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V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摘 要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愈发严重,不仅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家的归属感。大学作为大学生直接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就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因此,提高学校归属感,对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把本科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国香港学者Cheung和Hui翻译并修订成的中文版PSSM量表,以及台湾学者陈淑惠等人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对432名本科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和分析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现状,并重点研究两者之间
2、的关系,期望能对提高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降低其网络成瘾现象做出一定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和院校类型差异。(2)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具有显著的性别,生源地差异和院校类型差异;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不具有显著的年级和专业差异。(3)不同网络成瘾程度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键词: 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网络成瘾;显著差异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3、 and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not only harm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affec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ountry. Research shows that one of
4、the reas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s lack of family belonging. As a pla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live and learn directly, University is the second hom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mproving school sense of belong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college
5、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This study take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Chinese version PSSM scale translated by Chinese Hongkong scholars Cheung and Hui, and the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revision Version (CIAS-R) compiled by Chen Shuhui, a Taiwan scholar, and
6、 so on. A survey of 432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and analyz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nd to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op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the reductio
7、n of their Internet addi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grade, specialty, source place and type of College i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2) the degree of Internet Addic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has significant gender, source place difference and
8、 college type difference; the degree of Internet Addic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does not have significant grade and professional differences.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re is a
9、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the Internet addiction.KEY WORDS: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 school belonging;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significant differences目录 TOC o 1-4 h z u HYPERLINK l _Toc511834853 摘 要 第一章 前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
10、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的规模达到7.72亿人次,普及率达到了55.8%,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在所有网络用户群体中,学生群体的规模是最大的,占比为25.4。1 随着信息化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伴随网络的普及化以及上网的便利化,相应而来也产生了许多问题,网络欺诈,网络赌博,还有最常见的就是网络成瘾。在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在平时学习中会充分接触和利用到网络,同时也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由于大学时间自由支配,加上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完善,自控力低,使得越来越多在大学校园中的大学
11、生沉迷于网络中,导致频繁地缺课逃课,甚至影响到学业和身心健康。在大学校园中现在愈发严重的网络成瘾现象已经不容小觑。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过去的研究中指出,帮助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寻找到家一样的归属感是预防网络成瘾的关键。2而大学生多是远离家乡来到大学,大学是他们待的最久的地方,他们在其中学习和生活,大学校园对他们来说就像是第二个家。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就是有效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剂良方。纵观过去的研究,有许多关于学校归属感的研究,也有许多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但是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同时,目前仅有的对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的研究,多是
12、集中在在高职学生身上,对本科大学生的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状况,以及研究和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为填补在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做出一点补充和贡献,同时也为更好地提高现代大学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缓解日益突出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从而使得本科大学生群体能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生活中,真正在大学校园中找到未来的方向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第二章 文献综述2.1 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综述2.1.1 学校归属感的定义自从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Goodenow提出“学校归属感”(school belonging)这个概念至今,有关学校归属感的研究不论在广
