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川戏兴盛论_第1页
清代川戏兴盛论_第2页
清代川戏兴盛论_第3页
清代川戏兴盛论_第4页
清代川戏兴盛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代川戏兴盛论清代川戏兴盛论川戏之名始见于明代陈铎的散曲?嘲川戏?和?朝天子川戏?,被称为乐王的陈铎瞧不起川戏,在?嘲川戏?中他以嘲讽的口吻批评了川戏唱腔的不纯粹、对内容的随意篡改以及世俗化倾向。川戏之名沿用至清代,但并非今日之川剧,今天所说的川剧是指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腔共和的四川地方剧种。川剧形成的时间比拟晚,周企旭从四川戏剧的戏曲化、四川戏剧的地方化、川论文联盟剧形成的根本原因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川剧形成于20世纪初1,其结论当为可信。可见,明清之川戏与今日之川剧有着比拟大的差异,笔者窃以为明清之川戏当指具有四川特色如四川方言、四川音乐声腔、四川风土民俗、四川人之性情等的戏曲。

2、被称为雅部的昆曲自明末便开场衰落,到了清代,中国戏曲出现了一个新的气象,就是被称为花部的地方戏的勃兴。在花雅之争中,花部战胜了雅部,最终出现了花部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场面。对于花部的勃兴,周贻白认为其原因在于花部诸腔,以昆曲视之,不过因其音调粗俗,词句鄙俚,而表演故事,却具有戏剧的素质2。在花部勃兴的背景下,清代的川戏也非常兴盛,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遗憾的是,清代川戏并未引起戏曲界的重视。笔者不揣浅见,意对清代川戏兴盛的表达及其原因作一简论,以期抛砖引玉。一、清代川戏兴盛之表达川戏是戏曲表演艺术,其核心的三要素是声腔、剧本和艺人。因此,清代川戏的兴盛,首先就表达在这三个方面,同时,它还表

3、达为负有重要的现实功能以及宏大的社会影响。1.成熟的川戏声腔。在川剧形成之前,清代的川戏声腔主要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腔,除了灯调为四川民间外乡声腔外,其余四种均系外来声腔。川戏的昆腔来自于江苏的昆曲,高腔源于弋阳腔,胡琴由陕西汉中传入也有人认为由汉剧传入,弹戏由秦腔演变而来。这些声腔传入四川后,一方面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又逐渐地川化了,与四川方言、四川音乐、四川民俗等严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戏曲。四川的昆腔已不是地地道道的昆曲了,而被称为川昆。四川名伶魏长生名震京师所唱的秦腔,早已不是陕西秦腔了,而是具有了四川特色,周贻白指出了魏长生所唱秦腔的川化特色:魏长

4、生所唱虽为秦腔,但系来自四川,较之陕西的秦腔或已有了一些变化。比方如今川剧中的弹腔,即乱弹腔的简称,亦即传自陕西秦腔而以川音唱出,其腔调已较陕西的秦腔为消沉,特别是每句的尾音,只向下转而不往上翻高。魏长生所唱腔调,似即此类。32.优秀的川戏剧本。拥有比拟多的优秀的剧本是戏曲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以宣统元年傅崇矩所编?成都通览?统计,仅成都一地上演的川戏就多达360个改名重复者未免附入。其中的一些剧目,如?柳阴记?、?评雪辨踪?、?秋江?、?打红台?、?滚楼?等流传至今,成为现代川剧的经典剧目,代表了现代川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当然,这些剧目要成为现代川剧经典,是离不开川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的,如?

