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序的总体特点及其功能解释_第1页
汉语语序的总体特点及其功能解释_第2页
汉语语序的总体特点及其功能解释_第3页
汉语语序的总体特点及其功能解释_第4页
汉语语序的总体特点及其功能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ord order and their explanations- From topic-prominent to focus-prominent -The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ord order are the prepositioning of all adverbials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so-called degree complement. The current article explains the

2、two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functional perspective. It is claimed in the article that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are both explainable in terms of the principle that Chinese basic word order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informational direction from more topic-like component to more focus-like one. For exam

3、ple, time and location adverbials precede verbs because they normally represent background, similar to background topic. As for manner adverbials, when they are not foci, they must precede; when they are foci, they must be postpositioned and surfaced as degree complements.The functional classificati

4、on of languages began with the marking of topics. Later, the marking of foci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he current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marking of complements of neither topics nor foci is also important in the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languages.Compared with other pragmatically configurationa

5、l languages, such as Russian, the unique feature of Chinese word order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pragmatic function is encoded to a greater extent into the basic order, rather than into derivational orders.汉语语序的总体特点及其功能解释-从话题突出到焦点突出-南昌大学陆丙甫【提要】在SVO语言中,汉语最显著的两个语序特点是:状语全部前置于动词,具有其他语言所没有 的后置“程度补语”。本文从语

6、用角度探讨其原因,认为这两个特点都能用汉语语序对“从话题性强的成 分到焦点性强的成分”这个信息流的自然方向更敏感这一基本特点去解释。因为如此,带有较多背景话题 性的成分,如时间、处所状语,在汉语中就一律前置。其次,在绝大多数SVO语言中都后置于动词的方式 状语,只要不是焦点性的,汉语中也只能出现在动词前。而焦点性的状语,在汉语中则表现为后置的程度 补语。本文也指出,同其他语序主要表示语用功能的语言相比,汉语语序的特点是语用功能在更大程度上被 语法化在基本语序上,而不是派生的语序变体上。关键词:语序、指称性、可别度、话题、焦点、状语语序0.引言:从类型学看汉语语序的主要特点从语序来看汉语的特点,

7、最显著的可以说是状语的位置了。将汉语同其他SVO语言比较,很容易发现 汉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所有状语前置于动词,而其他SVO语言的状语都是以后置于动词为基本位置,例 如印欧语中分属日尔曼、斯拉夫、拉丁语族的英语、俄语、葡萄牙语,东南亚语言中的越南语和泰语等等。 以时间、处所、方式三个状语来说,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语序分别是:(1) a.昨天在图书馆认真地看书。(时间-处所-方式-动词)b. read books carefully in the library yesterday.(动词-方式-处所-时间)其他SOV语言中这些成分的位置,作为基本语序,大致上同英语一样。当然细节上有许多不同,如俄语

8、的 语序变化更为灵活,更能反映临时的语用需要。但是其基本语序仍然酷似英语。特别是方式状语,几乎所 有的SVO语言中都是基本后置。根据“跨范畴和谐”(Hawkins 1983)原理,即“动宾”和“动状”都是核心前置的结构,互相和谐, 所以VO语言的状语后置,是很容易理解的。而汉语的状语前置,却是需要另外解释的有标记现象。汉语的 这一特点以前甚少为人深入讨论。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重点。本文讨论的起点是指别性。除了话题之外,用来显示汉语语序强调语用关系这一特点的另一个广为人 知的例子是名词的所谓“(动词)前有定、后不定”的说法,如“客人来了”和“来了客人”的对立。后来 许多学者指出不仅在动词两侧的两

9、个名词之间如此,在动词后的两个名词性成分间也是如此(如张伯江、方 梅1996)。陆丙甫(1998)又指出动词后三个名词性单位的排列,名词内部定语的顺序,以及人类语言基本语 序和名词短语内部语序的总分布也都受指别性影响:指别性强的成分,或对整个名词短语指别性贡献大的 定语,倾向于前置。这个总倾向可以称为“指别性领先”原则。本文将探讨指别性领先的语用原则在汉语中的其他种种表现。指别性领先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不过汉 语语序对此语用原则更加敏感而已。这主要反映在这个原则在汉语中落实的程度更高,更多地体现在基本 语序中,而不仅仅在派生的语序变体中。本文考察的状语主要是时间、处所状语和方式状语。所举外语例子

