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精品)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精品)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精品)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精品)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精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材分析本课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一课。 本课介绍了 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300多年政权分立局面,开通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及灭亡的基本史实。2 、掌握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相关史实。3 、掌握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及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 、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 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

2、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课前准备PPT 课件,收集有关大运河的历史故事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盛唐 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 38 年就灭亡了?二、新课讲授(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 (多媒体出示中国历史纪年表,让学生了解朝代的更迭,隋朝建立的基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本情况) 教师讲述: 581 年,杨坚建

3、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2 、隋朝的统一。 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3 、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让学生结合材料“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思考“隋文帝采取了那 些措施以巩固统治”?PPT 给出: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 政效率。并出示隋朝疆域图,感受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出示琼花图片和以下民谣: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 江山一旦丢。 隋炀帝真的为了看到绮丽的琼花而开凿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吗?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从 60

4、5 年起, 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1)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 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 来源:Zxxk.Com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3、作用出示相关诗句材料,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师生一起探讨出: 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国力,造

5、成社会矛盾尖锐,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功 (意义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学生结合课本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揭示了开创科举制的原因。2、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4、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 创立的影响。科举制的创立,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6、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 多年。(四)隋朝的灭亡出示相关图片, 让学生感受, 分析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及概况。 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还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 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 迫使大量农民 服 兵 役 、 当 民 夫 , 使 人 民 无 法 正 常 从 事 生 产 劳 动 。 隋 朝 灭 亡 原 因进一步得出 启示:得民心者的天下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

7、册全册教案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有三目: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与开元盛世。讲述本课内 容之前, 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然后指出: 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 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三目之间逐渐铺垫,也有共同之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推行三省六部制, 发展科举制, 轻徭薄赋。 “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 “开 元盛世”。【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找出

8、秦亡汉兴、 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 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 因素, 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 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 对唐太宗、 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 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课前准备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人教

9、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三幅图片导入: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 女皇帝, 她善用人才。 李隆基: 唐玄宗, 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 前期颇有作为, 把唐王朝引向鼎盛。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三位主要人物,回到唐朝这段历史的学习。【进入新课】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 年起兵晋阳。同年 11 月 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 618 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 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 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

10、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 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为什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贞观政要 教戒太子诸王学生说出:正确认识君民关系,重视人民的力量。材料二: 太宗尝谓公卿曰: “至于隋炀帝暴虐, 臣下钳口, 卒令不闻其过, 遂至灭亡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 贞观政要 论求谏材料三:太宗谓公卿曰: “卿等若能小心奉法,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 姓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

11、宜深思此言。”生:要善听正确意见,虚心纳谏。大臣要廉洁奉公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 不失时为本。 - 贞观政要 论务农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生: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教师补充说明: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 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 这对他政治思想 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他以隋亡为戒, 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 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 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 安思危”,“善始慎终”。让学生依据教材总结唐太宗的治国措施:轻徭薄赋、知人善任 重视纳谏、完善科举制度、完善三省

12、六部制,加强中央权力。并运用多媒体详细介绍相关知识。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材料:(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 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唐纪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二、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掌握大权,先后废掉自己的两个儿子中宗(李显)和睿 宗(李旦), 690 年自立为帝,称圣神皇帝,国号周。她统治时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总结: 武则天统治时期,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 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

13、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 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等等以武则天的无字碑和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引导学生评价武 则天。教师给予评价参考: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 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 女政治家。 但是, 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 她大肆崇佛, 广建庙宇,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 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家族, 这些人穷奢极欲, 为非作歹, 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三、“开元盛世”

14、继承唐太宗、 武则天的业绩, 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 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 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3)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后期的腐败政治,第 6 课时总结。探究: 依据所学,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中一人做评价,并说说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最后归纳:标准:客观、公正、一分为二,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当中去等小结:教师结语:自唐朝建立,从

