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云发展社会学_第1页
刘祖云发展社会学_第2页
刘祖云发展社会学_第3页
刘祖云发展社会学_第4页
刘祖云发展社会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复习重点第一章发展社会学界说一、社会发展逻辑定义从其内在特征看: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动态过程,既是一种从落后走向先进的社会过程,又是一种从低级走向高级的社会过程从其外显范围看:一是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发展。二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三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社会发展2学术定义:“公有制社会一私有制社会一公有制社会”的学术观点“前工业社会一工业社会一后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传统社会一转型社会一现代社会”的学术观点二、发展社会学的含义:狭义:是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在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途径、模式和过程等

2、问题的学科。广义:是从全球背景上研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三、社会发展的特征1、渐进性一一社会发展过程表现为现代因素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名到实的生成和发展过程。2、整体性一一社会发展是既包括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层面的变化,又涉及社会与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四、发展观的演变(一)经济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含义: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只有经济增长了,社会才能进步;并且只要经济增长了,社会就一定会进步。主要内容(1)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2)把财富、财富的增长乃至财富的增长速度看作衡量发展的基本尺度;(3)割断经济增长与文化价值的联

3、系,不关心价值追求的合理与否,直接把功利当作惟一的价值标准。主要弊端(1)造成了经济领域一系列的矛盾和负面影响;(2)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加剧了二者的紧张关系;(3)排除了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造成了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紧张与对立;(4)造成了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倾斜;(5)造成了资源的破化、环境的污染,使生态失去平衡。(二)社会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含义:认为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协调的,它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的关系,强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综合。主要内容(1)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

4、发展的均衡;(2)强调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在的“;(3)明确提出人在发展中的地位问题。主要弊端(1)初步提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但未给人的地位以充分的论述;(2)开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未给予完全充分的重视。(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含义:将人置于发展的中心,把人看作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认为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是发展的手段或条件。主要观点(1)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2)坚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主要弊端(1)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容易助长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展;(2)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所

5、关注的人,基本上是代内人,而未涉及或未考虑到代际人。(四)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与危害的发展。主要论点:(1)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观;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2)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协调的发展观;强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整体发展。(3)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发展观。“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理论特征:(1)研究了人们的代际关系即一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问题;(2)全面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要点:(1)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

6、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和自然保持和谐统一;(2)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和消费时,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五、社会发展的两种类型(模式)(一)两种“理想类型”划分的依据早发内生型(先发内源型)与迟发外生型(后发外生型)两大理想类型的划分依据:前者指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它本身基础上长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自发的演进过程。如英、法等西欧国家和美国后者是在先发国家的“诱导”下或者是外来的力量中断了它们自身原有的生存与发展逻辑,从而被动地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如德、俄、日、拉美、东亚“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二)两种社会发展类型的特点对比早发内生型迟发外生型发展

7、条件优越性劣质性发展动力内源性外缘性发展进程自然性、渐进性人为性、突发性(跳跃性)发展手段创新采借创新(三)迟(后)发展效应迟(后)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因其现代化起步较晚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发展优势与劣势,这就是迟(后)发展效应。1、正面效应(迟发展优势):发展动力容易形成;发展资源可以采借;发展道路可以选择。2、负面效应(迟发展劣势):可能形成依附性经济;可能形成依附性政治;可能形成依附性文化。第二章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学发展理论一、试析现代化理论兴起背景、发展过程、特征(二战后)背景:经

8、济背景无论是经济发达还是较为了落后的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有发展经济的强烈需求。政治背景资本主义为扩大声势,防止社会主义势力扩张采用诱之以利(经济、技术、军事援助)、晓之以理(宣传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民主政治体制及自由市场模式)的政治策略拉拢落后国家。特征:(1)综合性: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和发展政治学等参与其中;(2)建立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划分的基础上,两者的对立和转化是其理论出发点;(3)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前提,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目标。二、发展社会学的缘起和主要争论缘起:P31流派:(1)制度学派:探讨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制度对发展的作用,发展

