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七上第6课_第1页
人教语文七上第6课_第2页
人教语文七上第6课_第3页
人教语文七上第6课_第4页
人教语文七上第6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6课理想学案教师寄语: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4、理解诗歌的主旨。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学习重难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寂寥()扒窃()玷污()诅咒()洗濯()缀连()莹莹()船舶()蜕()倔强()2、解释下列词语海天相吻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

2、即二、理解探究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三、合作释疑1、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4、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四、课内精读第8节1

3、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第11节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1这两节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这两节诗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3“夸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是“可厌”的?4“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是“可笑”的?“5大写的人”是指怎样的人?结合你身边的生活,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大写的人”的名字,并简说其事迹。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_一样但

4、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望着海洋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A.海浪B.海岸C.礁石D.坚强者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A.风掠过B.水蚀过C.刀砍过D.雕刻过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D.中华民族的形象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2D.不经磨砾不能成名的启示参考答案一、略二、理解探究附:诗歌主旨及结构。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

5、(8、9、10、11)三、合作释疑答案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2、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怀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误解,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这在尚末觉悟的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他们对为理想而奋斗者采取躲避、反对行为,奋斗者的处境就陷入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

6、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3、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4、“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7、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四、课内精读41树立远大理想意义重大。2对比,突出强调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3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夺名利,当然令人讨厌。凡是只会怨天尤人,诅咒眼前的环境,当然可笑。5指崇高伟大,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终于成了一个对中国革命有巨大贡献的伟大政治家。五、拓展延伸l.C2.C3.A4.B3第7课短文两篇甲文行道树乙文第一次真好学案教师寄语:一心为了他人的事业才是神圣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学习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

8、次”的经验。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学习重难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婪()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2解释下列词语贪婪:堕落:冉冉:雏形:丰硕: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回味无穷:二、理解探究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3.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三、合作释疑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

9、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4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

10、:“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l)下面是选文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D

11、.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正确的句序是:_。(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祥的感受?(3)选文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_;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4)作者的哪一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5)选文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游子吟)五、拓展延伸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春天,在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qi)意。白天,他们听鸟儿,看花儿;晚上,他们与

12、星星,同露珠。后来,不幸降临了。这一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野草、鲜花、树木都大片大片的死去。大树和小草也在痛苦中挣扎。“大树,我不行了。”小草呻吟。“不,我们要活下去。”大树用半焦的身躯挡住了太阳毒辣辣的火舌,咬紧牙,忍受着她疯狂的sh()咬。太阳落山了,大树顾不得抚抚自己淌血的伤口,舒展开它斑痕累累的四肢,把一丝微薄的湿气聚成滴滴露珠,小心地注入小草的躯体,把她拉出了死亡的边缘。“夏雨终于返回了他们的家园,危难过去了,小草无限感激地仰望着大树说:您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来帮助我呢?我这么渺小卑微,对您能有什么回报呢?”大树笑笑:“我也曾是一棵小草,我危难的时候,同样受到过别人慷慨的赠予,若说回报

13、,5我怎么回报蓝天、大地、雨露、春风他们呢?”小草想了很多很多。秋天,她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化为一(cu)泥土,溶进了大地的血脉。春风又起,大树周围,又泛起点点新绿。1、文的体裁是()(3分)A小说B寓言C民间故事D童话2、文中有三处拼音,结合上下文写出汉字:、。(6分)3、选出填入文中第二节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3分)(A欢歌争春谈话交往B欢笑争春交往谈心C欢笑争艳交流谈心D欢歌争艳谈心交流4、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中的大树和小草的形象。6分)A大树:。B小草:。5、文中写“小草想了很多很多,根据上下文,你认为小草会想起什么呢?请写出它可能想的内容。(5分)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

14、理?(5分)附: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略二、理解探究1.文章用拟人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无私奉献的信念。“2.“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3.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三、合作释疑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

15、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2.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3.“

16、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于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4.“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6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四、课内精读(l)CBAD(2)不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意思答对即可)(3)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索或引起读者共鸣承上启下或过渡(4)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得它

17、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五、拓展延伸1、D2、惬噬撮3、D4、大树:勇敢坚强,富有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小草: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学习并完善自己。5、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像它那样勇敢坚强6、告诉人们人生应该就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人生才会有价值,才更有意义。7第8课人生寓言学案教师寄语: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学习目标1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4体会寓意,培养

