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_第1页
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_第2页
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_第3页
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_第4页
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二一四年六月2014 分类号 密级公开UDC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宋江波专业学位名称指导教师新闻与传播黎明洁论文答辩日期 2014年 5月 30日学位授予日期 2014年 6月 30日答辩委员会主席贺波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他人为获得广西大学或其它单位的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2、的同事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广西大学。本人授权广西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授权。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作者联系 :日期电子邮箱: 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摘要随着 技术日渐提升和成本日益下降,智能 的普及率与

3、日俱增,微信作为腾讯旗下的移动社交软件迅速崛起,更重要的是,其向熟人社交领域进军的重磅社交应用微信朋友圈也日益受到用户的追捧。微信朋友圈以一种崭新的人际传播体验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探讨。基于不确定削减理论和认知不和谐理论等相关理论,本文认为,微信朋友圈人际传播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有正面与负面两方面。正面影响中,微信朋友圈使人际交往的对象扩展到了陌生人与商家,从而扩展了人际交往的广度;同时,微信朋友圈也使用户间的交往变得相对积极与真实,从而加强了人际交往的深度。而朋友圈文字陷阱游戏、陌生人际交往及商家人际交往有可能会对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4、如朋友圈文字陷阱游戏传播影响正常的交往、个人信息的暴露使陌生人际交往存在危险以及为牟暴利而盲目和欺诈性交往的出现。这些负面影响大多是对朋友圈利用不当造成的,对此,本文提出了自我约束与利用外力规范微信朋友圈的交往秩序方面的对策。关键词: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正面影响负面影响I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WECHAT MOMEN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Wechat, one of the social network service APPs of Tencent is rising rapidlywith

5、the developing of mobile technology, the reduction of the cost, and the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And, as another powerful application of Wechat,Moment also wins the admiration of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users, which isaiming at the acquaintance.Wechat Moment influence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

6、ion in a new expe-rience. This paper focus on Wechat Moment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discussabout its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cognitive dissonace theory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the in-fluence of Wechat Moment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

7、ve influence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terms of the possitive influence of Wechat Moment,it enlarges the range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cquaintance to the strangers,even business firm, and it also tur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s into reality.Wechat Moment also has the negative impact

8、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osome extent, such as the text trap, the strange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customers and business firm. Text trap damages the normal interaction, the ex-posure of personal privacy endangers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potential risk of business, these

9、could be seen as the result of improper use ofWechat Moment. From the above, several strategies is propounded in this paper,such as self-displine, using external forces to regulate the communication orderin Wechat Moment.KEY WORDS: Wechat Momen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ossitive influence;Nega

10、tive influenceII 目 录第一章绪论. 1选题背景. 1研究现状. 2研究目的及意义. 4研究方法. 5第二章微信朋友圈与人际交往. 6人际交往. 6人际交往的概念. 6人际交往的媒介与方式. 6微信朋友圈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7微信朋友圈的概念. 7微信朋友圈是人际交往的新方式. 8第三章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9微信朋友圈使人际交往的广度得以扩大. 9人际交往的对象扩展至陌生人. 9人际交往的对象扩展至商家. 11微信朋友圈使人际交往的深度得以加强. 13微信朋友圈好友人际交往动力提升带来相对积极的交往. 13真实化的朋友圈使人际交往的深度得以加强. 18第四章微信朋

11、友圈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及原因分析 . 20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20微信朋友圈文字陷阱游戏传播对人际交往的压抑. 20陌生人际交往中个人信息的暴露使用户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21滋生为牟取暴利而盲目和欺诈性交往的土壤. 22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 23朋友圈文字陷阱游戏内容本身的迷惑性适合在朋友圈中广泛传播. 23陌生人更容易于微信朋友圈中获取真实信息. 24III 监管层面的缺失滋长了交往营销的盲目性和欺诈性. 27第五章针对负面影响的对策探讨. 28坚持做好自我约束. 28利用外力规范微信朋友圈的交往秩序. 29运用社会舆论对微信朋友圈进行监督. 29从技术层面引导用户安

12、全、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30从政府宏观层面对朋友圈秩序进行监管. 32加快立法进度,运用法律保护用户权益. 33结语:内外兼修,微信朋友圈两难抉择中的平衡. 35参考文献. 36致谢. 39IV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第一章绪论选题背景从上世纪 90年代商业化开始,互联网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期间历经 和两次热潮后,进入了即时网络阶段。1微信,便是如今即时网络热潮下的产物。微信自 2011年 1月 21日推出以来,通过提供以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为基础的即时通讯服务,不断向社交、出行、购物、理财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逐渐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打造出了即时通讯、

