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新教材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新教材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新教材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新教材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课程基本信息课题鸟和哺乳动物教科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认识常见的鸟和哺乳动物,能描述鸟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科学探究】能认真观察动物,运用分析、 比较、 概括等思维方法,分别归纳出鸟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发展思维能力。【科学态度】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如实陈述观察到的现象,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体会动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通过分别观察、比较多种鸟和几种哺乳动物,分别归纳出鸟的共同特征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描述某一类动物(鸟类、哺乳类)

2、的共同特征。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观察图片:大自然中的动物。2.观察水牛和牛背鹭的照片。3.提出问题:水牛和牛背鹭是两种不同的动物,那么你能说出它们有哪些不同吗? (二)科学实践活动(一)鸟有哪些共同特征。1.观察比较几种鸟的特征。(1)观察鸟类的资料,并填写记录。鸟的身体外形、运动方式、繁殖方式有哪些特征? (2)观察鸟的羽毛(正羽、绒羽)。(3)观察鸟的喙和足。2. 归纳鸟的共同特征,填写任务单。(二)哺乳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1.学生阅读水牛、绵羊、梅花鹿、猫和兔的资料。(1)回顾猫、兔的维恩图。(2)用维恩图的方式来对比绵羊和梅花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

3、分析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三)拓展与应用1.回顾本课学习内容。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鸟都会飞呢?是不是所有会飞的动物都是鸟呢?是不是所有在陆地上生活的都是哺乳动物?那么是不是所有在水中生活的都是鱼呢?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2.动物的分类年级及学期四年级上学期相关领域生命科学领域教学目标(内容框架)科学概念: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的共同特征。科学探究: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动物的信息获取动物分类的证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能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科学态度:

4、能接纳他人的观点,能分工协作,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能倾听同学的发言,在探究活动中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会用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研究结果。教学重点:能根据某些特征将动物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明确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明确任务学生的实际获得: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观察比较:观察比较:描述动物的身体特征学生的实际获得:认真观察,描述动物特征分析信息,给动物进行分类学生的实际获得:认真观察,描述动物特征分析信息,给动物进行分类发现脊柱

5、,将动物分成两大类4.记录整理,陈述证据和结果5.积极交流,体会分享的快乐尝试分类:尝试分类:根据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将动物分类进一步分类:将动物分成两大类进一步分类:将动物分成两大类发现脊柱:脊柱可以作为分类标准发现脊柱:脊柱可以作为分类标准学生的实际获得:学生的实际获得:1. 认识更多的动物2. 对动物有持续研究的兴趣分类活动:根据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成两大类分类活动:根据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成两大类拓展应用:拓展应用:认识更多动物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复习导入1、出示图片问:这些动物中哪些是鸟类?哪些是哺乳动物?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

6、来的呢?2、明确任务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这些动物的身体各有什么特征?怎么将它们分类呢?1、学生思考,小组进行讨论,全班进行交流。2、复习鸟、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复习导入,明确任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PPT5分钟实践活动一、观察比较1、出示图片2、你认识这些动物吗?3、请你观察这些动物,找找它们的身体分别有哪些特征,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4、比较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你有什么发现?5、汇报交流二、尝试分类1、我们已经知道动物身体有不同的特征,可以将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选择动物的一种特征,看看我们能把这些动物分成几类?三、进一步分类1、在上面分类的基础上,如果我们

7、将这些动物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2、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3、汇报交流,汇报分类依据和分类结果四、发现脊柱1、我们除了可以比较动物的外部特征,还可以比较动物的内部骨骼。2、出示图片请你仔细观察鱼和猫的骨骼,他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它们都有脊柱。脊柱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的,是身体的支柱,但并不是每种动物都有。小结:科学家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出示图片问:仔细观察图片,能否根据动物体内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成两类讲: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身体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胚胎发育特点等。根据这些,可以将动物逐步分类并命名。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脊椎动物,哪些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观察比较

