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_第1页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_第2页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_第3页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_第4页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作者: 日期: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内容提要: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 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 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 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 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 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 惯等。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 ,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 现象 ,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 ,负载了大量的文化 信息。于此同时 , 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产生和发展 了书法、篆刻等艺术。正确地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可以 有利地驳斥“汉字落后论”,扩大

2、汉语地研究范围 , 并且有 利于克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 ?关键词 :汉字 汉文化 发展 意义论文提纲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1、 文化与汉文化2、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3 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二、汉字推动汉文化的发展、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汉字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3?、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 ?三、 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1、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2、有利于拓宽汉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结论: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 汉 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 , 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 息。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

3、产生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 ,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了解汉字构形的原因, 及由此反映的汉文化信息。 这样可以驳斥“汉 字落后论”,并且避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 , 增加汉语的研究范围。 四、结论正文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 传递和保存信息, 在漫长的时间 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 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 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 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 生存方式、思维特点、 风俗习惯等。 同时, 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 ,它不仅是 一种文化现象,而

4、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 , 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文化与汉文化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可认知 ,并在认知之后对其下定义的 , 而关于文化,历来 各家对其定义众说纷纭。因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对其分析、认知得出的 结论是不同的。有人统计 , 古今中外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 20余种。 1 尽管如此 , 一般认为,“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 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 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 教 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2 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 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

5、部分, 它包含着许多分支 , 如考古文化: 出土文物 ( 石 器、陶器、青铜器等)、远古人类遗址等;艺术文化:文学、音乐、书法、篆刻 等; 民俗文化:节日庆典、女性地位、民间传说等。这些文化子系统都反映 了数千年来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 俗习惯、审美情趣等。 ? 、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时 ,先民群居生活 ,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 言。但在实际交往中 , 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这是因为其无法克 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空间限制”是指言语交际的双方进行交流 时,彼此之间的

6、空间距离不能超过语音有效传播的最大范围。 就是说相互沟通的 两人, 彼此之间的距离太远,都听不到对方所说的话,那么两人就不能真正的交 流。那么就使相隔较远的两人在同一时间内是不能沟通的。如, 在原始氏族社会 中,氏族族长发布命令 , 没有在场的人是不能听到族长所说的话的 , 虽然可以依靠 人的相互传达, 但是可能以讹传讹。 而“时间限制”是指言语交流过程中有些发 生的事件或有些对事物的认知, 是需要代代相传让后人也了解的, 而语音稍纵即 逝, 无法让后人知道当时的事情。 就像氏族部落之间的争战 , 战绩如何、 战利品是 多少,后人要了解这些 ,单靠代代口头相传 , 很可能遗漏,甚至失真。 由于

7、“空间 限制”、“时间限制”阻碍了人们互相间的交流 , 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 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 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国家夏朝出现后 , 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 , 需要用文字来记事、 管理,这就需要 成系统的文字的产生。 考古证明, 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 的文字。?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 ,由于战国时期 ,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彼此交流很不方便 ,出于便于管理和沟通的需要 , 秦始皇颁布全 国统一使用小篆的命令 ,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 , 对民

8、族团结、国 家统一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小篆笔画屈曲圆转 ,繁多, 不便书写,出于 简便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 , 进而产生了隶书。其次,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正如上文所说,汉字是 为了满足人们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记录、 表达一定的事物,首先世界上要 有这件事物,这就与社会生产力相关。 最开始的汉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 简单 的、容易描绘的事物,如 :日、月、山、川、水、火、土、木等 , 这些都是大自然 本身就有的。而后人凭借着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产生了许多新的 事物, 而表达这些新事物的文字也随之产生了。如,砍伐的“斧”,装东西的

9、“皿”、“盆”、“盂” ,捕猎用的“网”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事物不断生成 ,汉字的数量不断扩大。其中 某些字的本义没变 ,但其某些构件却发生了变化。如:最开始的器皿都是陶器 , 其中“盂”,甲骨文做“ ”,等到了西周 ,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大量的青铜 器被制造出来,此时的“盂” ,已经是青铜制的,铭文中的“皿”字从“金”作 “ ”, “盂”字为从“金”作“ ” ? 、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 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祭祀文化 ?上古时期 , 由于先民的社会生产力 低下,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不甚了解。先民们出于避祸求福的心理对自然神、 先祖 有着狂热的崇拜。各种祭祀活动十分活跃 ,且这种习俗

