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案(完成)_第1页
计算机网络教案(完成)_第2页
计算机网络教案(完成)_第3页
计算机网络教案(完成)_第4页
计算机网络教案(完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 案学校名称:陕西汉江技工学校教研组:计算机教研组 授课教师:魏慧敏 目 录 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444178811 第一章 网络基础 PAGEREF _Toc444178811 h - 5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12 1.1网络基本概念 PAGEREF _Toc444178812 h - 6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13 1.2网络类型的分类 PAGEREF _Toc444178813 h - 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14 1.3对等式

2、与主从式网络 PAGEREF _Toc444178814 h - 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15 1.4网络操作系统 PAGEREF _Toc444178815 h - 8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16 1.5 0Sl模型 PAGEREF _Toc444178816 h - 9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17 第二章 数据通信 PAGEREF _Toc444178817 h - 15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18 2.1数字与模拟 PAGEREF _Toc444178818 h - 16 -

3、 HYPERLINK l _Toc444178819 2.2基带传输与宽带传输 PAGEREF _Toc444178819 h - 1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20 2.3基带编码技术 PAGEREF _Toc444178820 h - 18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21 2.4宽带调制技术 PAGEREF _Toc444178821 h - 18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22 2.5同步化 PAGEREF _Toc444178822 h - 19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23 2.6单工

4、与双工 PAGEREF _Toc444178823 h - 19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24 2.7带宽 PAGEREF _Toc444178824 h - 2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25 第三章 网络的组成元件 PAGEREF _Toc444178825 h - 21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26 3.1传输介质 PAGEREF _Toc444178826 h - 22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27 3.2网络拓扑(topology) PAGEREF _Toc444178827 h

5、- 23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28 3.3网络设备 PAGEREF _Toc444178828 h - 25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29 第四章 动手架设以太网,以以太网为例 PAGEREF _Toc444178829 h - 2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30 4.1以太网简介 PAGEREF _Toc444178830 h - 28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31 4.2以双绞线架设以太网 PAGEREF _Toc444178831 h - 29 - HYPERLINK l _Toc

6、444178832 第五章 局域网原理 PAGEREF _Toc444178832 h - 3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33 5.1以太网的基本原理 PAGEREF _Toc444178833 h - 31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34 5.2交换式以太网的原理 PAGEREF _Toc444178834 h - 33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35 5.3令牌环网络简介 PAGEREF _Toc444178835 h - 33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36 5.4AppleTaIk简介 P

7、AGEREF _Toc444178836 h - 35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37 第六章 广域网 PAGEREF _Toc444178837 h - 3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38 6.1广域网剖析 PAGEREF _Toc444178838 h - 3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39 6.2广域网主干传输技术的物理层标准 PAGEREF _Toc444178839 h - 38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40 6.3 广域网主干传输技术的数据链路层标准 PAGEREF _Toc444

8、178840 h - 38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41 6.4整体服务数字网络 PAGEREF _Toc444178841 h - 39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42 6.5远程控制与远程访问服务 PAGEREF _Toc444178842 h - 4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43 6.6虚拟专用网络(VPN) PAGEREF _Toc444178843 h - 4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44 第七章 无线网络 PAGEREF _Toc444178844 h - 41 - HYPER

9、LINK l _Toc444178845 7.1无线传输技术介绍 PAGEREF _Toc444178845 h - 41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46 7.2 lEEE 802.11 PAGEREF _Toc444178846 h - 42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47 7.3 HOmeRF PAGEREF _Toc444178847 h - 43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48 7.4蓝牙技术(Bluetooth) PAGEREF _Toc444178848 h - 44 - HYPERLINK l _Toc444

10、178849 第八章 IP基础与地址 PAGEREF _Toc444178849 h - 46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50 8.1IP基础与地址 PAGEREF _Toc444178850 h - 4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51 8.2IP信息包的传递模式 PAGEREF _Toc444178851 h - 49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52 8.3IP地址表示法 PAGEREF _Toc444178852 h - 49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53 8.4 IP地址的等级 PAGER

11、EF _Toc444178853 h - 5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54 8.5子网 PAGEREF _Toc444178854 h - 52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55 8.6无等级的IP地址 PAGEREF _Toc444178855 h - 53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56 8.7网络地址翻译 PAGEREF _Toc444178856 h - 53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57 第九章 ARP与ICMP PAGEREF _Toc444178857 h - 55 - HYPER