8、1、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汇报交流,描述某种动物的特征。二、尝试分类1、预设一:鲨鱼、鲤鱼、企鹅都可以在水里游;兔子、猎豹、蝗虫可以在陆地上跑;蝴蝶、鹰可以在天上飞。预设二: 猎豹、鲨鱼体型比较大;其它动物体型比较小。2、根据提示,找到动物共同特征进行分类。预设:鹰、企鹅是鸟类;兔、猎豹是哺乳动物;蝴蝶、蝗虫是昆虫;鲤鱼、鲨鱼是鱼类。三、进一步分类1、进一步进行分类。小组讨论,进行分类,将分类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2、汇报交流预设1、可以根据有物翅膀分成两类预设2:可以根据有无牙齿分成两类预设3:可以根据有没有脚分成两类。发现脊柱观察图片,发现鱼和猫的骨骼的共同点。知道

9、哪是脊柱知道什么是脊椎动物,什么是无脊椎动物。小组讨论,将动物进行分类。汇报交流补充动物1.使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动物的信息获取动物分类的证据。观察比较活动中,学生获得思维方法,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学会整理、分析、记录有用的信息,愿意与同学分享探究结果4、通过分析了解,可以将动物分成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让学生知道动物的分类依据PPT展台25分钟拓展应用动物学家根据不同动物的共同特征给它们进行分类,我们已经知道了像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动物的特征,你还记得哪些动物的共同特征?出示图片,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属于哪类动物?像青蛙、大鲵这样皮肤裸露,一般没有鳞或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

10、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的这类动物是两栖动物。出示图片,你知道这些是哪类动物吗?像龟、蛇、蜥蜴这样生活在陆地上,身体表面一般有鳞或甲,运动时腹部贴在地面爬行的动物是爬行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属于这两类的?你是否能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你认识的动物分类画出来?出示图片你认识这些动物吗?总结拓展:自然界中的每种动物的存在都有着它的必要性,作为人类的我们不能随意的去破坏这种平衡。还有很多我们还不认识的动物,希望大家能在课后继续观察、寻找、认识更多的动物。1、以小组为单位描述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然后全班交流。2、观察图片,讨论、交流预设1:认识青蛙,是两栖动物,因为它可以在水里活动,还可以在陆

11、地活动。预设2:大鲵就是娃娃鱼,是两栖动物。3、了解两栖动物共同特征。4、观察图片,讨论、交流预设1、蛇是爬行动物,因为它可以在陆地爬行。预设2:龟应该是两栖动物,因为它可以在水里和陆地生活。了解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小组内讨论,用概念图方式表达动物分类。通过对比观察了解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学会用不同方式整理信息。PPT、实物展台10分钟板书设计鸟类鸟类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其他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脊椎动物 其他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脊椎动物 动物其他昆虫无脊椎动物其他昆虫无脊椎动物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PAGE 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教学基本信息课

12、题3、我国的珍稀动物年级及学期四年级上学期相关领域生命科学教学目标(内容框架)科学概念:能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知道珍稀动物的名称和分布。科学探究:能用科学的词汇、图表等方式记录观察到信息,会陈述证据和研究结果。科学态度:能认识到人类的活动会对动物造成伤害,具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在活动中分工协作,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能倾听同学的发言,乐于完成探究活动教学重点:能列举我国的集中珍稀动物,认识一些珍稀动物的特征及分布。教学难点:通过调查认识一些珍稀动物的特征及分布。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意图学生的实际获得:对珍稀动物

13、的关注和探究的欲望学生的实际获得:对珍稀动物的关注和探究的欲望认识珍稀动物,整理资料问题导入:认识珍稀动物,整理资料问题导入: 观察熊猫,提出问题学生的实际获得:整理资料,学会总结陈述积极交流,体会分享快乐学生的实际获得:整理资料,学会总结陈述积极交流,体会分享快乐认真倾听,乐于完成活动珍爱生命,有社会责任感讨论、交流关于珍稀动物的资料科学实践讨论、交流关于珍稀动物的资料科学实践:认识珍稀动物,介绍珍稀动物知道人类哪些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知道人类哪些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学生的实际获得: 对珍稀动物有持续研究的兴趣知道一些保护方法学生的实际获得: 对珍稀动物有持续研究的兴趣知道一些保护方法拓展应

14、用:课外探究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问题导入明确任务:1、出示图片2、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动物?3、讲: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深受各国人民喜爱,除了大熊猫,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珍稀动物吗?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学生介绍大熊猫。用大熊猫引起学生对珍稀动物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PPT5分钟科学实践一、认识一些珍稀动物出示图片:白头叶猴、中华秋沙鸭、扬子鳄、中华鲟。这几种珍稀动物你认识吗?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出示图片,了解白鳍豚有关情况。我们在介绍这些动物时可以主要介绍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请你选择一种珍稀动物详细的介绍它的身体特征、生

