面积均在150 万亩以上。4、研究推广适期播,保证冬前壮苗越冬。解放前,群众对小麦播期认为“星不落地不冻,有籽只管种”,在七十年代,常因播种晚,冬前积温少,形不成壮苗,穗数不足造成减产,为探讨适期播种,采用播期试验,并应用计算冬前壮苗积温的办法(小麦播种到越冬期零度以上积

25、温)来确定小麦最佳播期。先后对郑引一号、小偃四号、丰产三号等品种进行播期试验。无论是冷冬还是暖冬年,丘陵旱地孟津、新安、偃师、伊川等县,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的范围是9 月 29 日-10月 10日。洛宁、嵩县海拔在 400 米以上者,适宜播期为9月 25 日-10月 5 日,水肥地偃师、伊川、孟津、宜阳、伊、洛河两岸半冬性品种为10月 3 日-10 月 10 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是10月8日-10 月 15日。为提高小麦产量,采取多种办法宣传适时早播壮苗越冬的好处,冬前研究达到壮苗的标准,提高了干群对适期播种的认识,在1979 年以前,每年到 11 月上旬才能播种结束, 10 月 20 号以后

26、播种面积占麦田面积25%左右, 1983 年以来,适期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86 年全市356 万亩麦田, 10 月 15 号基本播种结束, 10 月 20 日全部种完。在遇到干旱或雨涝的情况下,都能采取应变措施,达到适期播种。5、研究推广小麦精少量播种。为探讨不同产量水平的最佳播量给高产再高产提供科学依据。1985-1987 年通过多点试验, 水地亩产 400公斤以上麦田,半冬性品种每亩播量6-8 公斤;丘陵旱地亩产300 公斤以上麦田每亩播量8-10 公斤,亩产200 公斤左右的麦田,每亩播量以 7-8 公斤为宜,晚播麦田适当加大播量,一般不超过12.5 公斤。精少量播种节约种子降低成本,

27、保证群体合理,个体健壮根系发达,后期通风透光条件好,茎杆粗壮,病虫危害轻,千粒重稳定,易实现高产。1988 年以来,每年小麦精少量播种面积约有150 多万亩,占麦田面积 40%以上。(五)研究与推广小麦模式化栽培阶段(1990 199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九十年代,我市小麦生产已跨入中产水平,小麦栽培技术水平随之向更高层次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以多因素五水平二次旋转.精品文档回归组合设计为主,对我市主要类型区栽培措施中主要因素连续进行了三年试验,通过微机处理确定其数学模型,并对该类型区的经验模式进行筛选和优化,按预定产量水平制订出小麦栽

28、培模式,并绘制了相应栽培模式图,使类型区主要增产措施指标化,小麦栽培的研究开始由定性向定量的方向发展,使小麦生产技术指标建立在数学基础上,从而减少了生产上的盲目性。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标志着我市小麦栽培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偃师市属河南省小麦高产县(市)之一,从1995 年开始承担了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是国家“九五”期间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粮食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举措。该项目的实施,对洛阳市小麦生产起到示范带动作用。1、抗旱播种应变措施的研究与推广我市丘陵旱地麦田面积大,受自然降水制约,旱地产量的高低由亩穗数

29、起决定因素。播种阶段干旱造成播期推迟,冬前不能壮苗越冬,因而亩成穗不足面导致产量波动。据洛阳市气象局资料分析,从1965 1995 年的 30 年中,播种期干旱占26.4%,其具体分布为:70 年代发生 2 次, 80 年代 4 次,进入九十年代发生3 次( 1991、1993、 1994)五年三遇。播期干旱的发生频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播期干旱成为影响我市旱地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障碍因素。因此,从19891995 的 6 年中,在旱地小麦适宜播期干旱条件下,从不同播种方式的增产效果入手,研究筛选出以抢墒播种、寄种等简便且生产可操作性强为主体的抗旱播种方法,为抗旱播种提供科学依据。抗旱播种方式:

