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昆山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模拟题_第1页
苏州昆山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模拟题_第2页
苏州昆山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模拟题_第3页
苏州昆山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模拟题_第4页
苏州昆山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模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 苏州昆山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模拟题一、单选题1浅海中海藻、节肢动物、牡蛎、鱼类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一起构成()。 A种群B群落C生态因子D生态系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别。属于群落概念的直接考查。群落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生物的总和。故本题选择B选项。2关于试管婴儿技术,叙述正确的是( )。A.试管婴儿技术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有性生殖B.试管婴儿技术利用了体外受精、转基因和胚胎移植等技术C.女性切除输卵管后,夫妻无法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实现他们的生育愿望D.丈夫色觉正常,妻子患红绿色盲,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可生下色觉正常的男孩 答

2、案:A解析:知识点:试管婴儿技术相关知识。试管婴儿技术的生物学原理是有性生殖,A项正确。B项:试管婴儿技术没有利用转基因技术,B项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女性切除输卵管后仍可以在卵巢采集卵细胞,可以通过试管婴儿完成他们的生育愿望,C项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父亲正常,母亲患红绿色育,因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后代若为男孩,则一定患红绿色盲,D项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3制作果酒、果醋和泡菜三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A.菌种为异养原核生物B.将原料灭菌后再发酵C.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D.发酵液最终呈现酸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相关知识。发酵液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都会

3、变为酸性,故D项正确。A项:制作果酒用的是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醋利用的醋酸茵是异养需氧型,泡菜是利用乳酸菌,异养厌氧型,酵母菌是真菌,A项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时不能对原料进行灭菌,否则菌种也会死亡,如野生型酵母菌是存在于葡萄皮上的,B项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醋酸菌一定需要氧气,C项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4与米酒、酸奶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前要对原料进行灭菌处理B.制作过程中微生物都要分解有机物C.制作过程中微生物都进行无氧呼吸D.使用的菌种分别为酵母菌、醋酸杆菌、乳酸菌 答案:B解析:知识点: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乳的制作菌种

4、是毛霉茵,毛霉菌是异养型,消耗有机物。B项正确。A项:腐乳制作前不需要对原料进行灭菌,腐乳的制作就是利用豆腐坯上培养的多种微生物分泌的相关酶的作用,A项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腐乳制作中的菌种主要是毛霉,异养需氧型,需要氧气,C项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米酒制作的菌种是霉菌和酵母菌,酸奶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腐乳的制作菌种是毛霉菌,D项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5PCR技术是一种特异扩增基因片段的技术,其技术的关键点在于使用了一种耐高温的酶。这种酶是( )。 A.DNA连接酶B.解链酶C.引物酶D.DNA聚合酶 答案:D解析:PCR是一种体外快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PCR的每个循环

5、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三个不同的事件。变性:加热使模板DNA在高温(94左右)下双链间的氢键断裂而形成两条单链;退火:使温度降至5060,DNA模板链与引物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延伸:溶液反应温度升至72,耐热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在引物的引导下,利用反应混合物中的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按53方向复制出互补子链。 6水稻患“恶苗病”后,会出现疯长,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结实率降低。引起此现象的物质是( )。A.乙烯B.赤霉素C.生长素D.细胞分裂素 答案:B解析:知识点: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

6、发育。“恶苗病”的出现可能与赤霉菌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B选项正确。A项: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不会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植株的生长,不会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不会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7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估算某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B.估算某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C.若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数量,调查期间标志物脱落则实际调查数据会偏小D.用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

7、富度 答案:D解析:用样方法估算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样方越多实验结果越准确,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A项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而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通过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B项错误,D项正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项错误。 8下列可以看做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A.喝牛奶进入胃中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C.口服抗菌药物D.肌肉注射青霉素 答案:D解析:内环境指组织细

8、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药物注射进肌肉中,进入的是组织液。A、B、C三项所述均不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故选D。 9在“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节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带领本班学生去当地的中心医院检验科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机选取了一些化验单,向医生请教如何看懂化验单。之后医生又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先进的检验设备并向学生讲解了各种化验知识。教师的这种做法所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 A.提高生物科学素养B.面向全体学生C.倡导探究性学习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答案:D解析: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普通高中生

9、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中应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本题材料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相关知识以后,带学生去医院进行参观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体现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 10下图中,均为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和顶端的琼脂块上曾放过胚芽鞘尖端,的顶端是普通琼脂块,能直立生长和弯曲生长的依次是( )A.B.C.D. 答案:B解析:胚芽鞘均无尖端,自身均不能产生生长素,且的顶端放的是普通琼脂块,不含生长素,故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和的

10、尖端都被去掉,且顶端放置的琼脂块中都含有生长素,顶端的琼脂块与整个胚芽鞘横切面接触,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均匀传递到下部,故直立生长;中的琼脂块只与胚芽鞘的一侧接触,导致生长素在胚芽鞘的下部分布不均匀,故向左弯曲生长。 11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一节内容时,不适合的方法是( )。A.模型建构B.实验探究C.合作学习D.自主阅读 答案:B解析:知识点:教学策略相关知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在高中生物实验条件下,无法运用实验探究来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故本题选择B选项。 12在“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泡沫板等制作细胞核模型,该模型属于(

