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类_第1页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类_第2页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类_第3页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类_第4页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按传输机理的不同,可分为电磁感应式、电磁谐振式、电磁辐射式、 激光方式、电场耦合式及超声波方式等;按电磁场距离场源的远近,可分为近场耦合式和远 场辐射式。其中,电磁感应式、电磁谐振式和电场耦合式为近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电磁 辐射式和激光方式则为远场辐射式无线电能传输。电磁感应式和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利用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将电能耦合 到接收线圈,从而实现对负载的无线电能传输。其中,电磁感应耦式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传 输功率较大,在较短的传输距离内传输效率较高,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传输效率迅速变小; 电磁谐振式是磁感应耦合式的一种特例,通过发射接收线

2、圈的磁耦合谐振实现高效非辐射能 量传输,传输距离比磁感应式要大,属于中等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电磁辐射式和激光式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利用电磁场远场辐射效应在自由空间进行电能传输,电磁辐射式无线电能 传输技术传输距离较远,传输过程中的大气损耗较小,但微波发散角大,功率密度低;而激 光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定向性好、能量密度高等特点,但定向精度要求高,目前技术仍 不够成熟。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研究较多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根据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分为两大 类共四种方式,即分为辐射式和非辐射式,其中辐射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分为激光式无线电 能传输技术、电磁辐射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非辐射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分为电磁

3、谐振式无 线传输技术和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激光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和电磁辐射式无线电 能传输技术可用于远距离电能传输;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适于中等距离电能传输; 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用于近距离电能传输。表1-2是以上四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和传统供电技术特点的比较。表1-2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和传统供电技术的比较供电方式 传统供电无线电能传输特点导线连接辐射式非辐射式激光式电磁辐射式电磁谐振式电磁感应式类型移动接触激光电磁波紧耦合松耦合紧耦合松耦合基本理论电路光的传导波的传导电场交流电路分布式的电场电力电子磁路交流电路分布式的磁场电力电子典型技术导线连接激光-电能转换天线波的引导装

4、置电容容性能量传输变压器 感性能量传输工作频率工频常用波长约为800 nm常采用S、C波段几 MHz几十 MHz几十kHz几百kHz工作原理导线导电采用激光进行无线能量传输将电能转换为微波,通过空间传播到接收端通过线圈之间的磁耦合谐振作用利用可分离变压器的感应耦合作用相对传输距离理论上无限长几十m几 km几百m几 km几 cm m几 mm m优点技术成熟,原理简单,传输距离 远发散角较小,定 向性好,能量集 中,会聚性好, 发射接收口径小,能量损耗低传输精度高,传输距离远,传输过程中大气损耗低效率高,中等传输距离,电磁辐射小,受谐振频率外的电磁干扰小原理简单,容易实现,传 输功率大,近距离传输

5、效 率高,可达99%缺点传输损耗大,成本高,架设传输导线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在大气层内的 传输损耗相对较大,传输距离 相对要短,技术 不够成熟发射接收天线设计 要求高,能量定向 传输,传输效率不 高,能量利用效率 低,接收的功率信 号较小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发 射接收天线要求谐振频 率相同,容易出现误差, 传输功率仍不高,效率 偏低漏磁损耗大,传输距离 短,传输效率随传输距离 的增大迅速减小,对原副 边铁心的形状和对齐方 式要求高,横向偏移容差小应用场合能架设导线的所有场合特殊军用设备,小型飞机,空间 电梯用于空间太阳能电站,高空飞行器,无人机供电,卫星供电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医疗电子设备交通运输

6、,冶金矿山,水下作业,生物医学1.3.1激光式无线电能传输激光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结构原理如图1-4所示。激光方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组成 部分主要包括激光发射部分、激光传输部分和激光-电能转换部分。其中,激光发射部分由 激光驱动器和激光器组成,激光传输部分由光学发射天线、光学接收天线和传输控制模块组 成,激光-电能转换部分由光电转换器和整流稳压器组成。激光方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工作原 理是,激光发射模块发出特定波长的激光,激光束通过光学发射天线进行集中、准直整形处 理后发射,并通过自由空间到达接收端,且经过光学接收天线接收聚焦到光电转换模块上完 成激光-电能的转换。传输控制模块控制激光光束发射方向