15、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整理资料、记录交流,介绍一种珍稀动物。二、怎样保护珍稀动物这些动物为什么被称珍稀动物?自然界中较为稀有和珍贵的动物称为珍稀动物介绍濒危、易危、稀有动物。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的大国。我们在了解白鳍豚资料时就已经看到白鳍豚数量的减少的原因和人类活动有关,那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出示图片小结:人们砍伐森林、盗猎、挤占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污染、过度开采等行为都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活,甚至有些人为了食用野生动物而去捕杀珍稀动物,其实野生动物身上会带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病菌,这可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由于人类的这些行为才加速了一些动物日益减少。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我们能做些什么?讲:

16、我们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一些珍稀动物的繁殖,这些都使为了更好的保护珍稀动物。观察图片自由交流,认识白头叶猴、中华秋沙鸭、扬子鳄、中华鲟。阅读资料,了解白鳍豚的有关情况整理资料,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它的身体特征、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整理资料,完成记录单讨论,交流。人类的行为:预设1:人类过度砍伐森林,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动物生存。预设2:向海里扔垃圾,海里的动物吃了之后会死掉。预设3:猎杀动物,做东西卖,吃肉,都使动物种类和数量日益减少。讨论、交流,了解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我们能做什么预设1: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珍稀动物,做好宣传工作。预设2: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

17、知道一些珍稀动物的名称、分布。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陈述,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乐于完成探究活动。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动物造成伤害,激起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PPT展台、25分钟拓展与应用出示普氏原羚的野外生存状况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目前有自然保护区1500多处,其中张家界、九寨沟和黄陵等3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认识到为了人类长远的利益来讲,我们就要共同努力给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课外研究:进一步了解人们为了保护珍稀动物开展的工作和采取的具体措施。了解普氏原羚的野外生存状况想法:预设1:最好能多一些这

18、样的保护地预设2:人类的行为让普氏原羚数量减少。课外调查研究一种珍稀动物的现状及其保护。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珍稀动物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从普氏原羚扩展到其他动物。PPT10分钟板书设计我国的珍稀动物 濒危:白鳍豚珍稀动物 易危:大熊猫 身体特征、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稀有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版本: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用种子繁殖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和种子的结构。2、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3、通过观察植物的果实种子,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4、会使用镊子解剖经过浸泡的各种植物种子,会

19、使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各种植物的种子。重难点:1、通过观察、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2、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教学准备:1、浸泡过的菜豆、蚕豆、黄豆、玉米种子、镊子、放大镜。2、塑料盒、棉花、水、土壤、黑布或者黑纸。3、观察记录表、实验记录表。4、网络视频:种子的传播途径。5、课时分配:建议分 2 课时进行教学,间隔大约一个星期。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许多植物都是靠种子繁殖后代的。种子的内部有什么?为什么能生长出新的植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种子繁殖,板书课题。二、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的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1、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1)分别观察菜豆

20、、蚕豆、黄豆和玉米的种子,在观察记录表上用绘图和语言描述种子的外形和结构。(2)边讲述边绘制简图:菜豆、蚕豆、黄豆的种子的主要由种皮和胚两部分构成,胚由胚芽、胚根和子叶三部分构成。玉米种子由果皮和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构成,胚由胚芽、胚根和子叶三部分构成。(3)讨论:观察黑板上菜豆、蚕豆、黄豆、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说一说,这些种子有哪些不同之处?(4)小结:菜豆、蚕豆、黄豆的种子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玉米种子有胚乳,菜豆、蚕豆、黄豆种子没有胚乳。2、比较不同的种子,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1)讨论:观察黑板上菜豆、蚕豆、黄豆和玉米的种子结构图,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2)学生汇报

21、讨论结果。(3)小结:这些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都有胚芽、胚根和子叶。3、提问:植物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新的植物?猜一猜,种子的哪部分会长成植物的根?哪部分会长成植物的芽?三、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1、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推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根据学生猜测板书: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2、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1)提问:刚才同学们猜测种子萌发可能需要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这 5 个条件,那么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大家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2)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汇报设计方案。(4)分小组开始实验。(5)将观察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