5、评雪辨踪?因为康芷林的表演才成为了川剧经典作品,康芷林总结出演?评雪辨踪?的四诀:环境冷;情绪窘;吕蒙正,蛟龙未能得云雨寒酸;刘翠屏,志不遂心意在难难熬!4不过,清代的川戏关目已相当优秀了,通过口传心授流传下来,为打造经典现代川剧打下了坚实的剧本基矗3.出色的川戏艺人。普通群众是通过观看川戏演出而承受川戏的,川戏艺人的大量存在和精彩演出在川戏兴盛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成都通览?记成都如今之优伶,凡七十七人5,可见川戏艺人众多。而且名伶也不少,仅在京的川旦名伶就有10名之多,有万州彭庆莲、成都杨芝桂、达州杨五儿、叙州张莲官、邛州曹文达、巴县马九儿、绵州于三元和王升官,而最著名的是金堂

6、魏长生,其徒陈银官次之。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单列一节?蜀伶之跳梁?专门介绍清代四川的川戏名伶,尤对魏长生评价极高。川戏艺人还组织了很多戏班进展演出,?成都通览?记成都有陕班福盛班、翠华班、吴碧澄新组立之文化班、长乐班、彩华班。同时,家班也较为兴盛,李调元因就家童数人,教之歌舞。每逢出游山水,即携之同游,日挈伶人,逾州越县,亦不啻如从者童子之数也6。毋庸置疑,川戏艺人对清代川戏的兴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4.川戏重要的现实功能。川戏在清代已完全融入了四川人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功能之一:自娱消遣。厌恶官场的清代文人回归田园时,为了逃避俗尘的侵扰和抚慰疲惫的心灵,

7、戏曲便成了他们最正确的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宦海浮沉的李调元晚年回到四川罗江县今四川德阳市老家后,就将川戏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李调元家有自己的戏班,一到冬天就围炉课曲,表演昆腔杂折,以之为消遣,所演之川昆,亦不过风花雪月,借以耗散心期,摆脱俗尘耳。7功能之二:祭祀酬神。四川地处偏远,巫风盛行,特别崇信帝君又名文昌帝君、文昌星、城隍、川主、药王、牛王等,时至今日,四川各地还保存有许多文昌阁、城隍庙、川主庙、药王庙、牛王庙的遗址。清代四川人祭祀诸神的时候,均要演川戏酬神、娱神,以祈求诸神护佑,如四川各地每年祭祀牛王,都要举行浩大的川戏表演活动,以此来悦神。功能之三:贺喜欢庆。清代四川人每逢迎春、元夕

8、等佳节,或高寿生日,或获得重大成功的时候,也要演川戏以示庆贺,增加欢乐气氛,如?埙篪集?记:迎春日,民人为春台百戏,看春者以彩鞭为儿女戏乐8。5.川戏宏大的影响。川戏之广泛影响,绝不仅仅是在川内,在全国均声名远播,魏长生的川戏当时在北京诸腔中几乎是一枝独秀。魏长生的影响不仅在北京技压诸腔,而且在南方同样产生了宏大影响,沈起凤就记录了其在吴中的影响:菊部自西蜀韦魏三儿来吴,淫声妖态,阑入歌台。乱弹部靡然效之,而昆班子弟,亦有倍师而学者。9由于川戏影响宏大,甚至于其他地方剧种都吸收了川戏的局部表演技巧和唱腔,如花鼓戏的音节就来自于四川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的梁山调。因为川戏影响甚大,且关目较多淫戏和凶

9、戏,淫戏关目生旦押抱也,袒裼露体也,帐中淫声也,花旦单独思淫、作诸丑态也10,凶戏那么常以二、清代川戏兴盛之原因四川城市文化的开展,是川戏兴盛的社会基矗四川在明末由于战争影响,经济受到重创,而清代的移民填川活动,那么大大促进了四川经济开展,城市也繁荣起来,仅当时成都之夜市就可见一斑:夜市在东大街、西大街,上自城守衙门起,下至盐市口止,百物萃集,游人众多。大约可分为四段:城守署至臬台署走马街口,售饮食者为多;由臬署起至新街口,售寻常书画铜器者为多;新街口至鱼市口,售古董玩器铜器及鲜花者为多;鱼市口至鱼市口,售鲜花、旧书、玩具、洋货杂器、冠帽、铜首饰者为多。12市民是川戏最广泛的承受者,于是,长期