12、LINK l _Toc444178858 9.1 ARP简介 PAGEREF _Toc444178858 h - 55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59 9.2 ARP工具程序 PAGEREF _Toc444178859 h - 5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60 9.3 ICMP简介 PAGEREF _Toc444178860 h - 5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61 9.4 ICMP工具程序 PAGEREF _Toc444178861 h - 58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62 第十章 i

13、p路由 PAGEREF _Toc444178862 h - 6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63 10.1 什么是IP路由 PAGEREF _Toc444178863 h - 6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64 10.2路由表简介 PAGEREF _Toc444178864 h - 63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65 10.3 Windows 98路由表 PAGEREF _Toc444178865 h - 65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66 10.4静态与动态路由 PAGEREF _Toc44

14、4178866 h - 65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67 第11章 udp 与tcp PAGEREF _Toc444178867 h - 6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68 11.1UDP PAGEREF _Toc444178868 h - 6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69 11.2 TCP的特性 PAGEREF _Toc444178869 h - 69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70 11.3 TCP传送机制 PAGEREF _Toc444178870 h - 69 - HYPERLIN

15、K l _Toc444178871 11.4 TCP信息包 PAGEREF _Toc444178871 h - 69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72 第十二章 DNS和DHCP PAGEREF _Toc444178872 h - 7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73 12.1 DNS基础 PAGEREF _Toc444178873 h - 7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74 12.2 DNS的结构 PAGEREF _Toc444178874 h - 71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75 12.3

16、DNS查询流程 PAGEREF _Toc444178875 h - 71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76 12.4 DNS资源记录 PAGEREF _Toc444178876 h - 72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77 12.5 DHCP基础 PAGEREF _Toc444178877 h - 72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78 12.6 DHCP运作流程 PAGEREF _Toc444178878 h - 72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79 第十三章 互联网 PAGEREF _Toc4441

17、78879 h - 74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80 13.1互联网的结构 PAGEREF _Toc444178880 h - 74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81 13.2上网的方式 PAGEREF _Toc444178881 h - 75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82 13.3万维网 PAGEREF _Toc444178882 h - 76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83 13.4文件传输服务 PAGEREF _Toc444178883 h - 77 - HYPERLINK l _Toc4

18、44178884 13.5电子邮件 PAGEREF _Toc444178884 h - 78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85 13.6网络论坛 PAGEREF _Toc444178885 h - 79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86 第十四章 网络管理与安全 PAGEREF _Toc444178886 h - 8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87 14.1概论 PAGEREF _Toc444178887 h - 8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88 14.2管理机制 PAGEREF _Toc4441

19、78888 h - 8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89 14.3管理标准 PAGEREF _Toc444178889 h - 82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90 14.4帐号与权限管理 PAGEREF _Toc444178890 h - 83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91 14.5数据加解密与身份认证 PAGEREF _Toc444178891 h - 83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92 14.6防火墙 PAGEREF _Toc444178892 h - 85 - HYPERLINK l _

20、Toc444178893 15章 网络规划 PAGEREF _Toc444178893 h - 86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94 15.1以交叉双绞线连接两个节点 PAGEREF _Toc444178894 h - 86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95 15.2以集线器或交换机连接多个节点 PAGEREF _Toc444178895 h - 87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96 15.3以集线器连接多个局域网 PAGEREF _Toc444178896 h - 88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9

21、7 15.4以交换机连接多个局域网 PAGEREF _Toc444178897 h - 89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98 15.5以路由器分割网络 PAGEREF _Toc444178898 h - 90 - HYPERLINK l _Toc444178899 15.6 LAN与WAN的连接 PAGEREF _Toc444178899 h - 91 - HYPERLINK l _Toc444178900 15.7主机代管 PAGEREF _Toc444178900 h - 92 - HYPERLINK l _Toc444178901 15.8大型局域网的规划 PAG

22、EREF _Toc444178901 h - 93 - HYPERLINK file:/J:计算机基础教案.doc l _Toc445300535#_Toc445300535 复习思考题 HYPERLINK file:/J:计算机基础教案.doc l _Toc445300536#_Toc445300536 课后总结 HYPERLINK file:/J:计算机基础教案.doc l _Toc445300537#_Toc445300537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第一章 网络基础【学习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2、了解网络类型的分类,以及各种网络类型的特点3、了解对