9、对制度的影响。(列维、艾森斯塔德;斯梅尔瑟)(2)文化学派:探讨宗教伦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继承了韦伯新教伦理思想,分为武士道精神与日本经济发展的研究(贝拉),宗教信仰和贵族精神与经济成就的研究(葛斯)。(3)人格学派:探讨国民人格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创造型人格(哈根),成就欲(麦克莱兰),现代性(英格尔斯)。三、现代理论的评价1、可取之处:(1)注重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制度和文化层面的现代化;(2)注重渐进性: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化的过程;(3)注重内因:以一定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4)注重主体:关注人的因素。2、不足之处:(1)忽

10、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过度强调“西方文化中心论”(根据自身自然人文环境);(2)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以西方为模板,忽视不同国家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3)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决然对立的,社会中某些传统因素不仅不会阻碍社会的现代化,反而有促进作用;(4)忽视外因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章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一、依附理论的起源:20世纪六十年代末含义:主要是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来解释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为什么不发达的原因。(弗兰克、阿明、桑托斯等人)理论来源:1、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特别是其关于资

11、本剥削与资本扩展的理论;2、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理论;3、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如缪尔达尔、普瑞比斯奇等人的理论观点。现实背景:现代化理论在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推行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经济社会后果(经政社)二、依附理论的主要内容:依附理论的基本视角:主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即中心或核心国家)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即外围或边陲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特别是从国际贸易关系,从不发达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出发,去解释非西方国家的欠发达。三、依附理论的突破和局限突破:(1)从共时态度角度研究,探讨同时期处于不同发展水平或程度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关系。(2)从实际的历史进程出发,着重考察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并建构理论

12、。(3)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将走不同的发展道路。(4)强调外因作用局限:(1)机械的外因决定论:忽视了资本主义扩张给落后地区带来的正面作用,各国家的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观点差异影响社会发展。(2)先验色彩的宿命论:落后国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一定不能摆脱落后。四、世界体系论的主要内容世界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就具有世界性,而且只有在一个政治体系多元化的世界体系内(欧洲世界经济体系),资本家才有更多的活动空间,资本主义才能更好地发展;2.世界体系的结构:核心半边陲边陲;3.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1)周期性节律:资本主义体系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长期性趋势4.世界体系中的国家

13、发展5.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五、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创始者不同:世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依是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分析单位不同:整个世界体系;国家。分析维度不同:三维(核心、半边陲、边陲);二维(核心、边陲)。建构模式不同:相对开放的动态结构(处于不同地位或层级的国家都可能变动);相对封闭的静态格局(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政治目标不同:通过改变现存的不平等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公平合理、民主自由地新世界体系;落后国家通过其国内体制改革和改变他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来摆脱困境。第四章以“市场转型”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一、软预算约束和短缺经济(科尔奈)软预算约束:指当一个

14、遇到财务上的困境时,借助外部组织的救助得以继续生存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短缺经济: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一种经济现象。二、周期性短缺现象及原因三、再分配经济定义与特征定义:一种由计划和指令来导向的经济。特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横向联系,所有生产这都被纳入经济管理的“中央”指挥下的纵向网络,产品和生产盈余都要上交中央,中央将这些集中起来的物资和劳务,按照习俗、法律、习惯、意识形态及掌握再分配权的社会群体的决策自上而下地进行再分配。四、试用相关理论对东中欧资本主义体系与西欧资本主义体系进行比较新古典社会学理论:我们正处于全球化世界,但不是处于一个单一的全球

15、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因为东欧等转型国家呈现出一种与西欧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独特发展轨迹。不同处比较:(1)从资主社会形成来看,资主社一般是由封建社会进化而来,在其形成过程中,阶级斗争尤其是阶级间斗争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主动力;而东欧资主社则是由社主社转型而来,在其形成过程中,转型的主动力不是阶级间斗争而是阶级内斗争。知识分子阶层起主导而不是资产阶级。(2)从资主社的统治精英构成来看,资主社的统治精英是资本家,权利或特权的来源主要是经济资本,然后是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解体后的东欧并没有经济意义上的资本家,只有文化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作为统治精英的知识分子阶层。五、试述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相关研究及基本观点

