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侵蚀特征及其对策_第1页
长江上游侵蚀特征及其对策_第2页
长江上游侵蚀特征及其对策_第3页
长江上游侵蚀特征及其对策_第4页
长江上游侵蚀特征及其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江上游侵蚀特征及其对策摘要:根据长江上游土壤侵蚀背景,进展了侵蚀敏感性分析。在此根底上,分析了土壤侵蚀的近期变化及其成因。最后,就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关键词:长江上游1引言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兴旺区域之一,游流域面积达100余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上游地区宜昌以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开展的能源水电供给地和防洪减灾的生态屏障。上游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缘,地质构造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和地壳隆升强烈、地形高差大,受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交替影响,降雨丰沛且多强降雨过程,土壤侵蚀强烈,类型多样。土壤侵蚀不仅使土地退化,生态恶化,严重的影响到上游地区的农业消费和社会经济开展,而且还为长江干

2、支流提供大量的泥沙,影响到中游的防洪平安和长江上游的水利水电工程。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重大水利水电建立以及长江流域河流泥沙控制和防洪减灾工作中,需要理解长江上游的侵蚀特征。2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敏感性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及数字地面模型方法,从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出发,对长江上游地区开展以水动力为主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通过分析,选取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环境背景因素高程、降雨量、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及植被指数等指标,建立单要素的土壤侵蚀环境背景专题数字模型。根据地形起伏度得到土壤侵蚀对地形起伏度的敏感性分布图;根据长江上游342个雨量站的资料建立降雨侵蚀力数字模型;根据长江上游土壤分布

3、图建立土壤可蚀性数字模型;利用植被类型图结合植被指数建立植被对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数字模型。各单因素对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如下表1:表1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分级赋值标准分级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降雨侵蚀力2525-100100-400400-600600土壤(根据土壤可蚀性)水稻土、新积土、粗骨土、沼泽土、泥炭土、寒冻土灰褐土、褐土、黄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漂灰土、暗棕壤黄棕壤、表浅黄壤、黄壤性土、赤红壤、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棕壤石灰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黄褐土、黄壤、红壤、棕红壤、褐红壤、红壤性土、燥红土、酸性紫色土地形起伏

4、度0-5050-100100-300300-500500植被沼泽、沼泽化草甸、稻田、水体、石漠或高山岩屑其它马尾松林、云南松林、柏木林、桉树林、亚高山常绿针叶灌丛、草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二熟粮作、果树园高山垫状植被、高山稀疏植被、盐生草甸、一年一熟粮作分级赋值()13579在各环境背景组成要素专题模型的根底上,将各单项数字模型通过图像处理中的主成份变换方法集成,生成包含各单项要素特征的综合性的数字模型,最后对综合性数字模型所反映的环境背景特征进展分析。主成份变换结果见表2和表3。第一主分量是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可蚀性和植被覆盖的综合反映,其奉献率到达85.54%,第二主分量反映的蚀地形起

5、伏度,第三主分量反映的是土壤可蚀性。将前三个主分量分别赋于红、绿、蓝进展假彩色合成,合成影像图1明晰地反映了土壤侵蚀环境背景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如四川盆地,土壤对土壤侵蚀的敏感性非常显著;在盆周北部和西部,降雨量较大,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良好,土壤可蚀性相对较弱,四大因素的作用相当;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因子起着主导作用;在江河源头区,土壤可蚀性起主要作用。表2主成份矩阵因子主分量1234降雨侵蚀力0.5626-0.5767-0.5921-0.0167地形起伏度0.58600.7832-0.2051-0.0354土壤可蚀性0.4749-0.20520.6662-0.5

6、373植被覆盖0.3386-0.10940.40440.8425表3主成份奉献率主分量1234奉献率85.548.074.232.16累计奉献率85.5493.6197.84100图1主分量合成影像利用GIS系统,将上述各单因子专题图在ERDAS软件支持下进展加权叠加计算获得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数字模型图2,公式如下:式中,Sj为j空间单元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i为i因素的权重,ij为i因素j空间单元敏感性等级值。因子权重由第一主成份特征向量归一化值作为权重的估计值,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可蚀性和植被覆盖的权重值分别为0.2867、0.2987、0.2420、0.1726。由图2中,亮度越高

7、表示敏感性越高。四川盆地丘陵区及边缘山地和西南山地属高度敏感区域,龙门山、邛崃山和岷山一带属中度至高度敏感区域。图2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图转贴于论文联盟.ll.3长江上游土壤侵蚀近期变化长江上游侵蚀变化可以宏观的从主要干支流的泥沙变化反映出来,文献1对此进展了分析。长江上游流域面积100.6104k2宜昌站,年均径流量4.3510113,年均输沙量5.17108t。嘉陵江和金沙江流域面积分别为15.6104k2和48.5104k2,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5.5%和48.2%。嘉陵江北碚站年均径流量7.0110103,年均输沙量1.4108t,分别占宜昌站的16.0%和26.6%。金沙江屏山

8、站年均径流量1.5210113,年均输沙量2.56108t,分别占宜昌站的34.7%和48.8%。北碚站的年输沙量变动于0.1亿t1996和3.6亿t1981之间,年均输沙量1.28亿t。北碚站的年径流、输沙量双累积曲线19541996在1984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偏转,1984年后的曲线明显向径流轴方向偏转,说明河流泥沙出现了减少的趋势图3。屏山站的年输沙量变动于1.26亿t1975和5.01亿t1974之间,年均输沙量2.亿t。张平对1987年前金沙江流域的水文资料进展了分析,发现80年代以来金沙江干支流的沙量均有增加的现象,主要集中于下游干流区间2。潘久根分析屏山站19541992年的水文