15、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8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清明,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 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 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 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后作业: 对比秦亡汉兴, 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 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盛唐气象教材分析唐朝前期, 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 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农业 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繁盛,使唐朝社会经济呈现高度繁荣景象。同时,唐朝时期, 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经济、

16、 文化交流频繁, 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 我国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 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以及唐朝 对外交流的广泛,使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蓄,社会生活异彩纷呈。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以及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 体现了盛世唐朝的繁华景象, 也造就了文化的兴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 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 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 以及 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 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情感

17、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的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教学难点】开放的社会风气;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课前准备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历史地图册, ppt 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思考: 杜甫的忆昔描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景象,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 到底繁荣到何种景象?【进入新课】一、经济的繁荣1. 总述唐

18、初的经济发展。2. 讲农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1)讲农业工具的改进时,可做如下安排: 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比较, 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 果的筒车模型, 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 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 分析出筒车比以 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学习纺织业、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使学生在欣赏 的过程

19、中, 体会劳动创造了美, 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 们的审美情趣。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 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 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 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陶瓷业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 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3)讲长安城时,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定了解,感受唐朝的盛世繁荣。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吐蕃统一注意强调: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7 世纪吐蕃的杰出的政治家松1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赞

20、干布做了赞普,他统一了青藏髙原。2、唐蕃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增进了汉 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 世纪初,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 说: 吐蕃和唐朝已和同为一家。 以吐蕃为例简介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和交融, 认识文成公 主对汉藏友好团结做出的贡献,认识到我国悠久历史是有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3、民族交融唐朝时期, 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 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西北、 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1、, 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 长。探究: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今天有什么启示?加强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平等对待少数民族。三、开放的社会风气1、观察图片,感受唐朝社会风气。2、在长安城里你感受到唐朝社会风气的什么特点及形成原因?特点:开放、充满活力,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刚健豪迈。原因:唐朝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开明,社会的开放包容。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光耀千古的诗坛。 思考问题: 唐朝诗歌成就斐然得益于哪个皇帝的什么举措?你知道 哪些唐朝诗人?结合李白、杜甫、 白居易的诗歌, 感受三大诗人不同的诗歌特色及历史

22、原因。2.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唐朝时期,书法、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唐朝书法名家 辈出, 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欧阳询。 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 雄浑敦厚; 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 笔力险劲。当时的音乐、 舞蹈吸收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 多姿多彩, 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 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探究:唐朝经济文学艺术取得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政策开明,对外开放,交流频繁等。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材分析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交往。本节教材主要讲唐朝对外交流 和外国来使交流文化的情

23、况。 在外国使节来华访问中, 讲述了日本官方遣唐使的情况, 其中 涉及到 “遣唐使的目的、 次数、 作用等。 认识为中日友好交往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如空 海、阿倍仲麻吕等人的事迹。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讲了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让学生明白鉴 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高僧的不畏艰险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日本文化发展的史实,通过玄奘西游,认识他是我国古代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 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 情况;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 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

24、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 启发 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以及它与当今的开放的区别课前准备历史填充图册,历史地图册, ppt 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指出: 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上一 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盛唐的繁荣气象,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唐朝的对外关系。【讲授新课】一、遣唐使1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自主学习,思

25、考下列问题:1、“遣唐使”的含义。 2、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你知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你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出一些例子吗? 4、为传播中日文化做出贡献的有哪些人?让学生就了解先说, 然后给出图片, 一一讲解, 最后得出: 唐朝的典章制度、 天文历法、 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对日本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过渡: 隋唐时期对中日交往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等, 还有中国的鉴真大师。二、鉴真东渡1、人物介绍: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 传人, 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 著名医学家。 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