10、一直延续至今。如 :春祭、 夏祭、天祭、地祭、祖祭等。那么上古时期先民是如何祭拜呢?我们可以从汉字 中得知一二: ? 祭:甲骨文作“ ”,“ ”等。 4左边是一块鲜肉, 小点像肉的鲜血 , 右边是一只手。似乎是用手拿鲜肉举行祭祀之礼。到了金文, 下面加“示”字 , 作“ ”表示祀神。 5祝:作“ ”,“ ”表示神灵 6 右边像跪于神灵前祈祷,求福。并且 强调了人的口,这与上古人们相信语言的灵力是相关的。曲豆: 作“ ”。“ ”是古代的食器,也用于祭祀时用来盛供品,是 考古发现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祭器。 7豆中所盛“丰丰”,像牛羊肉串成一串做 成祭品祭祀,又因其形与“玉”相似,“玉”在中国文化中是美

11、好的福物 , 所以 也可表示用美玉做祭品。由这些文字可以看出 , 上古的祭祀之风 , 最初可能用带血的鲜肉当祭品,还没有出 现祭器, 后来产生了专门祭祀的礼器,祭品也随之改变说明祭祀活动进一步完善。 ? 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商品文化 ? 远古时期,人们为了得到自己 急需的物品,就用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与他人交换 ,但是所交换的物品其价值并不 一定相等。那么当社会生产力提高之后 ,人们是如何进行贸易的?是否出现了作 为各种商品等价物的货币 ? 在尔雅、说文解字中,出现了许多关 于贸易、借贷的字如“表示买卖的贸易活动买 (四/ 贝)卖(士四/贝)、贩、贸、购等。 表示借债活动贷、(戈 / 贝)、贳、

12、赊。 ? 表示抵押赔、 ( 敖/ 贝)、质。表示送礼贽、赞、赂、赠。 向上纳税和向下赏赐贡、赋、赏、赐、赉。” 8 这些字说明当时的贸易活动 ,已经十分发达 , 不仅有买卖双方直接的贸易活 动,还有因资金短缺而出现的 ,借贷、抵押活动。并且这些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它们都从“贝”。为什么都从“贝”呢?众所周知,从“以物易物”发展到“商品贸易” ,有一个必然条件,就是要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而从 这些字可知 ,当时正是贝壳充当货币商品。 ?汉字盛载着汉民族上古的兵器文化考古发现 ,上古时期就有了兵器,可惜出土文物很少 ,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汉 字的构形来看当时兵器的外形。王:甲骨文作“

13、 ”,金文作“ ”。 都像一把斧头形状。所以其本义 是斧形的武器。斧头是征伐之器,是镇压之器 , 也是人们狩猎之器 , 所以谁掌握了 这种武器 ,谁就掌握了掌管天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 所以用斧形来象征王的权力。 ?戈: 甲骨文作“ ”, 金文作“ ”,其形省去下部缨饰,独体象形,意思是长柄 横刃的钩状兵器。 10 而戈是平头横刃的兵器,只能钩击 , 不能刺杀。将戈的钩 头放在戈柄的顶部,就可以达到刺杀的目的,这就是戟。戊;甲骨文作“ ”,金文作“ ”, 11像长柄宽刃的大斧 , 斧刃朝左 ,? 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民俗文化 ?在远古时期,先民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存的 主要手段。但是,当时的野兽

14、凶猛繁多,加之狩猎工具简陋,先民的主食还是野 果,野菜。而在采集活动中,女性的细心和耐劳远比男性的强壮更重要。因此女 性在社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 是氏族中的领导者。当时,人们是群婚和乱交的 , 无法确定孩子的父亲是谁,“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由今天代表血缘关系的 “姓”字就可以看出来 ,“姓”由“女”与“生”组合,即孩子是由女子生养的。 还有中国一些古老的姓 , 有姜、姬、嬴、姚等,都是从女旁 , 这都说明了中国最早 的氏族制是母系氏族制。 ? 母系氏族的价值观念是“女尊男卑” ,除上述事 实外, 还可由“姑嫜”一词考证,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这里“姑”指婆婆, “嫜”指公公