18、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寓言的特点。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

19、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嬉戏()风韵()厄()运泯灭()险象迭()生禀告()心旷神怡()审美:得失之患:二、理解探究1.学习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

20、什么?三、合作释疑1.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2.深入研读课文白兔和月亮,从课文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8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四、课内精读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1)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比喻:拟人:(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4)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五、拓展延伸阅读塞翁失马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21、,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直译译文:::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

22、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略二、理解探究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2.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

23、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主动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脆弱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9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拥有与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巨大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三、合作释疑1.(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

24、“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2.如: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25、”“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他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1)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极写他的脆弱的?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通过王子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极写他的脆弱。(2)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极为凶险,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3)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

26、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四、课内精读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1)略(2)明确: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3)明确:用原句回答,见课文第四段。(4)明确:因为白兔拥有青草,天空拥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财,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会如此

27、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才能表现寓意。五、拓展延伸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要坦然面对生活。10第9课我的信念学案教师寄语:宁静致远,淡泊名利。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奉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吧!学习目标: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2、学习本文质朴又富于哲理的语言。3、感觉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学习她的科研精神。学习重点难点:1.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2.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关于回忆录回忆录是传记文的一种,是回忆性散文,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

28、历和社会生活。回忆录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这篇回忆录以质朴、真诚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报酬奢望估量尽量纯粹蹂躏猝然2.解释下列词语。问心无愧致力专心致志盛名-蹂躏逆来顺受二、理解探究1本文以“我的信念”为题目,有什么含义?2.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3.阅读课文,思考: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

29、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三、合作释疑1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有何好处?112简析本文“形敬神聚”的特点。()3.默读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思考体会它的深意。有些哲理性的语言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划出课文中自认为暂时难以理解其内涵的句子,然后交流。四、课内精读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

30、利益。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1从选文看,居里夫人是怎样对待财富的?2从选文看,居里夫人的最大愿望是什么?3“我坚信我们是对的”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五、拓展延伸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完成习题。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

31、所认为的那样。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祥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

32、光明的未来。(1)作者认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主要体视在什么方面?(2)下列四项,哪一项不属于对居里夫人伟大人格的陈述?()A.她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B.她极端谦虚,甘做社会公仆iC.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心情抑郁,外貌严肃。D她处事客观,公正不阿。(3)文章第三段所举事例证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4)有一句话叫“先成人后成材”,这句话和本文主旨相吻合吗?试简要说明。12附: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2.略二、理解探究1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看法,即只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具有自信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成就。信念的意思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以“我的信念”为题,一

33、方面划定了文章的写作范围,另一方面强调了文章的中心。2.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

34、痴如醉的心态。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三、合作释疑1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我”在文章中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只是做陪衬,甚至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本文中的“我”当然是主要人物,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令读者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本文涉及的范围较广,文章先是总写做事必须有

35、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自信心,然后写我”的工作态度、理想,以及兴趣、爱好等,最后点明热爱科学是“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内容虽多,但文章以文题“我的信念”为线索把以上内容串成一个整体,紧紧扣住要想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就离不开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这一中心,显得形散而神不散。3、参考:生活对于任何人并非易事。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四、课内精读1对财富不感兴趣,抛弃了一笔财富,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2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3纯碎研究

36、的观念。五、拓展延伸:(1)主要体现在道德品质方面。(2)C(3)科学家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的品格。“(4)吻合。成人”即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它是“成材”的必要条件。这与本文强调的“科学家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的品格”是相一致的。13第10课十则学案教师寄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2、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

37、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

38、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字音、并记住它们的意思。论语(ln)说(yu):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r)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zh)也:通“智”,聪明。愠(yn):生气,发怒。三省(xng)吾身:察看,检查。传(chu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罔(w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i):有害。弘(hng)毅:强毅。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熟课文。二、理解探究1.试着翻译课文。2.从十则中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三、合作释疑:1.用文中的话回答对

39、待“贤”与“不贤”我们应该怎样做?2.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4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己所欲”时就要“施于人”吗?四、课内精读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下列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不亦乐乎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思而不学则殆14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1)敏而好学(2)择其善者而从之(3)人不知而不愠(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表顺接的有:表转接的有: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0、(4)何有于我哉5简答题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注: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