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1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2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3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4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社会保障理论基础社会保障的历史社会保障改革社会保障产生的组织基础与技术基础社会保障的特征社会保障的模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 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社会保障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任何社会中存在的先天病、残障或各种原因导致 的无依无靠者需要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对于市场经济发展有调节作用 内在稳定器、相机抉择、公平和效率二 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2费边主义: 代表人物:肖伯纳、韦伯夫妇主要主张:社会中的贫富收入不宜过

2、分悬殊,贫困不仅是个人事,更是社会的事,因为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部份遭到削弱,势必损害整个有机体的效率,摆脱贫困过上具有人的尊严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必须保证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标准。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3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 主要主张:一个人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收入效用越小,反之收入越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应越大。因此主张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4贝弗里奇的福利国家思想 代表人物:贝弗里奇一是把建设福利国家作为执政目标, 认为福利国家是工业文明和政治民主发展的必然产物, 能够在非暴力革命的民主环境下消除贫困, 改善国民福利; 二是提倡劳资合作, 通

3、过税收和转移支付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以实现社会公平; 三是主张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 由国家提供普遍的高水平的社会福利。这些主张比较系统地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石体现在著名的“贝弗里奇计划”中主要主张:建立社会保险满足居民的进步需求;社会救济满足居民的特殊需求;自愿保险满足较高收入居民的需求。并提出六条原则: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原则;补助必须充分原则;全面和普遍性原则;管理责任统一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5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代表人物:凯恩斯主要主张:造成失业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解决失业、危机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扩大需求,政

4、府可以通过扩大公共福利开支;实行税收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7自由学派有限理性假说第三条道路观念瑞典学派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15世纪末19世纪80年代) 社会成员的互助行为:遣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待艰厄;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周礼. 大司徒 慈善事业:与宗教联系 社会救济:1601年英国济贫法的颁布 1834年新济贫法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15世纪末19世纪80年代)1601年英国济贫法的颁布: 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其建立收容场所;组织穷人学艺;提倡

5、子女和父母的社会责任;从富裕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1834年新济贫法: 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救济不是消极的行动,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措施,由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工作。 1.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2.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3.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席卷全球的社会保障改革1.对社会福利提供给的多元性认识不足,特别是没有充分考虑通过家庭和市场分配的福利,而这两方面一般来说是市民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主要收入来源,因而导致了国家提供的福利项目的急剧膨胀,带来了政府财政危机(参见表1.2)2.把政策重点放在国家如何提供福利及提供什么福利上,对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不够,因而导

6、致了很多福利项目或者治标不治本,或者既没有解决旧问题,反而增添了新问题3.具有浓厚的主观判断色彩或非理论倾向,缺乏一套以严密的实证分析为基础的理论来支撑,尤其是假设社会政策与国家本身的价值中立以及政府的绝对理性,忽视了政府缺陷以及政府寻租行为等问题,带来了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改革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表1.2 部分国家社会福利支出比重及其增长率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福利支出的年增长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1960-19751975-198019831987瑞典33.58.44.02.41.25丹麦29.09.34.42.00.50挪威27.19.55.1-英国

7、24.95.63.33.42.75德国31.56.71.91.83.00美国217.72.93.63.00日本17.59.78.93.22.75资料来源:OECD Economic Outlook, Dec, 1986改革的原因2表1.3 部分国家当前和预计的老龄人口比例1990.0 200020102020 2030 2050中国8.9 10.2 12.0 16.0 21.9 26.1印度6.9 7.5 8.3 10.3 13.1 20.4韩国7.7 10.7 13.9 19.5 25.5 29.8马来西亚5.7 6.5 8.0 11.0 14.5 22.1日本17.3 22.7 29.0

8、31.4 33.0 34.4经合组织(平均)18.6 20.0 23.2 26.9 30.8 31.31.渐进式改革改革缴费办法,增加缴费改革支付办法,减少支出增加社会保障的层次性2.结构性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的思路与措施四 社会保障的模式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原因 19世纪末,严重的贫困问题使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工会和工会运动发展很快。一次大战,由于战争的需要,政府越来越多的干预经济生活。二次世界大战,政府为了团结全民参战,急需一个战后重建的纲领来争取民心。1.工党的主张与政治活动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2.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推动了福利经济制度。3.1929-193

9、3年的经济危机和二战直接推动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制度。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服务、社会救助、医疗保健 社会保险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 工伤保险4.丧葬补贴5.产妇保险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服务、社会救助、医疗保健 社会服务1.老年人服务:政府部门与志愿者提供,上门送餐、洗衣、夜间等2. 儿童服务:政府为托幼与儿童机构提供支持;对儿童帮助和指导3.残疾人服务:特种住房、特别电话电视等,安排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特种教育、组织专门的俱乐部、帮助外出旅行等4.精神病患者:建立训练中心等。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服务、社会救助、医疗保健 社会救

10、助1.凡16岁以上公民,收入来源不足以满足最低生活需求者;失业者在重新找到工作之前;就业者牙科治疗、配眼镜等负不起费用者等;无工作要抚养小孩女性;监禁犯的妻儿;未婚母亲与孩子;无养老金的70岁以上老人、40岁以上盲人与流浪者。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服务、社会救助、医疗保健 、免费教育医疗保健1.公民免费享有(除牙科手术、视力检查和配眼镜处方费,特殊人群免交处方费)一切免费教育初等与中等享有,包括学费、用具、交通等,特殊学校有免费午餐,公立学校有教育基金。高等教育有政府津贴,义务教育后没有进行高等教育的人继续享有免费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险型): 代表国:

11、德国资金来源:三方负担给付方式:与缴费相关(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覆盖范围:主要是就业者,其他人给予有限保障基金筹集方式:现收现付管理方式:国家立法和社会自治管理相结合 私人年金:不发达德国的社会保障基本组成部分:社会保险与社会照顾1. 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法定养老保险、专门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强制性、缴费(补贴、救济、短工补贴、坏天气补贴、就业培训与求职费、差旅与国外工作的返家费等)、与促进就业结合 工伤保险:强制,包括范围广泛、职业联合会、实行自治管理 医疗保险:强制双方缴费,社会一致。包括:医疗补助、丧葬费、生育补助、家庭补助 护理保险:分宅护理与住院护理:跟从医疗保险原则德国的社会

12、保障基本组成部分:社会保险与社会照顾2.社会照顾: 母亲保护和儿童补贴 住房补贴 社会救济: (1)衣食住行 (2)培训、健康、孕产妇、残疾人、盲人教育、家庭主妇因病不能料理家务、无家可归者、流浪者、罪犯、老人、居住在国外的德国人等两者模式比较1)从社会保障的目标看,德模式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资金自主,保障正当的最低收入。英国模式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维持国民的最低生活保障。2)从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看,德模式以私人机构为主,社会保险机构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实行自治管理;英国模式则由政府机构来管理,属于公共管理范畴。两者模式比较3)从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看,德国模式主要覆

13、盖于进入劳动就业领域的就业者,缴费劳动者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保险待遇,如在养老免除上,德国养老保险金的计划原则之一就是维持基本生活标准,也就是说,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水平,要使其能够保证职业生涯中已形成的生活标准继续维持下去,而且也使退休人员及时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英国模式则覆盖于全体居民,实行普遍和强制性原则,在全居民均一标准的情况下,其保险水平相对较低。两者模式比较24)从社会保险金的给付来看,德国模式规定给付与投保人的收入所得相关,且需经过资产调查,以帮助低收入者和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的基本生活。如在养老金的计发上,要与工资、激费持钩,即缴纳养老保险费及以后支付的养老金高低原则上依据投

14、保人的工资而定。英国模式则实行均等给付的原则,而且不需要经资产调查。两者模式比较25)从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来看,德国模式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雇主和雇员的缴费,社会保险金只有依法缴纳保险费后才可享受,体现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英国模式则来源于政府基金和国家税收,属于全民福利的性质,为境内的全体居民提供,如关于普遍年金(universal pension)的享受,规定只要达到一定年龄且居住在该国的国民均可领取,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2国家保险型: 代表国:前苏联、朝鲜主要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社会公平为目的。覆盖范围:全体国民待遇水平:与劳动贡献挂钩储蓄保险型: 代表国:新加坡、智利资金来源:个人

15、缴费或者个人和企业共同缴费。特点:强调自我保障。优点:避免“福利病”,具有激励作用。缺点:保障水平参差不齐、公平性较差不同类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公平性 保障范围、待遇、过程社会化 制度的开放性;筹资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和监督社会化福利性法制规范性刚性四 社会保障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组织基础组织基础:互助组织 产生于17世纪末,产业工人抵御风险创立的基金会组织。 e.g.19世纪英国友谊社、工会俱乐部 我国1937年上海人力车夫组织经验: 1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方式 2.创造了多种管理形式:行业组成的互助会、地区组成 的互助会、职业组成的互助会、项目组成的互助会。 3. 互助组织的互助项目,

16、疾病、失业、老年、工伤等为 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4.以缴费为特征,为社会保险的三方负担机制提供了据15世纪海上保险 17世纪火险 18世纪寿险技术基础:商业保险(精算技术)社会保障制度的技术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组织基础和技术基础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目的不同作用和对象不同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不同管理体制不同保障水平不同立法范畴不同六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53年重大修改,此后相继完善。 待遇项目: 筹资机制: 统筹机制:69年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 管理机构取消 企业直接支付劳动保险基金支付负伤待遇1.因公负伤:全部诊疗费、药费

17、、住院费、住院时的膳费与路费、全额工资非因公负伤(连续六个月以上):救济费残废待遇1.因公负伤致残:抚恤费或补助费2.因病或非因公致残:救济费疾病待遇1.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普通药费2.病伤假期工资(医疗期连续6个月以内)1.本人负担贵重药费、住院膳食及就医路费有困难:酌情补助 2.疾病救济费(医疗期连续6个月以上)死亡待遇丧葬费(仅限因公死亡)1.抚恤费(因公死亡和因公全残后死亡)2.丧葬补助费和救济费(因病或非因公死亡及全残后死亡)养老待遇照发工资(已符合推行养老条件但仍被企业留用,1958年取消)1.退休养老补助 2.在职养老补助费(1958年取消)生育待遇1.产假工资 2检查费等生

18、育补助费供养亲属待遇1.免费诊疗,并负担一半手术费好普通药费 2.丧葬费(因公死亡和因公全残后死亡)1.抚恤费或救济费 2.丧葬补助费 3.生育补助费劳动保险的筹资机制工资总额的3%劳动保险总基金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三个月起 70%劳动保险基金基层工会头两个月30%劳动保险的统筹机制劳动保险基金劳动保险总基金劳动保险调剂金中华全国总工会省、市产业工会基层工会余额调剂调剂余额每年每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恢复 1978年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104号文件)特征 福利实物化 待遇平均化 配置命令化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背景1986年前后拍板合同制工人预演93-94方案“85”后实施97、98、99后五大险种齐全改革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 ;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199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