10、,为了方便起见,多为英语。对“信息流的自然方向”的广义解释:可别度大小关于语用对语序的影响,至今为止讨论最多是就是“信息流的自然方向是从旧信息到新信息”,这意 味着表达旧信息的成分倾向于前置而表达新信息的成分倾向于后置。汉语句首的话题就是这个原则的明显 反映,因为话题通常是旧信息。但是仅仅把信息流的自然方向解释成从旧到新,许多同语用有关的语序现象仍然得不到解释,因此我 们需要对“信息流的自然方向”进行更广泛的解释。Comrie (1979)在调查宾格的分布时发现,生命度和/或指别性高的受事更倾向于使用显性宾格标记, 而生命度和/或指别性低的受事名词倾向于不用宾格标记。例如英语中生命度强的人称代

11、词有宾格him,her 等,而生命度低的it就没有专门的宾格形式。并且,许多语言中宾语只有在定指时才用宾格。Comrie认为 生命度和指别性构成一个“自然类”(natural class)(见陆丙甫2001中有关介绍和参考文献)。Comrie的所 谓自然类,实际上也就是自然组配(沈家煊1999: 22-30),或者认知科学中所说的“原型”(prototype)。这个自然类中两个成分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呢?不少学者(如Lambrecht 1994认为指别性的实质主要是 “识别可能度”(identifiability),可以简称“可别度”。在这基础上,我们就可把生命度也可归入可别度。 因为人类在进化过

12、程中,发展出了识别生物更敏感的认知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许多对语序有直接、明显影响的因素中,还有哪些可以归入可别度这个自然类。可别度跟时间、处所状语的位置时间、处所状语通常表示事件发生的背景框架。认知心理学中,“背景-图像”构成一对范畴。这一对 范畴可以同“旧-新信息”构成一个自然类。因为图像也是感觉的焦点,而焦点往往代表新信息。时间、处 所状语在汉语中前置可以看作汉语把可别度高的成分前置的又一个具体例子。不过,汉语中表示不定指的“时量”(duration)和“次数”(occurrence)的概念,却后置于动词。a.他 这三天 看了三场电影。b.他 这个星期 看了三天电影。(2a)中的“这三

13、天”因为是定指的,就前置于动词;(2b)中的“三天”是不定指的,就后置于动词。所以, 这个现象显然也同指别性、可别度有关。时间表达的这一位置区别,本质上跟汉语名词定指时倾向前置, 不定指时倾向于后置这一倾向是一致的(Li, 1987: 54-59)。英语中,这些状语虽然通常都后置于动词,但是表示背景的时间、处所状语很容易前移,而时量、次 数状语就很难前移:a. He worked for six days last week.他上星期工作了六天。Last week, he worked for six days.* For six days, he worked last week.这反映了按

14、照可别度排列这一共同倾向(以下称为“可别度领前原则”),在英语中表现得不如汉语中那么直 接、明显,仅仅间接反映在前移的可能性上,而不象汉语那样直接反映在基本语序上。事实上,时间状语 在各种语言中,都是最容易前置的状语。笔者在咨询调查中,发现一些语言中,如俄语和越南语中,被咨 询者甚至很难决定时间状语的基本位置是前置还是后置。可别度跟大、小单位之间的相对位置无论时间还是处所,汉语顺序是从大到小,英语、俄语、越南语中的顺序都是从小到大。例如收信人 地址,汉语中是“某某国,某省,某市,某街,某号,某某某”,英语则是倒过来说“某某某,某号,某 街,某市,某省,某某国”。我们这里提供一个解释:大单位可别

15、度高,所以表达大单位的成分前置也符 合汉语对可别度领先更敏感的总特点。关于表达大单位的成分前置,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例如:在名词短语中,表示全部的 词语往往需要前置:a. all these students所有(的)这些学生b. *these all students*这些 所有(的)学生定语通常后置于指别词,但是all和“所有”的位置都前置于指别词。这说明表达“所有”或“全部” 概念的词语有前置倾向。对这种倾向的另一个可能解释是:“全部-部分”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背景-图像”间的关系。大单位的 可别度比较高这一点,在“大量”同“有定”构成一个自然类这一现象中得到了进一步显示。张谊