23、等式与主从式网络4、了解几种常用的操作系统5、掌握osi参考模型的优点、各层的功用以及osi模型七层的运作方式6、掌握dod模型的四个分层,以及与osi参考模型的关系【本章重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对等式与主从式网络网络操作系统0Sl模型【本章难点】OSI参考模型的七层,各层的功能OSI模型七层的运作方式讲授方式:面授,参观调查课时分配:2+2参观调查内容:实训一思考题:习题集一讲授内容:11网络基本概念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1、数字通信网络电话技术 (IP电话 )视频会议技术3842048kbps 电子邮件服务:2、分布式计算3、网络门户服务 IDC ASPIdc 是inte

24、rnet date centerASP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网上应用服务供应商)好处:IDC和ASP服务的好处有:集中提供服务可以节约费用、可以集中少量高级专业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利于服务平台硬件和软年的升级换代。具有安全、交效、性价比高等显著优点。4、信息查询:搜索引擎 ( HYPERLINK / t _blank )5、 网上教育 “任何人、任何地点、作何时间、可以学习任何课程”6、 虚拟现实 7、 电子商务 EB 和EC (电子商情、电子广告、电子交易、电子购物等)8、家庭自动化(智能化小区)二、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

25、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思考】资源包括哪些?答:文件(文件夹共享)、信息(电子邮件)、外设(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应用程序。12网络类型的分类网络依规模大小可区分成三种类型: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表1-1网络类型的比较网络类型范 围传输速度成本局域网2 km内,同一栋建筑物内快便宜城域网210 km,同一都市内中等昂贵广域网10 km以上,可跨越国家或洲界慢昂贵【提示】以上分类方式经常因人而异。例如:因为城域网的规模介于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彼此的分界并不是很明确,所以有些人在区分网络类型

26、时,只分成局域网与广域网两类,而略过城域网。(互联网的出现,使计算机网络从局部到全国进而将全世界联成一片,这就是Internet网。)13对等式与主从式网络网络按操作的方式可分为对等式(Peer-to-peer)与主从式(Client-to-server)两种网络。一、主从式网络中的计算机可分为客户端与服务器,客户端可对服务器请求 资源。服务器会根据其提供的服务,而配备较好的硬件设备服务器:通常是指提供服务的计算机,例如:网络上有A、B、C三台计算机,其中C计算机提供自己的打印机与硬盘给A、B两台计算机使用,于是C计算机便扮演了打印机服务器与文件服务器两种角色。客户端:至于A、B这两台享受服务

27、的计算机,则通常称为客户端(Client)。【优点】与对等式网络相比较,主从式网络最大的优点即适用于较大的网络,资源集中无论是访问还是管理,都较简单。【缺点】对服务器要求高、对管理员要求高。对等式网络则是每部计算机可同时扮演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角色,可提供 资源给其他计算机,也可以向其他计算机请求资源。【优点】架设容易,且成本低廉。【缺点】网络规模大时,资源分散、管理困难,对网络用户要求较高。三、虽然理论上可区分上述两种网络操作方式,不过实际上,大多数的网络系统都结合了这两种方式,可称为混合式网络。14网络操作系统一、NOVELL-NetWare操作系统1、发展2、Novell局域网是Novell

28、公司开发的高性能的基于微机的计算机网络系统,NetWare是它的网络操作系统。3、Novell的基本组成:1)文件服务器 2)工作站 3) 网卡二、Windows NT是具有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内置网络功能,支持32位操作系统1、NT的发展: Windows NT总共历经三次主要改版,直至现在的windows2000(NT5.0)2、NT的主要特点:1)32位结构 2) 多平台支持 3)多任务支持 4) 安全性 5)多文件支持 6)内置网络功能 三、linux【优点】公开程序源代码、系统非常稳定,性能极佳,且网络功能超强。【缺点】字符界面,对用户要求高,硬件支持较差,可用的软件较少。1

29、5 0Sl模型一、为什么要制定OSI模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网络的规模和数量迅猛增长。但是,许多网络都是基于不同的软件和硬件实现的,这使得他们之间互不兼容,而且很难在使用不同标准的网络之间进行通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研究了许多网络方案,建立了一种可以有助于网络的建设者们实现网络、并用于同通信和协同工作的网络模型,并于1984年公布,这就是OSI参考模型。网络分层的目的1、将网络通信分解成更小、更简单的模块以便于研发。2、将网络部件标准化,从而可以让进行研发和提供支持3、允许不同类型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相互通信4、防止某一层的变更回影响到其他层,从而可以更快的发展

