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46张)_第1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46张)_第2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46张)_第3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46张)_第4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46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5.2答司马谏议书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46张)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朗读者第三期主题词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而“不畏浮云遮望眼”是王安石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教学目标与核

2、心素养1.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相关常识,把握写作背景。2.积累文言现象,翻译全文。3.把握王安石在书信中表达的观点态度,学习说理艺术。4.学习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决心,体会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另一种是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3、。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

4、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识记重点字音怨谤(bng) 强聒(gu) 重(chng)念 难壬人( nn rn) 恤(x) 胥怨(x )度(du)义 盘庚(gng) 会晤(w)“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第1段

5、(熟读)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第1自然段 (1)(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窃:私下里,谦词。每:往往,常常。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王安石与司马光

6、共事多年,私交不错,只是政见每每不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译文)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

7、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强聒:强作解说。 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见:我 辨:通“辩”,辩解。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所以:详细地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冀:希望。见恕:原谅我。古汉语中 “见” 的常见用法1.和“看”有关 2.同“现”3.表示被动,可译成“被”。和“于”连用也表示被动,组成“见于”格式。例:是以见放。(渔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如何,可译成“我”。例:慈父见背。(陈情表) “见谅”终必不蒙见察。(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您或许

8、能够宽恕我吧)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想一想)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明确: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第2段(熟读)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9、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儒者:这里指读书人。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征利:与民争利。以致:因而招致。(译文)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1、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辨别是非的原则)第2段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了推理前提。2、本文是一篇书

10、信体的驳论文,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想一想)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的各种罪名是如何反驳的?重点批驳的又是对方的什么观点呢?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原文)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状语后置举:施行,推行。辟:驳斥,抨击。难:责难。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译文)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

11、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1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第3段 (熟读)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恤:忧虑,顾念。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

13、、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我思故我在。”(笛卡尔)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明确 :人 “习于苟且” ; 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 上 “欲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认为呢?明确 : (1) 天下 “怨谤”;众 “汹汹然”。 (2) 司马光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

14、,“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王安石认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原文)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胥:相与,都。特:只是,仅仅。(此外还有:但、顾、唯/惟、仅、止、直等)度:计划。度(du):估计,考虑。是:认为做得对。(译文)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

15、么作用?明确: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谤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为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明确)重点批驳:“(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谤)好处: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膏泽:施加恩泽。事事:做事。前一“事”字

16、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守:墨守。知:领教。(译文)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想一想)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明确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明确: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

17、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第4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原文)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没有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提示: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提示:“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18、。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提示: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第2段作何理解?提示: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5、第3段作何理解?提示: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

19、,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6、第4段作何理解?提示: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7、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提示: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提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9、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

20、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10、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

21、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文章主旨答司马谏议书是回复给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一封书信。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结构图: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答司马谏议书 二、驳斥谬论 针锋相对 三、分析原因 态度坚决 四、书信常规的结 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内外艰,丁内艰是母亲死了守制,丁外艰是父亲死了守制。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断绝一切娱乐活动。B.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同史记一样都是通史。

22、C. 谥,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朝廷以“文正”对司马进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D. 配飨,也作“配享”,指古代帝王为了嘉奖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特允许功臣进入太庙参与祭祀大典。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配飨”,即合祭,祔祀,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功臣死后附于帝王旁享受合祭,是古代帝王奖赏功臣的一种形式。文中司马光已经去世,不可能“进入太庙参与祭祀大典”。故选D。探究:答司马谏议书全文只有三百多字,但其逻辑严密,堪称我国古代驳论文的经典。结合课文,说说王安石面对司马光的指责时,是怎样一步步进行反驳的?语言特色:委婉的言辞中透露着犀利的锋芒主旨归纳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