13、社交与微支付三大服务平台。微信从 2011年正式发布至2013年 1月 15日,历经近两年的时间,用户数量达到了 3亿,同年 11月 18日,腾讯微信于广州举办微信合作伙伴沟通会,会上首次公开了微信月活跃用户超过 亿2,这一数据,与 2014年 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 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中更新的 5亿 网民规模3相联系,可以看出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就已占去了全国 网民的近 60%。微信朋友圈是微信向社交网络应用领域进军的重要应用,该应用于 2012年 4月开始加入微信当中。朋友圈将微信用户与其微信好友互相联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定位的发

14、布与分享,在移动设备端形成一个又一个虚拟的熟人社交圈。随着微信的推广和发展,朋友圈也日益受到用户的追捧。2013年 7月 29日,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在深度调研中国微信活跃用户(一天内使用微信达 1小时以上,但并不包括挂机时长)的基础上,发布了2013中国微信活跃用户行为研究,研究显示,微信已成为中国 用户日常应用最广的软件之一,更重要的是,微信朋友圈是用户使用微信最大的目的,在活跃微信用户当中,有 76.4%的用户倾向于使用微信朋友圈4进行人际交往。1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

15、2013,06.:122-1272腾讯科技.微信合作伙伴沟通会:每一个公众号都是一个 APPN/OL. :/tech.qq /a/20131118/015123.htm,2013-11-18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www nic /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2014-014艾媒网. 2013中国微信活跃用户行为研究R/OL. :/ iimedia /36818.html,2013-071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研究现状由于微信海

16、外版的国外市场拓展时间还不算长,从现有文献搜集的情况看,国外学者对于微信的研究尚不成熟,与微信相关的文献目前仍为 0篇。而在国内,我国学者对于微信的研究起步于 2012年 1月。由于微信朋友圈是包含于微信之中的应用,因此本文主要涉及“微信”、“朋友圈”及“人际交往”三个概念,笔者以这三个概念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当中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检索。以“微信”作为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共 313篇,其中硕士论文 11篇,博士论文 0篇,目前对于微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微信功能的研究。王艳丽在其从功能论角度探析微信的属性中运用社会学的功能理论统一了微信的功能,即微信首先是一种社交工具,在此基础

17、上,“微信是具有社交功能、分享功能和信息接受功能的媒介平台”5。二是对微信传播特点的研究。党昊祺在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当中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了微信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内容的私密性和及时性,多媒体平台的优化集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6。三是对微信传播的效果及影响研究。白丽敬在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微信的发展中,分析了“微信传播中传递信息和提供休闲娱乐的正面效应”,亦指出了其“伦理约束力低和传播倾向庸俗化的负面效应” 7。郝冰玉的微信撞地球革了谁的命指出,“微信占用了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时间,使人们对短信、微博和 PC终端的接触时长越来越低,颠覆

18、了人们沟通的方式”8。以“人际交往”作为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则有 15398篇之多,其中硕士论文 1132篇,博士论文 29篇,目前对于人际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对人际交往能力及交往障碍方面(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冯宗侠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中初步认为,“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年级和性别等原因,大学生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同学还存在着严重5王艳丽.从功能论角度探析微信的属性J.中国报业,2013(14):27-286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07):71-727白丽敬.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微信的发展J.新

19、闻世界,2013(08):142-1438郝冰玉.微信撞地球革了谁的命?J.黑龙江科学,2013(05):12-142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的交往障碍”9。钟平艳、阳立兵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排除10中指出,认知、情感和人格所引起的交往障碍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在心理上出现了障碍,同时也建议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应善于换位思考,表达方式和话题内容都应与双方共同的兴趣为基础。其次是对人际交往特点方面(主要集中在虚拟网络社区平台)的研究。吴正国基于网络心理学,在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中指出,“虚拟社会人际交往存在交往的

20、无限制性、匿名性、易于自我暴露、情感性和人格多元性等特点” 11。康莉娜以六度分隔理论为基础,在开心网中的人际交往特点探析中指出,开心网的“人际交往具有交往范围相对有限、自我的隐藏、交往活动中带有欲望需求等特点”12。以“微信朋友圈”作为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共 21篇,其中硕士论文 1篇,博士论文 0篇,目前对于微信朋友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微信朋友圈定义及其功用的概括性研究。刘冠华在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中,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通过其中的“嵌入、联结的强度、社会资本理论、结构洞理论”四个方面解读了微信朋友圈,定义了“微信朋友圈本身是一个强联结构成的社会关联圈”,而