7、,使光束与光伏电池板正入射, 实现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图1图1-4激光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结构原理图图1-4所示激光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总传输效率为:(1-1)叩=叩叩叩叩(1-1)e-o t r o-e式中:妇激光器的电-光转换效率;光学发射的透射效率;气接收天线的透射效率;。-e光电转换器的光-电转换效率。因此,为提高系统的总体传输效率,需选用高效可靠的器件,并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从而实现系统的最大传输效率。激光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有待研究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激光器的温度控制、激光光束准 直技术、激光-电能转换效率的提高,以及光学接收天线的设计等。通过相关的应用试验可 以看出,该技术在空间无

8、线能量传输和高空飞行器或无 人飞机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3.2电磁辐射式无线电能传输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来说,能量传递的效率是最重要的。因此,方向性强、能量集中的 激光与具有类似性质的微波束是实验优先选择的途径。但激光光束在空间传输易受到空气和 尘埃的散射,非线性效应明显,且输出功率小,因此,微波传输能量成为首选。微波是指那些频率在3003000 MHz之间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在1 m1 mm之间。电磁 波俗称无线电波,它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正是由于它的发现,才奠定了广播、电视 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电磁波不仅能传输信号,它也能传输电能。美国一家Power Cast 开发了这项技术,可为

9、各种电子产品充电或供电,包括耗电量相对较低的电子产品,诸如手 机、MP3随身听、温度传感器、助听器,甚至汽车零部件和医疗仪器。整个系统基本上包 含了两个部件,称为Power Caster的发射器模块和称为Powerharvester的接收器模块,前者 可插入在插座上,后者则嵌入在电子产品上。发送器发射安全的低频电磁波,接收器接收发 射频率的电磁波,据称约有70%的电磁信号能量转换为直流电能。该项技术之所以会得到 多家厂商的青睐,原因在于它独特的电磁波接收装置,能够根据不同的负载、电场强度来作 调整,以维持稳定的直流电压。电磁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直接利用了电磁波能量可以通过天线发送和接收的原理,例

10、如 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就是利用微波转换装置把直流电转变为微波,然后由天线发射出去; 大功率的电磁射束通过自由空间后被接收天线收集,经过微波整流器后重新转变为直流电。 它的实质就是用微波束来代替输电导线,通过自由空间把电能从一处输送到另一处。该技术 可以实现极高功率的无线传输,但是在能量传输过程中,发射器必须对准接收器,能量传输 受方向限制,并且不能绕过或穿过障碍物,微波在空气中的损耗也大,效率低,对人体和其 他生物都有严重伤害,所以该技术一般应用于特殊场合,如低轨道军用卫星、天基定向能武 器、微波飞机、卫星太阳能电站等许多新的、意义重大的科技领域,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因为电磁波的频率越高,

11、能量就越集中,方向性也越强。微波传输能量就是将微波聚焦 后定向发射出去,在接收端通过整流天线(rectenna)把接收到的微波能量转化为直流电能。作为一种点对点的能量传输方式,微波能量传输具有以下特点:以光速传输能量;能量传输方向可迅速变换;在真空中传递能量无损耗;波长较长时在大气中能量传递损耗很小;能量传输不受地球引力差的影响;工作在微波波段,换能器可以很轻便。20世纪60年代,William C向世人展示了电磁波传输电能示意图,如图1-5所示,该电 磁波传输系统包括微波源、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和整流器等几部分,其中最关键的是把微波 或激光束的能量转变为直流电的整流器。微波源是可供无线输电技术

