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保护区公路排水设计_第1页
水源保护区公路排水设计_第2页
水源保护区公路排水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源保护区公路排水设计摘要S325为一级公路,在黄岩区段跨越水源保护区,为贯彻可持续发展,建立 良好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需对该段公路排水系统做特殊设计,采用多途径净化 路面径流,包括雨污水收集系统及生态处理系统,以保证公路建设、建成通车及 运营期间,保护区内的水质不变。关键词水源保护区;公路;排水;收集系统;生态处理系统一、引言随着我国公路网的大规模建设,部分公路也不可避免的需跨越水源 保护区,应对穿越水源保护区的公路排水进行特殊处理,净化路面径流,也为突 发事件中危险品泄漏等提供足够的救援时间。据研究报告称,公路路面径流中CODcr、BOD5、SS及石油类物质浓度均高于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限

2、值1。S325黄岩区段位于东南部山区,自然景观独特、幽美,水源保护区水质纯净, 湖面宽广,四周山体连绵起伏,风景秀丽,为此应尽量减少对周边景观的破坏, 并促进工程建设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S325黄岩区段路线全长约11.3km,其中穿越水源保护区段长5.8km。经研究,S325黄岩区段在运用雨污水收集系统的同时,也采用生态处理系统 来净化路面径流:1)雨污水收集系统,即建立路基边坡水、路面水分离的排水 系统,用常规路基排水设施收集路基边坡水,用排导沟、应急池等设施收集路面 水。2)生态处理系统,即设置初沉池、人工湿地、滞留池等净化路面径流。二、排水设计原则根据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

3、-2012)表9.1.2, 确定S325黄岩区段路基排水设计采用15年重现期内任意15分钟的最大降雨强 度进行流量计算;路面排水设计按5年重现期内任意连续15分钟的最大径流速 度进行计算。在充分调查沿线水系、排灌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路线进行路基、路面排水总 体设计,使之形成统一的、完整的排水系统。三、雨污水收集系统设计3.1总体设计思路在国内,有不少穿越水源保护区 的公路项目采用雨污水收集系统,该技术较成熟、常用。例如,83省道改建工程 在水库库区上游路段应用了雨水收集系统。根据水文与水力计算,结合地形地势确定各排水设施的尺寸。设计径流量的计算思路如下:i设计重现期:一级公路路面和路肩表面排 水

4、设计降雨的重现期P为5年。ii.暴雨强度计算:雨水量计算采用黄岩区暴雨强度公式 i=9.153+5.777lgP/(t+11.208)0.571 (i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mm/min) , P设计降雨的重现期(年),t降雨历时(min) , t = tl+mt2, tl一路面汇流历时(min) , t2沟管内汇流历时(min) , m管道延缓系数) iii.设计径流量计算Q=16.67ipFi (Q设计径流量(m3/s),。一径流系数,F 汇水面积(km2) 3.2雨污水收集系统一路基排水设计1) 一般填方路段排水沟, 内径0.4mx0.45m,用C20混凝土浇筑。2)一般挖

5、方路段采用盖板边沟,内径0.4mx0.45m,盖板为15cm厚C30混凝 ,下部用C20混凝土浇筑。3)截水沟:平台截水沟,宽0.3m,高0.3m,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挖方坡顶截水沟,底宽为0.5m,高0.5m,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3.3雨污水收集系统一路面排水设计S325黄岩区段途经水源保护区,为避免 路面雨污水流入水源保护区污染水源,故沿水源保护区路段,设置排导沟、应急 池汇集路面水。1)一般填方路段,在土路肩外侧,设置带盖板的排导沟。排导沟内径 O.3mxO.55m,盖板为15cm厚C30混凝土,下部用C20混凝土浇筑。2)一般挖方路段,在土路肩外侧、盖板边沟内侧设置盖板排导沟。

6、3)不设超高的挡墙路段,在挡墙护栏内侧设置盖板排导沟。4)超高路段,超高侧路面水流入设置在超高侧路缘带内的纵向流水槽,汇 入集水井,集水井设置间距为30m60m,然后通过横向排水管流入应急池或生 物处理池中。排导沟汇集路面水,再集中排入应急池或生物处理池中。排导沟与应急池、 生物处理池采用HDPE300PVC管连接。跨水源保护区的桥梁,桥面排水采用集中排水,在桥梁泄水孔下设置PVC管 对桥面水进行集中收集,再引排至桥头附近或桥下的应急池内。应急池容量依据其纵向间距经水力、水文计算后确定,并以一个月内路面汇 入池中的雨水能经及时完成蒸发为设计依据。经计算得,应急池井寸为5x5x4m, 路基段应急

7、池约每100m设置一处。应急池的进水口应低于相应排导沟的沟底高程,出水口不应低于水源保护区 的设计水位。应急池边缘距路基边沟外缘的距离应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安全为原则,并对 沿线建筑物及管线作详细调查后,确定应急池的具体坐标。应急池四周应用围栏进行围护,以防人或动物堕入。四、生物处理系统设计4.1总体设计思路S325黄岩区段利用路侧断头沟、塘 对路面径流作生态处理。生物处理系统主要由初沉池、人工湿地、滞留池三部分 组成。众所周知,原始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誉,而湿地则是地球之肾。和人的肾一样,湿地有很好的净化功能。人工湿地的生物净化作用,对路面径流有着很强的去除污效果。据研究报告3显示:CODcr去

8、除率范围30%53.5%, BOD5去除率范围 32.5%66%,为后续的生物处理系统提供了可靠水质。4.2初沉池初沉池是非常经济实用的净化步骤,用初沉池进行雨污水预处理。初沉池能去除雨污水中的可沉物、漂浮物。经初沉池初处理后,大致可以除 去可沉物、漂浮物和油脂的50%、BOD5的20%。4.3复合型垂直流人工湿地S325黄岩区段设计的复合型垂直流人工湿地由下、 上行垂直流湿地构成。复合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是S325黄岩区段生物处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其基本 原理是在选定的填料上种植具强去污、净化作用的湿地植物,以建立一个人工湿 地生态系统,去除污染物,使水质得到净化、保证。植物的选择是建立人工湿地的

9、要务。选定S325黄岩区段种植香根草、芦苇 等植物。香根草,因其根香而得名,是一种禾本科多年丛生的草本植物。香根草能适应各种土壤环境,强酸强碱、重金屈、贫瘠等条件下都能生长; 生长繁殖快,根系发达;被多国列为非常理想的水土保持植物。芦苇,属单子叶植物纲,多生长在沼泽地等低湿地或浅水中。芦苇茎直株高, 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芦苇分布广,世界各地均有生长,适应能力强。复合型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建设、运行成本低,出水水质好且兼具良好的景观 效果,是一种深度生物处理的方法。但人工湿地要达到保证水质目标不变的目标, 占地面积较大。由于S325黄岩区段跨越水源保护区,所以对由初沉池和人工湿地组成的生 态处理池进行了防渗处理,在生态池底面铺设1mm厚聚乙烯卷材。4.4滞留池滞留池也能营造出人工湿地系统,其自身也具备治污特性;且当 前方处理池发生拥堵时滞留池将发挥处理作用。五、结束语对跨越水源保护区的公路应加强管理、执法力度;在水源保护区 内的公路沿线设置监控系统,实时监控;设置珍爱水源、谨慎驾驶等标志, 做好突发事故应急预案,以确保保护区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