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化”角度探索历史学科学化的有效路径-评《历史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代码》_第1页
从“理想化”角度探索历史学科学化的有效路径-评《历史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代码》_第2页
从“理想化”角度探索历史学科学化的有效路径-评《历史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代码》_第3页
从“理想化”角度探索历史学科学化的有效路径-评《历史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代码》_第4页
从“理想化”角度探索历史学科学化的有效路径-评《历史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代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理想化”角度探索历史学科学化的有效路径评历史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代码摘 要:长期以来,部分历史研究者尝试仿照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化史学研究路径。但历史现象背后的科学 规律、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代码一书指出,以往史学科学化尝试均失之偏颇、繁难,未抓住自然科学“理想化”之研究本质而 流于失败,因而提出“理想史学”研究模式。作者主张以理想化语言翻译经验现实,并建立理想状态下的历史模型开展研 究。该模式虽在理论渊源和研究路径上有可商榷之处,但不失为历史学科学化研究的一种宝贵尝试。关键词:历史;科学化;理想史学An effective method of scientized his

2、tory research based on Idealization System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some historical researchers have attempted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research modes of histo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sciences.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pointed out that the past researches did not realized the natural science

3、s essence- “idea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a new method called Idealization History System”,which needs to “translate the empirical reality into ideal reality based on a logical system like Newtonian mechanics system. Although about the Idealization History research mode,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4、that needs to be furtherly discussed in aspects of theoretical origin and research method, it is still a valuable attempt of scientific history research.Key words: history; scientizing method; idealization history system在西方史学传统中,不同时期的历史学虽然 风采各异,但都以“求真、人文、垂训”为核心诠释 历史,演绎出各异的史学观点和研究方法T。但 17世纪以后,这一史学传统受

5、到来自其他学科的 冲击。在自然哲学领域,由数理逻辑联系的“数学 一实验”方法开始确立,并形成了以自然科学的 数学原理为典范的自然科学体系。该体系在随 后300年间的完善过程中,持续、深刻地影响着人 类及其生活的世界。许多人文学者受此冲击,不 再一味恪守西方古典哲学体系中的学术传统,而 是尝试借鉴自然科学并在本领域内建立一套具备 相同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本领域的科学化、 定量化。此外,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人口学等 社会科学引入数学方法,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 就。在此背景之下,人文领域的代表之一的历史 学中,诞生了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物理 主义史学等科学主义史学流派,及代表欧美“新史

6、 学”中科学主义趋向的数理史学、计量史学等研究 方法。针对研究者长期进行的将历史学科学化的努 力,孙巍溥在历史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数学模 型与计算机代码2一书中指出,上述诸流派未抓 住自然科学的本质而一味模仿其形式,既不具备 科学所拥有的客观、普适、必然等特征,也因其繁 复使人望而却步,并不能有效理解、解释人类行为 本身和社会现象。基于此,他提出“理想史学”这 一概念,指出“理想化”才是历史学科学化的唯一 有效途径。孙著共4编,设36章,是作者理想史学系列研 究的最新进展。为了指出“理想史学”的具体内涵 及其合理性、有效性,全书在论文理想化模式与 历史学研究亨的基础上,以宏阔的视野,阐释了 理

7、想史学的理论关怀、研究基础及研究路径。本 文尝试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及评价。一、探寻本质:理想史学的理论 关怀19世纪中叶的西方世界,物理学得到广泛应 用,科学实验和抽象规律的研究方法获得巨大成 功,导致许多其他学科研究者纷纷效仿物理学研 究方法。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否适用于 历史学研究,是当时史学方法论问题的核心之一 4气 在这一问题上,作者在开篇论证中指出,“历史科 学、历史经验与历史文化分立历史科学与历 史文化的互不干扰和相得益彰人类对历史的 认识的发展,应当是历史文化和历史科学的协调 发展”10。在历史科学的层面上,作者认可自然 科学研究方法之于历史学的适用性,并展开了对 以往历史学

8、科学化路径之批判,这正是“理想史 学”的理论关怀。对于实证主义史学,书中指出,以孔德(Auguste Comte)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目标是建立起 一套完整的实证科学体系、用自然科学来说明人类 社会亏221,但却充满悲剧性地把对科学的认识停留 在实验化的层次丁绪论17,但人、社会和国家并不服从 物理学规律,而且现实的社会实验成本高昂,例如 不能为了进行关于战争的历史研究,就要求国家发 动对外战争供实验观测一这也是实证主义史学 在当代销声匿迹的原因。物理主义史学流派则是 把“力”作为历史学研究的中心,从而认为力的大小 不同导致了各民族、各国家发展速度的不同。作者 对此同样持批判态度,认为物理主义