12、选用的电磁波发生器, 电磁波源内有磁控管,在2.45 GHz频段输出5200 W的功率,在厘米波段,理想磁控管和 放大管的效率分别为90 %和80 %,而理论上效率最高的磁旋束管放大器可达到100 %,放 大系数无限大;在毫米波段,回旋管的实际效率已达到40 %;在光波波段,阳光直射时激 光器的效率约20 %。微波源输出的能量通过同轴电缆连接到适配器上,亚铁酸盐的循环器 连接在波导管上,使波导管和发射天线相匹配。发射天线包含8个部分,每个部分上都有8 个缝隙。这64个缝隙均匀的向外发射电磁波。这种开孔的波导天线很适合用于无线电能传 输,因为它有高达95 %的孔径效率和很高的能量捕捉能力。硅控整

13、流二极管天线用来收集微波并把它转换成直流电,在展示的电磁波输能系统中该接收天线拥有25 %的收集和转换 效率,这种天线在2. 45 GHz测试时曾经达到甚至超过90 %的效率。传输距离比较远之后, 增强天线的方向性和效率会十分困难。图1-5电磁辐射式无线供电模型对电磁辐射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定量分析时,效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图1-5 所示电磁辐射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总传输效率为:(1-2)式中:ng微波功率源的转换效率;nt微波发射天线的透射效率;ns微波在自由空间中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传输效率;nr一微波接收天线的接收效率;nd为整流电路的整流转换效率。式(1-2)中,微波发射/接收天线

14、的效率久、nr取决于天线的优化设计,即发射7接收天线 的口径场分布设计;而微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输效率可达100%。用D代表微波在自由空间传输的距离,4、4分别代表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面积 表示工作波长,则微波在自由空间的传输效率n是参数T的函数,T的函数表达式为: = A-A-fD-1。图1-6所示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假设发射天线的口径场分布为高y人2人2 k人/斯型。从曲线可以得出这样个结论,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由% * 决定。故距离D增大的效应可由At、Ar的增加或久的减小来补偿。微波传输能量的总效率从曲线可以得出这样等于直流到微波、微波传输和接收整流三部分效率之积。以4

15、图1-6自由空间微波传输效率和T的关系表1-3给出了微波输能总效率的分布。由表1-3可以看出,当前微波传输能量的效率还 不高,但是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表1-3微波输能总效率和各部分的效率当前值/%改进值/%预期值/%微波发生器的效率76.78590发生器至接收天线口径之间的传输效率949495接收整流效率947590总效率396077早在1968年,美国航天工程师Peter Glaser就已经更进一步,提出了空间太阳能发电(SSP,Space Solar Power)的概念。他设想在大气层外通过卫星收集太阳能发电,然后通过微 波将能量无线传输回地面,并且重新转化成电能供人使用。这一设想,不是在

16、仅数十千米的距离上用微波传递能量,而是要把能量在三万多千米之外,从太空精确地射向地面接收站。加拿大科学家正计划制造一架无人飞机,飞行高度33 km,可以在空中连续飞行几个月。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架可以真正投入使用的远程无线供电飞机,本身不携带燃料,而是从地 面的微波站中获取能量。在这架无人机起飞之后,地面的高功率发射机通过天线将发射机所产生的微波能量汇聚成能量集中的窄波束,然后将其射向高空飞行的微波飞机。微波飞机通 过微波接收天线接收能量,转换成直流电,再由直流电动机带动飞机的螺旋桨旋转。因为无 需携带燃料和发动机,这种飞机的有效载荷将会大大提升。美国的Power Cast开发的电磁辐射式无线供

17、电技术,可为各种电子产品充电或供电,包 括耗电量相对较低的电子产品,诸如手机、MP3、温度传感器、助听器,甚至汽车零部件和 医疗仪器。整个系统基本上包含了两个部件,发送器发射安全的低频电磁波,接收器接收发 射频率的电磁波,据称约有70 %的电磁信号能量转换为直流电能。尽管电磁辐射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主要集 中在空间无线能量传输和高空飞行器和无人机功能等应用领域。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电磁辐射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较多的主要包括微波整流天线、微波发 射天线以及微波功率源,其中微波发射天线和微波功率源已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是整流天 线技术、发射天线极化的方向控制与