15、。代表公公的“嫜”字为何从女旁?在已是父 权社会的唐代 , 男女合称时,为何“嫜”会在“姑”后,这都是上古“女尊男卑” 观念的沉积。从新石器末期开始,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生产工具的改进,人们进入了 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农耕时代。从此之后 ,男性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主角 ,女权让位 于父权,其价值观念变成“男尊女卑,女性要受到“父权”、“夫权”、“族 权”的管制。封建社会的价值观要求女性“三从四德”, 其中“三从”为“在家 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除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 男性还将对女性的轻 视表现在汉字中。如 :”女/ 女女” (奸),几个女人在一起就要做奸邪坏事, “嫉妒”,二字都从女,

16、指出“嫉妒”是女人的专利 , “婪”表示女子本性贪婪; “佞” ,指女子只会巧言献媚,还有“妨”、“妄” ,“女 +赖” (懒)、“女 + 鬼”(愧)、“女+爪/壬 ”(淫)等。?汉字推动汉文化的发展 ? 汉字在表现汉民族对各种事物的观察、思考、认识 及反映汉文化的同时 , 还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 :?1、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 字的文义为内容 , 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书写出来的有章、有法的一种艺术 形式。” 1 它是随着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书法产生的物质基础 ? 书法是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的 ,汉字就是其物

17、 质基础。这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 , 是两维空间的造型 , 这为书法艺术的创造提供了 生存的空间 ;汉字以形表意,其形如图画,笔画各异,结构形式多样,这为书写 者发挥想象力,追求审美效果提供了条件。 ? 书法发展的条件 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 , 演变的字体是书法发展的条件。汉字的字体由甲骨文开始,历经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些字体形体不同,各 有自己的特点 , 这为书写者追求不同的书写意境提供选择。 2 ?、汉字推动了 篆刻艺术的发展 ?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篆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篆刻是我国 特有的一种汉字、书法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在纸张发明之前, 人们的书写材料为 龟甲兽骨 ,青铜

18、器, 石器,木简等。人们是将汉字刻在材料之上 ,这为篆刻艺术的 产生奠定了基础。而汉字的以形表意所具有的图画性、艺术性及字体多变性又是 其产生发展的条件。篆刻艺术起源于实用 , 开始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 及当权者表 示象征权利的证物,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 , 作为欣赏的艺术。那么汉字对篆 刻艺术有哪些影响呢? ? 提供种类选择汉字的产生发展史 ,其实就是汉字字体的演变史。从最开始的甲骨文、金 文、石鼓文、小篆至隶书、草书、行书,最后至楷书 , 每一字体都有自己的特点, 表现不同的意境 , 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篆刻讲究刻,所选字体为同是刻的甲骨 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等。选择时是

19、用劲利纤细的甲骨文,还是朴厚凝生的金 文,或用圆曲秀丽的小篆 , 是根据刻石的形状 , 刻写内容 , 追求的意境的不同 , 而选 择适合的字体。篆刻的立体效果 ? 汉字所造之字 , 反映了不同的视角 , 如“大”字 形为“ ”,像人,四肢展开,这是正视。祝字,字形为“”,是在神灵前 ,仰头祀福,这是仰视, “女”字 ,字形为“ ”,是从斜角看女人,而“孕”字 ,字形为 “ ”,像已经怀孕的女子 ,中间的“子”就是一种透视法。这种字的不同视角 , 运用在篆刻上 , 会产生不同意象 , 增加欣赏的情趣。如吴昌硕刻的“石人子室”一 印,其中“人”是刻成“ ”,是运用侧视的方法。 13篆刻的夸张效果

20、?汉字是以形表意 ,是象形的,但不能将事物的所有形貌全部表现出来 , 这样不利书写,所以将该事物突出的、独特的特点表现出 来,以区别它物,这样既能表现该事物,又便于书写。如:牛是突出它的锐利的 双角;孕字突出腹中之子 ;看突出人的眼睛。这种突出事物主要特征的方法,将 其运用于篆刻,通过夸张的手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乔曾劬刻的须髯 如戟意思是说:胡须长得很坚硬,像锋利的戟一样”。 14这个刻章的须字 , 向左撇了几笔 ,坚挺锋利,如刺人之戟 ,整体效果突出 ,令人印象深刻。篆刻的挪移汉字构形是以不同的构件组合而成的 ,构件是相互独立的,这为篆刻的挪移 提供了条件。篆刻的挪移是为了配合章法

