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肾动脉栓塞实验技术的研究_第1页
兔肾动脉栓塞实验技术的研究_第2页
兔肾动脉栓塞实验技术的研究_第3页
兔肾动脉栓塞实验技术的研究_第4页
兔肾动脉栓塞实验技术的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兔肾动脉栓塞实验技术的研究【摘要】目的总结兔肾动脉栓塞介入技术经历。方法将36只大体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动物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行肾动脉栓塞术,B组动物采用右侧颈动脉插管行肾动脉栓塞术。比拟两组穿刺成功率、导管随机选入左右侧肾动脉的几率及术后观察期内动物死亡率,同时也进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质量控制及图像处理的分析。结果两组动物穿刺成功率A组:83.3%(15/18),B组100%(18/18)、术后死亡率A组27.8%(5/18),B组11.10%(2/18)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导管随机选入左右侧肾动脉的几率A组:右侧77.8%(14/18),左侧22.

2、2%(4/18);B组:右侧11.1%(2/18),左侧88.9%(16/18)有明显差异(P0.05)。通过控制呼吸运动、选用非离子造影剂及屏幕后处理方法可获得优质DSA图像。结论股动脉及颈动脉均可作为兔血管介入研究的穿刺入路,股动脉入路较合适右肾动脉的研究,而颈动脉入路较合适左肾动脉的研究。【关键词】肾动脉;动物;实验;栓塞血管栓塞术是介入放射学一门重要的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2。其中血管内介入操作的根底性研究常需要较大的动物。以往应用兔的血管介入研究多集中在开腹直视下解剖内脏目的血管来完成。本文讨论非开腹方法经两种插管入路行兔肾动脉栓塞,旨在创立微创肾动脉栓塞技术的实验动物模型。1材

3、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选择大体重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重2.23.5kg,平均2.9kg,雌雄不限,由吉林大学根底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18只,A组动物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行肾动脉栓塞术,B组动物采用右侧颈动脉插管行肾动脉栓塞术。1.2实验方法采用速眠新号(长春农牧兽医研究所消费)按0.050.10l/kg耳缘静脉注射,根据手术持续时间和动物个体麻醉情况适当追加,总量不超过0.2l/kg体重。麻醉平稳后将兔仰卧固定于板上,然后放置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操作台。A组动物腹股沟区备皮消毒,切开皮肤,逐层别离至股动静脉鞘,外表应用利多卡因连续喷洒,别离、暴露股动脉长约

4、2.0,于股动脉近端与远端各放置一枚3号手术线,应用18G穿刺针穿入股动脉,见有鲜红色血液喷出,退出针芯,引入短直导丝后再导入5F鞘管。B组动物采取类似股动脉操作方法于右颈动脉内置入导管鞘。经导管鞘跟进自塑形4F导管,于第12胸椎程度给予非离子型比照剂优维显4l行腹主动脉造影以明确肾动脉位置,随后选入肾动脉并造影证实后栓塞。栓塞完成后退出导管鞘,结扎相应动脉的远近端,缝合创口后将送返动物房饲养,术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万U/只,2次/d,连续3d。栓塞后实验动物观察时间为4。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动物股动脉或颈动脉穿刺的成功率;记录肾动脉开口位置、肾动脉与腹主动脉形成角度及不同插管入路导管随机选

5、入左右侧肾动脉的几率;记录预期实验过程中动物的死因及死亡率;分析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进展2检验。2结果2.1插管成功率及肾动脉选择几率A组动物15只穿刺成功,成功率83.3%,失败的3只改用颈动脉穿刺后成功,导管随机选入的肾动脉:右侧14例(77.8%),左侧4例(22.2%),栓塞后在研究时间内死亡5只(27.8%);B组动物18只均穿刺成功(100%),导管随机选入的肾动脉:左侧16例(88.9%),右侧2例(11.1%),在研究时间内死亡2只(11.1%)。股动脉穿刺插管与颈动脉穿刺插管的成功率、实验预期时间内动物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

6、5),而随机选入的左右侧肾动脉的几率却有明显差异(P0.05)。2.2肾动脉造影动脉期表现两组动物肾动脉造影均获得良好图像。动脉分支由粗到细,呈树枝状,走行自然;本质期肾脏均匀性增浓。两组动物共同分析,右肾位置高,32(36)支肾动脉开口在第1腰椎中部至第2腰椎中部程度,4支开口在第2腰椎中部程度以下;左肾位置低,34支左肾动脉开口于第1、2腰椎间隙至第2、3腰椎间隙程度,2支在第2、3腰椎间隙程度以下。右肾动脉纵轴与腹主动脉尾侧夹角为(113.912.6),左肾动脉纵轴与腹主动脉尾侧夹角(82.510.2)。2.3死亡情况及死因分析在实验过程中两组动物共死亡7只,均发生在肾动脉栓塞后的2内,