21、通过使用微信朋友圈,“能够强化相对较弱的社会关系”13,对于社会资本的扩大、心灵的放松及文化的传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二是微信朋友圈微营销现象的研究。王寅在掘金微信朋友圈中指出,“朋友圈分享的意义并不仅限于熟人间的感情交流”,还扩展到了熟人间的生意往来,文章同时也概括了朋友圈商业营销模式具有行业小众、一对多营销、关系客户众多、评价具备区隔性、成本低等特点,其中,“靠关系和信任积累维系客户”14是微信朋友圈微营销的一大重要特点。以“微信”作为关键词检索出结果的基础上再以“人际交往”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的文献仅有 2篇,均为硕士论文,两篇文章分别研究了微信对人际交往产生的功能及微信虚拟社区

22、的建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9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57-5910钟平艳,阳立兵.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排除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1-511吴正国.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04):109-11212康莉娜.开心网中的人际交往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0(11):142-14313刘冠华.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J.新闻采编,2013(04):47-48+3914王寅.掘金微信朋友圈N.中国报道,2014(02):78-793 广西大学新闻与

23、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王欢、祝阳基于传播学理论,以人际交往为视角,在人际交往视角下微信功能的探讨一文中进一步深化了微信的功能,得出了“微信整合了诸多网络工具的功能,形成了三维沟通矩阵(即时通讯、熟人关系圈、地缘性人际交往)”15的结论。张长乐同样以传播学为基础,在微信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的建构中指出,微信建立起的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十分接近,“实现了与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趋同的网络人际交往,也实现了现实人际交往的回归与超越”16。若以“微信朋友圈”作为关键词检索出结果的基础上再以“人际交往”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的文献数量为 0,即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微信朋友圈与人际交往相关

24、的研究。综合所检索到的文献,无论是微信的研究还是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定量研究,在微信与人际交往有关的文献中,也都是从微信整体的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在文献数量上也还不算丰富。另一方面,朋友圈作为微信当中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应用,并没有学者能够单独抽取出来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这是目前微信研究的不足之处。而正是由于这些不足,本文单独以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对象,结合不确定削减理论和认知不和谐理论等传播学理论,探究并阐述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并针对负面影响进行相应的对策探讨。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及探讨负面影响的对策,旨在引导用户更好

25、地体验朋友圈的人际交往,并从中规避人际交往引起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微信朋友圈更好地发展。同时,本文并不着重于评判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正面与负面影响的多寡强弱,仅仅是在可能出现的影响方面进行客观的论证与阐述。另一方面,本文能够在前人以传播学理论研究微信的基础上,单独将微信朋友圈抽离出来并研究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基于认知不和谐理论首次提出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动力的抑制程度下降的概念,将不确定性削减理论与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的对象与真实15王欢,祝阳.人际交往视角下微信功能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4(02):82-85+9316张长乐.微信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的建构D.安徽大学,20134 广西大学新闻与

26、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度相结合进行论述,还结合因朋友圈的熟人社交属性论述了小众营销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这些对于微信朋友圈与人际交往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本文针对负面影响提出的对策,对于今后如何规避朋友圈对人际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将与论文主题相关的书籍、期刊文章、个人学位论文及权威网站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鉴别和整理,在人际交往特别是 、社交类应用、微信当中的人际交往找到理论的有益借鉴,进而用以指导对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方面的研究。对比分析法。将微信朋友圈与相关的社交网络应用如人人网和微博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出微信朋友圈

27、独有的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人际交往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微信在移动类的社交应用中起步早,人际交往机制首创度高,与微信同级别的其他移动社交应用大多都是对微信应用的部分模仿,因此本文对其他移动类社交应用不作对比。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微信朋友圈的具体使用实践,进行归纳与分析,从实践中总结微信朋友圈在人际互动当中对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并从中论证相关的论断。基于以上的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和论证过程中所使用的论据大多为第二手来源,其中大部分的理论论据来自于传播学方面的专著,而事实论据则既包括权威三方机构和网站的数据统计,也包括相关期刊、报刊等文献的调查统计结果与事例描述。另一方面,文中也加入了少部分笔者自身