16、生(2002) 在讨论“都”的分布时指出两个语用限制,一是“都”指向的名词往往表达“主观大量”, 口(5)所示;二 是“都”指向的名词往往是有定的,如(6)所示。多数/*少数同学 都 不同意 这个方案这些人/*有些人都没有去过北京。这两个现象可以归结为一条,那就是“都”指向的名词不仅必须具备复数意义,必须具有较高的可别度。数量大小和可别度的相关,还可以从下例看出。a.来了一部分/少数学生。b. *来了全部/多数学生。以上现象,都表明“全部、多数”和高可别度构成一个自然类,而“部分、少数”跟低可别度构成一个自 然类。1汉、英大小单位之间语序的相反也同“语义靠近原则”有关。因为小的时间和地点是事件

17、、活动展开 的更具体的时间、地点,同行为、事件关系更密切,因此在形式上也是表示时间、地点小单位的词语离动 词更近。根据语义靠近原则,汉语和英语的时间处所状语虽然一为前置,一为后置,方位相反,但却都是 小单位离核心词比较近,例如:a.他去年五月份出国了三次。去年他五月份出国了三次。He went abroad three times in May, last year.但是,汉语例句中“去年”和“五月”的相对位置不仅符合语义靠近原则,也符合可别度领先原则,因此 相当稳定。而(8c)中in May和last year间的位置关系只符合语义靠近原则,并不符合可别度领前原则, 因此不那么稳定,下面(8

18、d)就是一个临时迁就可别度领先的变体。(8e)则表明移动后如违反大、小单位的 顺序,句子就不太好。d. Last year, he went abroad three times in May.e. ? In May, he went abroad three times last year.由例(2)还可以引出另一个例子:他(每)三天看五次电影。“每三天”算不上定指和特指,这似乎是汉语中前置名词至少为特指这一规律的一个例外。但是,“每三 天”和“五次电影所延续的时间”之间,仍然有全部-部分和大-小单位的关系。此外,“每”字结构在语义 上也属於“全量”表达,同“全部”构成一类。这同“每”往往跟

19、“都”相呼应的现象中也可以看出。关 于“全量”表达的提前,后面一节在讨论周遍性成分时还会提到。处所宾语也是如此。下面的(10a-b)中因为大行政单位“上海”在小行政单位“徐汇区”前,所以都 可以。(10c)的不合格就是因为违反了 “从大到小”的语用原则。a.他住上海徐汇区。在上海他住徐汇区。*在徐汇区他住上海。再看一个例子:a.现在我脑子里这事儿一点印象也没有了。这事儿我现在脑子里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 这事儿 现在 脑子里 一点印象 也 没有了。这个句子可以有许多语序变体,但是颠来倒去,“我”总是在“脑子里”前面,即它们之间的相对前后关 系总是不可改变的。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

20、以不能颠倒。此外,“这事儿”也总是在“一点印象”前。虽然严格地说,“这事儿”和“一点印象”之间并无“全部-部分”的关系,但却可归入 广义的领属关系:“这事儿”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印象”等等,都可以看作“这事儿”的广义 属性;因此可以说“(关于)这事儿的一点印象”但是不能说“一点印象的这事儿”。而领属关系同“全部- 部分”关系可以归入一个自然类。下面是领属关系位置稳定的又一个例子:不管句式如何变化,领属成分“老刘”总在被领属成分“父亲”前面。a.老刘(的)父亲被打死了。b.老刘被打死了父亲。a.老刘(的)父亲死了。老刘 死了 父亲。死了老刘的父亲。(12)和(13)可能使人觉得汉语句法太

21、灵活。但是不管多灵活,“老刘”和“父亲”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关 于这两个句式其他的限制和形式学派的分析见徐杰2001。)最后,连没有直接“全部-部分”关系的两个成分之间,也显示出某种从大到小的排列倾向,如下面(14) 所示。a. I loaded the truck with the hay.我 把(整辆)卡车(都)装上了干草。比较:我把卡车装上了(*所有的)干草。b. I loaded the hay onto the track我把(所有)干草(都)装上了卡车。比较:我把干草装上了(*整辆)卡车。英语语法中一般认为这类“方位替换”的格式中,前置的直接宾语有“完全”的意义(如Levin 1