18、跟踪,系统各部件的有机结合,以及如何提高整体转换 效率仍有待研究。1.3.3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谐振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能量传输方式,它的基本原理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 可以高效地传输能量,而对不同振动频率的物体几乎没有影响。根据谐振的特性,能量传输 是在一个谐振系统内部进行,对谐振系统以外的物体没有影响。如图1-7所示为电磁谐振式无线供电模型,A是一个半径为25 cm的单匝铜环,它是激 励电路的一部分,输出频率为9.9 MHz的正弦波。S和D是自谐振线圈。B是连接到负载(灯 泡)的单匝导线环。不同的k代表箭头表示的对象之间的直接耦合。调整线圈D和A之间的 角度,保证它们之间的直接耦合等

19、于零。线圈S和D同轴排列。线圈B和A以及B和S的 直接耦合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线圈调校成一个谐振系统,当发送端的振荡磁场频率和接收端的固 有频率相同时,接收端就产生谐振,从而实现能量最大效率地传输。灯泡灯泡图1-7电磁谐振式无线供电模型图1-8是LC谐振耦合模型示意图。谐振电路总阻抗最大,因而电路总电流变得最小, 但对每一支路而言,其电流都可能比总电流大得多。谐振时流过并联补偿电容的电流注入或吸收了初级绕组中电流的无功分量,从而降低了对供电系统的电流要求。#花图1-8谐振耦合电路如果不考虑周围空间的结构,并且在干涉损耗和散失在周围环境中的损耗很低时,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

20、以在接近全方向的状态下实现并达到很高的效率。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借助耦合模理论加以描述。当初级端和次级端谐振时,传输的功率最佳。如果从能量在系统内的衰减程度来计算传输效率,那么此时的效率n可表示为:-W -#花图1-8谐振耦合电路如果不考虑周围空间的结构,并且在干涉损耗和散失在周围环境中的损耗很低时,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在接近全方向的状态下实现并达到很高的效率。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借助耦合模理论加以描述。当初级端和次级端谐振时,传输的功率最佳。如果从能量在系统内的衰减程度来计算传输效率,那么此时的效率n可表示为:-W - -人(1+ -W.D式中:rs源的衰减率;

21、rD被驱动装置的衰减率;rw一无负载装置时的附加项;k一初、次级绕组之间的耦合系数。-由式(1-3)可见,当-WD1 k 2 j1+时,n(1-3)具有最大值,且传输效率高的关键是:k 2-D-S 1。麻省理工学院(MIT)以Marin Soljacic为首的研究团队首次演示了灯泡的电磁谐振式无 线供电技术,他们从6英尺的距离成功地点亮了一个60 W灯泡,如图1-9所示。演示装置 包括直径为3英尺的匹配铜线圈,以及与电源相连的传输线圈。接收线圈在非辐射性磁场内部发生谐振,并以相同的频率振荡,然后有效地利用磁感应来点亮灯泡。他们还发现,即使 两个谐振线圈间有障碍物存在时,也能让灯泡继续发光。(a

22、) MIT无线电能传输实验系统(b)系统结构示意图图1-9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如果线圈的谐振频率是利用线圈自身的电感和高频杂散电容所形成的线圈自谐振频率, 虽然谐振频率高达MHz,但是系统稳定性和可控性很不理想,系统的传输效率对频率的选 择性较高,如图1-10所示,尤其当系统的工作频率偏离线圈的谐振频率时,整个系统的传输效率会急剧的下降。图1-10传输效率随频率的变化这项称为WITricity的无线供电技术,关键在于非辐射性磁耦合的使用,两个相同频率 的谐振物体产生很强的相互耦合。MIT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发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无线供电 方法一一非辐射电磁能谐振隧道效应。例如在微波波段,一个号