28、对于各个社交类应用体验的数据统计,作为第一手来源的事实论据,虽然不甚具备代表性,但多少也能辅以说明一定的问题。在分析步骤方面,对于理论论据的分析,笔者主要是在阐明理论论据的基础之上再提出论点;对于事实论据的分析,笔者既有优先阐明论点,再通过事实论据对论点辅以支撑之处,也有先摆事实,再提出论点的情况。5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第二章微信朋友圈与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概念人际交往一词,光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际交往被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来往”,但在学界,有关“人际交往”概念的定义却并不统一。我国哲学学者姚纪

29、纲在其所著的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17中,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信息科学和传播学以及社会历史哲学等学科角度对人际交往进行了定义,将人际交往定义为一种特意的行为,一种社会联系,一种交流传播的过程,或是一种交往的方式。综合书中各个学科的概念定义,笔者为本文所要表述的人际交往作出这样的定义: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以语言符号为主要媒介,通过人际传播这样的传播类型,不断相互接触、沟通和情感表达,最终建立起特定社会联系的过程。人际交往的媒介与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基于一定的媒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的,人际交往的方式伴随着人际交往媒介的变化而变化。我国传播学学者郭庆光老师曾在其著作传播学教程指出

30、,“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18。伴随着这些阶段,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延续至今。在口语传播时代,人们人际交往的媒介就是每一个个体的人,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人们可以根据对方的语调、语速、表情、姿态等表达方式,与交往的内容和情境相联系,加深交往的丰富性。在文字和印刷传播时代,人们人际交往的媒介开始增加到书信,他们进行人际交往17姚纪纲.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1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3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的方式是邮寄信件。人们将文字书写于一定的载体上,通过邮驿系统将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传达至另一方,弥补了面对面交往无法远距离传播的不足。在电子传播时代,人际交往的媒介开始增多,电报机、 机、 机和 加入到了人际交往媒介的队伍当中,相应的,拍电报、发 、语音通话及 短信成为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人们在这一时代,能够将文字、图像、语音等内容信息通过无线和有线技术更为便捷地相互传递,进一步拉近了人际交往的距离,增加额信息交互的频度,加拿大传播学家 M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地球村”概念也在这一

32、时代出现了。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全球互联网络迅速普及和深化,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周期越来越短,互联网时代宣告到来,电脑也成为人际交往的媒介之一,由于电脑多媒体特性与互联网技术的联合,人际交往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一时代,人际交往的方式从早期简易的电子邮件到虚拟聊天室,从朴素的 PC端即时通讯到开放的 BBS社区论坛和博客,再从彼此熟悉的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区到自媒体迅速崛起的微博,人际交往的内容也从苍白的文本逐渐向含有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多媒体扩展。微信朋友圈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微信朋友圈的概念微信朋友圈是微信于 2012年 4月 19日推出

33、的一项社交功能应用,意在将微信用户的个人好友在虚拟的平台上整合成为个人用户的小型交际圈,通过个人状态的展示、分享和评论,达到朋友间交流的深化。私密性是朋友圈人际交往的一大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使微信好友间在朋友圈中的交往更具私人性。朋友圈的私密性具体来讲就是处于朋友圈中的个体只能看到本人与朋友的评论,这一特征看似很好理解,但实际却并非那么简单。举例来说,笔者本人于朋友圈发布分享了照片,笔者的微信好友 A与 B随即参与了照片的评论互动,此时作为传者是的笔者而言,能够收到来自 A和 B两个方向的反馈自不必说,但对受者而言,如若 A与 B并非微信好友,那么 A则看不到笔者与 B交流与反馈的内容,同理,B

34、也无法获知笔者与 A的互动,也就是说,只有在三方均互为好友的情境中,多方间的交流互动才会成为可能。一般来说,个体会根据社会关系将不同的亲朋好友分入诸如“同学”、7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同事”、“上司”、“家人”等不同的小交际圈中,微信朋友圈的这一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则保证了用户同一交际圈中的个体不易受到另一交际圈中个体的干扰,进而保证了交往空间的私密性。微信朋友圈是人际交往的新方式如前所述,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面对面的交往,还借助了身体以外的其他物质媒介进行交往(如寄信、打 、微博互动等),人际交往方式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前一阶段的深化和继承

35、,都在为人们缩短交往距离的同时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通道,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新体验。如今,互联网延伸至移动互联领域,智能 成为了移动互联网中的重要终端。与电脑一样,智能 的多媒体特性能够与 Wap、3G和 4G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使 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在原来仅能打 和发短信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了更多人际交往的新方式。除了基于 Web技术的各类人际交往应用(如电子邮件、人人网和微博等)向 领域延伸,针对智能 的各个系统开发出了移动端口的应用,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也逐渐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微信朋友圈就是这些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中的翘楚,为人际交往带来了新的方式。如果说微信