22、993: 49-50)。 汉语中也是如此。这从前置的“把”字宾语可以添上表示完整意义的定语中看出。2可别度和周遍性成分的前移周遍性成分要前置,也是汉语语序的一个特点。(15) a.他 什么人 都认识。b.什么人他都认识。周遍性的“什么人()都”实际意思是强调无遗漏的所有人,根据前面所说,表达“全部”概念的成分应该 有前置倾向。将周遍性前移和“连”字句比较,可以发现两种结构有类似性。(16) a.连克林顿他都不知道。He even doesnt know Clinton.He doesnt even know Clinton.这里“连”的功能是“例举极端概括全部”。极端的事物当然容易识别,因此容

23、易前置。这句话的意思是: 连克林顿这个最有名的人都不知道,他当然更不知道其他名人了;也就是“他不知道所有的名人”或“他 连什么人都不知道”。事实上,副词“都”总隐含着“多数、全部”的意思。因此,“连”字句可以看作 一种周遍性句子,虽然陆俭明(1987)提出的三类周遍性句子中,并没有把“连”字句算进去。(16a-b)显 示英语中相应的词even也有前置倾向。汉语、英语所不同的是,汉语要把被“连”所强调的,或者说语义 上直接同“连”相关的单位一起前移,而英语中这个被even所强调的词语可以留在原来的位置。这也显示 了汉语语序对可别度领先原则落实的程度更高。汉语、英语在可别度领先这方面的落实都达到了

24、(4)、(14)中 所反映的程度,但是汉语所达到的(16)这样的程度,英语只是部分的达到了。当然,并非所有全量成分都必须以前,周遍性成分前移还有其他原因,见附注5。可别度和疑问词前移在对名词生命度有细致划分的语言中,往往是把第二人称放在第一人称前(Silverstein 1976: 122)。这 里有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说生命度反映了可别度的话,为什么第二人称反而比第一人称可别度强? 一般人 觉得说话人识别自己当然要比识别别人更容易。但是在可别度的决定中,听话人的立场比说话人的立场更 重要。原因有两个。首先,语言的本质是交际工具,从交际效果上来说,说话者总能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 而听话者需要一定

25、的提示才能充分理解说话者所说的内容;因此表层的标记(包括位置)多为听话者的方便而 设。其次,说话者必须同时是听话者,他必须监听(monitor)自己的话。而听话者不必同时是说话者。所以, 听话者的立场具有更普遍的意义(陆丙甫1993: 182-186)。从听话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听话者自己的可别度最大,也就是第二人称的可别度比第一人称大。听话者优先的原则也能解决疑问词的位置问题。从听话者的角度去看,说话者用疑问词提问,多半是 认为听话者知道所指,所以也可以看作高可别度的,即指称性的甚至定指的3。这样处理至少便于说明一些 汉语的语序规律。例如,一般认为话题必须是定指的。可是疑问词也能作话题:a.

26、什么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b. ?什么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17a)的“什么人”在话题的位置,却是一个疑问词。并且,这个句子的疑问词如不提前作话题而说成(17b), 还真是挺别扭。相反,如果听话者对疑问词的回答不可能是一个指别性单位的话,这样的疑问词就不能出现在句首主 语位置:a.你喜欢哪一本书?b.哪一本书你喜欢?a.你喜欢怎么样?b. *怎么样你喜欢?为什么(18)中的疑问词可以出现在句首而(19)中的疑问词不能呢?可能是因为:疑问词“哪一个”是一个 指称性单位,而“怎么样”不是。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指称性单位的可别度比非指称性单位大。下面的现象进一步证实了汉语中疑问词的前置同可别度大小有关

27、。英语中所有受最高级形容词修饰的 名词短语都是定指的,要带定冠词the,这是因为最高级蕴涵着“唯一性”,而唯一的事物可别度很高。 与此相应,汉语中疑问词的提前也同最高级意义有关:a.什么书他业喜欢看?b. ?什么书他喜欢看?(20a)因为有了一个“最”,宾语的可别度增强,所以前移比较自然。(20b)中宾语的前移就不那么自然。 这个句子如果成立的话也是所谓“回声问”,即提问者因为没有听清对方所说而发出的追问。看来,汉语 的疑问词提前同一般的话题提前一样,都同指别性和可别度有关。4以上分析表明,传统上所谓汉语的“前有定,后无定”的特征,所谓话题突出的特征,其实不过是汉 语语序对“可别度领前”高度敏