16、六、“市场转型论”的基本观点及其争论观点:再分配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国家社会主义由在分配向市场的转型将导致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具体表现为直接生产者受益增加、政治资本相对市场资本贬值、人力资本回报上升和新的机会结构的出现。(倪志伟,市场转型取决于物资调配转向和依赖市场机制的转型的彻底程度)七、试比较三种不同的社会发展理论P78第五章经济层面的工业化一、二元经济?消除二元经济需要什么条件?二元经济邙阿瑟刘易斯):整个经济体系分成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这个部门内部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过剩、人均收入极低;另一个是“现代”的工业部门,这个部门生产率较高,已经基本商业化

17、并且纳入到国际贸易体制之中。消除二元经济条件:真正能够实现全社会的工业化、消除二元经济的关键不在市场,而在国家和政府。二、内卷化?指农民在其劳动边际产出低于其边际投入的状况下,仍然继续进行劳动投入。(又译为过密化,最早由吉尔茨提出被黄宗智用来描述中国晚清以来的农业状况)三、工业化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市场扩张和信息传播;人口素质和教育程度;储蓄和丰裕的资本状况;自然资源;国家对知识产权、私人财产权利的保护;文化、伦理与企业家精神。四、中国农业化进程?政府在转型期的作用?(1)清末民国(1949年以前)(2)改革开放以前(19491980)(3)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至今)政府作用:在经济增长中

18、的作用,政府应维持收入的良性分配,合理配置用于经济长期发展的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转型期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第六章社会层面的城市化一、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或城镇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增大。城市化现象的产生: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二、城市化的功能促进了经济的巨大进步2.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活方式的更新4.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三、城市化与市民生活空间(一)城市物理空间的建构及影响:人与土地关系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变化;人工力量的加强(二)城市社

19、会关系空间的形成及特征: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工具性关系的大量存在;个人自由感增强四、中国城市化道路(一)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结构特点-不协调型;进程特点-波浪型(二)城市化与城市病:房地产绑架下跑偏的城市化;高能耗换取高速城市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造就堵城第七章政治层面的民主化一、民主和民主化的特征民主的特征:(1)重视和践行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理念。(2)竞争性的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议会制度。(3)完善的民主机制: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和制衡机制。(4)重视法治,司法独立,施行宪政。民主化的特征:(1)专制权威政府不断消亡,民主政体国家迅速增加。(2)民

20、主化从西方扩散。(3)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成为主流的民主模式。二、民主的基本条件发达的市场经济;2.良好的自治传统和政治文化;3.多元的、独立的市民社会;宪法至上、实行宪政的政治体系。三、民主化的动力经济发展是最重要动力;2.教育与科技的发达是重要推动力;3.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重要推动力;4.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也会促进或推动民主化;5.经济全球化也为民主化提供了助推外力。四、民主化浪潮的含义和特征含义:向民主的过度和民主化改革在若干国家同时发生或相继出现而形成的政治现象。特征:(1)始发于西方,属于内生型民主(2)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伴随民主化回潮(3)不断加速,民主全

21、球化日益明显五、民主化浪潮的启示深刻认识民主化的历史必然性选择合适本国的民主化道路和民主化模式保持民主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防止民主化进程中的“软政权”现象出现防止民主化回潮,巩固民主化成果第八章文化层面的世俗化一、世俗化的含义和特征世俗化的基本含义:世俗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与理性精神日益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前现代的宗教出世观相比,民众日益关注世俗社会现实切身利益,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参与的过程。第一,在社会政治层面,宗教制度、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制约或影响政治的公共职能逐渐消失。(政治世俗化)第二,个体宗教信仰在现代启蒙运动中对科学与理性精神的转向。(社会世俗化)第三,社

22、会道德问题公开在世俗意识形态内加以讨论。(道德世俗化)第四,宗教自身在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宗教世俗化)世俗化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注重现实生活,心中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实现)(2)理性化(认同市场竞争原则的利益观、平等观等)(3)个人主义倾向(注重个人价值、自身能力的实现)(4)社会参与性(先进的科技手段使各种信息能迅速传递促使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二、联系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谈我国世俗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P148第九章观念层面的理性化一、理性与理性化理性: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又是人类认识这些事物的感知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是人类调节和控制自身欲望和行为的一种

