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含答案)一、基础题: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字子瞻,号,是朝的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同时也抒发。石潭记中的一致。等句都与“闲”字相关。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的修辞”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10.文章“记”的要素是:事件: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2、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

3、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和。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藻、荇”、是指,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意思是,成语中有这个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1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竹柏影 比喻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

4、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加点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念无与为乐者 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 在 原来 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和 都是闲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5、柏影也 月色入户 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月下中庭 藻荇交横 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相与/步于中庭者这种心情?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的心理活动是.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

6、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6 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题目设计者:六店初级中学 老爷子一、填空:1 、 描 写 承 天 寺 优 美 夜 景 的 句 子是:,。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透明的美好境界。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因:、,

7、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答案:拟人修辞手法。,者 是号, 字,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之中。亲被列入“答案: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藻、荇”、是指,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答案:月光 竹柏影 比喻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方式: 。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8、第二段可概括为:答案:庭中

8、月色。9、本文的点睛之笔: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 的特点。答案:空明11 、 全 文 以 “” 为 线 索 , 描 绘 了也抒发了的苦闷心情。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答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指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二、解释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念无与乐者2、盖竹柏影也 原来)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相与步于中庭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 我们(罢了)6、月色入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7、欣然起行豁然、木然8、怀民亦未寝 寝食难安 寿终正寝9、水中藻荇交横绝境、交通”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案: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答案:张

10、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四、选择题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D.相与步于中庭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共同,一起)答案:)小石潭记中的一致。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答案:、托物言志 、即景生情以物喻人答案:)、类比象征、)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 但 少 闲 如 吾 两 人 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案: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

11、,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心情。)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答案:)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容,凝练含蓄。答案: B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A 范仲淹岳阳楼记记B 欧阳修醉翁亭D 陶渊明桃C 柳宗元小石潭

12、记花源记答案:C是( )A何有于我哉B达于汉阴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答案:D五、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但/少闲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念/无与为乐者人/如吾两人耳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了那几种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描写了月光和竹柏影。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心境。非每夜都能见

13、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赏月的急切心情。十一、 格?的创作豪放中兼有婉约。十二、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由。(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命运相同。十三、 说说“闲人”的含义使,实际如同流放,本文即写于此时。答:“闲人”即清闲的人。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十四、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十五、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 (情感,意思对即可)十六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