30、5、将网络通信分成较小的部分,学习时会更易于理解。三、学习OSI参考模型的作用1、学习关于层次的概念有助于理解一台计算机与另一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过程。2、学习各个层次的基本功能是开始设计、构建以及解决网络故障的基础。3、7层包括: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由高到低)OSI模型的每一层都有它必须实现的功能,以保证数据能从源端传到目的端。4、各层的功能如下:【第1层】物理层(信号与介质) 此层主要包含以下3项: 传输信息的介质规格。 将数据以实体呈现并传输的规格。 接头的规格。【第2层】数据链路层(帧和介质访问控制) 此层的主要工作包含以下3项:同步 数据链路层协

31、议会在传送数据时,同时进行连接同步化,使传送与接收双方达到同步,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检测 接收端收到数据之后,会先检查该数据的正确性,才决定是否继续处理。制定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当网络上的多个设备要同时传输数据时,如何决定其优先顺序?是让大家公平竞争、先抢先赢?或是赋予每个设备不同的优先等级?这套管理办法通称为介质访问控制方法(MediaAccessControlMethod,MACMethod) (第5章p58)【第3层】网络层(路径选择、路由及逻辑寻址) 此层的主要工作包含以下两项:定址 在网络世界里,所有网络设备都必须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称或地址,才能相互找到对方并传送数据。至于究竟采用

32、名称或地址?命名时有何限制?如何分配地址?这些工作都是在网络层决定。选择传送路径若从传送端到接收端有许多条路径,要如何决定走哪一条应该考虑线路长短、质量、可靠度、使用率、带宽、成本等因素,才能选出最佳路径。(路由)【第4层】传输层(流量控制和可靠性) 此层的主要工作包含以下3项:编定序号 当所要传送的数据量很大时,便会予以切割成多段较小的数据,而每段传送出去的数据,未必能遵循“先传先到”的原则,有可能“先传后到”,因此必须为每段数据编上序号,以利接收端收到后能组回原貌。控制数据流量 控制数据流(Data Flow)的顺畅。检测与错误处理 这里所用的检测方式,可以和数据链路层相同或不同,两者完全

33、独立。一旦发现错误,也未必要求对方重送。例如:TCP协议会要求对方重送,但UDP协议则不要求对方重送(详见第11章)。【第5层】会话层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中止两台通信主机之间的会话。负责通讯的双方在正式开始传输前的沟通,目的在于建立传输时所遵循的规则,使传输更顺畅、有效率。沟通的议题包括:使用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如何发起传输?如何结束传输?如何设置传输参数? 【第6层】表示层表示层确保一个系统应用层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种系统的应用层读取。此层的主要工作包含以下3项:内码转换 表示层协议就可以在传输前或接收后,将数据转换为接收端所用的内码系统,以免解读有误。压缩与解压缩为了提高传输效率,传送

34、端可在传输前将数据压缩,而接收端则在收到后予以解压缩。恢复为原来的数据加密与解密【第7层】应用层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3、OSI的3个较高层可归纳为应用层,处理与用户接口(telnet、http)、数据格式(ascii、jpeg)及应用进程访问(操作系统/应用访问的日程安排)有关的工作。OSI较低的4层规定了如何通过互联网设备把数据在一条物理线路上传输到目标终端站并最终达到应用层的过程。四、OSI模型七层的运作方式数据在传送端由上层到下层,每经过一层加上一些该层专用的信息(即为报头或报尾),这个过程称为封装。到达接收端后,从最底层向上层传送,每过一层去

35、掉该层所认识的报头(报尾),传到最上层时恢复原貌,这个过程称为解封装。五、OSI模型的优点1、分工合作,贵任明确2、对等交谈所谓“对等”是指所处的层级相同,“对等交谈”意即同一层找同一层谈对于不同端、相同层的沟通约定,我们才称之为“协议”;至于在同一端、不同层的沟通程序,那不叫做通讯协议,而是称为“接口”3、逐层处理,层层负责16 DoD模型一、DoD模型又称Tcp/Ip模型,是互联网的实际标准,由美国国防部制定。其实是先有了TCPIP协议组合,后来才建立DoD模型,而OSI却是先有模型,后有协议。二、四层简介(有些层的名字虽然和OSI参考模型中的名字一样,但是意义不同,有不一样的功能)1、应