22、表上。提醒:观察一周后。(6)汇报实验现象。(7)分析各小组实验结果,说一说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8)小结: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四、研究果实和种子的产生与传播。1、提问:观看书本第 16 页第一行图片,说一说,每当植物开花时,花丛中总有蜜蜂采花蜜。这对植物有什么帮助?(1)、学生讨论。(2)学生汇报。(3)小结:蜜蜂采蜜时,可以传播花粉,这样开花的植物才能结出果实。2、认识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1)观看网络视频种子的传播。(2)提问:说一说这些果实和种子外形和结构上都有什么特点?这些、结构特点有什么功能?(3)小结:玉米依靠风力传播,蒲公英依靠风力传播,苍耳依靠

23、动物传播,莲蓬依靠水力传播,黄豆依靠弹力传播。五、拓展与应用。1、阅读书 16 页资料,说一说,望天树是怎样传播种子的?2、小结:望天树果实长有翅,这些翅使果实旋转,减缓果实下落的速度,保护果实内的种子。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课题:不用种子怎样繁殖教学目标:1、通过种植实验,掌握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的繁殖方法。2、通过通过种植实验,知道什么叫营养繁殖。3、知道植物的组织培养,也是营养繁殖的一种方式,了解营养繁殖在拯救珍稀植物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掌握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的繁殖方法。教学难点:用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繁殖后,

24、能长时间跟踪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学准备:甘薯、月季苗、多肉植物落地生根、花盆(带土)小铲、翦刀等。提前一个月繁殖的甘薯、月季、落地生根。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竹林里每年都会长出许多新的竹子,这些竹子是怎样长出来的?2、提问:除了种子能够繁殖以外,植物的哪些部分也能繁殖?怎样用这些部分繁殖?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用种子怎样繁殖。板书课题:不用种子怎样繁殖二、新课学习。1、用甘薯的根进行繁殖。(1)教师演示用甘薯的根进行繁殖。(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2、用月季的茎进行繁殖。(1)教师演示用甘薯的根进行繁殖。(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3、用落地生根的叶进行繁殖。(1)教师演示用甘薯的根进行

25、繁殖。(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4、发放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跟踪观察记录。5、展示教师提前一个月繁殖的甘薯、月季、落地生根。6、讨论:根据这节课的实验和老师展示的甘薯、月季、落地生根的新植株,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7、讲述:有些植物的根、茎和叶脱离母体后,能生根发芽,长成与母体一样的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叫作营养繁殖。三、拓展与应用。1、观看书本每 18 页拓展与应用,说一说什么是植物的组织培养?植物的组织培养有什么作用?2、小结:植物的组织培养也是一种营养繁殖,用这项技术可以大量繁殖植物,也可以用于拯救珍稀植物。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动物

26、的繁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2、通过学习,知道鸡蛋的结构和在孵化过程中各部分发生的变化,了解鸡蛋的孵化过程。3、通过学习,知道胎生和卵生方式的不同之处,能列举一些常见的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教学重点: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教学准备:生鸡蛋、手电筒、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进入繁殖季节,雄孔雀会展开美丽的尾屏并起舞,开始求偶。不同的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一样吗?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繁殖,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二、新授。(一)认识动物怎样繁殖后代。1、了解青蛙和鸡是怎样繁殖后代的。(1)播放课件,展示课文中

27、的插图。(2)提问:青蛙、鸡是怎样繁殖后代的?(3)学生分组讨论。(4)学生汇报交流。(5)讲述:青蛙和鸡分别是通过雌雄青蛙、公鸡和母鸡交配后产出的卵繁殖后代的。2、观察鸡蛋。(1)播放课件,展示鸡蛋的内部结构,推测各部分的作用。(2)学生分组讨论。(3)学生展示汇报。(4)讲述:鸡蛋主要由胚盘、蛋黄、蛋白和蛋壳等部分构成。(5)提问:鸡蛋里胚盘、蛋黄和蛋白,哪一部分能发育成幼体?(6)小结:胚盘会发育成幼体,蛋黄含有供卵细胞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给含有部分营养物质和水分、蛋壳保护鸡蛋的内部作用。3、认识胎生繁殖方式。(1)提出问题:黄牛是不是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2)播放课件,展示黄牛繁殖