13、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学校归属感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多是根据自己的侧重点对学校归属感提出了不同的定义。汪雅霜和王芳提出,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在其所就读的学校中被老师和同学们所接受、尊重、包容和鼓励,把自己看作是学校中的一员并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表示认同、喜欢和依恋。3杜好强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属于学校一员身份的认同,及对自身与学校这个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结果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知觉。4 褚青青则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感到自己是学校生活中和活动中重要一份子的感觉,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被他人接受、尊重、包容和鼓励的程度。5包克冰, 徐琴美把学校归属感定义为“学生对
14、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6高瑞和王金龙提出了相似的定义,认为学校归属感通常是指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并愿意以其中一员的身份承担各项责任和履行各项义务。7哈战荣和杨向鹏提出,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通过接触校园社会环境,逐步感受到被所属集体、学校所接受、尊重等心理体验,进而产生的自己成为学校一部分的身份认同且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的稳定情感。8陈红提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各个方面的认同,产生于学校这一客观环境之中。9虽然对学校归属感的解释有许多种,
15、但是纵观绝大部分研究者提出的定义,不难发现,对学校归属感的界定,大都侧重于学生从心理上对自己和学校间的归属关系感到的认同感对自己参与到学校生活中的投入感,指出学校归属感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2.1.2 学校归属感的特性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的特性主要可被归为四种:社会性、互动性、过程性和稳定性。8学校归属感是在学校中产生的,而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并且归属感的获得需要被学校中的同学和老师即社会群体所承认和接纳,因此社会性是学校归属感的基本特性。同时,学校归属感的产生不是学生单方面的行为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学生对学校进行情感投入并且学校也要对学生进行关心和回应,这是建立在学生和学校的积极互动基础
16、才能达成的。学校归属感的过程性体现在它的产生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首先需要与学校的群体和环境进行接触,初步感受到被接受,被认可的情感体验,如此这般在学生和学校的相互回应中,最终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强大的相互联结,相互认可,自愿承担付出的情感,即学校归属感。而学校归属感一旦形成,就会作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在学生心力保留下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学校归属感的稳定性。2.1.3 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学校归属感的产生,需要个人和学校相互作用,而家庭在个人成长中又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综合之前研究,我们可以
17、把影响学校归属感的因素归为三大类,即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10 个体因素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学校归属感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个体因素如性别、所在读年级、就读专业、干部经验、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等对学校归属感产生直接的影响。3之前的研究发现,男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要高于女性学生,大二和大三的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相比其他年级的学生要相对较低,社科类专业的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比起其他专业学生显著较高,有在学校担任干部职位的学生有较强的学校归属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越满意的学生,其学校归属感也越强。 家庭因素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在影响学校归属感的家庭因素中,研究较多的有家庭所在地、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
18、养方式、父母情感状况等。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家庭所在地和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中,不同时期的不同研究表现出了不同的结果。美国学者Anderman在2002年的研究指出,农村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要高于城市学生,并且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孩子的学校归属感就越强。11同样,中国学者高瑞和王金龙在2011年对高职学生的研究中也没有发现家庭所在地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显著影响。7但是,在中国学者汪雅霜和王芳于2015年的研究中,却发现城市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而且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的学校归属感没有显著影响。3 学校因素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学校是学校归属感形成的场所,院校类型6,
19、班级建设,学校的人文环境7,学校的物理环境,教师给学生的帮助以及师资力量等4因素都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重点高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学生,拥有丰富人文环境、良好物理环境、强大师资力量、积极的班风和教师对学生有给予足够的关心的高校,其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学校归属感。2.1.4 学校归属感的作用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个团体,某个组织产生了归属感,他才能更加稳定地产生出更高的效率,表现出更好的行为。学校归属感对学生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归属感可以帮助新生更快地缩短适应大学新生活的时间,让他们更快地融入新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10良好的学校归属感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
20、学习和与同学的交往中,当学生产生了对把握学校生活的自信和乐观态度,又会促进学校归属感的形成。缺乏学校归属感,会导致在陌生环境中的学生产生孤独感,从而导致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对学校归属感的体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都起到重要的作用。4 2.1.5 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目前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归属感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同人格特质的关系、干预效果的研究和学业成绩的研究上。12在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适应、自我概念、同伴关系、班级环境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这些变量对学校归属感也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6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
