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下面的人物吗了解他们的功绩吗_第1页
你认识下面的人物吗了解他们的功绩吗_第2页
你认识下面的人物吗了解他们的功绩吗_第3页
你认识下面的人物吗了解他们的功绩吗_第4页
你认识下面的人物吗了解他们的功绩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你认识下面的人物吗?了解他们的功绩吗?“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1 第四章 隋唐单元复习 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唐时期沅陵七中 全建兵2高考前瞻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历年高考都是命题的重点之一。已考查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方面,今后命题除继续突出上述各方面的内容外,本单元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由于本单元的许多内容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重

2、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3学法提示1、牢固掌握基本历史概念、历史史实是完整进行历史单元复习的前提2、要学会搭建单元知识框架,将分散、琐碎的知识点用知识链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的阶段特征。3、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主义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进行概括和归纳,从中得出解决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隋朝疆域图5唐朝疆域图6581隋建立589隋统一中国618年唐建立907年唐灭亡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 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隋唐历史发展线索7经济 封建经济繁荣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民族关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

3、固和发展对外关系 对外友好交流频繁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中华文化圈阶段特征政治 国家统一、制度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8政治:国家统一 制度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1、中央官制2、选官制度3、土地制度4、兵 制5、赋役制度三省六部制 独相制 到群相制科举制 以考试选拔官员均田制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府兵制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募兵制 减轻农民负担,导致军阀形成 租庸调制 庸 成年男子可以布帛代役 两 税 法 从人丁为主到资产为主9 重点阐释1.三省六部制职权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

4、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历史作用: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101.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A.打击了士族势力 B.限制了皇权C.分散削弱了相权 D.实现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权分立2.与魏晋南北朝相比,隋唐

5、制度革新内容的最突出体现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 B经济高度繁荣C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D士族制度进一步衰落112.科举制度 演变: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确立的选官形式和程序,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使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因此,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隋文帝时采取分科考试隋炀帝,始建进土科贞观年间,以进土、明经

6、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进一步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分三级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朝“八股取士” 戊戍变法废除八股文1905年废科举制度121. 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比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始终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B.有利于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参政C.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择官员的制度D.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朝133.下列关于隋朝具有开创性举措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以科举制选拔官员开凿长江淮河间的运

7、河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A. B. C. D. 4.科举制在隋唐创立并能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思想发展的需要 B.庶族地主阶级人数增大 C.完成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D.封建经济发展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14 2007 高 考 题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C15经济: 封建经济繁荣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1)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

8、一步开发,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手工业发展特点:广 大 细 多 高新(3)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出现长安、洛阳商业大都会和扬州、益州等商业都市。商路畅通;货币统一;市场发达,管理严格;商人实力强,中外自由贸易16 重点阐释1.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均田制开始于北魏,止于唐朝中期,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国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从而促使生产的发展。 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并加以改进,规定50岁以上的可以纳绢代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

9、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为田租,即土地税,缴纳谷物;调为户调,属人头税,缴纳绢和布;庸是服役期间纳绢或布代役,不再限制年龄,也是人头税。可见,租庸调制是以人头税为主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赋税负担,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17两税法:由于大地主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租庸调制无法正常进行。780年,杨炎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 如何理解两税法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使唐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过去以人了为主

10、的赋役制度,地税按亩征收,户税虽“唯以资产为宗”,但土地是资产中的主要内容,所以也主要是依据土地征税。征税标准由税人向税地转化。依资产纳税,放松了封建政府对农民人身的控制。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政府确定税额是以钱计算,在一定意义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使后来税制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演变的起点。18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1)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2)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3)田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4)杂税: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 、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初税亩(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制度正式形成)编户制度(完整的赋

11、税徭役 租调制租庸调制的收税标准)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方田均税法(按亩纳税)募役法(纳钱代役)征收,用银两交纳)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一条鞭法(田税、丁税、地丁银(废除人头税、征收银两)19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1.征收标准:人头税越来越少直至被取消,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向松弛2.地租形式:以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说明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更发展3.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以唐中期征收茶税为标志。5.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准6.农民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201.唐中后期推行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 A.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放松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抑制土地兼并2.唐朝两税法最深刻的影响是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改变了以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C.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D.加强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3.唐两税法实施意味着租调制已经被废止赋税标准转为以财产为主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A. B. C. D. 214.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