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纵机构1课件_第1页
擒纵机构1课件_第2页
擒纵机构1课件_第3页
擒纵机构1课件_第4页
擒纵机构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擒纵机构擒纵机构的成长史自从机械钟表诞生至今7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钟表大师们发明了很多种类的擒纵机构。如14世纪在欧洲出现了早期的擒纵机构“机轴擒纵机构”(verge escapement),17世纪后期发明的使用在摆钟里的“回退式擒纵机构”(recoil escapement),18世纪早期由英国人格林汉(George Graham)发明的“直进式擒纵机构”(deadbeat escapement),18世纪应用于怀表的“工字轮擒纵机构”(cylinder escapement),“镰钩式擒纵机构”(virgule escapement)和“复式擒纵机构”(duplex escapemen

2、t)等,18世纪中期由英国人Thomas Mudge发明的“杠杆式擒纵机构”(lever escapement),“制动式擒纵机构”(detent escapement)。目前,在这些种类繁多的擒纵机构当中,使用最普遍的是由英国人Thomas Mudge在18世纪中期发明的杠杆式擒纵机构。杠杆式擒纵机构1机械钟表的灵魂 擒纵机构是机械钟表中介于“传动机构”(一轮到四轮)和“调速机构”(摆轮游丝)之间的一种机械结构。擒纵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一擒、一纵,一收、一放,就是这一收一放的 “擒纵机构”却是机械钟表的灵魂,究其原因体现为它在机械钟表中具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擒纵机构将原动系统提供的能

3、量定期地传递给摆轮游丝系统来维持该系统不衰减地振动;第二,擒纵机构把摆轮游丝系统的振动次数传递给指示装置来达到计量时间的目的。因此,擒纵机构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机械手表的走时精度。杠杆式擒纵机构图1“直马”擒纵叉杠杆式擒纵机构被形象的称为“马式擒纵机构”。所谓“马”指的是擒纵叉(马仔),也意味着这种擒纵机构的擒纵叉像匹骏马在飞奔。我们所经常见到的擒纵叉属于“直马式”,其各位置特征是: A位置是与基板相对应的宝石轴承相配合的叉轴轴尖;B位置是与控制夹板相对应的宝石轴承相配合的叉轴轴尖;C位置是擒纵叉,它的形状是被特别设计的,好似一个反写的“T”字,上面的位置被称作叉头用来镶嵌叉头钉G,而F是个方槽

4、,此位置是用来与圆盘钉碰撞得到驱动力而特别设置的;D位置是近瓦,它的作用就是负责锁定与释放擒纵轮齿,同时也是与擒纵轮齿碰撞将能量传递给擒纵机构来完成整个机构的半个周期动作;E位置是出瓦,它的作用基本上与出瓦是一样的,只是此时擒纵轮齿碰撞将能量传递给擒纵机构来完成整个机构的另一个半个周期动作。“直马”擒纵叉“直马”擒纵叉1海鸥叠层式转角擒纵机构海鸥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技术授权的 “叠层式转角擒纵机构” (参考专利号CN100587627C),利用了现有的杠杆式擒纵机构的成熟设计与制造工艺,使技术研发周期缩短,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中的创新重点“叠层K型擒纵叉” 是此项技术的核心。它的设计思路是

5、将杠杆式擒纵机构内的“直马”分解为上层的擒纵叉体与下层的叉瓦体-上层擒纵叉体镶有与圆盘钉配合的叉头钉,下层叉瓦体镶有与擒纵轮配合的进瓦和出瓦,两者通过双重准确定位控制转角角度,采用叉垫片控制轴向的尺寸。此设计的理念是通过拆分“直马”擒纵叉以叠加错层的方法,满足了可以用于经典陀飞轮结构布局的需要,特别关键的是原有杠杆式擒纵机构的功能要求保持不变。此外,从工艺加工方面来说,此设计可以实现量产的需要。专利授权文件1海鸥叠层式擒纵机构1工作原理第三步,擒纵轮7的齿尖沿进瓦5的冲面滑动,此动作是从擒纵轮7的齿尖与进瓦5的前棱接触开始,到擒纵轮7的齿尖与进瓦5的后棱接触为止。此过程被称作瓦传冲阶段,也就是

6、说擒纵轮的齿尖通过与进瓦冲面的滑动配合。 第四步,进瓦5的后棱沿擒纵轮7的齿冲面相对滑动,此动作是从擒纵轮7的齿尖与进瓦5的后棱接触开始,到擒纵轮7的齿尾与进瓦5的后棱接触为止。此过程被称作齿传冲阶段,也就是说进瓦的后棱通过与擒纵轮7的齿冲面的滑动配合。 第五步,擒纵轮7齿尾与进瓦5后棱接触,完整的传冲阶段结束,此过程是通过擒纵叉体3a的叉槽左壁推动圆盘钉2完成的。此时,摆轮获得了能量逆时针向右振幅位置自由运动。 第六步,擒纵轮7的齿与叉瓦体3b的进瓦5脱离,继续转动直到它的另一个齿的齿尖碰到出瓦6的锁面上,同时叉瓦体3b转动直到碰到限位钉8b为止,至此第一个半周期结束,第二个半周期准备开始。海鸥叠层式转角擒纵机构第一步至第六步1作者点评 擒纵机构作为机械表的“灵魂”,它的地位始终是不可忽视的。虽然杠杆式擒纵机构已经被运用了数百年,其技术结构与制作工艺都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对于众多制表师而言此擒纵机构并不是完美的。后杠杆式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