21、高的学生,老师对其在学校的适应情况的评分也就越高;学校归属感越高的学生,其自我概念越好,且拥有更加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同时,学校归属感高的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融入班级环境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师生关系上与学校归属感低的学生差异明显,师生关系因此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最强的预测力。2.2 对网络成瘾的研究综述2.2.1 网络成瘾的定义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医生Goldberg于1994年首次提出的13,也被成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络性心理障碍”,在临床上又被定义为“病理性网络使用”14,美国学者Kimberly Young将其
22、视为一种“冲动克制障碍”。15 很多学者都对网络成瘾进行了定义。王雷和余世华把网络成瘾视为“一种度网络严重依赖的现象,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和心理损伤”。16殷民娥认为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从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现象”。2张燕贞,喻承甫等人把网络成瘾定义为“指个体不能控制地、过度地和/或强迫性地使用网络而造成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受损”。17吴缙和孙振淋认为网络成瘾主要是指由于重复使用网络而导致用户心理、生理对网络行为产生依赖的情形。14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对网络成瘾的定义有许多种,但是重点都是三个:一、网络成瘾是一种过度使用网络的行为;二、网络成瘾的对象无法控制自己;三、网络成
23、瘾导致了对象一定功能的损害。在本文中,采用Robert Kranut等人的定义,即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8 2.2.2 网络成瘾的类型网络成瘾主要分为网络色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五类,19后来又有研究者又提出了网络技术成瘾和网络制作成瘾这两种类型。20网络色情成瘾是因为网络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其中不乏有害的色情信息,由于大学生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缺乏良好的自控力,往往会被这些色情信息所吸引,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网络游戏成瘾是因为网络游戏具有趣味性,挑战性,能够满足
24、大学生的好奇心。加上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充足,有大量时间需要消磨,这样网络游戏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因此造成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上瘾,不能自拔。网络关系成瘾是指对网络交友上瘾。网络具有隐匿性,在网上交朋友,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更能畅所欲言,许多大学生,尤其是在现实中与人交往不是很好的大学生,因此对网络关系充满着向往,对网络交际上瘾。网络信息成瘾由于网络信息具有的广泛性,能够给大学生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但是由于信息过多,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收集。因为大学生对自己所需的内容不清晰,这就导致了强迫性地去下载许多无用的信息,浪费了大量时间,甚至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网络交易成瘾是因为网络支付
25、的发展以及网络商品的全球化,导致大学生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网上购物,形成了现在“剁手族”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网络技术成瘾是因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很多新兴技术出现,这些先进技术方便理论大学生的生活,但同时也因为其新奇性使大学生沉溺于追求这些技术如追求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不能自拔。网络制作成瘾主要是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意识到互联网所蕴含的巨大成功商机,他们也希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通过网络制作的捷径,实现对成功的追求。2.2.3 网络成瘾的特征Goldberg提出了网络成瘾的7个特征:(1)耐受性(Tolerance);(2)戒断症状(withdrawal
26、symptoms);(3) 复发性(Relapse);(4)情绪改变(Mood Modification);(5)突显性(saIience);(6) 冲突性(connict);(7) 渴求程度(craving)。21其中耐受性和戒断症状是鉴别网络成瘾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网络成瘾的耐受性是指“随着网龄的增长,个体必须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之前相同的满足感”。网络成瘾的戒断症状是指“当网络成瘾的个体停止或减少上网的时间和频率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不适症状,典型表现为焦虑、精神恍惚、无措、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162.2.4 网络成瘾的危害网络成瘾,不仅危害到个体的身体健
27、康,而且也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由于长时间上网,会直接导致手部神经损伤、肩背肌肉劳损、视力下降、睡眠紊乱甚至缺乏,饮食不正常等,从而导致身体系统的不正常运作,免疫力下降,严重时可能造成心脏疾病甚至猝死。网络成瘾,也会导致成瘾者变得越来越自闭、自卑、焦虑、抑郁,长期沉迷网络暴力信息,还会导致个体暴力行为增加,变得冷漠和冲动,严重时还会导致智力下降和精神失常。16网络成瘾患者还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忽略与家人和朋友的正常社交生活,变得越来越孤僻。如果放纵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这对社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也是有害的。222.2.5 网络成瘾的原因参考相关研究,可把网络成瘾的原因总结为个人主观原因,家庭原因
28、,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和网络自身原因这五个方面。 个人主观原因一般来说,网络成瘾者的性格比较内向,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使得他们不善于人交流,在现实中遇到困难往往会选择逃避,倾向在网络上寻找安慰。2同时,具有高水平焦虑、孤独、厌倦、抑郁等类型人格特质的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容易满足于虚拟环境带来的快乐和成就,进而容易造成网络成瘾。16 家庭原因当家庭氛围是紧张、压抑的,父母之间经常争吵,会使得在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形成焦虑、自卑的人格,对现实环境充满逃避心理,从而沉迷于虚拟网络环境。16同时,当父母对孩子缺少沟通和监督,19或是实行的是专制的、冷漠的或是溺爱的这些不当的教养方式时