36、拥有着即时通讯、社交与现在新增的微支付三大平台,那么朋友圈便是微信社交平台的中流砥柱。与微博一样,微信朋友圈能够即时发布个人的心情,分享照片,查看与转发各种内容,不同的是,朋友圈没有 140个字数的限制,并且受到陌生人的干扰程度并不高。与Facebook或人人网这一类 SNS社区一样,朋友圈拥有熟人社交网络和强关系链的特性,用户与用户之间熟悉程度高,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都彼此熟识,人际交往的氛围并不生涩,但不同的是,朋友圈在人际交往的私密性上更胜一筹。8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第三章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微信朋友圈使人际交往的广度得以扩大人际交往的对

37、象扩展至陌生人微信朋友圈保障了人际交往对象扩展至陌生人尽管微信主打的是熟人社交平台,通过熟人间的交流互动不断深化彼此的人际关系,但微信的野心并不止于此,随着微信版本的持续更新,“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相继问世,构成陌生人社交的入口。“附近的人”功能依靠的是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位置定位服务,微信用户通过使用该功能,可以查找到用户周围 1000米以内同样使用了微信定位服务的微信用户。“摇一摇”功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即通过摇晃 数秒就能够匹配到同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漂流瓶”功能则与 QQ邮箱的“漂流瓶”功能一样,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文字或语音的

38、方式将需要传递的信息“装入漂流瓶中”扔入虚拟的大海,其他用户也能够在虚拟海洋中“打捞漂流瓶”读取瓶中信息,进而拥有成为“瓶友”的机会。王欢和祝阳在人际交往视角下微信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以“附近的人”为代表的陌生人际交往功能能够“促使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相互连接,进而扩张社会交往”19。这样的人际交往的扩张,实质上是与朋友圈分不开的,不管是使用微信陌生人际交往的哪一种功能,只要点击搜索到的微信用户,基本上便能够进入到对方的朋友圈当中,对对方朋友圈的信息进行最近十条状态的浏览,从而达到初步了解陌生人的目的。通过陌生人际交往功能查找陌生人,用户也均能够对查找到的陌生人建立新的聊天窗口,针对朋友圈的信

39、息及其他话题进行陌生人间的初步交往,可以说,微信朋友圈不仅是好友间积极互动的平台,也是陌生人际交往的第一站。当陌生人通过朋友圈初步了解了对方的部分信息,依据双方的交往需要及意愿互相加为好友后,朋友圈的所有信息则会默认向对方完全开放,陌生的好友能够通过对方在朋友圈当中发布的所有状态,进一步了解对方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也为以后的人际交往创造兴趣话题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19王欢,祝阳.人际交往视角下微信功能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4(02):82-85+939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双方的朋友圈完全开放,也意味着用户此后的朋友圈互动已经为对方留下了交往的位置

40、,使原本还不是特别熟悉的双方,有可能通过朋友圈的进一步交往而更加熟悉。因此也可以说,微信朋友圈不仅是陌生人际交往的第一站,也为未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双方由生疏转为熟络提供了基础,对人际交往的范围从原本在现实中互相熟识的好友扩展至陌生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陌生人际交往功能为人际交往扩展至陌生人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真正能够让陌生人成为深入交往对象并完成人际交往范围扩展的,是微信朋友圈平台的保障。对比于其他社交类应用,“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这三种陌生人际交往功能通过与个人信息空间(即朋友圈)相结合,并且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陌生人际交往机制,这是微信独有并且是首创的,其他社交类应用如人人网和微博

41、,并没有专门的一套完整的陌生人际交往机制。笔者在使用和观察人人网与微博的过程中发现,人人网作为熟人社交的热门应用,虽然能够提供陌生人进入的渠道,但并没有在陌生人交往的初始阶段提供太多有效的交往手段,只提供开放个人主页的功能,并无特别设置陌生人间初始交流的窗口,这在陌生人际交往的起点上就宣告了人人网无法完成陌生人际交往的任务;微博虽然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但这一平台的主要功能是获取资讯,即对某一意见领袖的单方面关注从而获取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各类信息,不构成陌生人的人际交往。在微博的社交领域,其人际交往的范围仍然集中于相互关注的好友上,用户与陌生人也仅仅有可能存在关注与被关注的单向关系,陌生人对用户的