11、)。 A概念模型B数学模型C物理模型D化学模型 答案:C解析: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反映认识对象的形态结构或三维结构,这类实物或图画即为物理模型。本题选C。 1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不会随催化反应而减少BpH或温度会改变酶的活性C酶可以提高反应物的活化能D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有机物 答案:C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作用是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具有催化作用,酶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数量均不变。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pH或温度会改变酶的活性。故本题选择C选项。14据报道,用一种被称作“瘦素穿肠蛋白”的药物治疗肥胖时,可口服使用,这样就减轻了肥

12、胖症患者肌肉注射的痛苦。该药物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最可能是( )。 A.易化扩散B.胞吞C.主动运输D.渗透作用 答案:B解析:该药物属于大分子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吞作用被吸收。其他三种方式都属于小分子物质或者离子的吸收方式,不适用于该药物。若该药物以这三种方式被吸收,则蛋白质的结构会被破坏,药物的疗效也就消失了。 15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分析典型案例,结合自己对基因突变的了解,分组讨论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同时要求每个小组邀请一位听课教师参与讨论,这种做法( )。 A.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B.使用了更多的课程资源C.会导致对学习指导的混乱 D.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

13、权利 答案:B解析:题中教师的做法使用了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等多种课程资源,所以本题选B。 16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转移至不同浓度(I, ,)的三种盐溶液中,结果如下图所示。这三种溶液的浓度关系是( )。A.IB.IC.ID.I 答案:B解析:知识点:对物质跨膜实例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理解。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低时,细胞吸水膨胀:反之,则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细胞质的浓度相同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I。 17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现在()。A.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B.磷脂分子是流动的,蛋白质分子是不流动的C.磷脂分子不流动,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D.磷脂分子和

14、蛋白质分子都是不流动的,流动性由抗原决定簇决定答案:A解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18下列关于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课程标准是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其要求比教学大纲更高B.教师应严格按课程标准的规定实施教学,不必考虑更高的教学要求C.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侧重于知识方面的要求D.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且对学习成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

15、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主要描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且对学习成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D项正确。A项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在要求上无高低之分。错误。1910粒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干物质和呼吸速率的变化过程如图2,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水稻种子在胚乳中积累有机物B种子成熟早期的代谢比较旺盛C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积累D种子成熟后期的干物质合成速率比较快 答案:D解析:水稻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A正确。由图可知,开花后20天前,呼吸速率增强,代谢比较旺盛,B正确。呼吸速率下降,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干物质的积

16、累,C正确。由图可知,在开花后35天后,干物质合成量趋于平缓,种子成熟后期干物质合成速率逐渐降低。故选D。 20在讲解完“种群的特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性学习。下列不属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的是()。 A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B学习内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C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D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答案:B解析: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有: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学习主体的全员性和互动性。B选项中的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21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

17、射B下丘脑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的平衡,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D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答案:C解析: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两者在调节血糖平衡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C错误。其他叙述均正确,故选C。 22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用刚果红染色法C.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可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D.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样品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高 答案:D解析: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样品时,由于多个菌落通常会重叠在一起,影响人工

18、观察统计,因此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D项错误。A、B、C项说法正确。 23下面能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 食用的糖醋蒜细胞蚕豆叶的表皮细胞 植物的根毛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 ABCD 答案:D解析:成熟的植物活细胞处于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液泡中的水外流,导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为质壁分离。细胞自身条件需要有大液泡和细胞壁,蚕豆叶的表皮细胞和植物的根毛细胞具备这些条件,故能发生质壁分离。食用的糖醋蒜细胞、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为死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液泡和细胞壁,根尖分生区无大液泡,都无法发生质壁分离。故选D。24在“细胞核是遗

19、传信息的库”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互联网上搜索到部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这利用的课程资源是()。 A教师资源B教材资源C学生资源D网络资源 答案:D25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健康的成人体内,每天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B细胞凋亡受环境影响大。机体难以控制C老年人头发变白和白化病都是由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D胚胎发育期生物体的细胞衰老总与机体衰老同步进行 请根据下列有氧呼吸一节内容,回答问题,完成相应的教学设计(部分)。有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必须有氧的参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的某

20、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嵴,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嵴的周围充满了液体的基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很多种与有氧呼吸的有关的酶一般地说,线粒体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但是,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往往可以定向地运动到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肌细胞内的肌质体就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肌质体显然有利于对肌细胞的能量供应。概括的说,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氧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同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对比,有氧呼吸具有不同的特点。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状态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的,这些能量

21、有相当一部分将存在ATP中。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应用有氧呼吸原理的例子。(1)设计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12分)(2)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以及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的时机。(18分) 解析:(1)知识与技能: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识记有氧呼吸的场所;26下列评价方式,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的是( )。 A.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B.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采用相同的评价策略C.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只能运用纸笔测验D.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答案:A解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评价建议包括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