26、甍”,意为他的成 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2、根据地图介绍鉴真东渡的路线过程。鉴真一行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 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3、通过诗歌分析其贡献,感悟其精神。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 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思考: 鉴真为中日友好作出了哪些贡献?从他的实际行动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1.传布佛教 2、介绍医药、 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总之促进了中日经济 文化交流。过 渡:你知道玄奘哪些故事吗?他和西游记中的唐僧有何区别和联系?三、 玄奘西行1、人物介绍:玄奘(600-664),俗姓陈,名袆(hu),今河南人氏, 13 岁出家

27、,法名 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2、路线图讲述玄奘的过程。设置问题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 去? 他去的顺利吗大致路线什么样的?有什么重大贡献?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后,让学生读课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 (唐太宗时, 成为那烂陀寺著名的佛学大师, 带回并翻译大量佛经, 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 110 国,传闻的 28 国情况。内容丰富生动。)比较探究: 同学们对 西游记 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1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的玄奘有何不同?学生活动: 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经历了艰难险阻, 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

28、同的, 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 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合作探究:以表格的形式分析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异同强调他们共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他们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合作探究 2: :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区别?(1)唐朝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畅通。(2)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课堂小结:在我们为祖先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

29、迅速发展时期,我们也应该像唐朝那样,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文化之长,为我所用,有容忍之度量。板书设计: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材分析本课涉及到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安史之乱的爆发, 使唐朝由盛世太平的局面走向衰败分裂的局面。 其原理是藩镇得到加强, 开始拥兵自重, 独霸一方。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 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 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1、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

30、之乱的原因;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 法学习历史;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 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对 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 势衰落的原因;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

31、立。【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忆昔和垂老别 尽管忆昔这首诗不无溢 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垂老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 血川原丹。 则描述了唐朝后期的战乱、萧条。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 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一、安史之乱1、据多媒体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材料一“安史之乱”前节度使的分布情况材料二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总结得出: (1)天宝年间,唐玄宗逐渐荒于

32、政事,任人唯亲,政治日益黑暗。15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2)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掌握了军权,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势力极度膨胀, 最终造成唐王朝“外重内轻”的局面。2、安史之乱的概况: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出示材料材料一: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 井邑榛荆,豺狼所嗥。既乏军储, 又鲜人力。 东至郑、 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 经于相土,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 郭子仪列

33、传材料二: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 养 孽 萌 , 以 成 祸 根 。 乱 人 乘 之 效 战 国 一 寇 死 , 一 贼 生 , 卒 不 为 王 土 。 (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 藩镇魏博列传材料三 图片:比较安史之乱前、后期藩镇割剧势力的发展分析总结: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3)节度使权利逐渐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 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 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

34、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 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 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过渡:同学们看过电影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吗?你知道片名出自谁的诗吗?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满城尽带黄金甲。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腐朽贪婪藩镇割据,压榨百姓,阶级矛盾尖锐。(2)黄巢起义的时间、规模、建立的政权、结果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学习此节内容时,可让学生看黄巢起义流动作战示意图,自制唐

35、末农民战争表。通过图和表让学生记住黄巢起义的主要内容:原因 土地兼并,租税苛重,战火连綿爆发 875 年,黄巢;山东、河南一带特点 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高潮 进入长安,建立政权失敗 884 年,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3)黄巢起义有什么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 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直 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2、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

36、迭与分立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2、南方地区又出现哪些政权?概念:唐朝灭亡后的50 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3、五代十国的根源?让学生看表格,分析得出: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4、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让学生看 P25“五代十国形势图”,结合 P26 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1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了解到了五代十

37、国后期,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他进行政治改革, 经济得到了恢复, 疆土得以扩展, 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课 堂 小 结 :作业布置:从唐朝的兴盛到衰亡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北宋的政治教材分析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 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 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 立起文官制度, 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 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 财政负担沉重, 军

38、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2、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3、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 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 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18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2、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 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 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 民的

39、愿望;2、通过深人分析、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以清明上河图和材料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导入,有人说宋朝是文人的天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的政治。【进入新课】一、北宋的建立多媒体出示材料:千秋疑案陈桥驿,衣着黄袍便罢兵。清 查慎初阅读并思考:这句诗讲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谁?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 后周禁军最高将