42、关注也不必征得用户本人的同意,这种用户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构成人际交往的。在微博的世界中,并不存在关注数量与粉丝数量完全相等的用户,这样便与双向互动反馈的人际交往不相符合,因此,从宏观上,微博也无法使陌生人成为人际交往的对象。微信朋友圈能够实现人际交往向陌生人扩展的原因单靠微信陌生人际交往功能并不能独立地完成人际交往向陌生人的扩展,有了微信朋友圈才是关键,只有依靠朋友圈,才能最终达成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笔者认为,朋友圈能够实现人际交往向陌生人扩展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及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在陌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的双方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更多地了解对方的信息,传播学家查尔斯伯格(Ch

43、arles Berger)曾提出“不确定性削减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URT),该理论认为,我们在碰到一个陌生人时,会产生一种削减不确定性的强烈愿望即通过获取有关此人的更多信息的手段来增加对他10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的了解。20朋友圈这一平台的存在,为交往双方寻找到了了解对方的入口。中国互联网社区关于“微信朋友圈互动”的调查显示,70.60%的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为个人生活的展现,包括个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独白21,说明了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的状态信息与用户本身密切相关,而这些信息也恰恰能够对陌生人削减不确

44、定性起到良好的作用,以增进双方的了解。当陌生的双方互相加为好友后,朋友圈所有信息的开放更能加快彼此的熟悉程度,通过新一轮的朋友圈互动,进一步使陌生人际交往的实现成为可能。客观方面,在微信的软件设计上,与微信陌生人际交往功能相匹配,并且能够吸引陌生人进一步交往的只有朋友圈这一平台。通过微信陌生人际交往功能找到的微信陌生用户,在其“详细资料”界面呈现出的资料其实也只是最基本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头像、用户名、用户所在市、个性签名以及个人相册,能够进行进一步浏览的信息只有“个人相册”,而这一个人相册,实际上就是用户的微信朋友圈,也就是说,陌生人在交往中需要获取的有用信息,基本全都在对方用户的朋友圈当中

45、。微信这样的一种设计方式,将陌生的人际交往更多地与朋友圈相联系,使朋友圈担负起了引导陌生人进一步交往,最终实现人际交往向陌生人扩展的使命。人际交往的对象扩展至商家微信朋友圈微营销带动好友向商家演化,增加了人际交往的对象微信朋友圈是一个聚集了不同关系圈好友的社交平台,供用户在其中分享新鲜事、抒发心情、发表观点和看法,充满了朋友与朋友间的人际交往与互动,社交环境并不复杂,似乎也与商业领域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朋友圈也为驰骋于商场的商家提供了销售的平台。不知从何时开始,微信朋友圈中出现了这样一类微信用户:他们不定时地在朋友圈中发布琳琅满目的商品图片,附以“代购”、“直销”、“正品”、“

46、低价”等文字信息,每天发布数量少则 3-5条,多则 10-20条甚至 20条以上,以朋友圈状态的形式将商品推销给身边的朋友圈受众,他们就是微信朋友圈中进行微营销的微信卖家。在朋友圈进行微营销的微信卖家,并不是微信官方特别授权在朋友圈中销售商品的20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1阿丽艳.微信的火热,加速谁的心跳?R/OL. :/www /hlwfzyj/fxszl/fxswz/201304/t20130423_39330.htm,2013-0411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商家,而是从我们平平凡凡的微信好友中诞生的。朋友圈本身就是

47、一个互动性和熟人关系链都特别强的交流平台,随着微信用户的好友数量增多,一些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看到了潜在的商机和有待开发的熟人市场,便摇身一变,成为了在朋友圈中经营商品的卖家,同时也拥有了朋友与商家双重的身份。2014年 2月,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曾随机对50名微信用户做过调查,调查发现,50名微信用户中有 42位用户的朋友圈里存在有微信卖家销售商品的情况,这些卖家多是他们本身就认识的人,也有一些是朋友推荐的好友。22这些卖家通常分为三类:代购、代理和代购代理兼做,他们需要做的只是在朋友圈中发布商品的图片及其相关信息描述,之后便是等待,等待身边的微信好友对其中的商品产生兴趣从而向卖家作出商品咨询方面

48、的反馈,当好友确定下单并向卖家付款时,卖家才开始通过自己的渠道或自己向供货厂家、商铺货源提货,或向上一级代理申请要货,最终从中赚取差价。微信卖家在朋友圈中营销的过程,其实也是其进行特定人际交往的过程。朋友圈发布的一条状态最多只能包含 9张图片,而文字的字数却没有限制,卖家可以尽可能多地在一条状态中上传各种商品的细节图片,再对不同的商品加以相关的文字说明,这些商品的信息就构成了用户与卖家交往的内容基础。好友在朋友圈中对卖家发布的商品信息进行浏览,通过评论或直接微信交流的方式,与卖家就相关商品内容进行互动反馈,进而实现人际交往。为了推销商品,卖家会在朋友圈中与其他用户进行朋友以外的人际交往,相对地