28、图。(3)提问:黄牛是怎样繁殖后代的?(4)学生讨论。(5)学生汇报。(6)小结:像黄牛这样从母体直接生出幼仔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繁殖后代的动物叫胎生动物。4、认识卵生和胎生动物的特点。(1)提问:胎生和卵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3)小结:相同点:青蛙、鸡和黄牛繁殖时,都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参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幼体。不同点:青蛙、鸡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的,黄牛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的。(4)讲述:青蛙、鸡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的,这种繁殖方式叫作卵生,黄牛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的,发育成幼体后从母体中生出,这种繁殖方式叫作胎生。(三)拓展与应

29、用。1、阅读课文第 20 页最后一段:说一说鸡蛋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2、用手电筒照射鸡蛋,说一说有什么发现?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第7课 水受热遇泠会怎样教材简析本课要建构的科学概念是“液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为了达到这教学目标本课从水这最常见的液体出发,设计了“探究水受热遇冷的变化”科学实践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组装实验装置。第二个环节是将实验装置放到热水中,也就是使水受热,观察实验装置中水位的变化现象。第三个环节是将实验装置从热水中拿出后再放入冷水中,也就是使水遇冷,再观察实验装置中水位的变化现象。第四个环节是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本课

30、的拓展与应用部分包括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引导学生研究其他液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另一个内容是了解温度计的发明,知道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学情分析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烧热水、水结冰都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可能并没有思考过其背后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讨论如果水受热或遇冷,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在一般条件下,水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2.能从水受热遇冷的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3.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针对水受热遇冷的变化,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4.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水受热遇冷发生的变化。5.能依据证据,运

31、用分析、比较、推理与概括等方法,得出液体一般具有热账冷缩性质的结论。6.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力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自己的思法。7.认识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在一般条件下,水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难点:1.能从水受热遇冷的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针对水受热遇冷的变化,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教学方式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讲解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瓶、橡皮塞、玻璃管、烧杯、加颜料的水、热水、冷水学生准备:活动手册、铅笔等资源来源网络、自制课件教学案一、 提出和聚焦问题1.根据课页,提出下列问题

32、:(1)在壶里加满水后放在灶台上烧,会出现什么现象?(2)水还没有烧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这是怎么回事儿?(3)如果水遇冷,它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2.围绕上述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3.将问题聚集到:水受热和遇冷会出现什么变化?(板书课题)二、科学实践活动: : 探究水受热遇冷的变化1.讨论实验方法,组装实验装置。(1)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作用。(2)谈话:如果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实验装置,研究水受热和遇冷时发生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做?(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方法。(4)指导学生参考教科书上的图示,组装实验装置。学生活动时,要提醒安全注意事项,特别是对玻璃制品,要轻拿轻放。组装完成后,用胶

33、圈标记玻璃管中的水位。2.观察水受热后出现的现象。(1) 提出下列问题:a.如果把实验装置放人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b.玻璃管中的水位会有什么变化?c.水位的变化说明什么发生变化?(2)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预测变化。(3)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用胶圈标记玻璃管中的水位。将观察到的水位变化,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4)实验后讨论: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3. 观察水遇冷后出现的现象。(1)引导学生预测:如果再把实验装置放人冷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2) 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实验后讨论: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4.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4、1) 提出下列问题:在上面的实验中,随着受热,实验装置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遇冷,实验装置中的水位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装置中的水受热或遇冷,水位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水位的升高或降低,是水的总量变多或减少了吗?(2)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并交流和表达。(3)得出结论:像实验中观察的那样,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变化叫作热胀冷缩;也就是说, 在一般条件下水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三、拓展与应用1.研究其他液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 提出猜想: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2)讨论实验方法。我们还可以研究哪些液体?怎么做实验来证

35、明自己的观点?将盛有不同液体的实验装置,分别先后放人热水和冷水中,出现什么现象就能证明自己的观点?(3) 引导学生迁移研究水受热遇冷的方法,用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等液体进行实验。(4) 实验后讨论: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5) 归纳、推理:水、酒精、食用油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人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液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 了解温度计的发明。(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什么性质测量温度的?(2)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四、总结归纳,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第 8 课 固体也热胀冷

36、缩吗教材简析在本课,将围绕“固体受热遇冷有变化吗”这一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铜、铁、铝等金属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包括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讨论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与观察,阐明自己对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认识。第二个环节是做铜球通过铁环的实验。第三个环节是用简单电路装置,检测其他金属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归纳法概括:在一般情况下,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本课的拓展与应用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与固体热胀冷缩性质有关的现象,以及利用了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一些实例, 从而从金属扩展到其他固体,认识固体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情分析在上

