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_第1页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_第2页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_第3页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_第4页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摘要:和亲政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外交政策,其主要是通过与别的政治体建立血缘和准血缘关系,从而到达国家自身的稳定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和平相处。这种外交手段以历时长久以及与强烈的政治目的为主要特点,其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应该得到正视。关键词:和亲政策;血缘关系;和平外交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作用,主要表现为与弥漫着硝烟的战争相比,和亲政策可以到达与周边地区的和平相处以及获得国家自身的整体稳定和平安的目的。本文中的和平外交是相对于战争状态来说的,这种政策是在特殊时期统治阶层为了稳定实行的一种暂时政策,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和平外交在这里是从广

2、义的民族之间的交往的角度来使用的。这和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宗法关系和血缘关系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的传统严密相关。和亲政策是统治者把在国内进展统治的方式扩展至周边的地区,即通过和周边地区建立血缘关系或者准血缘关系(人为建立起来的血缘关系,笔者的观点),以到达稳定边陲以及国内安定的目的。这种和平外交政策,遂成为历朝历代奉行的对外政策之一。文中主要是就和亲政策的几个特点进展浅要的分析。一、延续时间之长是和亲政策的突出特点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作为历代王朝的和平外交政策,其突出的特点是延续时间之长,具有中国特色。从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该政策从先秦时候起历经西汉、东汉、魏晋、隋唐、两宋、元、明以

3、及清等各个朝代。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中已经出现了和亲一词,指的是晋国的中行氏与范氏两个贵族家庭结合对付栾氏所进展的修好活动,并没有姻亲关系。1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先秦时期的和亲并不等于历史上各个朝代所奉行的和亲政策,其侧重于贵族与贵族、诸侯与诸侯之间表示修好的一种方式,而和亲政策应该是以姻亲关系来确保政治主体之间的和平相处为目的。从这一判断标准出发,西汉时期与匈奴的和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说的和平外交政策。西汉建立之初,与西汉建国时期国力衰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匈奴在其领袖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处于上升阶段。匈奴的崛起给西汉王朝带来的是祸而不是福,这个刚刚建立起的王朝感到了来自匈奴的宏大威胁,在国

4、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白登之围使得一代枭雄汉高祖刘邦受到了极大地侮辱,此时刘敬的献策便是历史上从此以后作为外交手段的和亲政策。?史记刘敬列传?中生动地记叙了刘敬用和亲政策答复汉高祖对于如何对付匈奴的计谋。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冒顿在,固为子婿;死,那么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着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2据统计,西汉时进展和亲的公主以及准公主总共有十多位,其中以王昭君的影响最大,至今内蒙遗存的青冢成为后世人们纪念王昭君的主要象征。这一政策在为汉朝积蓄实力以待日后东山再起提供了平安阀的作用,并且这一政策也为后世的帝王

5、在外交方面做了示范。和亲政策绵延几千年,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可以显示出其在外交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自西汉之后,历史上出现的大一统时期主要包括隋唐、两宋、元、明以及清,虽然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在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大一统时期的和亲政策。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魏晋南北朝等处于南北分裂时期,和亲政策在?三国志鲜卑传?、?魏书?、?北史?、?晋书?、?资治通鉴?等文献中都有记载。隋唐的和亲政策主要表达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北史?的记载中。两宋时期,史学家甚至文学家都对历史上的和亲问题作过深入的反思与评论,形成了比拟系统的和亲理念,丰富、开展和深化了

6、中国传统的和亲思想。3虽然各个朝代所表达出来的和亲理念是不同的,但是史料中生动地记载了和亲政策的事实。?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大量的史料都为我们展现了和亲政策具有的悠久历史。二、和亲政策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强烈的政治目的性同样作为和亲政策的重要特点,在史料的记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亲政策在历史上发挥着进展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同化和交融等方面的功能,但是其最为直接的目的是具有政治性的,这一点不容否认。这里的强烈政治目的主要指的是,和亲政策从其用词中就可以看出,政策属于国家政治层面上的用语,可见历朝历代统治者自己就把这一与外族之间进展交往的方式就直接定性为国家的政策,即从政治的角度对其进展了

