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_第1页
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_第2页
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_第3页
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_第4页
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五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象山的夜

2、景多美丽啊!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

3、清、绿)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2、静。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演示:桂林的水。(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3、清。1)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2)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

4、演示水中倒影(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3)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4)朗读指导: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5)齐背。4、绿。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2)演示:半边渡(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

5、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5、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6、本节小结,演示:连续欣赏。(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二)了解桂林的山。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板书:(奇、秀、险)2、奇。1)齐读奇一句。演示桂林的山: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语言补充: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

6、、孙悟空吃仙桃等等。(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2)指导朗读。2、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3、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四、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1、教师接读:(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2、理解连绵的画卷。板书:连绵的画卷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演示:地图。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

7、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3、齐读全段。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5、再次演示: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着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六、总结升华。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

8、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演示:鉴山楼石刻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高一语文秋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掌握五个成语: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夜郎自大3、明白一个道理: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学重点:寓言所包含的人生道理及五个成语的理解、运用。教学

9、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此文在学生读完五遍的基础上进行。)第一课时一、引入1、教师说出“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两个成语,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并分别讲述成语的内容、哲理。不能作答时,可以借助必要的工具书。教师适时强调和更正。资料准备: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东施效颦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10、”2、让学生说出两个词语的出处。教师板书:庄子3、教师总结:真正的大师皆善于用喻,生动的譬喻能深入浅出的说明道理。二、进入本课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秋水。1、教师引导学生简述庄子的基本情况,并对照注解了解庄子。资料备用: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

11、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2、由庄子引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个概念,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单元的课文作者及出处理解记忆。3、抽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音和断句情况。如有问题,教师跟学生一起纠正。关键句:于是焉河始旋其面目“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学生齐读课文,加强整体感知。5、学生提出疑

12、难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集体答疑。答疑时,要适时强调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如“焉”、“而”、“旋”、“少”、“轻”、“殆”等文言词语及“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等文言句式。归纳强调一个成语: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第二课时一、听读课文两遍,把握语感,再从整体感知文意,加深印象。同时进一步发现字、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二、学生继续提出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同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第四个成语: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三、由

13、学生总结出本篇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并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加以体会。1、明确:人贵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妄自尊大。2、换角度思维:什么叫“妄自菲薄”?我们能否“妄自菲薄”?(此成语初中学过)3、让学生明白:此篇文章旨在告诫我们不能妄自尊大,而没有谈及不要妄自菲薄。由此引出第五个成语:夜郎自大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四、拓展:庄子钓于濮水庄子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疑为“见”)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而

14、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y)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一:读懂、背诵这首词。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着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二 、欣赏水调歌头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 学生读书下注释。(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 全班齐读3、 疏通全文(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2) 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4、 能力训练(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