36、用层 定义应用程序如何提供服务,并保证为下一层适当的讲述据分组。例如:浏览程序如何与WWW服务器沟通、邮件软件如何从邮件服务器下载邮件等。2、传输层 又称为主机对主机(Host-To-Host)层,负责传输过程的流量控制、错误处理、数据重送等工作,TCP和UDP为此层最具代表协议。3、网络层 又称为互联网(Intemet)层,决定数据如何传送到目的地,例如:编定地址、选择路径等。IP便是此层最著名的通讯协议。4、数据链路层 又称为网络接口(NetworkInterface)层,负责对硬件的沟通。例如网卡的驱动程序或广域网的Frame Relay便属于此层。二、比较DOD模型和OSI模型1、Do

37、D模型与OSI模型有以下两点主要差异:DoD模型的应用层相当于OSI模型的第5、6、7层。DoD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相当于OSI模型的第1、2层。2、DoD模型的分工比较粗略,不像OSI模型那么精密与周详。在实际操作中,DoD模型比较简单和有效率;在学习上,则以参考OSI模型较容易理清各层的职责。第二章 数据通信【学习目标】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特点及数据的数字化技术。理解基带编码技术与宽带调制技术了解同步技术理解单工与双工的工作模式理解带宽的含义【本章重点】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基带传输与宽带传输基带的信号发送与接收载波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宽带调制技术同步化带宽【本章难点】带宽同步基带的信号发送与接收

38、讲授方式:面授,课时分配:4思考题:习题集二【讲授内容】数据要通过传输介质(Media)从发送端传递到接收端,先按照传输介质的特性,将数据转换成传输介质上所承载的信号(Signal)。接收端自传输介质取得信号后,再将其还原成数据。不同传输介质所承载的信号类型各不相同,信号的物理特性也各异但无论各种信号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将数据转换成各类信号的方式却大致相同,有共通的脉络可循。2.1数字与模拟一、数字与模拟“数字”泛指一切可数的信息,“模拟”则是那些只能通过比较技巧进行区分的不可数信息。二、信号信号:指的是所需的电压、光模式或调制的电磁波模拟信号:可以用波形进行图示,因为他们是逐渐的持续的发生变化

39、的,模拟信号是一种能持续变化的电磁波。(电话系统)【模拟信号具有以下特征】1、波动性2、持续变化的电压-时间图3、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4、在电信业已经被广泛使用了超过100年三、数字信号:几乎能瞬时的从一个状态转换为另一个状态。(现代的局域网数字传输技术)【数字信号具有以下特征】1、离散的、或跳跃的电压-时间图2、反映技术的本质特征而不是时间的本质特征四、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通常数字信号是描述传输计算机数据的一种非常近似的格式,因此绝大多数网络使用数字信号的描述方法。【数字信号的优点】1、制造数字设备,较模拟设备便宜2、数字信号开启或关闭的离散状态不会像一个连续波形那样容易受到一个较小的失真的影响

40、。【模拟信号的优点】1、容易进行多路复用,也就是联合起来增加带宽。2、不容易衰减但放大信号时,噪声和信号也一起随之放大。五、数据的数字化模拟数据经过采样过程后就变成了数字信息,这种取样过程也常被称为“数字化”(digitize)过程。2.2基带传输与宽带传输一、基带传输与宽带传输 信号的传输方式分为两大类:“基带(BASEband)传输”与“宽带(Broadband)传输”。其中基带传输是“直接控制信号状态”的传输方式;宽带传输则是“控制载波(Carder)信号状态”的传输技术。未经调制的电脉冲信号呈现方波形式,在直接和低频条件下就可传输,称为基带信号,在近距离范围内,基本信号功率衰减不大,故

41、局域网都采用基带传输。而在远程传输中,必须经高频调制后才能在信道进行传输,称为数字基带信号的载波传输或宽带传输。二、基带的信号发送与接收 基带(BASEband)传输是“直接控制信号状态”的传输方式,是直接改变电位状态来传输数据(见图2-6)。三、载波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载波是指“可以用来载送数据的信号”。1、发送端的载波产生器输出正弦波信号给调制器。2、调制器根据数据内容改变正弦波信号的物理特性,送出信号。3、解调器收到信号后,拿它跟接收端载波产生器所输入正弦波信号相比较,过滤出物理特性上的变动。4、解调器根据信号物理特性上的变动,还原出数据内容。 上述将数据放上载波的操作称为“调制(Modul