9、史学只知道机 械地照搬物理学概念,“空有近代科学之外形,却未 能入其室领悟理想化方为根本绪论17。对于时至今日已经发展为运用计算机收集、 整理、分析史料数据,并制作数学模型来表达历史 现象的计量史学,其诞生与发展也与科技革命时 代的电子计算机科学、信息理论及数学在历史学 中的应用密不可分。与部分计量史学质疑者的观 点相似,作者认为可度量的历史现象之有限、计量 法之复杂性,导致了计量方法只能应用于拥有充 分统计资料的地区和时段,更使计量史学的研究 不得不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运算,往往使读者和 研究者望而却步八。而尝试从整体上建立“人类行为的普遍数学 模式”的数理史学,则把历史现象转化为大量叠加 的

10、函数,建立数学模型是其分析历史问题的核心 路径。作者通过引述拉歇夫斯基(E. Rashevsky) 繁难的研究指出,尽管数理史学尝试考虑尽可能 多的影响历史的因素,并将其纳入公式和推理之 中,但不能将历史人物提出的某些理论、思想、学 说等因素纳入其中,从而可能导致结论与史实大 相径庭引16-520。因而在作者看来,数理史学虽强行 摆脱了统计学的束缚,但落入了经验化路径下的 繁难窠臼用理想化的数学模型来分析经验化 的现实历史,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a。关于以上种种科学主义史学流派理论体系及 研究方法之偏颇,当代史学理论研究者仍然处于 热烈的讨论之中。近年来,有学者针对史学界关 于历史学科学化之反思指

11、出,相对于社会学、文化 学(更不用说自然科学门类)在科学方法论方面取 得的成绩而言,当下的历史学还处于一种滞后状 态493。作者亦在绪论中表明了类似观点。针对 此种情况,他提出的建立在理想化基础上的“理想 史学”研究体系,就是在承认历史学科学化可以实 现的前提下尝试改变这一现状。二、新语言:理想史学的研究基础简而言之,理想史学就是将历史现象进行“理 想化”之后进行研究,进而得到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的历史规律、原理,即“历史哲学之数学原理”。作 者首先阐释了核心概念一“理想化”的定义:“理 想化”并非预设研究前提,也非与先验论同一指 谓,亦非完美化、简化、忽略和分解,而是与“经验 化”相对的、以“

12、要素本位”替代“现象本位”的研究 模式和思维方法,这种替代关系对标近代物理 学的发展进程,同样以全新的理想化语言系统为 根本基础。具体而言,“理想化”这一概念源于在近代取 得巨大成功的物理学。学界普遍认为,十六、十 七世纪的西方,伽利略开创的“数学一实验”方法 和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发表,使物理学 乃至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都逐渐摆脱了经验 科学或自然哲学时期的特征,真正成为一门精密 的科学。但需要注意的是,伽利略所谓的实验并 不是培根意义上的观察实验,而是理想化的实验, 即人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方法 把现实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对象加以极度的简化和 纯化,抽象或塑造出来的一种理想

13、化过程的“实 验”工1气在牛顿的研究中,这种实验导致了以数 学为表达形式、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运动状态的 理想化理论体系的形成,该体系依赖于一套基于 理论、异于常识、不受日常生活经验约束的理想 化语言系统:8:295-298。该语言系统拥有质量(m)、时 间(t)、位移(s)等基本量,并通过推理、演绎、运算 不断发展,能够在人类认知范围内阐释自然现象 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如理想状态下的牛顿运动定 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等,理想状态下抛体运动、完 全弹性碰撞过程、正弦交流电的产生等理想过程。基于以上认知,作者曾指出,人们通常认为的 近代自然科学的“数学加实验”的特征,其实只是 理想化的不同外在表现而已,