29、,也会使得孩子变得依赖、孤独或是焦虑,促使其到网络上寻找情感发泄对象或寻求情感关怀。2 学校原因当大学生离开家庭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大学生活是,大学就成了他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进入大学后,面对充满挑战的新环境,他们会不断受到挫折。这时候如果缺乏学校的支持,缺乏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会导致大学生变得消极和脆弱,从而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求安慰。17学校如果采取的是单一的教育管教方式,寻求急功近利的教育目的,16在平时也不注重充实校园文化的话,19就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生活不充实,以致空闲时间过多,这样也会直接促使大学生把时间花在网络上,更容易造成网络成瘾。 社会原因国家行政部门对网络监管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30、,对网络上那些容易让大学生沉迷的不良信息把关不够严格,同时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网络场所管理不力,网吧经营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这些社会环节监管的缺乏都会令大学生更容易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沉迷上瘾。20 网络自身原因网络中充满着成千上万的信息。网络的虚拟性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内心需求,网络中新奇的内容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网络环境也相对自由,符合大学生渴望自由和发出自己声音的需求,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间的思想和潮流。同时,互联网上有各种功能,游戏,娱乐,购物,沟通,这些功能都使得大学生平时枯燥的生活变得多彩和便捷。也正因为网络的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20 2.3
31、对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综述关于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王立高(2016)以广西三所高职院校的733名学生为被试,发现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归属感与网络成瘾的总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学校归属感得分与网络成瘾总分及强迫上网和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及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等4个因子的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学校归属感越强,则网络成瘾量表因子的得分越低。232.4 研究课题的提出纵观过去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过去对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但是对于两者间的关系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并且研究对象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目前还没有以本科大学生为对象的研
32、究。因此,本研究除了选取了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院校类型这五个描述性变量,结合相关量表编成相应问卷(见附录),去考查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的现状和差异外,还将重点探究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的关系,填补相关领域研究的一些空白。第三章 研究设计3.1 研究目的通过对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间关系的研究,达到对目前本科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学校归属感现状的一些了解,并且能够为缓解本科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提高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3.2 研究假设参考相关研究,基于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提出如下几点假设:(1)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院校类
33、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症状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院校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网络成瘾程度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3.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基于网络、利用问卷星发放问卷随机收集到的本科大学生网络用户。共收集到464份问卷,经过筛选,剔除无效问卷32份,剩余有效问卷432份。被试在描述性变量上的基本情况见表1。3.4 研究工具3.4.1 学校归属感量表对学校归属感的测量,本研究采用了在Goodenow(1993)24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量表(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
34、ol membership,PSSM)的基础上,由中国香港学者Cheung和Hui(2003)25对其进行翻译并修订成的中文版PSSM量表。中文版PSSM共18道题目,分为归属感和抵制感两个维度。其中归属感包括13道题目,抵制感包括5个题目。量表采用6点计分法,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完全不同意”记为1,“不同意”记为2,“基本不同意”记为3,“基本同意”记为4,“同意”记为5,“完全同意”记为6。计分时,抵制感的五个项目需要反向计分,分数越高,代表抵制感越弱。归属感进行正向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归属感越强。分别对各维度下的所有题目得分进行相加求和,可得到各维度的得分;所有项目的得
35、分之和就是量表的总分。总分越高学校归属感就越好。中文版PSSM量表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信度系数为089。3.4.2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对网络成瘾的测量,本研究采用了采用台湾学者陈淑惠等人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26量表分为网络成瘾核心症状与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两个部分。其中,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包括强迫性上网、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三个因素,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包括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两个因素。全量表共26道题目,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计分方。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极不符合”记为1,“不符合”记为2,“符合”记为3,“非
36、常符合”记为4。计分时,将所有项目相加可得全量表总分,量表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根据研究需要,在网络成瘾的判定方面,参考之前的研究,将总量表得分小于Mean1SD的判定为未成瘾者,总量表得分处于Mean1SD和Mean2SD的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者,总量表得分大于Mean2SD则判定为网络成瘾者。22该量表具有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陈淑惠教授报告的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两次在台湾大学的实测结果的再测信度为0.83,各因素量表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9与0.89之间。3.5 研究程序使用问卷调查法,采用 “问卷星”网站在线对本科大学生网络用户进行随机
37、发放和回收问卷。本研究问卷由基本人口学变量和学校归属感量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两个量表编制而成。3.6 数据统计和分析处理本研究使用SPSS20.0 软件进行有效数据进行录入、处理和相关的分析。主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处理。第四章 研究结果4.1 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在相关变量上的差异比较4.1.1 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由表2 可知,本科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和归属感、抵制感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本科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和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要高于女性本科大学生。4.1.2 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由表3
