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终稿_第1页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终稿_第2页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终稿_第3页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终稿_第4页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终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智慧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目录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1引言1 HYPERLINK l bookmark7 o Current Document 2适用范围2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3规范性引用文件3 HYPERLINK l bookmark13 o Current Document 4总体要求4 HYPERLINK l bookmark16 o Current Document 4.1主要目标4 HYPERLINK l bookmark19 o C

2、urrent Document 4.2工作任务4 HYPERLINK l bookmark28 o Current Document 4.3指导思想6 HYPERLINK l bookmark31 o Current Document 4.4基本原则6 HYPERLINK l bookmark34 o Current Document 5主要建设内容7 HYPERLINK l bookmark37 o Current Document 5.1信息化资源梳理85.1.1水利数据分析95.1.1.1水利对象及其属性95.1.1.2数据库建设情况145.1.2水利应用分析165.1.2.1水利部门职

3、能165.1.2.2水利业务与政务175.1.2.3水利信息化应用情况185.1.3基础设施分析185.1.4安全体系分析195.1.5支撑保障条件分析205.2水利数据整合共享215.2.1顶层架构215.2.2.1统一水利数据模型225.2.2.2统一数据目录225.2.2.3统一基础数据235.2.2.4统一应用共享235.2.3共享内容235.2.3.1数据目录库235.2.3.2基础数据库235.2.3.3应用共享库245.3水利应用整合共享245.3.1顶层架构245.3.2整合内容265.3.2.1统一用户管理265.3.2.2统一地图服务265.3.2.3统一门户集成275.2

4、.2.4统一数据交换285.3.2.5统一通用工具295.3.3共享内容295.3.3.1通用工具服务295.3.3.2通用应用服务295.4基础设施整合共享305.4.1顶层架构305.4.2.1统一机房环境315.4.2.2统一计算资源315.4.2.3统一存储资源325.4.2.4 统一网络325.4.3共享内容345.4.3.1机房环境345.4.3.2计算资源池345.4.3.3存储资源池345.4.3.4网络服务345.5安全体系整合共享355.5.1顶层设计355.5.2整合内容355.5.2.1统一安全管理355.5.2.2统一安全防御365.5.2.3统一安全运维385.5.

5、3共享内容385.5.3.1灾备中心385.5.3.2身份认证385.6支撑保障条件完善395.6.1顶层设计395.6.2整合共享内容405.6.2.2完善管理办法406组织实施416.1部门分工416.2单位分工417保障措施427.1加强组织领导427.2强化新技术应用437.3加大资金投入437.4加强队伍建设447.5开展试点示范447.6严格监督检查45附表1水利部及流域机构数据库建设现状46附表2水利主要业务和政务应用52附表3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表891引言“十一五”以来,全国水利系统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 代化”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积极推进水利信息 化建设,

6、初步形成了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特别是国家防汛抗旱 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 系统、灌区信息化、水利电子政务等系统的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 提升了防汛抗旱整体水平,提高了水资源管理能力,改善了水土 保持工作条件,增强了灌区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了水利部门办 公方式的转变,拓展了水利服务社会的手段,有力推进了传统水 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水利信息化在积极推进的同时,受各项目投资来源不同、建 设管理各异、运行维护分散等因素影响,仍存在着互联互通低效、 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利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发挥, 随着对水利信息化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水利应用的不断深入, 互联互通

7、、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水利部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水利信息 化资源整合共享的指导意见、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水利数 据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和基本技术要求,对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 和水利数据中心建设进行部署,取得了初步成效。水利信息化资源是指在水利工作中积累起来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集合,涵盖了数据资源、业务应用、基础设 施、安全体系和技术保障条件等范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党的十八大做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实现重要政

8、务信息系统互联互 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要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提出 “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向全社会提供基础信息 服务”,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重点部署了推进 政务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等建设内容,并专门发文指导政务部门 信息共享建设。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国家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 和水利现代化事业推进客观需要,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投资效益,强化履职能力,是促进水利事业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2适用范围本顶层设计适用于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 三级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工作,涉及在水利工作中积累起来 以信息为核心的

9、各类信息活动要素集合,涵盖了数据资源、业务 应用、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和技术保障条件等范畴。3规范性引用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纲要(2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 发201332 号)(3 )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 )(发改农经20121618 号)(4 )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通 知(发改高技20121202号)(5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建设管理的指导意 见(发改高技2013733号)(6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水规计2012 190 号)(7 )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水文

10、2010100号文)(8 )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和基本技术要求(水文2009 192 号)4总体要求4.1主要目标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主要目标是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梳 理的基础上,通过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统筹共建以及必要补充, 优化水利信息化资源配置,建成三级部署(水利部、流域机构、 省级)、五级应用(水利部、流域机构、省级、市级、县级)的 水利信息化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应用协同、基础支撑和安全保 障,并逐步过渡到集中部署、多级应用的水利信息化体系。4.2工作任务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工作任务主要包括:(1)信息化资源梳理通过对由数据资源、业务应用、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和支撑 保障条件等构成的

11、水利信息化体系的梳理,了解和掌握信息化资 源现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支撑服务关系,通过科学规划、优 化配置、统筹共建以及必要补充,明确构建水利信息化资源体系 的途径和方法。(2)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通过水利数据模型对各种水利数据资源进行整合,赋予各类 水利对象统一的“身份标识”,经数据与对象以及对象间多方关联, 形成有机联系的水利数据体系,并实现对水利数据资源的有序管 理和灵活应用。(3)业务应用整合共享通过面向服务体系架构构建应用支撑平台,按照业务和政务 应用流程及其最小工作环节,将系统分解为可以独立开展应用的 服务,再根据不同业务和政务应用需要,构建形成相应的业务和 政务应用系统,实现业务应用