9、资料后,认为1982年以后双累积曲线有较明显的向输沙量方向的偏转,河流泥沙呈增加的趋势,并认为人类活动是造成河流泥沙增加的主要原因3。图3北碚水文站累计径流量和累计输沙量变化图4屏山水文站累计径流量和累计输沙量变化4长江上游土壤侵蚀变化原因长江上游土壤侵蚀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流域下垫面环境变化有关。4.1植被变化与水土保持长江上游的自然植被近现代时期均遭到不同程度的严重破坏,嘉陵江流域开发早,人口密度大,土地垦殖率高,森林覆盖率低;70年代末,川中丘陵大局部县的森林覆盖率仅35%;金沙江流域,现除上游仍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外,其余地区天然林根本破坏殆荆80年代以来,由于农村政策的调整,先进农

10、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经济状态的改善,使得制约植被恢复的薪材问题根本解决,加之全民水保意识增强,大局部地区植被明显恢复,森林覆盖率有所进步。如川中丘陵区的四川乐至县,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末的4.3%进步到16.6%。植被的恢复对侵蚀有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嘉陵江流域大局部地区气候潮湿,森林植被恢复较快,侵蚀控制作用明显。川中丘陵区丘陵起伏不大,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坡面侵蚀,植被恢复减少坡面侵蚀拦截泥沙的作用显著。金沙江上游天然林区是寝室强度较弱的地区,攀枝花以上流域面积28.5万k2,占屏山站的58.7%,年均输沙量42.7百万吨,占屏山站的16.7%。金沙江下游山高坡陡,沟谷深切,属干热河谷气候,森林

11、植被恢复难度较大,滑坡泥石流活动剧烈,是金沙江的主要产沙区,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沟谷侵蚀。1989年以来,上游地区开展了以“长治工程为主的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长治工程的小流域治理措施配置,对于坡面侵蚀的控制效果显著。嘉陵江北碚站和上游武胜站、涪江小河坝站、渠江罗渡溪站之间的嘉干区间,面积9733k2,区间内各县大都为“长治工程施行区。该区间90年代年均输沙量减少87.4%,减少幅度高于嘉陵江北碚站的65.8%。4.2工程建立引起的侵蚀随着国民经济的开展,上游地区修建了大量的交通、矿山、水利、城镇等根本建立工程,这些工程对河流泥沙的影响主要是:1工程弃土直接增沙。工程弃土或直接倒入江河,或堆置于

12、坡地,暴雨时泻入江河。2工程建立破坏植被。工程建立破坏原有植被,大局部工程边坡如公路边坡多为裸坡,产沙量大。3工程建立破坏坡体稳定,工程建立开挖坡脚,坡体加荷,消费生活用水渗入坡体,常常引起坡体失稳,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4河沟道工程增大泥沙输移比。河沟道工程减少了泥沙在冲洪积扇上和河流滩地上的沉积,增大泥沙输移比。金沙江流域山高坡陡,沿河工程多,工程建立剥离土石方量远大于嘉陵江流域。路面宽度6的低等级公路,金沙江下游区平均每公里剥离土石方量约1万方弃流比0.20.4,川中丘陵区约2000方弃流比0.1左右。金沙江流域“长治工程四川9个重点治理县每年修建各种等级公路约300k,以每公里

13、弃土1万方计,年弃土量300万方或540万吨容重取1.8t/3,加上其他工程建立弃土量,年总弃土量不下1000万吨,远大于“长治工程1996年度的减蚀量606.8万吨。粗略估计,金沙江流域每年工程建立弃土新增土壤侵蚀1.5亿吨。4.3泥石流滑坡活动金沙江下游是长江流域构造活动强烈、地形起伏大、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滑坡非常发育,仅小江27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分布有泥石流沟140多条;正在建立的向家坝和溪落渡库区就有泥石流沟180余条;三峡库区的泥石流有270多条,滑坡200多处。泥石流和滑坡是山地侵蚀最为严重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输沙才能,每年雨季将大量泥沙输送入长江。例如,位于金沙

14、江流域下游小江流域的蒋家沟,流域面积仅48k2,据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研究观测站的观测资料,该沟每年向小江输送泥沙200300多万3,最大一年达600多万3。由此可见,泥石流沟谷的侵蚀模数是一般沟谷侵蚀模数的数倍到数十倍图5,6。在近几年的长江上游的生态建立、长防工程以及各种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对坡面水土流失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但是对于控制沟谷和斜坡上强烈的重力侵蚀和滑坡、泥石流活动作用不大,因此,金沙江下游的侵蚀和泥沙仍然非常强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控制。图5泥石流源地的侵蚀特征图6泥石流的高强度输沙特征5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提出了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控制的建议和

15、对策如下:1继续加强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有效控制坡面侵蚀;2处理好工程建立和土壤侵蚀的关系,实在做好重大工程建立的水土保持,进展环境友好的工程建立反应设计,的将工程建立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3重视金沙江下游的重力侵蚀和沟谷侵蚀控制,进展泥石流、滑坡的治理,采用拦沙坝和拦沙林相结合的形式加强支沟内的重力侵蚀和泥沙的输移。“长治、“长防、“生态建立等工程应加强沟底林的建立,采用生物措施,固定沟床,稳定谷坡。沟底林造价低廉,宜于营造,又有经济效益,合适大面积推广;4加强预防监视,严禁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保护现有植被。水土流失区特别是金沙江下游河谷区和白龙江中下游河谷区等重点产沙区,要控制家畜放牧,禁绝山羊,以利植被恢复。加强预防监视工作,减少工程建立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增加河流泥沙;5加强长江上游土壤侵蚀科学研究。长江上游侵蚀环境复杂,类型多样,人类活动影响强烈,但该区侵蚀研究极为薄弱。建议立项开展该区土壤侵蚀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加强水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