37、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初步了解了热胀冷缩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与固体热胀冷缩性质有关的现象,以及利用了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一些实例, 从金属扩展到其他固体,认识固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目标1.能描述固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能设计实验,研究铜球、铝棒以及其他金属受热遇冷的变化,并能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表现出兴趣。4.能举例说出生产和生活中,与固体热胀冷缩性质有关的现象,或利用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实例。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描述固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1.能设计实验,研究铜球、铝棒以及其他金属受热遇冷的变化,并能观察和记

38、录实验现象。2.能举例说出生产和生活中,与固体热胀冷缩性质有关的现象,或利用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实例。教学方式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讲解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配套的金属环,酒精灯、火柴,每组1 份。2.铁棒等金属棒,简单电路,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每组1 份。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资源来源网络、自制课件教学案第 1 课时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根据课页,提出下列问题:(1)铁道上的钢轨看起来十分平整,其实每两根钢轨之间都有缝隙。工人施工的时候为为什么不把它们连接紧密?(2) 钢轨也会热胀冷缩吗?2.围绕上述问题,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二、科学实践活动: : 固体受热遇冷有变化吗1

39、.提出下列问题:钢轨是固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固体受热或遇冷会有什么变化?我们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2.研究铜球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教师演示并说明:这是一个刚好能通过这个金属环的铜球(证明铜球直径小于圆环)。提出问题,引导实验:如果用这个铜球和金属环做实验,看铜球是否热胀冷缩,怎么做?实验中观察什么现象?注意事项:(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用酒精灯把钢球加热二三分钟,观察这时铜球能不能通过金属环。再把钢球放人冷水中冷却,观察这时铜球还能不能通过金属环。实验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用手触摸加热后的铜球,以免被烫伤!(3) 引导学生对上面的情况下铜球能否通过金属环

40、进行预测,再做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4) 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的预测是什么?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5)小结:实验证明,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 2 课时3. 研究其他金属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其他金属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2) 教师演示简单电路装置:电路中有一根铝棒,这根铝棒略微短了一点点儿,不能使电路接通。提出问题,引导实验:a.如果将铝棒加热,电路中的小灯泡会有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b.如果再用冷水将热铝棒冷却,小灯泡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说明铝棒有什么变化?c.除了铝棒,我们还可以研究哪些金属?(3)引导学生

41、对上面的情况进行预测,再分组实验,将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中。(4)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观家?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5)归纳结论:实验证明,铜、铝、铁等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回顾课页呈现的现象,解释铁路上的钢轨之间为什么要预留缝隙。5.交流讨论:除了金属,其他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拓展与应用1.提出问题: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有关?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2. 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现象或实例。四、总结归纳,谈收获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

42、用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科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气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科学探究】1.能设计实验,研究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 2.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论和概括等方法,归纳得出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 【科学态度】乐于完成探究活动,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举例说出生产与生活中与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关的现象或实例。教学重点:1.知道气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教学难点:能够设计实验,研究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

43、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师生活动(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提出问题(1)通过喷泉实验提出问题:和研究液体时是相同的实验装置,为什么出现的现象不同。 (2)根据两个实验装置的比较,发现可能和平底烧瓶中的空气有关。2.将问题聚集到: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二)科学实践活动1.讨论实验方法,组装实验装置。 (1)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思考、设计实验: 用什么样的装置来收集气体? 通过什么现象能使我们“看到”空气的体积的变化? 怎样使空气受热和冷却? 2.用套着气球的小瓶做实验。 (1)提出问题:用平底烧瓶和气球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学生提出设计方案预测,并说明理由。 (3)动手实验

44、,观察现象。 (4)尝试解释发生的现象:为什么把小瓶放入热水中,气球会鼓起来? 再放入冷水中,气球又瘪了? (5)初步推想: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设计更多的实验,观察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 (1)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思考、设计实验: 用什么样的装置来“装”气体? 通过什么现象能使我们“看到”空气的体积的变化? 怎样使空气受热和冷却? (2)学生设计并写出实验方案。 (3)根据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得出结论。(1)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因为空气是混合气体,所以推论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归纳推理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知