49、,其他用户特别是对朋友圈商品感兴趣的用户,他们的交往对象则不再仅仅是众多的好友,有可能还会加入与之交往的商家。在其他的社交类应用中,唯一与商品销售有关的只有微博这一个平台。在微博当中,与商品营销相关的营销账号非常多,这些账号基本由单位、组织或团队而非个人来运营。营销账号除了发布商品信息及图片,最重要的则是附上与其商品销售相关的在线购物网址,吸引其他用户浏览商品信息,将营销的地点从微博转移到在线购物网站。在此,微博营销账号最主要的角色仅仅是中介而非商家,其在微博中并不会与用户进行人际交往,因此,微博营销号并不是商家角色的交往对象,并且微博当中也并不存在作为交往对象的商家。22陈璐.“朋友圈”里的

50、生意人N.中国青年报,2014-02-17(09)12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微信朋友圈能够实现人际交往向商家扩展的原因微信微营销催生了微信商家,而让微信商家得以在朋友圈内成为人际交往对象的,主要也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熟人”心理使人们愿意与相熟的好友商家进行交往。王寅在掘金微信朋友圈中指出,“熟人间的信任关系是开展商业行为的优良土壤,由于微信朋友圈基于熟人社交,并且具备一定的私密性,其所依靠的口碑营销这一推广方式常常能在熟人圈产生高效的广告效应”23。随着互联网络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足不出户完成网络购物也日益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51、,然而网络购物也必须要承担上买入假冒伪劣商品的风险,通过联系好友商家购买商品,毕竟互相熟识,人们普遍会认为朋友不至于欺骗自己而满足自身的利益,多少能够使消费者找到一些网购的安全感。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照顾兼为好友的微信卖家的生意也非常正常,在对商品真正有需求的基础上,与其通过其他渠道购买,不如选择让就在身边的商家好友实现赢利,通过与商家的交往购买其商品,从而使商家在朋友圈中成为特殊的人际交往对象。客观方面,开放的朋友圈能够为商家提供低门槛的商品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为其他用户能够与商家进行人际交往创造了客观条件。首先,微信基本不会对朋友圈所发布的内容加以控制,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状态是相当自由

52、的,微信商家作为用户的一员,于朋友圈中发布商品信息也并不会受到限制,因此能够正常地为其他有意购物的用户提供用以交往的话题内容。其次,在朋友圈中销售商品,只需要将商品图片与文字相组合并作为状态发布出去,再与相应的顾客就商品销售进行一系列的交往互动,就有可能最终获得收益。最后,就虚拟店铺而言,个体卖家在微信售卖商品的店铺就是其微信朋友圈,相比于经营淘宝店铺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时间与精力等成本对店铺进行打理与维护,微信卖家经营一家“微信朋友圈店铺”所耗费的成本是非常低廉的。这样的低技术门槛使得很大一部分用户都能够有资格成为微信商家,也在客观上为人际交往增加了新的交往对象。微信朋友圈使人际交往的深度得

53、以加强微信朋友圈好友人际交往动力提升带来相对积极的交往23王寅.掘金微信朋友圈N.中国报道,2014(02):78-7913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交往,是通过用户发布朋友圈状态,其他好友在状态内与发布者循环评论互动达成的。大多数用户都有着与好友保持良好人际交往的需求,渴望好友能够在朋友圈中与自己积极地互动交往。用户与好友能否在朋友圈中积极参与互动交往,主要在于用户与好友间交往的动力情况,人际交往的动力是人与人持续交往下去的能动力量,笔者认为,微信朋友圈用户的交往动力比以往社交网络应用中的交往动力要高,用户与好友在朋友圈中进行的人际交往是积

54、极的。朋友圈私密性带来积极的人际交往之所以得出用户与好友能够在朋友圈中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我国学者韩有业对社交网络互动交往动力抑制的研究(被“抑制”的传播社交网络“关系信息暴露”特征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该研究是以“认知不和谐”理论为基础的,认知不和谐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L.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于 1957年提出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当两个个体因某些因素而互相对立,则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这种不和谐在心理上的表现为不安与煎熬,同时,当不和谐的状态产生时,人们会选择尽量减轻甚至避免接近与不和谐相关联的各个因素。 24。基于此,韩有业指出,社交网络