7、A组与B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对死亡兔子尸检发现:血管破裂2只,切口及腹壁脓肿1只,异位误栓4只。其中健侧肾误栓2只,小肠误栓坏死1只,脊髓误栓截瘫1只。3讨论3.1穿刺技术要点及与死因分析由于实验动物兔股动脉直径非常细,经皮盲目穿刺不可能成功,故此须直视下操作。结合本组实验操作经历,实验动物兔的选择最好应用体重大的,我们选择实验动物体重均大于2kg,这样保证了导管鞘及导管的顺利插入,因动物体重过小,血管过细,不利于穿刺及插管,甚至导致实验失败。另外,别离与穿刺动脉时动作要轻柔、平稳,防止过分地牵拉及穿刺时抖动。在别离和穿刺过程中随时因刺激会导致股动脉痉挛,所以操作时于股动脉外膜反复喷利多卡因,

8、可到达防止痉挛和扩张动脉的双重目的。股动脉近端置线目的是穿刺时提起血管、穿刺失败及完成操作后结扎血管。游离的股动脉应有一定的长度,且上下线稍提起,以利于穿刺针平直进入动脉腔内。与股动脉相比,颈总动脉管径粗、走行平直。穿刺时不易透过动脉壁,而且兔脑动脉血供侧枝循环丰富,一侧颈动脉结扎后不引起动物的偏瘫,实验要求时间内动物成活率高。股动脉穿刺入路类似目前临床血管内介入操作程序,但颈总动脉穿刺插管入路在动物实验研究中是可行的,是股动脉穿刺失败的一个补救方法,更是将股动脉或髂外动脉作为研究血管的一个穿刺途径。颈动脉穿刺入路将髂动脉及肾动脉作为研究对象,国内文献3虽有报道,但在穿刺技术与导管操作方面未做

9、系统研究。转贴于论文联盟.ll.本实验显示导管栓塞操作术后动物死亡均在2内发生,结合死前病症及尸检结果分析死因如下:与操作穿刺及插管有关的是血管破裂出血2例,其中1例是由于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时髂动脉破裂出血,另1例是因血管造影过程中手推压力过大造成血管破裂;与感染有关的1例发生在A组,切口缝合操作时无菌差、部分血液循环不良是直接原因;与异位栓塞有关的4例,发生在健侧肾脏、肠道及脊髓,操作时栓塞剂返流是直接原因。本研究中,异位栓塞发生率11.1%(4/36),是引起动物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动脉穿刺插管操作过程可导致实验动物死亡,但发生率比拟低;肾动脉栓塞操作过程中,控制返流至关重要,是

10、关系到动物存活的关键环节。3.2插管技术兔肾动脉的解剖与人类相类似,均开口于腹主动脉两侧壁,但左右侧开口程度与人类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右肾位置高、左肾位置低造成的。肾门与肾动脉在腹主动脉发出处不在同一程度高度,造成肾动脉纵轴与腹主动脉形成一定夹角。本研究结果显示右肾动脉常规开口位置占94.5%(32/36),与腹主动脉夹角为(113.912.6);左肾动脉常规开口位置占96.5%(34/36),与腹主动脉夹角为(82.510.2)。理解这些血管解剖关系,为超选择性插管技术奠定了基矗由于兔子的腹主动脉较细,在导管选择上主张应用4F自塑形导管或微导管,使导管前端有一定角度而造成其前端在腹主动脉内有

11、一定张力,导管在操作过程中比拟容易嵌入肾动脉。基于两侧肾动脉与腹主动脉成角不同,股动脉插管时,右肾动脉作为选择研究对象比拟适宜;颈动脉插管时,左肾动脉作为选择研究对象比拟适宜。这为业内人士进展兔的相关实验研究时奠定理解剖学基矗本实验随机插管栓塞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也是本实验中操作获得直接体会。国外文献4,5报道股动脉插管行肾动脉研究时,绝大多数选择右侧肾动脉也是遵循这一解剖特征。3.3本实验方法与开腹穿刺法比拟本实验方法创伤小,出血少,动物死亡率低,而且股动脉、颈动脉均为双侧,一侧失败可以通过对侧来补救。而采取开腹直视下腹主动脉插管创伤大,拔管后止血困难易造成大出血,而且易造成腹腔感染及脓肿

12、形成等并发症,不利于动物术后恢复及长期的护理观察。另外,腹主动脉只有一条,插管一旦失败,无法补救。3.4图像质量控制及图像处理DSA用于动物实验研究中能极大地进步血管显示率、分辨率,但动物常不能配合造影检查而影响图像质量,为此在操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获得优质图像。呼吸运动是影响DSA图像质量的最常见原因,减轻其影响最正确方法是加深动物麻醉,使动物的呼吸频率减慢,呼吸深度变浅;注射比照剂的种类也是影响DSA图像的因素,在实验中主张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而不用血管刺激性明显的离子型造影剂。屏幕图像的后处理也应予以重视,以下几种方法是本实验的经历:再蒙片的选择:摄影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动物挪动、摆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