30、(1)趁墒抢种。旱地小麦在适宜播期内,对干土1 2 厘米, 020 厘米土壤含水量11.0 15.4%的田块,可采用多耙提墒的办法,抢墒抢时选用丰冬性品种,在适播期前3 5 天进行播种,可保证全苗实现壮苗越冬。( 2)抗旱寄种。寄种是在小.精品文档麦播种期干旱条件下,为不误适期播种而采取的一种抗旱播种应变措施,直接将小麦种子种在不能出苗的土中等降雨后出苗,在丘陵旱地10 月上旬到 11 月上旬,土壤0 20 厘米含水量在8%以下,选用偏春性品种采取寄种方式,播种均可使旱地小麦提早出苗且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变对抗性播种为适应性播种。协调了气候条件,土壤墒情,品种特性与播种方式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了

31、旱地小麦寄种概念,并以气候因素(降水)、种子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不同萌动发芽种子的耐旱性和生理特性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创建了完善的坑旱播种配套技术规程,形成了系统的旱地小麦抗旱播种技术理论体系。在不同气候、土壤墒情条件下,灵活运用抢墒播种和寄种两种抗旱播种技术,使旱地小麦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均能保证适时播种,增强了旱地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避免了因播期推迟而带来的产量波动,1994 年秋季干旱十分严重,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抗旱播种现场会,加快了抗旱种麦速度,截止 10 月 14 日全市抢墒播种105 万亩,寄种 50.9万亩,占旱地麦田面积67.8%,基本上做到“小灾不减产,大灾少减产”

32、,初步实现了旱地小麦稳产高产。抗旱播种增产效果。抢墒播种、寄种与雨后播种的差别,在于增加了亩穗数和穗粒数。抢墒播种的亩穗数较多,寄种穗粒较多,抢墒播种较雨后播种亩增产87.4 188.2 公斤,增幅77.9 262.1%,寄种较雨后播种亩增产15.2 83.2 公斤,增幅79.2 115.9%。雨后播种由于播种晚,出苗迟,冬前不易形成壮苗,造成亩穗数不足,穗粒数少,产量较低。2、小麦沟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小麦沟播原是我国北方旱作小麦区的一项传统经验,我市丘陵旱作麦区是其主要发源地之一。但由于低水平下的抗逆栽培措施,限制了小麦产量的提高,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原河南农学院、河南省农技总站组织各地市科技

33、人员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挥沟播小麦的增产作用,又从山西引进六沟十二行大型沟播机在渑池县进行试验,对沟播增产效果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但由于适应一家一户小型沟播机具没有解决,未能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1991 年市旱地办从陕西引进三沟六行沟播机,经在孟津、宜阳、伊川等县三年试验、示范,证明.精品文档该机具有播量准确,下种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等优点,是大面积推广沟播栽培的理想机具。1996 年我市大力推广机械沟播,全市沟播面积 30 万亩以上,其中孟津县推广8.2 万亩,到 1999 年全市沟播面积已发展到50 万亩。小麦沟播技术增产的原因,在于沟播小麦沟内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有所提高,据宜阳县农

34、技站测定,沟内较平播高0.7 2.1 , 0 5cm地温较平播高23。沟播可以拨干种湿,使种子所在土壤含水量增加,据汝阳县农技站测定,0 5cm土壤含水率比平播提高3.5%,沟播由于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改变了小麦的营养环境,小麦出苗早、整齐、次生根多,使小麦产量结构和穗部性状发生了相应变化,亩成穗增加1.4 6.5 万,穗粒数多0.5 1.4 粒,千粒重基本持平,增产效果8.4 14.3%。3、地膜复覆盖栽培技术小麦地膜覆盖可分为阶段性覆盖和全生育期覆盖两个阶段,从小麦播种到第二年春季用地膜覆盖麦苗,春季气温回升后再揭膜,该覆盖主要解决晚播小麦,冬前积温不足问题。由于操作麻烦,问题较多,难

35、以大面积推广应用。1997 我市参观引进了甘肃省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当年在栾川、汝阳、伊川试验,示范地膜穴播0.1 万亩,到 1998 年全市已推广5 万亩, 1999 年小麦地膜覆盖10 万亩,其中地膜穴播8 万亩,膜侧栽培2 万亩。通过近几年试验示范,证明了地膜小麦具有增温、保温、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等优点,据1997 年在栾川、汝阳定点观察,小麦播种到越冬期,地膜穴播5cm 处日平均地温较未盖膜高4.5 , 10cm处高 5.75 。, 20cm处高 2.3 ,膜侧栽培5cm 处地温平均较未盖膜高3.5 ,10cm和 20cm处均高 1.0 。小麦地膜覆盖,节水效果明显。据1999

