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研究进展_第1页
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研究进展_第2页
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研究进展_第3页
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研究进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研究进展摘要概述了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的成因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理解口蹄疫病毒的动态演化及有效防控提供技术帮助。关键词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成因;研究进展口蹄疫(ft-and-uthdisease,fd)是由口蹄疫病毒(ft-and-uthdiseasevirus,fdv)引起的一种偶蹄兽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和鼻、蹄、乳房等部位皮肤和黏膜形成水泡和烂斑1。本病传染性极强,宿主谱广,发病率几乎达100%,一旦爆发那么迅速传播,可引起大范围的易感动物感染发病,造成宏大的经济损失。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pirnaviridae)的口蹄

2、疫病毒属(aphthavirus)的成员,是最小的动物rna病毒。口蹄疫共有7种血清型,每种血清型中还存在许多种亚型,动物感染以型最为常见。各型在临床病症上表现没有明显差异,但型间几乎无穿插免疫和穿插保护性。由于fdv是单股rna病毒,这决定了其高频率的核苷酸替代特性,从而决定了该病毒具有高效变异速度,产生的各种变异株间的交差保护性抗原较少;同时fdv在流行过程中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易感动物免疫压力的影响,病毒的毒力和抗原性都易发生变异,经过不断的抗原“漂移过程,会产生一系列的亚型,由此给口蹄疫的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口蹄疫病毒遗传变异成因病毒的变异主要源于其基因组的突变和重组,即某

3、病毒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某一核苷酸位点因置换、缺失或插入而发生了改变。病毒突变一般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导突变。自发突变是在没有任何诱变剂的条件下,病毒子代产生高比例的突变体,最后导致表型变异。诱导突变那么是利用不同的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病毒,进步病毒群体突变率,诱导病毒子代出现特定的突变类型。2研究进展fdv的rna具有传染性,其复制通过一互补的负链rna,进展易错rna(errr-prnerna)复制,病毒拷贝的不是特定的基因组序列,而是发生了变异,每一血清型内产生了许多准种或亚型,因此fdv本质上是兼具遗传性和抗遗传性2。fdv抗原性主要决定于病毒外表的抗原位点,组成抗原位点的不同抗原表位中的关

4、键氨基酸发生改变时,可引起抗原表位单抗反响特性的改变。由于选择压力主要作用于抗原位点,因此病毒的变异也主要发生在编码这些位点的基因组序列中。衣壳蛋白vp1是fdv的主要抗原位点,又是唯一能在别离状态下诱导产生抗完好病毒中和性抗体的构造多肽,因此口蹄疫病毒的变异主要是由于vp1序列依赖性位点中的氨基酸易发生变异,vp4那么几乎不发生变异,4种衣壳蛋白的变异顺序为vp1vp3vp2vp4。另有理论认为fdvrna聚合酶3d在指导病毒核酸合成时,没有校对机制,使得病毒复制时容易出现核苷酸的缺失、置换和错配等,病毒的每一次复制都会产生微小的改变或发生一定的错误,如此反复进展复制循环,最终产生的rna就

5、不是纯粹的单一序列,而是在各分子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3。当fdv感染新宿主或在其生长、复制过程中受到抗体压力的作用,迫使其核苷酸序列发生变化,产生了互相关系亲密的由一种优势基因序列发生变异而导致序列发生变化的新的准种,如此在长时间的感染与传播过程中,病毒就形成了不断趋向变异的毒株。口蹄疫病毒核酸变异的频率非常高,流行前期的毒株与流行后期甚至中期的毒株可能就有差异,口蹄疫病毒的血清型本质上就是一个连续的抗原变异谱。artinez等4用同一fdv别离株在不同的时间传代,结果发现产生了具有不同核苷酸序列的变异毒株。delatre等5用型fdv在bhk-21细胞系上建立了病毒的持续感染,然后从中别离病毒

6、,并对其基因组与其祖代毒株的基因组进展了比较分析,发现后代病毒基因组在逐渐发生变异。熊光明6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现fdv和猪肠道病毒发生了基因重组。knig等7为了研究不同fdv别离毒株之间的遗传变异性并追踪疫源,曾经对流行于阿根廷的31株分别属于a、型的fdv的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展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a型fdv的基因变异性最高,并且可以分为5个谱系,在各别离株之间,其序列差异率为0.9%18.5%;大多数型fdv可以分为2个群,在各群之间序列的差异性为0.2%6.0%;型fdv也可以分为2个群,群间核苷酸的差异率为13.4%。陈豪泰等8利用dnastar和lustalx程序进展184个

7、口蹄疫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多重排比。研究发现口蹄疫病毒基因组rf大小有所差异,范围为69637120nt,编码23202339aa的多聚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7个不同血清型间77.6%和78.3%,研究发现了可能和生物学功能相关的新的保守和变异区域。结果说明口蹄疫病毒rna的变异类型丰富和多样性程度较高,自然界存在的毒株可能大于血清学和测序发现的fdv的毒株数目。周建华等9将从genbank中提出的20株型fdv的全基因组分割成12个编码区域,即lab、vp4、vp2、vp3、vp1、2a、2b、2、3a、3b、3和3d。通过方差分析,12个编码序列的相对变异率之间无差异(

8、p0.05);而这12种编码序列所对应的氨基酸相对突变率之间差异显著(p0.01)。利用dunan法对这12种氨基酸序列相对突变率进展多重比较,发现3a蛋白的氨基酸相对突变率比其余11种蛋白的差异都显著(p0.05);vp2、lpr的氨基酸相对突变率与vp4、2a、2、3pr、3dpl之间存在差异(p0.05);而vp4、2a、2、3pr、3dpl之间无差异。结果显示,型fdv自身rna的转录和机体对fdv施加的免疫压力不是造成fdv变异的主要原因,而各种病毒产物的功能选择压力才是fdv分子进化的主要原因。3结语fdv具有遗传变异性,在不同别离株之间甚至同一毒株不同代次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核苷酸差

9、异。正是基因组的变异使病毒得以适应改变了的生存环境,逃脱宿主的免疫监控系统而在体内持续性存活。因此,理解和持续监控fdv的遗传变异动态,将有助于对fdv感染和致病机制的深化化研究,为本病的有效防控乃至净化提供实在的技术支持。4参考文献1白文斌,于康震.动物传染病诊断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dinge,baranskie,esariss,etal.ftanduthdiseasevirusj.piunlirbilinfetdis,2002,25(5-6):297-308.3沈小燕,丛国正,常慧芸,等.口蹄疫病毒的抗原变异与逃防止疫反响j.中国兽医科技,2022(12):33-37.4

10、artineza,verdagaern,aleag,etal.evlutinsubve-rtingessentialitydispensabilityftheellattahentarg-gly-asptifinultiplypassagedft-and-uthdiseasevirusj.prnatlaadsiusa,1997(9413):6798-6802.5delatrej,artinezse,diezj,etal.nvlutinfellsandvirusesinapersistentinfe-tinffdinellulturej.jvirl,1988(62):2050-2058.6熊光明.猪口蹄疫病毒与肠道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的基因重组j.病毒学报,1986,2(4):315-319.7knigg,blan,knlesnj,etal.phylgenetianalysisfftanduthdiseasevir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