10、散流农村的川戏纷纷组建戏班进入四川的大、中城市,在城市里立足并逐渐兴盛。四川人喜欢戏曲的习性使川戏的兴盛具有了广泛的承受基矗四川经过移民填川之后,人口构造比拟复杂,多数来自外省,?成都通览?记载清代之成都人构成: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外省人以湖广占其多数,陕西人次之,余皆参军入川,及游幕、游宦入川,置田宅而为土著者。13外省人虽然各自风俗不一,湖广的论文联盟信巫觋尚鬼俗、广东的好利争斗、江西和福建的喜欢迁徙,但他们到了四川久居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风俗,比方喜欢看戏。?成都通览?记载了清代许多四川人喜欢看戏的风俗:好看戏,虽忍饥受寒亦不去,晒烈日中亦自甘,街上夜行,口中好唱戏14,而

11、且妇女们对看戏也乐此不疲:妇女好看戏,不怕被戏子看他15,成都妇女有一种特别嗜好,好看戏者非常之九16,优伶们所穿戏台上的衣服式样,为妇女衣服改革之模范17,往往领引了四川妇女服饰的时装新潮。川戏自身的艺术魅力是川戏兴盛的内在基矗川戏的艺术魅力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1畅情的审美倾向。魏长生即以善演畅情关目而著名,其小脚登尝脚挑目动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欢,并影响了其他艺人的表演,市井中如樊八、郝天秀之辈,转相效法,染及乡隅18。2高超的表演技艺。川戏名家的表演自不必说,县邑中川戏表演也精彩绝伦,如内江?王氏族谱?记载的癸未公元1823正月川戏中一道姑的武戏表演:日光照耀霞灿烂,长剑直拂扶桑东。太乙

12、之符悬右臂,呼吸上与苍冥通。轻燕衔泥蜓水,有时海立舞蛟龙。倏忽变化不可测,纵横舒卷气如虹。193自由度和创新度高。四川地处西南一隅,经济和文化相比照拟落后,受到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较弱,盛行全国的元杂剧和明传奇在四川却并不盛行,这留下了清代川戏自由开展的空间。川戏在唱腔、关目、表演技巧上受传统戏曲束缚较小,往往可以根据演出的需要而临场自由发挥。由于自由度高,与其他戏曲相比,其创新性也就尤显突出,如魏长生演戏能随事自出新意,不专用旧本,盖其灵惠较胜云20。文人对川戏的欣赏和参与,进步了川戏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川戏兴盛的重要原因。戏曲开展史证明,任何时期戏曲艺术的兴盛都离不开文人的奉献,如元杂剧的兴盛

13、,正是由于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文人的积极参与,才使元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清代的四川文人同样对川戏的兴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欣赏川戏,如魏长生所表演的?滚楼?一出戏,不仅受到市民的普遍喜欢,士大夫亦为之心醉。文人不仅欣赏川戏,还积极参与川戏,李调元不仅编创剧目自组家班演出,而且写了戏曲论著?雨村曲话?和?剧话?,提出了自己的戏曲理论,并对当时四川流行的各种声腔和所演戏曲故事进展了翔实考证,留下了戏曲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以上关于清代川戏兴盛的表达及其原因可以证明:清代川戏是巴蜀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位,值得我们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注释:1周企旭:?川剧形成于现

14、代?,?四川戏剧?1997年第6期,第1619页。2周贻白编著:?中国戏剧史?,中华书局,1953年版,第554页。3周贻白:?中国戏曲开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06页。4成都市川剧院老艺人口述、由之整理:?冷、窘、酸、难!回忆康芷林先生表演的评雪辨踪?,?川剧艺术研究?第二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510121314151617清傅崇矩编:?成都通览?上册,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190页,第278页,第275页,第109页,第273页,第273页,第112页,第112页。6清李调元:?答祝芷塘同年书?,?函海童山文集?卷10,乾隆绵州李氏万卷楼刻本,第16页。7清李调元:?答赵耘菘观察书?,?函海童山文集?卷10,乾隆绵州李氏万卷楼刻本,第6页。8清刘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