36、7 年在汝阳、洛宁定点测墒,小麦播种至越冬,地膜穴播土壤含水率5cm 处较未盖膜高3.1%,10cm处高 1.7%,20cm 处高 0.5%,膜侧栽培土壤含水率5cm处较未盖膜高1.6%,10cm 处高 1.5%,20cm处高 0.2%,.精品文档膜侧栽培可变无效雨为有效雨,使降水利用率从不覆盖的20%提高到 60%左右。小麦地膜覆盖是一项增产显著经济效益明显的突破性栽培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一般亩增产小麦101.1 公斤,增幅41.5%。1998 1999 年栾川县三川街地膜连片百亩方,平均亩产421.4 公斤,较不覆盖亩产301.1 公斤,亩增120.3 公斤,增幅40%,宜阳县高村乡小

37、麦与红薯间作,膜侧种植小麦2000 亩,平均亩产308.6 公斤,较不覆盖亩产195.5 公斤,增幅57%。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适宜我市丘陵旱地和高寒山区推广应用。利用地膜覆盖,丘陵地区可变一年一熟为两熟,深山区可变,一年两熟为一年三熟、四熟,解决了深山区农民吃细粮和蔬菜难的问题,改善了丘陵山区人民生活,增加了经济收入,在我市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4、赵守义“ 411”栽培模式“四改”( 1)改晒旱地三犁九耙为一次深耕多耙,遇雨即耙。过去晒旱地多采用三犁九耙的传统做法,现改为“伏前深耕,合口过伏,遇雨即耙”, 7 月上、中旬深耕粗耙,蓄住天上水,保好地下墒。据测定,0 200cm的土壤水分在正常

38、年景可多蓄水3050 立方米。( 2)改重氮轻磷分次施肥为多施粗肥,一次掩底。为改善土壤结构,充分发挥肥效,于7 月上、中旬深耕时一次掩底的方法。在施肥数量上多年坚持每亩施有机肥7000 公斤,碳铵 70 公斤,磷肥 100 公斤,硫酸钾 5 公斤,尿素种肥 5 公斤,从而便麦田水分利用率提高3/1 2/1 ,实现了以肥调水,以水保肥的目的。.精品文档(3)改春性品种大播量为斗半冬性品种适时精量匀播。多年坚持选用耐旱、抗青干、丰产潜力大的冬性半冬性品种,每年9月28日至 10 月 2 日播种,播量56 公斤,采用重耧精播的方法,保证基本苗1012 万左右,培育冬前壮苗。4)改常规麦田管理为以保

39、墒和提高水分利用率为中心的麦田管理。小麦出苗后,遇雨就进行中耕,保持地面疏松。越冬至返青适时进行中耕镇压,据测定冬前松土镇压可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2.5%左右,返青期提高 3% 4%。同时还做好防病、防虫、防青干。一蓄一保:通过“四改”措施的综合运用,实现了“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墒”,实现了优雨冬春用。据测定0 200cm土层的蓄水量为430 多厘米,比传统耕作法多蓄水40 余立方米,水分生产效率每毫米达1.2 1.48 公斤。五、附表:洛阳市小麦生产情况表:洛阳市小麦生产情况单位:万亩、吨、公斤.精品文档年份面积单产总产年份面积单产总产1949408.98481949351975339.311

40、625491541950414.61512106441976336.051755914341951436.74532312871977326.141023331901952445.25492175261978333.001444800691953456.23562558411979328.811765770691954471.59592751201980323.251534945231955463.03622860171981322.221675376771956453.56753416661982324.721504875041957425.56582472431983331.2619564

41、7215.精品文档1958415.31783239971984337.712046890031959379.08732764851985343.741756036501960471.82612563491986344.971816242301961368.7224878791987357.331956972321962401.26532141671988353.691796339531963410.92572333181989353.70223.57986051964403.16512060691990356.882137605551965393.46672627211991353.54169

42、5987171966383.69702691571992300.8120362297.精品文档1967367.918531191219933512639253331968357.87772763621994352.72167629611969363.05933378391995349.361284501961970362.14802896261996350.632207715281971348.121023554151997354.529310392311972343.741153964011998361.629610716861973342.111194075691999355.721175