45、道液体、固体、气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我们进一步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最后归纳得出: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拓展与应用1.提出问题。A一般形况下,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情况下呢?B.物体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加热后物体的体积为什么会膨胀,遇冷后体积为什么会缩小?2.查阅资料得出结论。(1)通过资料知道物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2)比较相同体积下的冷空气和热空气什么不同?3.为下节课的热空气会上升做铺垫。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科学探究】1.能够通过观察 ,描述热

46、空气上升的现象。2.能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乐于完成探究活动,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举例说出生产与生活中,与热空气会上升有关的现象和实例。教学重点:1.能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能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师生活动(一)提出和聚焦问题探究相同体积下的热空气和冷空气有什么不同。 (1)谈话猜测一个塑料袋中装得是常温空气,一个塑料袋中装的是酒精灯加热的空气,在这种情况下,松开两个塑料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2)播放视频(3)学生通过

47、看到的现象分析原因2.聚焦问题: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二)科学实践活动1.探究热空气的流动方向(1)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思考,设计实验:怎样得到热空气?怎样知道热空气往哪个方向流动?(2)体验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将手放到蜡烛火焰的侧面和上方,有什么感觉?怎样解释出现的现象? 初步得出结论: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向上的。(3)学生设计更多实验,探究热空气的流动方向A.学生设计实验并将实验方案写在记录单上。纸条实验:把纸条用细线悬挂在支架上,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纸条的下方和侧面,观察实验现象。风车实验:将两个风车分别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和侧面,观察其实验现象。 B.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48、,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C.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向上的。(4)探究热空气流动路径谈话:老师还会准备了一个材料香,如果点燃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播放实验视频学生分析现象。(5)小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而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使纸条和风车运动起来。2.认识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原理。 引导学生用热空气的性质,解释热气球和孔明灯在空中上升的原理。3.探究热空气上升后,周围的冷空气的运动方向。(1)谈话:热空气上升以后,周围的空气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借助实验箱,通过对比实验进行研究。 (2)提出实验中要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点燃实验箱外的香,但不点燃箱内的蜡烛,香产生

49、的烟是怎样流动的? 同时点燃香和蜡烛,香产生的烟又是怎样流动的? 怎样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3)引导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出烟的流动路径。(4)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5)观看视频,解释风形成的原因4.小结: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蜡烛附近的空气被加热会上升,这时实验箱外的冷空气就流进来,补充热空气上升留下的空间。于是,空气在水平方向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5.介绍在家可以做的实验。温馨提示:在家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实验。(三)拓展与应用1.提出问题:据观测,在海滨地区,白天陆地上的气温比海面上的高;而到夜晚,海面上的气温比陆地上的高。据此,我们能推测海滨地区白天与夜晚的风向吗?

50、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资料进行研究。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水的分布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2、通过学习,知道地球陆地表面除了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存在水以外,大气中以及以下也有水。3、通过学习,学会制订简单的实验计划,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4、了解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量并不充足,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建议和措施。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教学难点: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教学准备:去掉底座的地球仪、橡皮泥、白纸、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图片。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过程

51、:第 1 课时。一、导入。1、提问: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也有奔腾不息的江河。那么除了海洋和河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呢?2、提问:地球上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在面积大呢?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的分布。板书课题:水的分布。二、新课学习。(一)探究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1、探究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1)提问:在地球仪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上大部分的水分布在海洋中,怎样知道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2)学生交流讨论。(3)做抛接地球仪的活动,估算地表的海陆面积比。*阅读课文第 34 页方框内文字,掌握实验方法。*选举实验员和记录员。*学生分

52、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实验结论。*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陆面积比约为 7:3,即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2、做粘橡皮泥活动,再次估算地球上海陆面积比。(1)阅读课文第 35 页第一段和相关插图,明确活动方法。(2)学生汇报、交流活动方法。(3)学生分组活动。(4)分析统计结果。*粘贴在地球仪陆地部分的橡皮泥大约粘贴了 4 瓣“橘子瓣”轮廓纸片。*由此得出结论:陆地部分大约占整个地球的 4/12=1/3,而海洋部分大约占整个地球的 2/3。(5)讲述:据科学测算,地球表面