14、科学之本质其实是 理想化:2:141,而这正是科学得以发展的本质和成功 的原因。抛弃了经验化思维、拥抱理想化研究,其 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具备精确、普适、客观、必然等 特征的理想化语言系统的建立。同样地,作者认 为历史学欲实现科学化,也必先通过定义和诠释 建立历史学本身的理想化语言系统,即“科学欲 立,语言先行”以。该系统首先拟定一个理想化状态,定义有且 只有唯一可量化决定量的研究状态为初始理想状 态,在此状态下将历史诸要素定义为不带有任何 性质的理想点一一即历史点,量度历史点性质和 运动状态的量叫作理想量。根据其对历史点施加 的影响之种类和效果,可以把理想量分为两类 一一决定量和程度量。其中,前

15、者决定量是影响 历史点性质和运动状态的决定因素;后者程度量 则属于影响因素。关于历史点的运动效果,作者 指出,历史点的存在与消亡取决于决定量的存在 与消亡;历史点的运动状态呈围绕决定量进行的 波动状,至于波动幅度,则取决于程度量芸。从以上诸性质出发,理想史学语言系统中不 存在经验主义视野下的历史现象,只有构成历史 现象的诸“要素”。每个“要素”由运动着的历史点 组合,是“存在且不能独自作为一个现象而存在于 经验现实中的、可量化且不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 量化的因素”,是存在于不同历史现象之中,但可 供提取的最一般、最本质的共性内容。作者进一 步指明,以要素为本位的研究才是理想史学的方 法基础,只有

16、将诸多历史现象中的上述要素进行 提取,才能发现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变量,才能发 现规律;而以往以“现象”为本位的研究,只以历史 个案为中心考察其内部要素,所得“结论”之普适 性往往遭到挑战。因而,“以现象为本位的研究” 转化为“以要素为本位的研究”心,是历史学科学 化的方法论基础。关于要素、历史现象、方法转变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由图1所示。要素现象1现象2现象3要素1 要素2 要素3 要素n :现象 1111 现象11图1从“现象本位”(左)到“要素本位”(右)为将历史点的运动状态量化、推导历史规律 并设计理想实验,同经典物理学体系一样,作者定 义了三个核心决定量历史移(s)、时间(t)和

17、 历史数(m),分别指历史点的位移、运动所需时间 和数量,并从此着手以定义法、代入法、反证法及 综合运用法:2:37-39在理想状态下定义不同的历史 量。共12个拥有单位和表达式的历史量,分别是 历史率(v=s/t,平方米/年)、历史率变率(a=v/t,平 方米/年2)、历史力(F=ma,千个平方米/年2)、历史 数(m=pV,千个)、历史力积(l=Ft,千个平方米/ 年)、历史率积(p=mv,千个平方米/年)、历史功 (W=Fs,千个平方米2/年2)、历史功率(P=W/t,千 个平方米2/年3)、率能(Ek=0.5mv2,千个平方米2/ 年2)、移能(Ep=mgh,千个平方米2/年2)。在此

18、基 础上,程度量也分别由以上诸种历史量定义,还由 此衍生出历史率守恒定律、历史力规律、取代动机 动力规律、率官院理、历史能守恒定理等定理2徵29-”1。另外,对于上述语言体系,书中一再强调其并 非对自然科学、物理学的照搬照抄,尤其是对物理 主义史学的批判也表明作者不认可这种实践。书 中指出,理想史学与物理学的相像,更多的只是一 种表象,是“高度同构”2”0,其根源在于皆遵循了 理想化的科学研究路径,物理学在历史上的成就 使其成了科学的典范,仅此而已。三、理经互译:理想史学的关键 路径在作者看来,如同近代自然科学一样,理想化 语言系统的建立,是理想史学研究的基础,但并非 先验论式的着力建构理想化

19、体系而忽略历史内 容。事实上,理想史学研究同样以史料和历史事 实为基础,但前提是必须划分历史的层次:第一层 次的历史与第二层次的历史32。作者举例,604 年杨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嗽欷丁未,崩 于大宝殿”甘,世人对此没有任何异议,但论及其 死亡原因,却是“中外颇有异论”甘。那么在此处, 杨坚的死亡是第一层次的历史,即叙事足够宏大 不可能为假的历史,而杨坚的死因是第二层次的 历史,其具体内涵因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因而哪种 说话均不足以采信。作者指出,第一层次的史料 因第一层次的历史不可能为假,在理想史学中具 备可信度,而第二层次的历史及经人不断演绎的 第三、第四、第五乃至更多层次的历史则完全不