23、精神力量。理性化:是指用理性作为一切个人行为、社会行动及政治权力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根据的过程。二、理性化在社会现代化中起什么作用理性化是社会现代的先导(每一次思想的变化都是从非理性到理性的过程)理性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理性化可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表现在其凝聚和激励作用)理性化在促使西方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工具理性的统治,即工具理性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征服,成为统治人和社会的枷锁。三、社会现代化中的理性化包括哪些?P159从神秘主义到科学主义从德性至上到功利诉求从重视亲情到崇尚契约从等级观念到平等观念第十章中国的社会转型一、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一)18401949:慢速

24、发展阶段(二)19491978:中速发展阶段(三)1978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二、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标志(一)市场经济的发展1、商品市场的发展(1)产品市场(2)服务市场2、要素市场的发展(1)资金市场(2)劳动力市场(3)土地市场(4)技术市场(5)信息市场(二)对外开放的实行1、社会交通(1)交通形式的多样化(2)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和高效化2、社会沟通(1)大众传媒(2)个人传媒3、社会流动(1)社会流动急剧增加(2)社会流动日趋合理三、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一)社会转型内容的特殊性经济体制转轨: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社会转型动力的特殊性政府和市

25、场双重推动: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并共同推动社会转型(三)社会转型进程的特殊性1、市场化改革始于农村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自身的城镇化3、民主化某些方面始于农村第十一讲转型期的二元社会结构一、二元社会结构指城市社会为一元,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割和差异状态。二、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一)改革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1、城乡差异明显:生产方面;生活方面;社会福利和保障方面2、城乡分隔刚性:第一,户籍制度严格限定了城乡居民的身份。第二,粮油供应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民进城生活。第三,劳动用工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民进城就业。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安排和城市偏向的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选择

26、实施,是形成中国城乡差别、市民与农民的差别、工农业非协调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农民贫困、地位低下、农村落后和农业长期徘徊的两大根源。前者是制度根源,后者是经济根源。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型模式,是在人为制度安排下所形成的。(二)改革以来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1、城乡差异更为明显: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总体扩大。二是城乡消费差距日趋扩大。三是城乡教育差距明显。四是城乡医疗卫生差距明显。具体表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2、城乡分隔开始软化:一是崛起的小城镇成为城市与农村的中介。二是流动的农民工成为工人与农民的中介。3、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与市场

27、主导型二元结构叠加并存(1)含义: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由一系列的行政制度安排来构成;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城市对于农村的依赖性越来越小(2)原因:社会从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3)后果:两种二元结构的叠加,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进一步的扩大二、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走向从“二元”走向“一元”:“一元”城乡差别基本消失、城乡壁垒基本消除、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状态基本形成。(一)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必然性分析:1、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是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2、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二)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对策性分析1、破除城乡二元的旧观念,树立

28、城乡一体的新观念。2、改革导致城乡分隔的旧制度,创立促进城乡一体的新制度。3、废除城乡联系的旧机制,建立城乡联系的新机制。第十二章转型期的二元组织结构P201一、二元组织结构的含义二元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同时具有双重的异质性的组织结构,即是指在转型社会,由于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杂然并存,组织结构中也呈现出传统因素与现代组织因素杂然并存的特征。二、二元组织结构的表现1、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并存2、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表层结构,是指组织建构时所明文规定了的制度体系,是与现代组织建构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套组织原则。潜层结构,是指潜存于表层结构之后,为组织成员所默认的、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的、非

29、正式的一套组织原则。3、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组织规范的遵守(2)组织评价机制(3)组织成员的选拔(4)组织管理三、二元组织结构的未来走向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重叠状况终会改变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重叠的状况也会改变四、组织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对策性分析1、简化组织职能,促进社会结构的分化从宏观走向微观。2、建立现代组织运行机制,促进现代组织因素从表层走向潜层。第十三章转型期的二元人格结构一、人格、人格结构、二元人格结构人格(奥尔波特):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二元人格结构:指在个体的人格结构中,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融杂并存的