28、感这一基本特点的冰山一角而已。焦点性“状语”的补语化既然不少成分因可别度高而前置,留在后头的成分就只剩下可别度低的成分,往往也就是代表新信息, 焦点性强的成分。这就推动了汉语中信息焦点后置的倾向5这种“焦点后置”的安排过程可以说是消极、 被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坐收渔翁之利的结果。另一方面,信息焦点的后置也可能是积极的,即把焦点性不强的成分全都前移,不管可别度高不高, 使留在后面的成分只剩下焦点性成分而更显突出;或者把语义上原本前置但焦点性强的成分直接后移。下 面我们现来讨论第一种情况:非焦点性成分的前移;后面第7节再讨论焦点性成分后移的情况。前面第2节已经提到时间、处所状语的位置同可别度中

29、的背景-图像因素有关,现在来看看方式状语。 方式状语在汉语中的前置很难说成也是因为具有较大指称性或话题性。本文认为这是属於焦点性不强而前 移(相对于VO语言中方式表达以后置为常而言)的情况。在汉语中,前置的方式表达处理成状语,后置的处 理成程度补语(也有叫情状补语的,这个名称可能更合适)。刘丹青(1995)曾用下面的例子说明程度补语具 有焦点性:(21) a.经济缓慢地增长。b.经济增长得缓慢。他认为(21a)中“缓慢”作状语,仍然肯定经济在“增长”,语气仍偏积极,而(21b)中“缓慢”作补语, 强调的是“缓慢”,语气基本上是消极的。这个例子明显地反映了程度补语相对状语而言,是更强调的成 分,

30、或者说是焦点性更强的成分。可以说,程度补语是焦点化的状语,或焦点化的动作、行为修饰语。从语义上看,程度补语和方式状语是一个东西;并且它们在分布上也是互补的,一个句子通常不能同 时有方式状语和程度补语(如“*他慢慢地看得很仔细”)。它们的区别主要是语用上的区别。吕叔湘(1979)曾 认为它们都是状语,前后置的区分不足以将它们看作两种成分。不过,在汉语中,因为后置的方式表达需 要用“得”引出,在形式上高度专门化、语法化了,一般人的感觉中它们是两种成分。如果我们承认“客 人”在“来了客人”中是宾语而在“客人来了”中是主语,那就没有理由把形式上区分更大的前置和后置 的方式表达看作两类成分。英语中,虽然

31、方式状语以后置为常,但是某些方式状语也能前置,并且前置、后置时在形态上有微妙 的差别。前置方式状语在英语中必须用副词形式,而后置状语往往可以用形容词来充当。如下例中,后置 时可以用slow和slowly都可以,但前置只能用副词形式slowly。a. He drove slow(ly). 他开得很慢。b. He slow*(ly) drove.他慢慢地开。后置形容词状语已经其实具有补语性质,这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He drove slow*(ly) into the garage. 他慢慢地开进车库。方向表达可以看作补语,上面slow和方向表达into the garage不能共存,可以分析为

32、动词后不能有两个补 语。另一方面,后置的形容词表达有谓语性质;(22a)有“ He was slow in driving.”(他开车慢)的意思。 这个静态的描写性陈述同动态的into the garage (进车库)不协调,所以不能共现。英语中,一般说来,如果方式状语比较长而复杂,就只能后置。长而复杂的成分往往是强调的成分, 具有更大焦点性。尽管后置方式状语在英语中也有表达焦点的倾向,但这一位置和语用意义之间的对应关 系的语法化程度没有汉语高。比起汉语,英语句子成分的区分成分更大程度上依靠形态;因此英语中尽管 前置状语和后置状语语用性质很不相同,但仍然都看作状语;尽管这个标准并不严格,因为一