55、应用因缺失了人际交往的私密特性,导致了用户人际交往过程中关系信息的暴露,使交往中暴露出的关系信息容易为其他好友所感知和围观,在进一步的人际交往过程里,令用户、原本的交往对象和其他潜在有交往需求的好友产生了人际交往的认知不和谐,进而抑制了用户与好友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动力。在韩有业的研究中,私密性是决定人际交往动力的重要因素。巧合的是,私密性恰恰是朋友圈这一新兴社交网络应用人际交往的重要特征,因此,由于私密性的回归,在朋友圈的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所体现出的关系信息,只能暴露给同一关系圈内的各个好友用户,大大消除了诸多交往中认知不和谐的障碍,使人际交往的动力得到提升,从而让好友能够相对积极地积极参与到与

56、用户的人际交往当中。为此,笔者将以韩有业的研究及分析情况为基础,假设出“状态发布者”(在朋友圈中分享或发表状态的用户)、“朋友 A”(在状态下与状态发布者进行人际交往的微信好友用户)以及“朋友 B”(有可能对状态发布者与朋友 A的交往互动进行围观且具备参与交往潜力的微信好友用户)三者参与的人际交往情境,依照“只有良好或一般24 美沃纳赛弗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4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的人际关系,两者才会进行社交网络人际互动”25的原则,将状态发布者与两位好友间的关系分为“状态发布者与朋友 A关系良好”、“状态发布

57、者与朋友 A关系一般”、“状态发布者与朋友 B关系良好”、“状态发布者与朋友 B关系一般”四种情况,同时,再将朋友 A与 B的关系分为“很差”、“良好”与“无接触”三种情况,经过排列组合把三者的关系组合成十二种情形逐一分析,在韩有业分析表的样式上,将最终分析的结果制作出来如下表:朋友 A与朋友朋友 A与朋友朋友 A与朋B的人际关系 B的人际关系友 B无接触很差良好基本不存在认知不和谐与否的影响不存在认知不和谐与否的影响状态发布者同朋友 A与朋友B都有着良好人际关系可能认知和谐,也可能不和谐状态发布者同朋友 A有着一基本不存在认般人际关系、同朋友 B 人际知不和谐与否不存在认知不和谐与否的影响可

58、能认知和谐,也可能不和谐关系良好的影响状态发布者同朋友 A有着良基本不存在认好人际关系、同朋友 B 人际知不和谐与否不存在认知不和谐与否的影响可能认知和谐,也可能不和谐关系一般的影响基本不存在认知不和谐与否的影响不存在认知不和谐与否的影响状态发布者同朋友 A与朋友B都有着一般人际关系可能认知和谐,也可能不和谐表 3-1朋友圈不同人际关系类型下“认知不和谐”情况分析当朋友 A与朋友 B人际关系很差时,则两人有很大可能并非互为微信好友,那么无论状态发布者与 A和 B的关系如何,状态发布者与其中一人的交往互动,另一人基本是无法感知的,因此基本不存在认知不和谐与否的影响,参与交往的动力基本是不受抑制的

59、。当朋友 A与朋友 B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则两人在微信中一定互为好友,并且能25韩有业.被“抑制”的传播社交网络“关系信息暴露”特征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8):1-415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够相互感知对方与状态发布者的互动交往。一方面,三者可能会出现认知和谐,这主要是因为朋友 A与朋友 B交往良好,双方不管与状态发布者关系如何,都有可能会认为参与到互动交往当中,不仅能够借另一方增进与状态发布者之间的关系,还能进一步加深与另一方的友谊,从而产生认知和谐,使交往动力不再压抑,三方都能正常参与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三者也可

60、能出现认知不和谐,这主要是因为朋友 A与朋友 B交往良好,而不管双方与状态发布者关系如何,在与状态发布者进行互动交往或从围观转为互动交往时,另一方都有可能会认为他人与状态发布者的关系要优于自己,产生自我冷落感,造成认知不和谐,从而抑制了其中一方交往的动力,最终选择不参与人际交往。当朋友 A与朋友 B根本毫无接触时,则两人必不可能互为微信好友,那么无论内容发布者与 A和 B的关系如何,内容发布者与其中一人的互动,另一人肯定是无法感知的,因此不存在认知不和谐与否的影响,参与交往的动力是完全不受抑制的。韩有业研究分析出的十二种情况,只有在“朋友 A与朋友 B的人际关系良好”这样一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