30、人格结构状态。传统人格是在中国长期历史进化中逐步凝结而成并在今日社会中仍有遗存或发生影响的众多人格特质的聚合体。现代人格则绝非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是由未来导向、适应着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种种人格。二、二元人格结构的模型1、行为动机传统人格价值型人格(个人行动取决于某种特定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认同)现代人格种工具型人格(个人行动取决于预先设计的自利目标)、个人才智传统人格经验性人格(尊重经验,以经验衡量才干)现代人格创造性人格(以创造性衡量才干)、情绪控制传统人格消极型人格(宿命的、对命运感到无力控制)现代人格积极型人格(理性的、力图掌握自身命运)、互动关系传统人格权威型人格(等级服从关系)

31、现代人格平等型人格(不论身分地位差别,人格平等)、社会适应传统人格封闭型人格现代人格开放型人格三、二元人格结构的现实与未来(一)二元人格结构的现实表现(观念层面)1、择业观:安稳型择业观与风险型择业观并存2、择友观:价值型择友观与工具型择友观并存3、择偶观:社会条件型择偶观与个人素质型择偶观并存(二)二元人格结构的未来走向1、传统人格中的精华仍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不能全然抛弃。2、现代人格也并非是完美的理想人格,并不能全盘接受。二元人格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从对立走向整合,是人格转型的必然趋势。现代人格整合的三个原则:第一,要求有利于人类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

32、;第二,要求符合当代世界文化的主流理性精神;第三,要求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第十四章转型期的社会失衡一、社会失衡社会失衡,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带来的贫富分化或贫富差距。贫富差距体现为收入差距、财富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收入差距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们获得货币收入的差别,它的核心点是货币收入流入量的差别。财富差距指在一定时点上人们占有的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量的差别,它的核心点是货币收入存量的差别。生活水平差距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们用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消费上的差别,它的核心点是货币支出量的差别。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主要是由财富差距和收入差距,尤其是财富

33、差距决定的,生活水平差距是贫富差距的重要表现。二、贫富差距的测量(一)贫富差距测量方法的科学性1、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1)含义: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2)基尼系数的区段划分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

34、组织规定:若低于表示收入绝对平均;表示比较平均;表示相对合理;表示收入差距较大;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2、五等份法将所要分析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目前国际公认5倍以下是合理区,510倍是偏高区,10倍是风险区易引发社会动荡,而2倍以下也是不正常的,象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状态。国外实行资本主义“好的市场经济”的国家,该数字是36倍。三、中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间差异地区间差异行业间差距单位间差异四、贫富差距的调控P236(一)调控贫富差距的理论依据1、贫富差距必然论

35、2、贫富差距功能论3、贫富差距效应论(二)调控贫富差距的现实选择1、从政府的角度来讲,需要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2、从社会的角度讲,需要发动公众力量,积极发展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第十五章转型期的社会失调一、社会失调?为什么说转型期易出现失调?(一)社会失调的涵义社会失调指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各个领域或层面未能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出现发展失调的现象。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众多要素、子系统构成的统一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为维持社会整体的平衡发挥着一定功能。因此,社会的协调有赖于各个构成要素功能的正常发挥。当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在社会整体中失去平衡而不能发挥一定功能时,即发生社会失调现象

36、。(二)社会失调的历史表现1、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社会进步“巴西神话”、“伊朗奇迹”、“巴基斯坦悲剧”2、社会发展未能带来环境改善20世纪中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二、市场化与社会植被关系P248“社会植被”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市场化破坏“社会植被”引发社会问题:1、权力腐败问题2、社会风气问题3、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三、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市场化道路(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涵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

37、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2、重要特征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38、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第十六章转型期的社会失序一、社会失序的理论探讨(一)社会失序的涵义1、失序与无序失序是指社会秩序出现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紊乱,而且这种紊乱有扩大和加深的趋势。当失序现

