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传统礼仪_第1页
寒食节的传统礼仪_第2页
寒食节的传统礼仪_第3页
寒食节的传统礼仪_第4页
寒食节的传统礼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寒食节的传统礼仪远古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 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 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 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 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 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 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 日等不同说法。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 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 后

2、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春秋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 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 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 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 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 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 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 食,称为寒食节。魏晋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 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 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

3、,云为子推”,令到 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 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 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 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 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节日特色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 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 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 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 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

4、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 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寒食节源于春秋时, 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 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 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 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 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 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 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 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

5、养生长寿的寒 食食品。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 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 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 抛培(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 活。节日习俗禁火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 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 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 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拜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 编入开元礼“卷

6、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 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 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 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 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宣炎等;饮料有春酒、 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 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 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晋南地区民间习 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 白面

7、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 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 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 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 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 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 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 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 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

8、)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 “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 极。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 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 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 林立秋千挂彩绳。”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 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 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 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 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 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 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 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净肠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也满足了 人体所必须,一举两得。最后,还要说说春季养生中的精神调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