40、领, 当时后周皇帝只有七岁, 其手下赵普策划兵 变,当大军到达陈桥驿时,赵匡胤佯装醉酒。第二天早上,众多将士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 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 向他跪拜, 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做了皇帝。 这就是“黄 袍加身”的成语。总结宋朝建立的情况:时间: 960 年人物:赵匡胤(宋太祖)都城:开封1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过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日, (太祖)召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 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

41、 斗不息, 国家不安者, 其故非他故,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 无他奇巧也, 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宋朝建立时, 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2、强化中央集权针对唐末以来“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的现象, 大臣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的治国建议。“稍夺其权”:“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

42、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 从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制其钱谷”:“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赋税的权力。宋太祖下 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设转运使,把 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 且对军队进行改编,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使得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 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 “杯酒释兵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首先解除禁军 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史海趣闻宋代官帽表格总结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中央

43、、地方。3、分析其影响: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积极影响: 地方的行政权、 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中央, 官员的权力比以往收到制衡和约 束,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这是宋代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导致官僚机构 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过渡: 如果回到宋朝, 你会选择过何种生活? (文人?军人?还是其他?)结合所学 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余秋雨一个千年的中国(宋朝),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美 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原因:材料:宋太祖曾说:

44、“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 100 多名干练的 儒臣分别取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2、表现:重文臣,轻武将 重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材料: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之句;当时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问: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分析: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 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 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 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因此发出这 样的感慨。 社会上, 人们

45、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 而且打仗败多胜少, 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材料: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 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代科举考试非常发达, 教育在民间较大发展, 为多姿多彩的文人世界的形成提供了根 本条件。相关图片展示。材料:宋太宗在位22 年,举行8 次科举考试,共取中6000 余人。任用的宰相9 人,科2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举出身的占 6 人。两宋 300 年间,共取士达 11 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材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 汪洙问:

46、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分析概括: 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但从历史影响看, 它强化了 “为当官而读书” 的观念 。3、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的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 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的科技发达、 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局面。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 社会的安 定。拓展延伸:宋朝政治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 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

47、、官员权力过重。(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 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小结: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它们之间的战和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和 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 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 开发边疆 地区,促进社会进步,都作出了巨大贡献。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中华民

48、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 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 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 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即中国历史

49、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课前准备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充图册、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 杨门虎将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当时, 杨家名将可 谓一口金刀八杆枪, 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 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 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战死,七 郎被潘

50、仁美万箭射死。今天一起来了解宋与辽以及西夏的并立。【进入新课】一、崭露头角辽与西夏的崛起2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1、辽的崛起(1)契丹族的发展隋唐时,游牧的契丹族与汉朝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唐末,北方汉人带去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 世纪后期,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筑房屋、城池(2)辽的建立907 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916 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3)辽的扩张辽太宗时,占领幽云十六州2、西夏的崛起(1)党项族的发展原属于“五胡乱华”中羌族的一支,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图片展示,学习汉 族先进的文化汉化。(2

51、)西夏的建立1038 年,党项首领元昊在兴庆(今天的银川)登基称帝,从此夏开始了它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夏位于宋的西北,历史上称为西夏。元昊统治时期,西夏的势力有很大的发展,其 辖境“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宁夏同心县南),北抵大漠,境土方二万余里”, 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和陕西北部、内蒙一部。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教师最后出示下表:契丹族辽916 年耶律阿保机党项羌西夏1038年元昊民族政权时间建立者汉族北宋960赵匡年胤2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都上京 东京 兴庆城再多媒体展示民族政权并立情况简图。二、战争与和平1、辽与北宋的和战(1)澶渊之战1004 年