43、12891974340.34127432076第二节玉米一、起源与分布。玉米,又名玉蜀黍、玉茭、苞谷等,原产于中南美洲,是古老的栽培作物。明朝嘉靖年间即1543 年前后,由东南亚.精品文档传入我国,在黄河南北迅速繁衍,十九世纪中期已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我市为河南省两个主要玉米产区(予西、予北)之一,在各县广为分布,从伊、洛、汝、涧流域到丘岭旱区及西南高寒山区都有种植,解放后面积逐年扩大,成为第二大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在全市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发展概况。解放前,我市玉米面积在120 多万亩,亩产量起伏在60 公斤上、下。广大农民群众在低劣的生产条件下,用传统的办法生产,

44、广种薄收,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创造的最高产量达300-350 公斤。 1948 年,中国共产党解放了这片土地,支持、鼓励人民搞好生产。 1949 年面积为 120.6 万亩,平均单产为63.5 公斤,总产7600 万公斤。 1949-1959 年,由于人民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劳动模范,推广新的生产技术,面积和单产、总产都有长足的进步,1959 年面积达到159.56 万亩,较 1949 年增加了 38.96 万亩,增加32.3%;单产提高到 87.63 公斤,增产24.13 公斤,增长38%。 1952 年偃师县韩俊昌在1.6 亩玉米田上,单产突破了607.3 公斤, 1950-1956 年

45、连续七年单产稳定在400-650 公斤,先后被县、行署、省命名为劳动模范,得到省政府及中南军政委会的金质奖章。1979 年以后,玉米面积常年稳定在 175-180 万亩左右,单产在200 公斤上、下。 1987 年宜阳县寻村乡农民沈石娃在连片3.5 亩玉米田上,创出了单产850 公斤的高产量。 1989 年全市单产达到230 公斤,较1949 年增加 166.9 公斤,增产2.62 倍,总产突破了4 亿公斤,增加4.28 倍。洛宁县上戈乡农民邵发群,四亩地膜春玉米,单产达到1061 公斤,创全市最高水平。由于玉米产量高、用途广,被誉为“高产作物;饲料之王”。三、种植生态区划。全市春玉米占玉米播

46、种面积的7%左右,夏玉米占总面积的93%。本市除伏牛山南坡为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外,绝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特色明显。夏玉米从播种开始,已处于20以上的日均温,保持时间,除栾川县及部分山区在95 天以下外,大部分在110 天以上,光照和雨量都能满足玉米的生长。根据海拔、气温和生产条件,可分为以下几个区:(一)山地春玉米区。本区位于洛阳市西南部、伏牛山腹地,包括栾川县大部及汝阳、嵩县、洛宁、宜阳和新安县的一部分,海拔高.精品文档度在 750 米以上,最高达2192 米,耕地海拔在700-1450 毫米,分配规律是由北向南递增。10活动积温3798- 4097,持续日数81-95天,一般始于

47、5 月下旬,终于9 月初,无霜期170-190 天。除山间盆地,河流两岸可播种夏玉米外,大部分只能种植一茬春玉米。(二)丘岭旱地夏玉米区。 包括孟津、新安、伊川、嵩县、洛宁的大部和宜阳、 偃师的一部分, 海拔多在 350-400 米,年平均温度13.5- 14,10活动积温4508- 4707,持续日数213-219 天, 20活动积温2811- 2934,持续日数115-117 天,年降雨量518.9-661.1毫米,6-9 月降雨 329-385 毫米, 7 月下旬 -8 月中旬伏旱机率40%,年均日照2100-2300 小时, 6-9 月为 797.6-895.08小时。土质多为红、黄粘

48、土,部分地区为白沙壤土。(三)川平水地及井库灌区。位于汝、洛、伊、涧流域及黄河滩区,包括偃师、宜阳、伊川、洛宁、汝阳、郊区、孟津和吉利。本区地势平坦,海拔200-300 米, 6-9 月降雨量为310-430 毫米,东北部、东部、南部、西南部较少,6-9 月份日照 800-850 小时,平均气温14以上。 10活动积温为4560- 4707,持续时间为214-219 天; 6-9 月20的活动积温为2811- 2934,持续时间114-117 天。土壤为两合土,地下水位高,土层深厚,肥力较高,人多地少,为夏玉米适生区。四、栽培技术改革。(一)播种方式。1949 年以前采用的是人工撒籽、开沟播种