39、象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即当法律、道德甚至风俗习惯等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完全失去约束作用时,社会才真正陷入“无序”。2、失序与失范失范是指社会规范或因缺乏、或因混乱、或因冲突而出现的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的减弱甚至丧失。失序是指因社会转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失范所引起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紊乱。(二)社会失序的类型1、根据生活领域的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经济失序、政治失序、文化失序等。2、根据存在状态的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隐性失序和显性失序。3、根据社会功能(后果)的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建设性失序和破坏性失序。P2574、根据其发生范围的不同,失序可分为局部失序和整体失序。

40、5、根据其发生的矛盾性质层次不同,可分为结构失序和行为失序。二、规范真空P261含义:即形式上有规范而实际上无规范的状态,即规范形同虚设的状态。(举例)三、规范软化含义:即规范的实际控制力(包括对社会整体的整合力和对社会个体的约束力)减弱。(举例)四、如何从失序走向有序一是对规范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完善权力配置形式和权力制约机制,是使现代政治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主体的行为规范化的关键环节。首先,必须慎重而有选择的运用行政手段,使它与改革开放的方针保持吻合,从应由非行政手段承担的领域中逐步撤出来。其次,要对行政权力加强监督,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对权力和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的制约。二是建立完备

41、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体系。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来反映市场经济秩序的本质。其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重新进行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定位,控制“示范效应”。四是强化社会规范施行的控制手段,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越轨行为。社会控制是社会规范得以实施的手段,它主要包括司法手段、行政措施、社会舆论等。第十七章转型期的社会开放一、社会开放的含义与特征(一)社会开放的含义某一社会系统同其他社会系统进行双向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二)社会开放的特征1、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个方面;2、是包括输出和输入的双向社会过程;3、具有接收与排斥、吸收与排泄的双重功能。二、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开

42、放(一)18401949:慢速转型期的社会开放(二)19491978:中速转型期的社会开放(三)1978年至今:快速转型期的社会开放1、对外开放首先是全方位的开放2、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式是多样的对外贸易资金往来引进技术劳务合作国际旅游3、我国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经济特区,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等五个经济特区。突出一个“特”字。第二个层次是开放沿海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第三个层次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1988年,国务院先后确定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沿海经济开发区。三、中国转型期的对外开放政治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互访经济方面

43、:中国加入世贸;文化方面: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文化年体育方面: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教育方面:中外联合办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放,可以使中国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四、中国转型期的区域开放(一)从内向型到外向型:我国区域结构的历史演变1、19491978:均衡发展战略与内向型区域结构(1)区域均衡发展(2)内向型(行政性)区域结构:七大区域2、19781998: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区域结构(1)非均衡发展战略(2)外向型(经济型)区域结构(二)现代化与合理化:我国区域结构的发展目标1、区域的现代化:区域结构的组成要素的现代化区域由传统型

44、区域转变为现代性区域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该区域从产品经济型向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型、从农业型向工业型、从农村型向城镇型、从相对封闭型向开放型、从伦理型向法理型及从同质单一型向异质多样型转变。2、区域间关系的合理化:区域结构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合理化(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1)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合理,即差距不能过大(2)区域之间的分工合理,即不能完全同构(差别)第十八章转型期的社会分层一、试述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必然性社会转型必然伴随并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必然带来阶层分化。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从静态看,传统社会的社会分工较为简单,这种简单性表现在农业、手工业等,具体而言是依据每个劳动者的性

45、别和年龄而产生的自然分工。而现代社会的分工则较为复杂并会越来越复杂。表现在产业门类增多、社会分工立体化和体系化。(社会越传统,分工越简单;社会越现代,分工越复杂;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必然伴随分工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从动态看,作为社会转型基本内容和标志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科层化和科技化分别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促进或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二、社会转型期的阶层分化有何规律?(一)从其外在形态看,社会转型期的阶层结构将从金字塔型转向橄榄球型(二)从其内在依据看,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或阶层划分的直接依据将从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三)从其经历的过程看,社会转型期的阶层分化将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特征(一)非身份化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二)非行政化(三)非政治化社会阶层的多元化与碎片化三、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1、阶层内部的分化工人阶层的分化、农民阶层的分化2、阶层之间的分化边缘群体的出现、新兴群体的出现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大军的主体,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现阶段我国农民阶级:农民始终是中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