23、角波导产生一个衰减 (Evanescent)电磁波,倘若接收波导支持相应效率的电磁波模式,即衰减场传播波模式,能 量就从一个媒体以隧道方式传输至另一个媒体。换句话说,衰减波耦合是隧道效应在电磁场 中的具体体现。在本质上,这个过程与量子隧道效应相同,只是电磁波替代了量子力学中的 波函数。这个方法也称为共振感应耦合,以区别于普通电磁感应耦合,它使用单层线圈,两 端放置一个平板电容器,共同组成谐振回路,减少能量的浪费。MIT的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出了同时实现以下两种设想的系统:1)利用高Q值 (5002500)的谐振技术;2)积极利用不向远处传播的“磁近场”:在发射源附近,有一个近 区场,其中磁场

24、能量在发射源周围空间及发射源线圈内部之间周期性地来回流动,不向外发 射(如附近无谐振接收装置),也称为感应场。MIT的研究人员一反常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近场,并开发出了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开发这种系统,需要在线圈的形状以及特定振动模式的激发方面下功夫。这是一种基于电磁 感应的能量传输,实际上融合了谐振技术,与电磁感应完全不同。其实,MIT的电力传输 系统“可以发出强度与贯穿线圈内部的磁通量变化幅度成正比的电动势”,传输的电力远远 超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使用基于电磁感应的非接触电力传输时,利用圈数为数百的线圈 并且缠绕紧密,才能勉强在数mm的距离上得到超过60 %的传输效率。而MIT的系统在

25、进行2 m传输时效率约为40 %。距离为1 m时更是实现了令人震惊约90 %的高效率。 作为发射接收的线圈也只是缠绕的5圈粗铜线。可见,与电磁感应不同,该技术并不单纯 依靠磁通量强度取胜。MIT的科学家们对无线电能传输理论的研究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结论:1)可行性。通常情况下,电磁辐射具有发散性,相隔较远的接收器只能接收到发射能 量的极小一部分。而当接收天线的固有频率与发射端的电磁场频率一致时,就会产生共振, 此时磁场耦合强度明显增强,无线电力的传输效率大幅度提高。MIT的实验表明,当收发 双方相隔2 m时,传输60 W功率的辐射损失仅为5 W。因此,在几米内“中程”(相较于“近 程”和“远程”

26、而言)传输电力是可行的。2)安全性。从电磁理论而方,人体作为非磁性物体,暴露在强磁场环境中不会有任何 风险。医院对病人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磁场强度高达B1T也不会伤害人体。相比之下, 共振状态下磁场强度处于B10-4 T数量级,仅相当于地磁场的强度,因此不会对人体构 成危害。MIT的Marin Soljacic教授等人在提出MCR-WPT之后,又进一步研究了单一电源给2 个负载供电的情况。文献208则结合多个中继谐振线圈和多个接收线圈的结构,如图1-11 所示,对该传输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说明了该系统不受弱导磁性物体的影响。图1-11多中继谐振线圈和接收线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结构虽然麻省理工学

27、院的实验获得了成功,也有研究人员认为,MIT的实验可用电磁波近 距离(在波长的范围内)辐射原理来解释,此前已有类似的技术,比如无源RFID标签。谐振 耦合虽能增加传输距离,但因增加了一个电容器,从而也增加了体积。此外,谐振回路有一 个重要参数品质因子,高品质因子表明谐振时能量损耗少,另一方面,高品质因子意味着谐 振带宽窄,会带来系统设计的难度。除了上述因素,还要考虑:安全性:人们佩带的金属质项圈、项链等也是一个环形线圈,在某些场合若形成谐振 回路会影响系统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串扰:串扰是同一个场所内各种电磁波间不希望有的耦合。这个问题是现实存在的, 应予以关注和解决。效率:线圈之间的耦