38、可以看出,本科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和归属感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纪差异,抵制感则没有显著差异。在学校归属感上,本科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学校归属感逐渐增加。对其归属感和学校归属感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可得知在归属感维度上,大一与大三、大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二与大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学校归属感总维度上,大一的学校归属感与大三、大四间有显著差异(p0.01),大二的学校归属感和大四间有显著差异(p0.01),其他差异不显著。4.1.3 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由表4可知,本科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和归属感、抵制感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文史类专业的本科大
39、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和其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要高于理工类专业的本科大学生。4.1.4 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从表5可看出,本科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和其归属感、抵制感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来自城镇的本科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和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要高于来自农村的本科大学生。4.1.5 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在院校类型上的差异比较从表6可知,本科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和其归属感、抵制感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普通高校的本科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和其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要低于重点高校的本科大学生。4.2 本科大学网络成瘾的基本情况及在相关变量上的差异比较4.2.1 本科大学网络成瘾的
40、基本情况本研究使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测出的本科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的平均数为M=61.81,标准差为SD=12.61。根据本研究参照的判定原则,把总分小于74.42的判定为未成瘾者,把总分大于74.42小于87.03的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者,把总分大于87.03的判定为网络成瘾者。因此,本研究中本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基本情况如表7所示。可知未成瘾者有375人,占总人数的86.8;网络成瘾倾向者有47人,占总人数的10.9;网络成瘾者有10人,占总人数的2.3。4.2.2 本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比较由表8可知,男性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组和网络成瘾组的人数比例要略小于女性本科大学生。由表9
41、可进一步看出,本科大学生在网络成瘾总分和其各个因素得分上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本科大学生在强迫性上网,戒断反应,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这几个方面和网络成瘾总分上都要低于女性本科大学生。4.2.3 本科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由表10可看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大学生在网络成瘾倾向组和网络成瘾组这两组上的人数比例之和基本相同。由表11可进一步看出,不同年级的本科大学生在网络成瘾总分和强迫性上网,戒断反应,时间管理问题这三个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大二学生的网络成瘾总分要比其它年级的学生高,本科大四学生的网络成瘾总分最低。其中,在网络成瘾耐受性和人际与健康问题这
42、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对网络成瘾耐受性和人际与健康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可得知在网络成瘾耐受性因素上,大四与大一、大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科大四学生的分数要低于本科大一和大二学生;在人际与健康问题因素上,大二与大三、大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科大二学生的分数要高于本科大三和大四学生。4.2.4 本科大学生网络成瘾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由表12可知,理工类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组的人数比例要高于文史类本科大学生。但由表13可看出,本科大学生在网络成瘾总分和强迫性上网,戒断反应,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这四个因素得分上都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虽然理工类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总
43、分要略高于文史类本科大学生。本科大学生在时间管理问题这个因素上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理工类本科大学生的得分要高于文史类本科大学生。4.2.5 本科大学生网络成瘾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由表14可知,来自农村的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组和网络成瘾组的人数比例要高于来自城镇的本科大学生。由表15可进一步看出,本科大学生在网络成瘾总分和强迫性上网,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这三个因素上的得分上都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来自农村的本科大学生在强迫性上网,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这几个方面的分数和网络成瘾总分上都要高于来自城镇的本科大学生。4.2.6 本科大学生网络成瘾在院校类型上的差异比较由表16可知,
44、普通高校的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组的人数比例要高于重点高校的本科大学生。由表17可进一步看出,本科大学生在网络成瘾总分和强迫性上网,人际与健康关系问题,时间管理问题这三个因素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普通高校的本科大学生在强迫性上网,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这几个因素上的得分和网络成瘾总分上都要高于重点高校的本科大学生。4.3 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的相关4.3.1 不同网络成瘾程度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差异比较由表18可以看出,不同网络成瘾程度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差异。未成瘾者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最高,网络成瘾者的学校归属感得分最低。进行进一步事后分析,可知未成瘾者