42、ation)”,执行调制操作的装置或程序称为“调制器(Modulator)”;而将数据与载波分离的操作称为“解调(Demodulation)”执行解调制操作的设备或程序称为“解调器(Demodulator)”。四、载波传输不等于模拟传输、载波传输不等于单向传输2.3基带编码技术一、编码是指把1和0转换成某种真实的和物理的事务,比如:一条线路上的电脉冲一根光纤上的光脉冲进入空间的电磁波二、二阶基带信号的编码方式二阶信号:指信号上仅能区分出两种逻辑状态。以电流脉冲来说,便是两端电位的“高”与“低”。二阶基带信号的编码方式种类及每种的编码规则(p28-30)三、多阶基带信号的编码方式就三阶的电流脉冲

43、而言,信号通常区分成三种电位状态,分别为:“正电位”、“零电位”、“负电位”。【三阶的基带传输方式有】 Bipolar Alternate Mark Inversion(BiDolar-AMI,双极交替记号反转):早期T-Carrier网络采用这种传输方式。 Bipolar-8-ZeroSubstitution(B8ZS,双极信号八零替换):新式T-Cartier网络采用这种传输方式。 High density bipolar 3(HDB3,高密度双极信号3):E-Carrier网络采用这种传输方式。24宽带调制技术一、调制:发送端根据数据内容命令调制器(modulator)改变载波的物理特性

44、使其能够携带信息。“调制”常通过改变载波的“振幅、频率、相位”三种物理特性来完成。控制载波振幅的技术称为“振幅调制”技术;控制载波频率的技术则为“频率调制”技术;控制载波相位的技术便是“相位调制”技术。二、振幅调制技术控制载波振幅的调制技术为“振幅调制”(AmplitudeModulation,AM)技术,数字振幅调制技术称为“振幅键控”(Amplitude SlliftKeying,ASK)调制技术,它以振幅较弱的信号状态代表O,以振幅较强的信号状态代表1(p31图2-23)。三、频率调制技术 控制载波频率的调制技术为“频率调制”(FrequencyModulation,FM)技术,数字频率

45、调制技术称为“频移键控”(Frequency shiftKeying,FsK)调制技术,它以频率较低的信号状态代表0,以频率较高的信号状态代表l(见p31图2-24)。四、相位调制技术控制载波相位的调制技术为“相位调制”(PhaseModulation,PM)技术,调制相位调制技术则称为“相移键控”(Phase ShiftKeying,PSK)调变技术,它以信号相位状态的改变代表1,以信号相位状态不变代表O(见p32图2-25)五、正交幅度调制技术 QAM是一种结合ASK与PSK的综合型调制技术,同时控制载波的“振幅强度”与“相位偏移量”,让同一个载波信号得以呈现出更多的逻辑状态。25同步化接

46、收端要顺利将信号转换成原先的数据,必须知道两件事:“从哪个时间点开始检测信号的逻辑状态”与“传输一位所占用的时间”。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传输控制机制都会定义一种“闲置(Idle)状态”。不传送数据时,传输介质便处于闲置状态下。一旦开始传送数据,便进入“数据传输状态”,并开始检测信号的逻辑状态。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只需让发送端与数据端参考同一套时钟(Clock)即可。但除非传送端通过另一条传输线路将时序信号传送给接收端,让接收端得以随时修正时序。这个程序,便是“同步化”。否则只要双方的时钟有些微的误差,长时间传输累积下来,便会使得取样过程出错,解译出错误的数据。26单工与双工进行信号传送的数据通道

47、有三种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一、单工:在此传输模式下,发送端只能发送信息出去,不能接收调制;接收端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送信息出去。例:电视二、半双工(HaIf DUOIex)可在两个方向上传送流量,但某一时刻只能有一方进行传输。即半双工传输方式使信号能朝任一方向传送,但不能朝两个方向同时传送,例:对讲机三、全双工在此传输模式下通讯端可以同时进行数据的接收与发送操作。例:电话27带宽带宽:用来描述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有多少信息能够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包括模拟信号带宽和数字信号带宽。模拟信号:信号带宽信号频率的变动范围数字信号:线路带宽线路传输速率(重点)信息的最基本单位是比特,时间的最

48、基本单位是秒,所以线路带宽的单位为bs(Bit Per Second,每秒传输位数)。第三章 网络的组成元件【学习目标】1、掌握几种常用的传输介质如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的特点及使用方法,掌握网线在不同网络环境中的制作。2、掌握局域网的几种拓扑结构、特点及主要功能3、掌握几种重要的网络设备的特点及主要功能【本章重点】双绞线光纤网络拓扑网络设备VLAN 【本章难点】路由器、交换机VLAN讲授方式:面授,实验课时分配:2+2实验内容:实训二思考题:习题集三讲授内容:3.1传输介质介质的基本功能是以比特的形式携带信息流通过一个局域网,一般情况下网络介质将网络信号限制在线缆、电缆或光纤中。网络传输介质