33、些后置状语 可采用形容词的形态。另一方面,总体上看,比起英语语法形式,汉语语法形式对语用更敏感。因此语用功能不同的前、后 置方式表达,在汉语中有更多理由看作两类语法成分。焦点性“定语”的谓语化上述状语前置可看作汉语非焦点性的方式表达前移的结果(留在后面的方式表达是补语),下面讨论焦点 性成分后移的倾向。刘月华(1996)曾指出,美国学生学汉语时常造出的如下(23a)这样的英语腔句子:a.美国孩子有太多的钱和太多的时间,所以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b.美国孩子的钱和时间太多了,所以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c.美国孩子钱和时间太多了,所以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23a)在汉语中自然的说法是(23b)或

34、者(23c)。刘月华指出,因为每个人都有时间和钱,时间和钱不是句 子的新信息和焦点;象(23b-c)这样才能突出形容词“太多”的焦点功能。“太多”在汉语中本来就不大能作定语,因此上面(23a)的错误不仅是语用性的,也是语法性的。换 言之,(28a)的不合格,可以简化为“太多的钱”这个局部的不合格。下面(24a)则是一个纯粹语用不适宜 的例子(刘月华1996)。(24) a.这个节目介绍了五个人,都住在一起,可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b.这个节目介绍了五个人,都住在一起,可是每个人的想法不同。(24a)要强调的是“不同”而不是“想法”,因此改为(24b)更适宜。这个现象可以说是“定语”的谓语化。

35、“定语”的谓语化和第6节所讨论的“状语”的补语化,都反映了汉语中信息焦点后置的强烈倾向。余论:从语用功能结构化的类型看汉语为了进一步了解现代汉语语序的特点,我们还可以把它同古代汉语加以比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比 起现代汉语,古汉语(主要是先秦汉语)的语序跟英语更接近。石毓智、李纳(2001: 180-184)曾列举古汉语 跟英语语序相似的六个方面。一.古汉语处所状语通常后置于动词,如“种瓜于长安城东”。二.时间表 达通常后置于动词(如“杀敌于是年春”)。三.工具状语后置(“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四.被动句中 的施事后置于动词(“治人者食于人”)。五.比较对象出现在形容词后(季氏富于周公)。

36、六.古汉语没有程 度补语,却象英语一样有后置的方式状语(“戴既无吝色,谈琴书愈姓”)。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例子毫无例 外地都是状语后置于动词的情况。此外,古汉语中某些疑问代词要强制性前移(“吾谁欺?欺天乎?”),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也属于焦 点前移的现象,类似于英语的疑问词强制前移(如徐杰2001: 167-194;石毓智、李纳2001:39-43)。徐杰(2001: 154)强调了这一现象的意义,他认为这证明了古今汉语在焦点表达形式上属於截然对立的两种类型。石毓智、李纳(2001)曾指出信息组织原则在汉语语序变迁中的作用。但是,信息流或信息组织原则这 个说法太笼统。任何语言的语序都必须符合信息流或

37、信息组织原则,问题是表现的程度和层面不同。汉语 语序这方面的特点是,对信息组织原则的敏感性,更多表现在基本语序中。Thompson (1978)曾把汉语、 俄语归入“语序表达语用”的语言,把英语归入“语序表达语法”的语言。但是,在基本语序上,状语在 俄语和英语中都是以后置为常,而汉语是一律前置。可见俄语的基本语序是同英语,而不是同汉语,更接 近。此外,俄语中疑问词一律提前,并且也没有汉语这样的程度补语,这也是俄语语序跟英语,而不是汉 语,更为接近的表现。要区分俄语和汉语的语序不同,必须区分无标记的基本语序和有标记的派生语序。 汉语对语用的敏感,更多体现在基本语序中;而俄语对语用原则的敏感则更多

38、体现在派生的语序变体中。 因此,笼统地说汉语和俄语都是“语序表达语用”的语言,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一些重要区别。有关现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研究中,我们以往比较强调那些同现代汉语语序差别较大的语言跟汉语之间 的明显差别,而忽视了那些同现代汉语一样“语用优先”的语言跟现代汉语之间的比较细微的差别,这就 影响了我们对汉语语序本质的深入了解。根据语序的一般作用对语言分类,早期的代表有Li (1976),他首先提出汉语这样的“话题突出的语言” 和英语这样的“主语突出的语言”的区别。近年来不少学者重视起焦点安排在语序类型学中的重要性,如Kiss (1995)把语言分为日语那样只有话题结构化的语言,Aghen语那