12、的整合、共享和协同。(4)基础设施整合共享通过“云”技术应用及统筹改造对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充分利 用已有、统筹安排在建、适当补充新建必要设备和运行环境,经 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形成集约建设的基础设施体系, 并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5)安全体系整合共享在统一安全体系规划基础上,对政务内网和业务网进行科学 定级,并按照内网分级保护、业务网等级保护的要求,通过系统 的整合改造,完善安全管理、身份认证、安全防护、安全备份等 内容,形成互补有效的安全体系,并提供可控的安全体系保障。(6)支撑保障条件完善加强对信息整合共享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大资金 投入,强化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重

13、点加强水利信息化资源 整合有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定,通过技术标准制定,重点 解决整合过程中共享与协同的技术问题,通过管理办法制定,重点解决信息共享、应用协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4.3指导思想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 为导向,以整合为手段,以应用为核心,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和信 息技术深入应用,实现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业务应用协同。4.4基本原则在开展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坚持水利现代化方向,紧密围绕事关民生水利的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管理、水土 保持监测与

14、管理、移民管理等以及支撑上述业务的基础设施和保 障措施的整合与共享问题,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水利中心工作。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不只是技 术方面的问题,更存在着理念问题、管理问题和利益问题,因此, 必须解放思想,加强对整合共享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从水利 信息化发展的全局出发,统一规划各类信息化资源,编制资源整 合共享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保障整合共享的技术实现。统一标准,各负其责。各级水利单位开展水利信息化资 源整合共享时,应首先遵循国家信息化和水利行业信息化有关标 准,确保经整合后的水利信息化资源能够切实达到上下左右可共 享,不以各种借口独立实施应统筹推进的整合共享工作,避免造

15、 成新的信息孤岛。同时,各水利单位也要切实负担起应有的责任, 做好本地区和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落 到实处。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各级水利单位开展水利信息化资 源整合共享时,应根据广大用户特别是社会公众的迫切需求,本 单位当前水利信息化突出矛盾,抓住重点,按照轻重缓急,首先 解决急需解决之问题,有序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实现 边整合、边共享,最大限度发挥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效率。健全机制,明确责任。各级水利单位开展内部水利信息 化资源整合时,根据数据资源、业务应用和基础设施等相关工作 特点,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明确综合部门、业务部门、信息化支 撑部门各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中

16、的责任,切实做好整体工作计 划、资源梳理、实施整合和运行维护等各阶段部门责任与机制建 设,明确共建、共享各方的责任与义务。5主要建设内容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首先应该了解现有水利信息化 资源,分析需求并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实现资源共享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从而保障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目标的实现。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总体框架如图5.1所示。图5.1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总体框架示意图统一数据交换统一用尸菅理统-$中心.箜身伯认证豌一安全色理、统安全防御、统一安主运维宜迪办法技术折准实现。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总体框架如图5.1所示。图5.1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总体框架示意图统一数据

17、交换统一用尸菅理统-$中心.箜身伯认证豌一安全色理、统安全防御、统一安主运维宜迪办法技术折准基础麹居库统一数据目录统数据统一应用共享统一坤她崩统一地图眼各统-混算5.1信息化资源梳理为保障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 对当前水利信息化资源进行梳理,包括数据资源、业务应用、基 础设施、安全体系、支撑保障条件等方面,做到摸清家底、统筹 规划。水利信息化资源梳理主要范围如图5.2所示。图5.2水利信息化资源梳理范围示意图5.1.1水利数据分析5.1.1.1水利对象及其属性水利对象指客观存在的水利业务涉及的实体或概念,水利数 据指描述水利对象的属性,包括空间、业务和关系等属性,以及

18、其元数据。(1)水利对象水利对象划分为自然和非自然两个门类,其中自然类划分地 表和地下两个大类,非自然类划分设施和非设施两个大类;地表 与地下两个大类分别划分为集储水单元和输水通道两个中类,设 施大类划分独立工程和组合工程两个中类,非设施类划分行为主 体和行为客体两个中类;每个中类下划分1个以上的小类(即对 象类),小类可根据需要无限制扩充。对象类共划分四个等级, 其中2个大类、4个中类和8个小类实现了全覆盖,基础类可按照规则进行扩展,详见表5.1所示。(2 )水利数据水利数据包括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政务数据,以及描述这 些数据的元数据。基础数据指两项以上水利业务或政务应用需共 用对象编码、名

19、称、空间、时间以及其他属性;业务数据和政务 数据,又称专题数据,指主要由某项水利业务或政务使用的数据。基础数据主要在水利对象产生时相伴而生的编码、名称、空 间、时间等特征,在对象存在的整个生命周期最为稳定。空间数 据包括空间位置和空间形状,空间位置由对象代表点所在的经纬 度描述,空间形状根据不同比例尺表现为点、线、面,由一个或 多个经纬度坐标串描述。时间数据包括水利对象产生时间等。表5.1水利对象分类表大类中类小类基础类级别自然地表集储水单元流域一级流域、二级流域、三级流域、四级流域、五级流域、六级流域、七级流域湖泊输水通道河流(段)未确定、干流、第1级支流、第2级支流、第3级支流、第4级支流、第5级支流、第6级支流、第7级支流、第8级支流侵蚀沟道大类中类小类基础类级别地下集储水单元水文地质单元输水通道暗河非自然设施独立工程观测站水库大坝大(1)型、大(2)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