7、规定和阐释。和亲政策外表上是一种以结成姻亲的形式与别的政治体形成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为了到达羁縻别的政治主体,以求自己国家的稳定和开展。虽然有很多王朝通过这一政策暂缓了它族的入侵,等自己实力强大之后重新组织进攻,但是这些王朝是通过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公主或准公主来到达自己的最终政治目的。和亲政策虽然为许多后人所诟病,但是其在维持国家安定,与异族或异国和平相处,互相进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是功不可没的论文联盟.Ll.。任何一枚硬币都具有两面性,和亲政策也是如此,其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影响,从历史开展的总体进程来看,该政策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从中国历史开展的进程来看,政治一词的概念与今天

8、我们所理解的是很不一样的。政的含义主要包括: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一种统治手段和施政手段;朝廷中君主和大臣的政务活动。治主要指统治、治国等活动。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和亲政策作为外交手段在满足君主维持统治、治理国家的目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一政策相对于战争而言,本钱较低也成为大多数朝代的统治者所奉行的主要原因。三、公主和准公主的身份表示了和亲双方的地位在和亲的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的记载是某个朝代的某个公主选去和亲。其实,和亲政策起初是通过让皇帝的女儿下嫁于别的国家的领袖,已到达稳固本国的目的。但是,历史史料中下嫁的公主并不完全是皇帝的亲生女

9、儿。这个标题之所以使用准公主一词,主要是由于除了真正的公主之外,皇帝有时候会选取宫女,与皇室有关的或者大臣的女儿冒充皇帝自己的女儿,这里其实想表达的是皇帝通过这种方式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公主建立了准血缘关系。这种名义上的父女关系既满足了政治目的,又使与自己真有血缘关系的公主得以继续留在自己身边,不失为一举两得之举。历代统治者选用自己的女儿去参与和亲事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统治者为了国家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小家的利益,在这一点上对其还是要进展肯定的。虽然历史上的众多评价都是把和亲政策局限于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而被迫实行的外交政策,但是在维护国家的整体稳定方面,统治者做出的这一牺牲还是值得肯定

10、的。公主和准公主,她们都是一个王朝的代表,与别的国家或称之为民族的政治主体的领袖联姻,就表现出了交往的政治主体之间有可能是处于公平地位,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进展的交往。一方的付出必须换来对方对自己国家确保稳定的承诺,这一承诺又是以另一个国家的一定牺牲为前提的。历史上对和亲政策记述的史料中,也不乏一个政治体主动向另一个政治体示好而进展的联姻。从源头上来看,和亲政策的表现形式各异,有的是主动之举,有的是被动之举;有的是为了联盟对付第三方,有的是为了暂时确保国家的平安的不得以之举等状况。统治者利用公主和准公主的身份进展和亲,足见进展交往的双方对这种外交方式和得以建立的外交关系的重

11、视。四、和亲政策表达了血缘因素超过了地缘因素在中国历史上,维持统治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中,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亲政策就是其最为生动的表达。血缘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这种自然联络相维持的关系,家庭是血缘关系的主要诞生和延续的方式。而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是和人为建立的准血缘关系相对立的。历史的开展向中国历代的统治者证明了一个事实,血缘是割不断的,血缘是相对较为可靠的,要想维持王朝的长久统治,就必须照顾好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几乎每个人。把对自己家庭的维持扩展至国家的层面,即形成了外交政策中以血缘和准血缘为维系的和亲政策。中国人历来重视血缘关系远远超过了地缘因素,和亲政策最为主要的目的

12、就是通过和另一个政治体建立血缘关系,以这层关系为纽带使得对方在进展进犯的时候还得掂量掂量,假如最终能到达双方和平相处是和亲政策到达了最为理想的结果。在上面我们所表达的西汉时刘敬向汉高祖刘邦献策的时候,就曾说过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冒顿在,固为子婿;死,那么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着哉?。这些话就说明了汉室和冒顿单于结成姻亲,两者之间就产生了血缘关系,这一关系在双方的对峙中就得为统治者好好权衡权衡。即使双方对阵,一方为大父,而另一方为外孙,外孙敢与大父抗礼不仅在情理上讲不通,而且血缘关系也不会允许其这么做。并且相对于战争的本钱来说,这一政策的本钱是非常低廉的;战争具有的潜在伤亡,在这儿也被大大降低;战争的残忍程度,在这儿并没有表达,而表达的是一种变相的以礼进展约束的血缘关系。综上所述,和亲政策虽然是历代统治者在特殊时期使用的外交政策,但是其以历史延续悠久、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等特点为大多数朝代所奉行。该政策带来的积极回报包括:维持了国家政权的安定,促进了经济文化之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