21、的需要 , 将汉字中的某一构件移动位置 , 以适应章法,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将张字的“弓”移到“长”的下面。 “胡” 字的“古”移置“月”下。昌字的上“日”移到下“口”之中。 15 这样改变字 体结构, 即适合章法要求,又达到奇丽的艺术效果。 3?、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修辞艺术的发展。 在古汉语中 ,词汇多为单音 词,即一音一词一字,这样字与词就建立起一对一的关系。而汉语表义是靠语序 排列的,这就为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诵提供了可能 ,而这种同一语句的顺读 倒读皆可表义就是回文。 6 如苏轼题金山寺钟。 ? 潮随暗浪雪山倾 , 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 ,巷

22、当泉眼石波清。迢迢远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 遥望四山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 这是一首写景的好诗,合乎诗的格律,而倒读: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晴日晚霞红蔼蔼,晓天江树远迢迢。清波石眼泉当巷 ,小径松门寺对桥。 ? 明月钓舟渔浦远 , 倾山雪浪暗随 潮。 ? 倒读之后,诵读仍然通畅,有诗的意境合乎格律,不失为写景佳作。 由汉字产生的回文,是修辞的一种 , 增加修辞艺术的种类 , 推动了修辞艺术的 展。 ? 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 ? 为什么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将汉字与汉文化连接在一起有何意义? ? 、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有人认为汉字

23、是落后的 , 因为他们认为“象形表 意表音”这一文字演化模式是科学的定律 , 而汉字是表意的,所以落后于表音 文字,认为汉字要加以改革, 就要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这恰恰割裂了汉字与汉文 化的关系 ,单从汉字的认识难, 书写难,国际交流难等方面批评汉字 ,甚至有些人 认为中国的落后 , 受外国之辱都是因为使用了汉字。 7这都是没有正确认识汉 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 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 约和影响 ,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比如说信仰天主教的欧 洲国家使用拉丁文字 , 信仰东正教的国家使用斯拉夫文字 ,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使用阿拉伯文字。 而中国也有自

24、己独特的文化, 所以与之适应的文字也是独特的 汉字。加之汉字还是汉文化的载体 , 它反映了汉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信息。如果弃 之不用, 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加之汉文化的历史典 章,文集丛书都是用汉字记载, 如果改用拼音字母 ,若干代后,人们还会了解、 认 识它们吗 ?那么我们是否在抛弃汉字之时,就已经抛弃了汉文化。 ? 还有汉字 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 改用拼音文字后,它们是否还会存在? 所以说, 汉字并不是落后的,它是与汉语、汉文化相适应的文字,我们要加以保 留,并推动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 其次, 汉字不是万能的。汉字不是落后的 , 它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

25、息 ,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 但是汉字又不 是万能的 ,它的功能不是神一般的。有人认为汉字是高尚艺术,“九州文字最宜 诗”,18 但与中国同样是诗歌发源地的以色列,其诗歌的艺术价值并不比中国 诗歌差 , 但它使用的文字并不是汉字。还有汉字是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 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 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汉字造字法有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这里的形声是指所造之汉字具有形旁和声旁。声 旁表读音 ,而形旁表与该字相关的义,如:“江、河、湖” , “工、可、胡”是其 声,水字旁表明它们都与水相关, 这些字并没有反映什么文化信息不像某些人认 为的“这是神秘

26、的意象 , 这是奇特的历史每一个字 , 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 , 一 个怪异的密码”。 1 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 人文信息, 但绝不是每个字 “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比如 : 虚词“之、乎、者、也”就不反映汉文化信息。 所以不能认为汉字无所不能,可以反映汉文化的全部文化信 息。2 、有利于拓宽汉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现今中国汉语的研究 , 多用国外研究拼音文字的方法加以研究,且不说这种 方法是否适合汉语,但可以肯定地说, 研究汉语只用这种方法是完全不够的。 因 为汉字与拼音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 , 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 这需要人们 用符合其特点的方法加以研究,这需要人们不断地探讨,深入地研究。 而将汉字 与汉文化联系在一起 , 一并研究,从汉文化的角度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及汉字是 如何构形等,这可以说是汉语研究的一部分 , 扩大了汉语的研究范围。并且滋生出许多分支,如 : 汉字与民俗 ,汉字与书法等。 ?四、结论 ? 由上可知,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 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 殊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 化的发展 , 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通 过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了解汉字构形的原因 , 及由此反映的汉文化信息。这 样可以驳斥“汉字落后论” , 并且避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