45、的学校归属感得分要显著高于网络成瘾倾向者和网络成瘾者的得分。4.3.2 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间的相关由表19可知,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和网络成瘾及其各个因素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越高,其网络成瘾程度就越低。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5.1 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在相关变量上的差异分析5.1.1 不同性别的本科大学生其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男性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及其各维度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女性本科大学生,男性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要强于女性本科大学生,这与汪雅霜, 王芳3二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假设成立。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男生相比女生而言,比较能够更快
46、地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女生可能对家和父母有较多的依恋,性格相对男生来说害羞和内敛很多,在新的环境中无法很快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会比较想念能够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从而造成了较低的学校归属感。而男生比较好玩好动,进入大学后空闲时间多,可能去参加多种活动社团,也有助于其学校归属感的增加。5.1.2 不同年级的本科大学生其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其学校归属感和其中的归属感维度随着年级的提升会逐渐增强,差异显著,研究假设成立。其中大一本科生的学校归属感最低,大四本科生的学校归属感最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似。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在学校
47、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对学校也就越适应和越熟悉。大一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校环境,面对新的同学和新的生活场所,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感受自己在学校的位置,无法融入学校生活,较难产生归属感。而随着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不断增加,从大一新生变成了大四学长姐,学生对学校更加熟悉和认同,也更加认清了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从而必然会使自己的学校归属感上升。5.1.3 不同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其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异,文史类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及其各个维度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理工类本科大学生,研究假设成立。可能是因为,在大学里,文史类学科的院系相比较于理工类学
48、科的院系,对学生的培养会更加注重人文方面的关怀。另外,文史类本科大学生平时的学业压力也没有理工类本科大学生的大,理工科学生会要花较大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数据处理和电脑编程,文史类学生则多是在阅读和写作,时间较好安排。这样就导致了文史类本科大学生相比理工类本科大学生就有更多时间能够参入到学校的活动中,多和同学交流,享受校园生活,从而产生更高的学校归属感。5.1.4 不同生源地的本科大学生其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生源地差异,来自城镇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及其各个维度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本科大学生,即来自城镇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本
49、科大学生。这样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多数本科院校是设立在城市中,这样来自城镇的本科大学生,就会比来自农村的本科大学生更熟悉学校中及其周边的生活环境,更快适应和融入学校生活。另一方面,相比来自城镇的本科大学生,来自农村的本科大学生由于平时生活接触的事物比较简单,对城市繁华多变和快节奏的生活比较缺乏适应性,这样初到大学校园中,面对全新的复杂的人事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会较难产生共鸣,也就会比城镇的本科大学生有更低的学校归属感。5.1.5 不同院校类型的本科大学生其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重点院校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及其各个维度的得分
50、都要显著高于普通院校的本科大学生,即重点院校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要高于普通院校的本科大学生,研究假设成立。这可能是因为,重点院校相对于普通院校,会有更丰富的学校活动让学生参与,同时也会有更加全面的相应的帮助机制去引导本科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重点院校的本科大学生相对于普通院校的本科大学生,对自己的学校会有更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会产生更强的学校归属感。5.2 本科大学生网络成瘾在相关变量上的差异分析5.2.1 不同性别的本科大学生其网络成瘾程度具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发现,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以及各问题因素的得分都要高于男性本科大
51、学生,研究假设成立。相对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男生会比女生更加容易沉迷于网络,本研究得出不同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是,现在的网络成瘾的原因,已经不仅仅局限为网络游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网络交际,网络视频越来越丰富,在网络上可汲取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而相比男生而言,当今的女性本科大学生,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沉迷于网络购物,网络追剧上,往往不能自拔,缺乏很好的控制力,这样也就使自己陷入了网络成瘾中。另外,当今手机游戏不断推陈出新,除了男生喜欢的射击格斗类游戏外,也出现了众多角色可爱,偏女性化的手机游戏,这样也就使得网络游戏成瘾症状不仅仅是男性本科大学生特有的现象,如今许多女性本科大学生也沉迷于网络
52、游戏中,从而导致女性本科大学生也会产生一系列网络成瘾的相关症状,沉迷于网络之中。5.2.2 不同年级的本科大学生其网络成瘾程度不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在个别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总体上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并不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本科大四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相对其他年级会较低,这与研究先前做出的假设不一样。可能的解释是,当今网络上信息繁多,上网不再有年龄的差异,几乎是全民上网的时代。网络对于不同的年龄,有其不同的吸引性,加上从本科大一到大四,不同的年级,都会在学校中面对到不能处理的压力,也许从大一一开始是学业和交际的压力,后面到了大四慢慢就转变为毕业和就业的压力,不同阶段的这些压力
53、,对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会产生影响,要是处理不好,不论哪个年级,都会很容易逃避到网络上去寻求安慰和解脱。所以从本科大一到大四,其网络成瘾程度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成瘾耐受性这个因素上,本科大四学生的分数要显著低于本科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级的提升,其心智也逐渐成熟,比起本科大一大二的学生,本科大四的学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上网。而在人际与健康问题这个因素上,本科大二学生的分数要显著高于本科大三和大四学生,可能是因为由于阅历和经验还不足,同时也缺乏指导,本科大二学生还不能像大三大四学生那样,很好地安排好自己上网和现实生活交际与锻炼的时间,从而导致更多的人际与健康问题。5.2.3 不