22、录卡;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善于利用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7下图是草履虫的存活数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属于自变量的是( )。A.温度B.活草履虫的数量C.温度和草履虫的存活率D.温度和草履虫的数量 答案:A解析: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草履虫存活数量和温度的关系中,温度是自变量,草履虫存活数量是因变量。故选A项。 28初级生产量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

23、的积累量。下图显示了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初级生产量和呼吸量的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呼吸量是指群落中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呼吸作用的总量B.群落演替至成熟阶段时,初级生产量与呼吸量大致相等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生物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最大并保持稳定D.将采伐输出量控制在当年增加的生物量以内,可保持原有演替方向 答案:A解析:知识点:群落演替过程中初级生产量和呼吸量的变化,呼吸量是指群落中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的总量,A项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B项:据图分析,群落演替至成熟阶段时初级生产量与呼吸量大致相等,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生物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

24、最大并保持稳定,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每年的采伐输出量控制在当年增加的生物量以内,可保持原有演替方向,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29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丙酮酸的场所是()。 A内质网B线粒体C核糖体D细胞质基质 答案:D解析:细胞有氧呼吸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反应场所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完成。故本题选择D选项。 二、问答题30材料:教学内容:酶的发现和高效性。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教师活动:分组实验比较Fe3+与肝脏研磨液对过氧化氢的作用。启发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得出肝脏研磨液中存在某种物质其催化效率比Fe3+高,从而引出酶的

25、存在及特性。学生活动:人人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由此而推测酶与一般的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相同、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前后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能得出实验结论:酶具有高效性。问题:(1)上述材料中的教师教学使用了哪种教学策略 试对其进行评析。(10分)(2)结合以上材料说说这种教学策略的特征有哪些 (10分) 解析:(1)上述材料中的教师使用了探究学习的教学策。材料中教师使用这种教学策使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对酶的存在理解自然。由于问题的提出是层层递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

26、特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2)探究学习教学策的特征有: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自然地获得知识。为了研究丽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31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

27、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思考与讨论: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都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都是疏水的。请运用相

28、关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为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2)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20分)。 解析:(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细胞膜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体验科学探索的严谨性。(2)教学过程:复习导人引入兴趣:师:大家上节课做实验都非常认真,实验结果也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做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想一下,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 生:因为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弹性师: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生物膜

29、为什么具有以上的特性,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 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生物膜中有一些分子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进入探索生物膜结构历史博物馆,讲授新课)师:大家讨论非常热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参观生物膜的结构历史博物馆来验证刚刚所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否符合现实。(随着历史的步伐走,教师带学生走进了博物馆1号。)【博物馆展区1号欧文顿实验】展板1内容:1895年,欧文顿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问题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2:

30、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根据现象的推理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的 首先由负责的小组,向大家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内容,接着再按照问题1、2的顺序想通问题,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在一旁指导。再到博物馆展区2号时,教师:既然我们是根据现象作出假设,接下来就是对假设进行验证。【博物馆展区2号红细胞膜的提取实验】展板2内容: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问题1: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问题2:请家回忆一下以前提出动物细胞膜的实验。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细胞来进行分析膜的成分 方法与前面的一样。学生参

31、观完展区2后教师:现在我们知道红细胞膜的组成,但其这些物质到底是怎么在膜上排列还是不清楚我的科学探究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让我们到下一个展区参观。【博物馆展区3号高特和伦德实验】展板3内容: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高特和伦德做了丙酮提取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提取出的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问题1: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提示:生物膜中的脂质,后来确定为磷脂(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指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现在请大家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

32、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方法与前面一样)参观完展区3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从上面的三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是通过“提出假设”后进行实验验证的。但提出假设不是随便猜想的,而是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的,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答案合理即可) 三、简答题32ABL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若发生图8中甲图所示的现象会导致白血病。ABL基因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又会导致甲种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用D、d表示),其临床表现为先天性心脉动能障碍或骨髓发育异常。图8中乙图为该遗传病的基因图。问题:(1)据甲图判断,导致白血病的变异类型是_

33、。(3分)A易位B交叉互换C缺失D突变(2)乙图中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呈_(填“显性”或“隐性”),5号和6号如果再生一个孩子,为了降低生出患者的概率,应做_。(6分)A遗传咨询B染色体分析CB超D基因检测(3)为了筛选致病基因,对乙图中个体进行基因测序,一定会出现两种碱基序列的是_,原因是_。(6分) 答案:解析:(1)A(2)显性;D(3)5号和6号;基因D和d有不同的碱基序列,5号和6号的基因型是杂合子,同时含有基因D和d(1)由甲图可以看出,该变异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易位。(2)5号和6号均患病,而7号不患病,“有中生无为显性”,因此甲病为显性遗传病。又因为5号患病而7号不患病,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无法通过遗传咨询和染色体分析来避免,所生男孩和女孩得病概率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