28、合有极强的方向性。平行时耦合强,垂直时几乎没有耦合,被供 电设备的放置会对效率有很大影响。所以该技术的改进空间依然很大。下一步,有望在提高传输效率的同时缩小发射端和接 收端的体积,最终实现用电设备内置接收端的目标。就在MIT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辉煌时刻,Power cast的也推出了一种 适合中短距离使用的无线充电装置。与前面提到的Splash Power和Wild Charge两家的接触 式充电器不同,Power cast的射频充电器不需要充电垫子,电子设备搁置在距离发送器约1 m 范围内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充电。Power cast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包括一个安装在墙上的发送器以及可

29、以安装在电子产品 上的接收器(如图1-13所示)。发送器这边利用915 MHz频段把射频能量发送出去,而接 收器则利用共振线圈吸收射频电波。图1-13 Power cast开发的收发双方通过共振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西雅图Intel实验室的研究小组,于2008年8月,运用谐振耦合技术研制出 能够为小电器充电的无线传输装置。改实验小组,研制的另一个电磁谐振耦合无 线传输装置能在相距1m时,点亮一个60 W的灯泡,效率为75%,如图1-14所 示。图1-14西雅图Intel实验室的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实验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系统参数变化敏感问题、不同 负载识别和多负载的阻

30、抗匹配问题、电磁环境安全问题以及电磁兼容问题等。1.3.4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交流电源中一个重要部件一一变压器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工作的,变压器由一 个磁芯和二个线圈,即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组成。当初级线圈两端加上一个交变电压时,磁 芯中就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从而在次级线圈上感应一个相同频率的交流电压,电能就从输 入电路传输至输出电路。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工作频率为50 Hz200 kHz。作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采用电磁感应耦合的方式进行电能传输, 消除了摩擦、触电的危险,提高了系统电能传输的灵活性,它能显著地减小了用电系统的重 量和体

31、积。电磁感应式无线供电系统多功能性好、可靠性高、柔性好,安全性、可靠性及使 用寿命较高,加上无接触无磨损的特性,能够满足多种不同条件下电工设备的用电需求,同 时兼顾了信息传输功能的需求。特别适用于那些不同部件之间需要相对独立运动的设备,诸 如小到微特电机、精密仪表,大到工厂中的操作臂、机器人,城市交通中的电车、地铁,尤 其适用于那些空间受限或是需要完全封闭特殊的应用场合。电磁感应式无线供电技术正是为 了弥补这些不足而发明的一种基于感应能量传输原理的新技术。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电能从一个子系统传输到另 一个子系统。这种技术目前己经在一些商业化产品和系统中使用,典型的

32、是变压器,如图 1-15a所示。变压器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特点是:初、次级绕组之间位置相对固定,紧密耦 合,传输效率高。如图1-15b所示,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处三年或技术正是利用了变压器的 感应耦合这一特点,将传统变压器的感应耦合磁路分开,初、次级绕组分别绕在不同的磁性 结构上,电源和负载单元之间不需要机械连接进行能量耦合传输。这种初、次级分离的感应 耦合电能传输技术不仅消除了摩擦、触电的危险,而且大大提高了系统电能传输的灵活性, 显著减小了负载系统的体积和重量。正因为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多功能性好、可靠性高、柔 性好,加上无接触无磨损的特性,能够满足各种不同条件下电工设备用电需求,同时兼顾了 信

33、息传输功能的需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Tesla就提出交流磁场驱动小灯,但是由于 技术和材料的限制,效率很低。随着电力电子技术、高频技术和磁性材料的巨大发展以及多 种场合下电工设备感应式供电需求的增长,这种新型的能量传输技术正逐步兴起。(a)传统变压器结构(b)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图1-15传统变压器和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比较为了便于分析,将图1-15所示的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示意图简化成图1-16所 示的电路分析模型。图1-16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装置的电路耦合模型图1-16中初级绕组中的电流为如 初、次级绕组间的互感为M。SMI、为初级电流I1 在次级绕组中感应产生的电压,-畋2为次级绕组中的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