49、的办法,用笨犁冲沟,把种籽撒在沟内,再回犁翻压,最后耙耱。这种播种方式一直延续到1964 年。随着玉米杂交种的应用和套种的发展,古老的办法不适应已经发展了生产形势,为了改变秋赶夏、夏赶秋的恶性循环,农技人员进行了贴茬抢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1964-1971 年已广泛应用。为充分发挥中、晚熟良种的增产潜力,1971-1980 年,进行了玉米麦垅点种 (套种)的试验研究与推广, 1981-1990 年成为优良的种植方式,1982 年推广面积达到85 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7.8%,.精品文档1990 年麦垅套种面积达到129.6 万亩,占玉米面积的72%。1991-1996 年间麦垅套种面积一直

50、保持在70%以上。(二)良种的演变。1949 年以前,农民采用的是本地优良农家种,农民自选、自繁、自留、自用,春玉米区主要用金皇后、金棒锤、石灰窑、白马牙,夏玉米区主要选用黄马牙、白马牙、野鸡够、二黄糙,小八行等,1951-1957年广泛引进了南朝鲜白马牙,试验、示范了洛阳 85、混选一号等良种。 1957-1963 年洛阳 85、混选一号已基本普及,并示范推广双交型杂交玉米种子推广示范了京早7 号、予双五号、黄旱四等, 1964-1971 年,三交、双交杂种广泛应用,单交种开始大面积示范与推广,1972-1981 年,各种单交种相继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有洛单二号、郑单一号、博单1 号

51、、予农 704 等,白色种占绝对优势,同时试验、示范了烟单14、掖单 2 号、丹玉 11 等黄色玉米种。 1982-1988 年,丹玉 13、丹玉 11、陕单九号广为推广,同时半竖叶型密植良种如烟单14、掖单 2 号、商单 3 号等已基本普及,其它高密植型品种相继进入试验、示范状态,黄玉米种子占绝对优势。1989-1991年高密型品种逐渐扩大推广面积,如郑单8 号,新黄单851、掖单 12、掖单 13 等,展叶型品种丹玉13、丹玉 15、丹玉 11,逐渐进入消退状态。1995-1999 年,新的半竖叶型和大穗型品种相继发展,如掖单19、22 、予玉 22、 18 等, 1996-1998 年掖

52、单 19、予玉 18 占全市玉米面积的70%以上, 1998-1999 年又示范了特高产的予玉等,高密植型良种进入消退阶段。(三)种植密度。随着时代的前进,良种相继问世,密度逐年提高。1949 年以前,耕作粗放,技术落后,密度甚稀,当地农谚“蜀黍地里卧下牛还是留苗稠”,密度一般每亩在1500 株左右,一直延续到1952 年, 1961 年政府号召提高密度,增加单产,大田密度达到2000株左右,典型田块密度达3000 株,较 1949 年提高 30%左右, 1962-1971 年,大田密度普遍达2300-2400 株,较 1961 年增加 300-400 株。1972-1981 年每亩密度达26

53、00 株左右,亩增 200-300 株,最高密度达到3500 株。1982-1988 年大田密度增加到2800-3000 ,最高密度达6000株, 1993-1999 年,大田密度普遍达3500 株左右,最高密度达6600 株。 .精品文档(四)种植方式。1949 年以前为等行距,行距2-2.2尺,在行内点种小豆、绿豆和豇豆。春玉米区一年内只种一茬,春玉米行间间作马铃薯。海拔700 米以上区为二年三熟,方式为春玉米- 小麦 - 夏玉米 - 休间。海拔700 以下丘岭、旱塬和川地为一年两熟,方式为小麦一玉米,直到1971 年前后。 1972-1981 年试验、示范了宽、窄行种植法,宽行2.5 尺

54、,窄行 1.5 尺,宽行内种1-2 行大豆或绿豆,少量种豇豆和小豆, 大豆间作面积最大时达到70 多万亩,占玉米面积的40%,高寒山区则从商洛地区引进了宽背垅行行田。平川区推广玉米麦垅点种,至 1982 年已形成较大面积。1972-1986 年,高寒山区的行行田面积已达2.5 万亩,主要推广地区在栾川县,1987-1989 年,在高寒山区示范推广了地膜春玉米规范种植,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地膜玉米间作土豆,四尺一带,宽窄行,宽行2.8-3尺,窄行 1-1.2 尺,窄行内种两行地膜玉米,宽行内种1-2 行马铃薯。第二种方式为4.2 尺一带 , 每带种一耧小麦, 留三尺背垅 , 来春在宽行内种两行地