49、是物理层的部件一、同轴电缆1、在局域网中,采用同轴电缆的网络以10BASE-2为代表,采用的是RG-58同轴电缆,构造见书p38。2、同轴电缆优缺点。【优】同轴电缆有双层的保护(金属铜网和绝缘外皮),不易受外界(例如:电磁波和湿气)干扰,使用寿命也较长。【缺】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相比,价格比较贵,而且也很重。二、双绞线1、双绞线(TwistedPair)是由成对外覆绝缘材料的铜线对绞而成“两两对绞”可降低两条线路传送信号时所产生的电磁场相互干扰的影响,对绞的次数越多,抗干扰的效果越好。2、从整体结构来看,双绞线一般可分为两种:屏蔽双绞线和非屏蔽双绞线。两者主要区别是在绞线和外皮间有无铜网或金属层的

50、屏蔽。双绞线的分类见p40表3-1双绞线的颜色见p40表3-2双绞线的优缺点双绞线的优点就是便宜,再者,双绞线的维护和布线弹性也很好。但是比较不耐用,而且较容易受到电磁干扰。三、光纤1、光纤(OpticalFiber)的材质是极细小的玻璃纤维(50100 m),弹性很好非常适合传输光波信号。2、光纤的优缺点:【优】传输速度快抗电磁干扰 传输安全性高 【缺】架设不易,分接线路很麻烦,价格很高,不适合一般小型局域网使用。四、比较三种常用传输介质:1、同轴电缆在宽带(Broadband)传输仍有较大发挥空间。例如:目前方兴未艾的缆线调制解调器(CableModem)市场,从有线电视部门到用户家中,都

51、一律使用同轴电缆。2、双绞线是基带传输介质的主流。是网络安装中经常使用的介质3、由于光线价格昂贵与施工困难,通常只在铺设网络主干线时使用。4、无线传输介质激光、红外线、无线电,微波32网络拓扑(topology)网络拓扑规定了网络的组织结构。拓扑的定义包括两部分:物理拓扑(即网线的实际布局)和逻辑拓扑(即主机如何访问介质)1、常用的物理拓扑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型、扩展星型、层次、网络。2、总线型:所有节点都连到一条主干电缆上 【缺点】故障诊断困难,总线故障会引起整个网络瘫痪。(早期常用的拓扑结构)星型:将所有电缆连到一个中心点上,这一点通常是一台集限器或者交换机。 【优点】结构简单、建网易,

52、故障诊断易,系统较稳定。缺点:安装费用多。目前已成为小型局域网的趋势。3、环型:各节点形成闭合的环,可实现任意两点间通信。缺点:环中任意一处故障都会造成网络瘫痪。扩展星型拓扑通过集线器/交换机把独立的星型拓扑结构连到一起,可以扩展网络的规模。层次拓扑结构与扩展星型拓扑类似,只是把主计算机连到一起。网络拓扑每台主机都具有与其他所有主机的连接,应用于绝对不能出现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如核电厂。混合式网络实际应用中,通常不会只用到一种拓扑结构,而是多种拓扑结构的结合。例如:目前最常见的总线型和星型网络的集合。比较几种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及应用。3.3网络设备一、网卡(NIC)功能:控制主机对介质的访问,使主

53、机设备能适用于网络介质。能够把计算机所产生的串行信号转换成可以在网络电缆上传送的串行格式。网卡工作于OSI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即实现数据链路层的三大功能:同步、保证正确、制定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每块网卡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代码,称为mac地址,即介质访问控制地址。该地址用于控制主机在网络上的数据通信。3、网卡的分类:网卡可采用下列3种方式来分类 以接头种类区分。 以总线(Bus)接口区分。 以带宽(Bandwidth)区分。见p48二、中继器功能:可以对由于电缆距离过长而衰减的信号进行清除、放大、及重传。中继器位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物理层。三、集线器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可分为有源集线器和无缘

54、集线器,无源集线器的功能是集中线路。有源集线器本质上是一种中继器,又称为多端口中继器,功能是对信号进行再生并且把它放大到所有的网络连接上。后者多用于以太网中。特点:共享带宽。同一时间只能有一对port在工作。集线器的种类:按端口数量分:按带宽分:4、扩充局域网时应遵循5-4-3原则。5、集线器(Hub)在10BASE-T和100BASE-TX网络中经常被用到。四、网桥功能:过滤局域网上的流量,确保本地通信在本地进行。但不能过滤广播包。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即实现数据链路层的三大功能:同步、保证正确、制定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根据mac地址做出判断,可以维护地址表。路由器(路径选择器)功能:检查进入的