39、样只有焦点结构化的语言,以及匈牙利语 那样话题和焦点都结构化的语言。不过,Kiss分析的焦点主要是“识别性焦点”(见注5),而不是自然焦点。识别焦点同话题不冲突,如 本文第5节讨论的句首疑问词,有话题性质(徐烈炯、刘丹青1998)。具有识别焦点性质的周遍性成分,徐 烈炯、刘丹青也认为是话题。本文强调的则是同话题性对立的自然焦点的表达位置。根据本文所说汉语中 把自然焦点后置的强烈倾向,可以说汉语也是“话题和焦点都结构化”的语言,不过同匈牙利语不同的是, 在不同的焦点中,汉语结构化的是自然焦点,而匈牙利语结构化的是识别焦点。一些迹象(如周遍性成分的 强制前置)显示,汉语的识别焦点也是高度结构化的,

40、不过其方式同自然焦点结构化的方式不同而已。另一 方面,匈牙利语中自然焦点是否也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结构化,也是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可能这两种语 言在这些方面并无重大的差别,仅是每种语用内容结构化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一个句子在话题和焦点之外,还可以带有一些既非话题又非焦点的中性成分。一种语言如何处理这些 中性成分,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类型学标准。汉语的特点是把中性成分象话题一样前置,而英语中是象自 然焦点一样后置。另外,在把长成分向两端移动时,汉语主要是前移,而英语主要是后移(Lu 1991)。把这 些现象加以概括,可以说汉语的动词前位置是个能容纳各种成分的收容所,而英语的收容所在动词后。从 这个

41、角度来看,与其说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言,还不如说是自然焦点突出的语言。附注*刘丹青、刘海咏、谢天蔚、金立鑫、几位先生曾给初稿提出不少指正意见,谨致谢意。All和“所有”作为形容词,虽然不直接指称事物,但是却对整个名词短语的指称性有直接的影响。 “使所属名词成为高指称性的定语前置于使名词成为低指称性的定语”,或“对名词可别度贡献大的定语前置于贡献小的定语”,这个规律可以看作“可别度领先”原则的“自然延伸”。这一延伸的可别度领先 原则,可以解释人类语言中指别词和指别性形容词(如“如下、以上、下一个”等等)前置于一般形容词的 强烈倾向。规律的“自然延伸”和“自然类”,都是人类认知最重要的方式-类推的表

42、现。“全部”概念和“部分”概念在可别度上的差别,还可以从一个芬兰语的例子中看出:(1) a. Han otti rahaa (部分格)他取走一些钱。b. Han otti rahan (宾格)(-n为单数名词的受事标记)他把钱取走。当用“部分格”(partitive)时,宾语不需要用宾格标记。由此可见,如同定指同宾格标记密切联系一样,“全 部”的意义也同宾格密切联系。一个自然的(或者说无标记的)假设就是部分同低指别性属於同一自然类。显 然,识别某定指的整个集合比确定改集合中的部分个体要容易。因此“全部”因为可别度高而前置。(14)启示我们,大、小单位的关系还可以扩展到数量上。数量越大,可别度越

43、强。特别是一个集 合中成分比例越高时,可别度越大。这在人类语言中也有多方面的表现。Homer composed two epics: (the) one is about the fall of Troy,the other about Ulysses journey.荷马写过两部史诗,一部关于特洛伊的陷落,另一部关于尤里西斯的旅行。A language has three components: (*the) one is sound system.the other two are lexicon and syntax.语言有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语音系统,另外两个是词汇和句法。英语中先出现

44、的二分之一中定冠词the可用可不用(一般在书面文体、英国英语中用的机率比较大),而先出 现的三分之一就不能用定冠词,只好看作不定指名词。其他语言中情况可能不同,如法语中先出现的三分 之一也可以用定冠词,但是不管如何,都是比例越大处理成定指的可能性更大。事物所占比例越大,越容 易识别,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俄语中,可以用七项形态标准来区分形容词和名词。数词“一”完全是个形容词,具有形容词所有 形态特征。“百万”具有所有名词的形态特征。而介於两者之间一些数词既有形容词的形态特征,又有名 词的形态特征。数目越大越象名词,“二”有四项半形容词特征,两项半名词特征。“三”的形容词特征 和名词特征各是三项半