55、膜玉米, 玉米行距1.2 尺. 第一种形式1990 年已经普及 , 面积达到8.4 万亩 , 占春玉米的76%,第二种达 0.5 万亩。该两种形式是解决高寒山区农民温饱和调节粮食品种的最佳途径。(五)施肥技术。解放前到1961 年,农民一直采用粗肥掩底的办法,生育中间很少施肥,一些庄稼能手在玉米拔节期点施人粪尿及优质粗肥。 1952 年省劳动模范韩俊昌创造了“攻苗、攻棵、攻穗”的三期施肥法,施足底肥保壮苗,重施拔节长大棵,增施穗肥创高产。拔节期亩施饼肥25 公斤,抽雄时亩施饼肥20 公斤。 19621971 年逐渐用优质粗粪和碳铵掩底,用碳铵、尿素、硫铵等速效肥追施肥料,时间在玉米展叶时,农民

56、叫做“一炮轰”,亩追肥量在30 公斤左右。 1972 1980 年小量试验、示范了多次追肥法,19811982 年已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河南农大定名为“叶龄指数追氮”,1982 年推广面积达80 多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5.7%, 19831989 年,该办法已广泛应用,全市推广面积最大时达到110 万亩,占 62.8%。叶龄追肥的具体要求是:在可灌区,高水肥地用前轻后重法,中水平面肥地有前重后轻法。旱坪地则要求在叶龄45%时追肥。 1990 年开始在高产田示范三次追肥,6 7 展叶施入总追肥量的30%,1213 展叶施入总追肥量的 50%,吐丝抽雄时,施入总追肥量的20%。 19821990

57、年还试验、示范了前期施磷和按产计肥的初级配方施肥。同时用磷酸二氢钾浸种、喷洒、锌肥浸种和喷洒,开始向技术施肥法迈步。.精品文档1991 1999 年,随着麦垅套种技术的稳定和化肥工业的发展,大田粗肥用量逐年减少,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化学成份有较大影响。(六)管理技术。解放初至1955 年,农民在田间管理上只重视了中耕除草和拥土防倒,一般要中耕34 次,最后一次中耕在大喇叭口期,以拥土防倒为主。1995 年以后,直到1971 年推行了省劳动模范秦修本的“三叶间、五叶定、七至九叶控”的管理办法,可灌田浇水没标准,往往是大水漫灌,只浇救命水。19721980 年废掉了用土拥苗的办法,逐渐走向精细管理

58、,套种的玉米实行早灭茬,并在较大面积上推广去雄,提倡灌丰产水,按照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所需土壤含水量,实行达标灌水,反对大水漫灌。1981 年 1985 年,洛阳市成立了玉米“高稳优低”协作组,推广了三化(种子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指标化)管理措施,大搞百、千、万方(乡搞百亩连片,县搞千亩连片,市搞万亩方),实行综合技术配套应用,增产480 多万公斤,净效益108 万元。 1986 年玉米实行五叶一次定苗,科技部门广泛宣传。 19871990 年,把控制玉米生长整齐度作为争取高产的一项措施,以播种时间、深度、定苗、种子大小及纯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1996 1999 年,在全市七个贫困县中推广了玉

59、米综合增产技术开发应用,实行良种、良法、施肥、灌水等新型技术的组装配套,较前三年对比亩增产幅度在40 60%之间,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玉米生产。五、附表:洛阳市历年玉米生产情况表.精品文档洛阳市历年玉米生产情况表单位:万亩,公斤,吨年份面积单产总产年份面积单产总产解放初128.0066846591974155.31632528701949120.663.5765941975157.761452287521950136.7865893481976159.131802865051951146.9280.221178571977167.832123557961952140.12781092711978

60、180.022033647291953141.98851029511979186.61215400576.精品文档1954139.9886.061204611980186.312334349551955145.81921346751981186.81973597971956169.6497.86166011.61982177.621492655221957158.690.41432321983180.022374264991958158.441241970991984163.012393888901959159.47871382721985164.921642770681960164.49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