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锡伯族戍边屯垦及其经济意义_第1页
浅析清代锡伯族戍边屯垦及其经济意义_第2页
浅析清代锡伯族戍边屯垦及其经济意义_第3页
浅析清代锡伯族戍边屯垦及其经济意义_第4页
浅析清代锡伯族戍边屯垦及其经济意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清代锡伯族戍边屯垦及其经济意义引言乾隆年间,西北边疆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内部分裂势力层出不穷,外部沙俄侵袭的压力不减,为稳定边疆,清朝从内地调兵驻守,其中包括盛京的锡伯兵,连同家眷西迁新疆。至新疆后,这部分锡伯族人组建了锡伯营,自此,锡伯族开始了西北边疆戍边屯垦的历史。锡伯族屯垦的贡献首先在于守卫了西北边疆的安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军事守卫与保障军民供给。锡伯族作为驻防军队在保卫边疆的同时,以旗屯生产方式实现自给。其次,锡伯族屯垦还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迁移至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带去了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同时修建了边疆的农业基础设施。对于发展生产而言,边疆安全是前提;对于边疆安全而言,发展生

2、产提供了守卫的物质基础。一、锡伯族戍边屯垦的背景与过程清初,在伊犁游牧的准噶尔部,是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控制了天山南北,与清朝抗衡。经康雍乾三朝的努力,清朝在乾隆二十二年至乾隆二十四年的三年间,先后平定了准噶尔及大小和卓叛乱,最终统一了新疆。新疆统一后,清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巩固统一局面和维护边疆的稳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决定战争胜负走向的重要经济因素。如在西北边疆驻兵,必须先解决军粮问题。新疆统一伊始,伊犁地区百废待兴、土地大量荒废,以致“伊犁地方贫困,不能取办兵丁口粮”。若从内地调运,则路途遥远,靡费巨大。汲取以往经验,唯有移民屯田,开垦被废弃的荒地,才能保证军粮供应,从而加

3、强边防,巩固统一。伊犁“地处极边,形势四塞”,且“数十年以来,兵革相寻,群遭涂炭”,该地区已是人烟稀少,防务全废,亟须驻兵防守。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外孙阿睦尔撒纳逃亡沙俄,存在着再次爆发战争的危险。同时沙俄继续向外扩张,新疆面临的外部压力不减。面对这种形势,清政府在从南疆移民屯田的同时,也必须从内地派兵屯垦。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令阿克苏从内地调兵至伊犁驻守。据钦定新疆识略记载,“由阿克苏率满洲索伦骁骑五百名、绿营兵百名、回子三百名,越木苏尔达巴罕至伊犁,镇守办事,搜捕玛哈沁,招抚溃散之厄鲁特,即以绿营兵筑城,回子乘时兴屯,开渠灌溉”。嗣后,清朝陆续由内地增派兵丁驻防,并于乾隆二十七年设立伊犁将

4、军,任命明瑞为首任将军,治所设在伊犁惠远城,总理天山南北两路军政事务。二、锡伯族屯垦维护了西北边疆安全稳定边疆是清朝统一新疆后最为关注的问题,屯垦“外有守御之备”。移民实边、于边疆驻军屯垦是清代边疆治理的重要措施。清朝调派锡伯族官兵至西北边疆,换防台站、巡边、平定内乱、抵御外侮,同时以屯垦方式为军队提供给养,实现了以屯守边、屯守兼备的双重目的。乾隆年间,准噶尔及大小和卓的叛乱对西北边疆的稳定造成了威胁。清朝用武力收复新疆后,派兵戍守尤为关键,锡伯族官兵因自身过硬的军事素养被派驻新疆伊犁戍边屯垦。中华经济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既有中心地区,也有边疆地带,锡伯族戍边是维护共同体安全的重要环节。乾隆三十

5、一年组建的伊犁锡伯营,担负着驻守卡伦和台站(军台)、换防塔尔巴哈台(塔城地区)和喀什噶尔,每年定期巡守哈萨克和布鲁特边界的军事任务。卡伦和台站是清朝统一新疆后对南北疆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军事手段。每个卡伦均驻有卡伦侍卫及数十名不等的士兵。锡伯营官兵驻守的卡伦和台站,本营领队大臣管辖的有10余个,协助索伦营和厄鲁特营共守的有数个。其本营直辖的10余个卡伦,是根据内外形势逐步增设完善的,初期设有10个,到乾隆末年增至18个。锡伯营领队大臣所辖:常设卡伦有固尔班托海卡伦(锡伯营领催一员,兵六名)、安达拉卡伦(锡伯营领催一员,兵六名)、大桥卡伦(锡伯营领催一名,兵四名);移设卡伦有:沙巴尔托海卡伦(春季