20、可 信方2。通过区分不同层次的历史,获取不同可信度 的史料,下一步则需要“理经互译”,即跨越经验现 实与科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分野,实现从经验语言 到理想化语言的互相“翻译”,但如同语言之间的 翻译难免有信息流失一样,“理经互译”也只是一 种近似对应八35。作者对这一过程进行了举例说 明,参照物理学以质量取代重量、以温度取代冷 热,那么理想史学中,以要素为本位,经验世界的 尊卑可译为“高秩序地位”和“低秩序地位”、贫富 可译为“低价值地位”与“高价值地位”、人口红利 可译为“特定时间理想点域数量分数变率”、仇恨 可译为“战争动机恒定正向程度量”等等。作者意识到,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理想化语 言系统无

21、法离开数据的获取和运用,因而在完成 史料取舍和理经互译后,应当建立理想史学的数 据获取方法。他指出,理想史学体系与经典物理 学体系高度同构,理想史学的数据获取也是围 绕F=ms/t2来进行的。究其根源,历史数m的本 质是个数,位移/历史移s的本质是变数,时间t的 本质是次数,因而时间t的单位为年(a)或秒(s), 历史数m的单位为个(g)。而对于历史移s,又可 以分成三个维度进行度量:秩序移、价值移、意识 移。根据作者的定义,理想状态下秩序移就是“秩 序点控域面积的变化量”,单位为历史米(m);价 值移则是价值点拥有财富的变化量,单位可以被 定义为历史元(y);意识移就是意识点控制信众人 数的

22、变化量,单位为历史人(r)T”1。以上步骤即完成了理想史学研究路径的建 立,为了说明和检验理想史学理论体系的有效性, 作者列举了大量事例。由于原书论证过程分散且 篇幅较长,本文仅举以下简单实例呈现理想史学 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基本面貌。如利用“动机动力 规律”解释“北民南下北胜南败”这一中国古代史 上的经典理论问题。笔者简单归纳如下:作者认 为,以往对该问题的解释,往往要将诸多因素考虑 在内,如南北双方民众的性格体质、饮食习惯、战 术特点、主将战略战术思想、不同兵种战斗力甚至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气候变迁等。但在理想史学体 系下,作者给出了一个较为简明的解释。他指出, 前述“性格体质”等诸因素,皆是“

23、北民南下北胜南 败现象的“影响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因为这些 因素,只能对一朝或几朝的南北战争进行概括,也 不能解释诸如汉武帝北伐成功令匈奴“远遁漠北” 这样的特例。而在理想史学“取代条件规律”的表 述下,这一问题的数学化表达就是Ft=Amv,在理 想状态下,根据动机、动力状态的不同,战争爆发 和胜负只有以下四种情况,见表1 气情况条件结果经验化表述理想化表述I无动机无实力mAv0,Ft0, Ft0, FtNmAv会发动战争表1取代条件理想状态下任意历史点之间的取代关系而这四种情况表明,在中国古代,较漠北政权 拥有更多财富的中原政权不会为了夺取相对贫穷 的北方政权的游牧空间而首先对其发动战争

24、(I、 n),当南强北弱时,漠北政权也不会轻易尝试以 卵击石而发动南下战争(皿),除非双方对对方军 力对比有所误判,因此战争必定多在北强且南弱 的时候爆发(w),其结果自然是北方胜利南方失 败。此外作者还将该规律推广到了 1933年长城 抗战、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的独立运动,以说明动机动力问题的普适性。四、“理想史学”的方法论意义若回顾西方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领域的 学术史,不难发现,西方学界关于其科学化的探索 自18世纪肇始于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以来 从未停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前人的数理化探 索成果,与孔德(Auguste Comte)等

25、人期望中的那 种近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数理研究相去甚远。正 如孙书中所一直强调的,以往的历史学领域的数 理研究,无一不是建立在经验化的研究模式的基 础之上,因而难以具有基于理想化研究模式的、为 近代自然科学已经拥有的“硬科学”数理属性。因此,作者开展了基于理想化模式的历史学 之数理化探索。其立论前提之一是对历史学学科 属性的新认识。书中一再表明,历史学是“科学 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混合学科,将二者分离开来 同步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的 发展,应当是历史文化和历史科学的协调发展”国。 “理想史学”正是历史学在科学层面的延伸,由此 引出作者立论的另一个重要前提一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尽管研究领域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同, 但同为科学,都应具有共通的本质,即理想化;自 然科学如物理学如此,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学亦 然八5-19。这是作者的核心创见。但需要指出的 是,作者这一观点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学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