53、的大部分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占 29%。教学过程:第 2 课时。(二)认识地球陆在表面有哪些水体?1、提问:雨雪中的水来自哪里?2、学生讨论交流。3、汇报讨论结果。4、讲述:地球表面除了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存在水以外,大气中以及地表以下都有水。三、拓展与应用。1、阅读课文第 36 页资料,讨论:*水有哪三种状态,分别存在于什么地方?*人类能够利用的水是否充足,大约占多少?*对于淡水的使用,我们有哪些建议?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小结: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量不足总水量的千分之三,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量并不充足。我们要节约用水。精品文档

54、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课题:水结冰了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0时,水会结冰。2、通过学习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3、通过学习,掌握用水温计测量水液体温度的方法。4、通过学习,学会做水结冰的实验,学会用折线图整理并分析水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的数据,得出水在什么温度进行结冰的结论。5、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协作的能力。教学重点:会做水结冰的实验,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0时,水会结冰。教学难点:学会用水温计测量水液体温度的方法。教学准备:纯净水、碎冰、盐、烧杯、试管、水温计、铁架台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进入冬季,北方地区的河流

55、、小溪以及池塘里的水就会结冰。水是在什么条件下结冰的?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水结冰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水结冰了。二、新课学习:(一)探究水结时的温度。1、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掌握实验方法。(1)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2)谈话:怎样用这些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制作一个实验装置,来研究水结冰时发生的现象?(3)阅读课文第 37、38 页,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实验?(4)阅读课文第 38 页,说一说你打算怎样使用温度计?2、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在试管里加大约 3 毫升水(标记液面位置),测量水温。*将碎冰倒入烧杯,再撒较多的食盐,制造一个低温的环境。测量食盐与冰混合后的温度。*

56、将试管插到碎冰里,每隔 1 分钟观测并记录试管内的水温和水的状变化。水结冰后再观测几分钟。3、交流实验现象,说一说水在结冰的过程中温度和状态变化的特点。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1)实验完成后,将测得的水温数据标注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的水温计图上,再将相邻的点连起来,形成水温数据的折线图。(2)观察折线图,说一说,在实验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3)学生汇报实验结论。(4)小结:实验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当降至0时,水开始结冰。通常我们把水结冰时的温度叫冰点,水的冰点是 0。(二)探究水结冰时的体积变化。1、提问:一般物质受热遇冷时,体积会怎样变化?

57、2、比较实验中试管中的水结冰前后的体积,我们有什么发现?阅读书本上的小资料,了解水结冰后体积膨胀的原因。三、拓展与应用1、提问:怎样测量正文体、长方体的体积?2、如果遇到不规则的固体,如卵石,怎样知道它们的体积呢?3、阅读书本第 39 页最后一段,了解如何测量卵石的体积。4、小结:在玻璃杯里加满水后,将它移入空烧杯。将卵石轻轻放入玻璃杯。溢出的水的体积就等于卵石的体积。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课题:水的沸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是 100.2、会做水加热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

58、描述水发生的状态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3、能用折线图绘制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根据折线图分析、归纳出水在什么温度时沸腾的结论。4、知道水、冰、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知道水、冰、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方面的区别。5、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熟练、正确使用酒精灯。教学重点: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水的沸点是 100.教学难点:会做水加热的实验。教学准备: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烧杯、火柴、水温计、水、湿毛巾。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生活中经常需要烧开水。水是在什么温度下烧开的?2、思考:如果研究水的沸腾,我们怎样去研究?板书

59、课题:水的沸腾二、新课学习。(一)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1、阅读课文第 40 页插图,认识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并组装实验装置。2、阅读课文,了解如何实验,了解实验目的。3、教师安全提示:要正确使用酒精灯,万一酒精灯泼洒燃烧,要及时用湿毛巾盖灭。4、学生分组实验。5、按照书中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6、实验完成后,将测得的实验数据标注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2 页,并根据实验数据,完成水温数据的折线图。7、观察折线图,说一说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8、学生交流、汇报。9、教师小结: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一部分液态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在一般情况下,当

60、水的温度升到 100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是100.三、拓展与应用。1、阅读课文第 42 页小资料。2、思考:*水在自然状态下,有哪三种状态?*温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水的三态变化的?*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哪些事情?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4、小结:水有液态、气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人们可以利用水结成的冰保存食物,火电厂利用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推动发电机发电。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资料来源于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13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吴现明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能针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和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3、能采用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