6、设,秋季移察罕托海。锡伯营官一员,兵十名,厄鲁特营兵十名)、托里卡伦(春季设,夏季移额木讷察罕乌苏,秋季移托赖图。锡伯营空蓝翎一员,兵十名,厄鲁特营兵十名)、玛哈沁布拉克卡伦(春季设,夏季移辉图察罕乌苏,秋季移额哩音莫多。锡伯营官一员,兵十名,厄鲁特营兵十名)、塔木哈卡伦(春季设,秋季移察林河口。锡伯营空蓝翎一员,兵十名,厄鲁特营官一员,兵十名)等;添撤卡伦有:乌里雅苏图卡伦(夏季添,秋季撤。锡伯营官一员,兵十名,厄鲁特营兵十名)、沙喇托罗海卡伦(秋季添,冬季撤。锡伯营官一员,兵十五名,厄鲁特营兵十名)。乾隆四十二年(1777),将军伊勒图奏明:“伊犁卡伦,令各营领队大臣分管,每年春秋二季,各

7、巡查所属卡伦一次。”统一新疆后,对某些重要的战略地域,如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清朝采取换防军形式。组建锡伯营之后,清政府首先调遣百名左右锡伯族官兵,与满、索伦、察哈尔等营官兵一起赴塔尔巴哈台地区防守要隘、渡口等。他们不携眷,自备坐骑、食粮等,或两年一换,或三年一换。一百多年间,锡伯族官兵为保卫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乾隆三十一年,定于伊犁挈眷马兵内拨一千五百名分驻塔尔巴哈台。将从前由内地遣往换防之马兵尽行撤回。各兵由伊犁驻防之满洲、蒙古、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内轮流均派。”八旗驻军除驻守以及换防,还要负责巡边,通常由伊犁将军任派,满洲军官率领包括锡伯营在内的数百名官兵定期对

8、哈萨克和布鲁特边界进行巡守,以保证边境居民的安定生活。三、锡伯族屯垦促进了边疆开发清朝未把锡伯族从科尔沁蒙古“赎出”前,其受世居环境的影响较大,生产方式一直以渔猎游牧为主,农耕为辅。至锡伯族被编入满洲八旗,分驻东北齐齐哈尔、墨尔根等地后,在民族间经济交往中,生产方式逐渐农耕化,并且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锡伯族军民西迁戍边屯垦,将农耕生产方式带至驻地,促进了边疆经济开发,这主要体现在锡伯族军民对伊犁地区与该地其他民族农业发展的贡献上。锡伯族军民对伊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锡伯族军民修建了多条水渠,包括察布查尔大渠、黄渠等。借助开辟的水渠,他们开垦了大量荒地,使荒凉的伊犁地区变

9、为农业发达之地。锡伯族官兵初到伊犁时,为了给屯田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疏通了伊犁河南原有的绰豁尔大渠(又称锡伯营渠或锡伯旧渠)。后来,锡伯官兵沿大渠进行屯田,“镶白旗驻绰豁哕之西,俱引用河水灌溉”,引水灌溉土地高达10000多亩,沿绰豁尔大渠的农业得到了开发。随着人口渐增,现有粮食产量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因此需要扩大耕地面积。但是“渠北地隘,虑在无田;渠南阻岸,患在无水”,清朝遂“于察布查尔山口引水,自岸凿渠”,引伊犁河水垦荒种田。嘉庆七年农历十月,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率全营军民,共400劳力,边挖渠边引水种田。这样既解决了新开渠的试水问题,又解决了渠工的口粮问题。经过七年的辛勤劳动,至嘉庆十三年挖成了一条深1丈、宽1丈1尺、长200余里的大渠。因渠口开在察布查尔山口,故名察布查尔渠(又称锡伯八旗渠或锡伯新渠)。察布查尔大渠修成后,伊犁河水流进亘古荒原,锡伯营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有了大幅增加,“既浚新渠,辟田千顷,遂大丰殖,雄视诸部”。居住在绰豁尔渠沿岸的各牛录陆续南迁,在新渠南北两边筑起新的城堡定居下来,并很快开垦了78704亩土地。因此,伊犁将军松筠曾奏请,建议在各旗营中推广锡伯营“按名分给地亩,各令自耕,永为世业”的授田法。结语中华经济共同体作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