55、数据,为他们选择通过网络的最佳路径,然后把他们交换到合适的输出端口上。还可以过滤广播包。工作在第三层网络层。使得任何类型的计算机都可以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的计算机进行通信。可路由的传输协议tcp/ip,ipx/spx;不可路由的传输协议netbuei第二层交换机同时具备集线器和网桥的功能,他把来自输入端口的帧交换到输出端口,同时能够为每个端口提供完全的带宽。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第三层交换机工作在第三层,除了具有第二层交换机的功能外,还能进行路由工作。通常和路由器搭配使用。增加路由速度。调制解调器1、接收一串数据位,并根据这些比特流调制载波的硬件线路称为调制器;而接收载波,并重建调制在载波上的数据的硬

56、件线路称为解调器。2、调制解调器可以采用下列两种分类方式:以连接方式区分。调制解调器与计算机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内置和外置: 以上网带宽区分。 则还可细分为窄带和宽带俩种类别。窄带指的是带宽在56Kb/s以下的调制解调器,也就是传统的调制解调器。宽带则是指电缆线调制解调器和ADSL调制解调器这两种当红的宽带上网设备。九、VLANVLAN 实际是与位置无关的局域网。由一个站点发送的广播信息帧只能发送到具有相同虚拟网号的其它站点,而其它虚拟局域网的站点则接收到该广播信息帧。因此,在同一VLAN内,用户能高效地进行通信 原因:具有交换能力技术特点:1、借助子网络管理软件 2、大大降低网络的广播风暴。第四

57、章 动手架设以太网,以以太网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以太网的发展及不同标准以太网的几种不同分类。2、掌握安装网卡,制作网线的技术现在使用的最为广泛的局域网技术包括:以太网、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和令牌环网络。本章以以太网为例介绍如何架设一个局域网。本章重点:以太网的概念与发展以双绞线架设以太网网卡的安装与设置本章难点:独立动手较熟练的安装一个以太网讲授方式:面授,实验课时分配: 2+2实验内容:实训三思考题:习题集四讲授内容:41以太网简介一、以太网的发展1973年xerox公司首先建立了实验性的以太网体系。1982年DIX联盟推出了EV2规格1983年iEEE802.3公布了802.3

58、CSMA/CD规格今天以太网常用来指所有符合以太网规范(包括IEEE802.3)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的网络。二、10MB/s以太网规格简表项 目10BASE-510BASE-210BASE-T10BASE-F线 材同轴电缆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接 头DBl5BNC RJ-45ST 网段最大长度 500m185m100m2000m最大扩展范围 2500m925 m500m500m最大节点数1003010242或33 拓 扑 总线 总线星型 星型缆线电阻 5050100-100MB/s以太网规格简表项目100base-TX100Base-T4100base-2100Base-

59、T2线材双绞线双绞线光纤双绞线接头RJ-45RJ-45ST、MIC、SCRJ-45网段最大长度100m100 m210kmlOOm网络拓扑星型星型星型星型1000 Mbs以太网规格简表项 目1000BASE-SX1000BASE-LX1000BASE-CX1000BASE-T线 材光缆光缆光缆双绞线接 头SCSCSC、DB9RJ-45网段最大长度275550m5505000m25m100m网络拓扑星型星型星型星型4.2以双绞线架设以太网一、安专网卡1、基本概念:IRQ:在PC上连接的各式输出、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驱动器等,我们统称为 “I0 Device”,这些IO Device工作时都需

60、要CPU的支持,因此会先送出特定信号引起CPU的注意,这个特定信号便是所谓的“中断请求”(Interrupt ReQuest,IRQ)信号。I/O port地址:IO Port地址等于是“CPU与IO Device之间联络管道的地址”。BASE memory地址:BASE Memory地址就是网卡上内存的地址,其中也包含了Boot ROM的地址。何为pnp功能即插即用,前提要求主板支持PnP操作系统支持PnP接口卡支持PnP安装网卡及驱动程序,见p69-74二、使用材料介绍认识RJ-45接头,8个凹槽,8个金属接点(8p8c)。接头的脚位顺序。布线与连接所需工具:斜口钳 、剥线器、压线钳、双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