45、。“五”的形容词特征是三项,名词特征有四项。“百”的形容词特征是两项,名 词特征有五项。“千”的形容词特征只有半项,而名词特征有六项半(Comrie 1989: 107-110)。例如说“一 本书”时,在俄语中“一”是形容词而“书”是核心名词。但是说“一千本书”时,在俄语中的结构形式是“一千”是核心名词而“书”反而成了领属性附加语,直译成汉语就是“书的一千”。这也说明数目越 大,说话者就越把数量当作关注的中心而使它成为结构核心。如果说名词比形容词指别性或“有界性” (boundness)大(沈家煊1995)的话,那么俄语的数词也反映了数目越大,指别性越大的特点。最后,需要指出“一”这个数目的特

46、殊性。许多讨论指称性的著作都指出“唯一性”是定指性的一个 重要内容。唯一的实体往往是高度指别性的,如“太阳”“月亮”在许多语言中都需要带定冠词。太阳虽 然只有一个,但不是有多个同类成员组成的集合中的一个成员。因此“唯一性”也就是全部,不能看作是 一般的小数目。“一”往往有“全部”的意义,如“一心一意”和“全心全意”是一个意思。某些语言中疑问名词短语可以带定指标记,也说明了疑问词可以是定指的。 下面是一些例子。kereta yang-besar-itukereta yang-besar-itu-kahkelmarin?买 车哪个-大-那个-焦点标记昨天Awak beli你 你昨天是买了哪一辆大汽

47、车?波斯语didam.看见(第一人称单数)Ki-radidam.看见(第一人称单数)谁-定指宾格标记我看见谁?土耳其语gord看见Hasan kim-igord看见Hasan谁-定指宾格标记Hasan看见谁?波斯语和土耳其语中的宾格标记只用于定指宾语,而疑问宾语要用宾格,可见那两种语言中是把某些疑问 词当作定指成分的。最后,疑问词和其他指别性成分一样,其指别性大小和位置有关。(4) a. What did everyone buy for Max?什么东西每个人都买了给Max ?每个人买了什么东西给Max ?(4a)这个歧义的英语句子有两个解释:大家买了同样的东西或不同的东西,分别相当于汉语译

48、文(4b)和 (4c),区别表现在疑问词的位置不同。“同一个东西”比“不同的东西”当然可别度高,因此作“同一个东 西”解时必须前置。当然,导致汉语疑问词前移的还有一些别的因素。例如,汉语疑问词的提前可能同否定也有关系:(1) a. ?什么人你喜欢?什么人你不喜欢?什么人 你 最喜欢?如同(1c)动词最高级的宾语比较容易提前一样,(1b)中动词否定式的疑问词宾语提前也比(1a)中更自然。 关于这个现象,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否定”是“无须识别”的指称,因此是最容易的指称。否定成分比相 应肯定成分容易前置,在人类语言中似乎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古汉语中否定格式中的代词要前移。相反, 否定成分更容易后置的

49、现象似乎没有发现过。焦点主要分两种:“常规焦点”跟“对比焦点”(张伯江、方梅1996),或“信息焦点(information focus) ”跟“识别性焦点(identificational focus)”(Kiss 1998)。“信息焦点”也可称为“自然焦点”(徐烈 炯、刘丹青1998)。本文只讨论自然焦点。识别焦点往往是可别度较高的成分,有前置倾向。如本文第4节 所说的周遍性成分,具有识别性焦点的特点。同自然焦点不同,识别性焦点往往有前置倾向。这是一个很 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主要参考文献刘丹青1995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体系建设断想,语文研究1995-2刘月华1996 汉语的形

50、容词对定语和状语位置的选择,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Association. Vol 31:2, p.61-72陆丙甫1993核心推导语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陆丙甫1998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中国语文:1998-5: 353-367陆丙甫2001从宾格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当代语言学:2001-4: 253-263陆俭明1987周遍性主语及其他。动词和句型:79-93,语文出版社吕叔湘1979现代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沈家煊1995 “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5: 367-380沈家煊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石毓智、李纳200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