54、同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其网络成瘾程度不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在个别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总体上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并不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异,文史类本科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相对与理工类本科大学生会较低一点点,这与本研究做出的假设不一样。可能的解释是,现在不论什么专业,都需要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同时不论是什么专业的本科大学生,都会在日常学校生活中遇到压力,这时也都会转向网络寻求安慰。文史类的本科大学生学生可能更多会沉迷于网络小说,网络视频等,而理工类的本科大学生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无论哪种形式,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都差不多,不因专业不同而有差别。5.2.4 不同生源地的本科大学
55、生其网络成瘾程度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具有显著的生源地差异,来自农村的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以及在强迫性上网,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这三个因素上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本科大学生,与王立高23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假设成立。这种结果可能是因为,来自农村的本科大学生,相对于城镇的本科大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会更加困难些,在某些课程如大学英语上,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挫折,这样就导致来自农村的本科大学生更加倾向去网络上寻找安慰。另外,由于进入大学后,通过周边的同学,来自农村的学生接触到了更广的网络内容,了解到网络更多有趣的方面,这样他们会产生更大的新奇感上着迷感,
56、从而产生网络成瘾症状。就网络购物成瘾方面,相比农村生活地,学校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快递服务,来自农村的本科生感受到快捷购物的乐趣,也会使他们相比来自城镇的本科大学生更加容易对此上瘾。5.2.5 不同院校类型的本科大学生其网络成瘾程度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具有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普通高校的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以及在强迫性上网,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这三个因素上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重点高校的本科大学生,本研究假设成立。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普通高校相比重点高校,校内的人文娱乐活动会较少,这样学生在空闲时间无事可做的话,就会倾向于把时间消耗在网路上。另外,普通院校的学习氛
57、围较之重点院校而言没有那么浓厚,同学间玩乐的趋势会较多一些,这样也造成了普通院校的本科学生会更加沉迷于网络。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普通院校也缺乏完善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压力的相应机制,使得在校学生在压力来袭时,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基于帮助,这样就会驱使他们沉溺在网络之中,试图逃避和寻求安慰。5.3 本科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本研究发现,不同网络成瘾程度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最低,且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学校归属感越高,其网络成瘾程度就越低,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假设成立。这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的本
58、科大学生,他消耗在网络上的时间是非常多的,这样他投入到校园生活中的时间就越少。由于缺乏和同学老师的接触,缺乏对校园活动的参与,没有和学校有充分的接触,也就没有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可,因此就会导致非常低的学校归属感。另一方面,从学校归属感角度看,学校归属感低的本科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苦难,他们会感到格格不入,找不到自己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步调,让他们不适应学校生活。同时,由于学校归属感低,他们不知道要向谁寻求帮助,或是不愿意寻求学校的帮助,这样导致他们压力越来越大,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缓解,于是就会把自己投入到网络上,试图用网络麻痹自己,也就造成了网络成瘾。而随着学校归属感的提高,本科大学生能
59、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在学校中感到积极的气氛,会更加努力和乐观地面对自己在学校的生活,遇到困难也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不会被压力打垮,于是对网络成瘾的免疫会更高一些,网络成瘾症状也会下降。第六章 结论6.1 结论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要强于女性本科大学生;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提升,其学校归属感会显著提高;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异,文史类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要高于理工类本科大学生;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生源地差异,来自城镇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要高于来自
60、农村的本科大学生;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重点院校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要高于普通院校的本科大学生。(2)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要高于男性本科大学生;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具有显著的生源地差异,来自农村的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要高于来自城镇的本科大学生;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具有显著的院校类型差异,普通高校的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要高于重点高校的本科大学生。而在年级和专业上,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不具有显著差异。(3)不同网络成瘾程度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的本科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最低;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消防知识培训心得
- 校园应急知识培训课件图片
- 心脏介入试题及答案
- 氧化工艺考试试题及答案
- 环境监理考试题及答案
- 校园安全知识培训课件活动
- 宠物寄养面试题及答案
- 史前文明考试试题及答案
- 政务中心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新乡酒驾考试试题及答案
- 胰岛素皮下注射
- 精神科各类量表
- 年产5000t有机硅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鼎捷T100-V1.0-应付管理用户手册-简体
- 牛的品种及生物学特性
- 幼儿教师选调进城考试试题题库含答案(二)真题5套
- 初二英语上册下册全册英语单词表
- GB/T 11693-2022船用法兰焊接座板
- 口腔解剖生理学颞下颌关节精选课件
- 物料断点管理办法新旧状态零部件切换的交替点管理程序
- (新版)中国联通政企智慧运营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