52、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过渡:为什么北宋大量胜仗还要签订盟约呢?材料一(宋太宗认为) 国家若无外忧, 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 惟奸邪无状, 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北方的强敌, 一时既无法驱除, 而建都开封, 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 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钱穆国史大纲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2)澶渊之盟材料一:宋辽遂为兄弟国,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自是两国不交兵一百二十 年。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交界处开

53、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 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材料三: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 宋并没有丢大太的面子。 且和平实现后, 北宋还能送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 辽朝亦 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评价:消极加重北宋人民负担,开战争赔款先河积极保持百余年和平,互市不绝交给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方式。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5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阅读课文 36 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战争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 中订立宋夏和约

54、内容是什么? -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 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 场。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思维延伸一: 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什么共同之处?1.都曾与北宋发生战争,并使双方损失很大。2.后来都达成和约,北宋给它们岁币,双方贸易发展。3.都向北宋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思维延伸二:有人说辽、夏对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说出理由。不赞同。 辽、西夏的建立者分别是契丹族和党项族, 这两个民族从居住区域、 历史传统、 民族文化习俗等方面看,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因此,辽、西夏对宋的战争冲突,都属 于民族内部问题,不是侵略战争。但是, 辽、西夏对宋的战

55、争中, 大肆的抢劫破坏了当地人民正常的生活, 是非正义的。 思维延伸三: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本课小结:2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女真政权的崛起及金朝变革、 金灭辽与北; 岳飞抗金斗争是本课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教学中可;本课内容与上节内容紧密联系,教学时要进行知识的归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金国的建立,以及灭亡北宋的史实;2、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和思考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

56、关系,正确认宋金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2、补充岳飞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岳飞。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2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南宋高宗和秦桧的所作所为得出正确的人生观。;2、通过进一步对岳飞事迹的了解,加深对岳飞的崇敬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金的建立和岳飞抗金【教学难点】金军轻而易举地灭掉北宋,但未能灭掉南宋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如何评价岳飞。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过最新的 射雕英雄传 吗?郭靖的憨厚,杨康的狡黠

57、是不是依然让你 印象深刻。郭靖和杨康这两个帅哥的名合起来是“靖康”。 郭靖和杨康的名字是道长丘处 机为让后人铭记“靖康之耻”而起的。 那么, “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金和宋到底什么关 系呢? 同学们,请看第 8 课。【新课讲授】一、女真族的崛起1、你能根据材料和画像的服装猜出他们生活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寒,骑马悬崖上下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伏马而渡。 大金国志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耶律阿保机总结:女真人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大金政权的建立:建立时间: 1115 年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探究一: 金作为一个后起的少数民族政

58、权, 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什么?从中, 我们可以得 到什么启发?原因:金太祖模仿汉制,改革军政体制,发展生产,势力壮大。28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启发: 这也说明善于学习, 善于改革才能使国家永葆青春活力, 再次从历史的角度印证了我国今天实行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是正确的。二、金灭辽及北宋1、概况: 1125 年,金灭辽1127 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 1126 1127 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 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 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 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 之一

59、空。探究二: 据材料分析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启发?材料一 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 渔猎的生活。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11 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 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材料二 当金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南岸的军队全都望风而逃。金军将领感叹 道: “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2、北宋灭亡原因:连年征战、岁币,造成内部空虚;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的抗金斗争;长期实行重文臣,轻武将,守内虚外的政策。启发:领导人要富国强兵,励精图治,任何人遇到困难都不能逃避,都要迎难而上,顽强拼搏,才有可能扭

60、转乾坤,化险为夷。三、南宋的偏安1、南宋的建立北宋灭亡后(1127 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方登上皇位,重建了宋政权,赵构就 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 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率领的 “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 使金军后撤。图片展示岳飞抗金的过程郾城大捷等, 岳飞抗金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 宋高宗和权臣秦 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2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议一议:宋高宗和秦桧为什么要杀害岳飞?岳飞墓前有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侫臣。”。有位姓秦的官员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