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子》八章课件-(共51张ppt)_第1页
高中语文-《老子》八章课件-(共51张ppt)_第2页
高中语文-《老子》八章课件-(共51张ppt)_第3页
高中语文-《老子》八章课件-(共51张ppt)_第4页
高中语文-《老子》八章课件-(共51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12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第五十八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22022/10/1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22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亦说谥号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陈国苦(h)县(后为楚国所灭),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32022/10/1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亦说谥号伯阳)。老子

2、其书 著作概况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分上下两篇,共为81章。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德经44章在后。 42022/10/1老子其书 著作概况42022/9/28老子其书 著作渊源春秋末期统一的周王室衰落,诸侯王纷纷独立,战争频繁,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易经及楚地的隐士文化。老子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 “道家,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班固汉书52022/10/1老子其书 著作渊源52022/9/28老子其书

3、 著作思想 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1、朴素辩证法思想。 哲学精髓,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政治主张“自然无为”。不妄为,让事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3、修身主张“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认为“柔弱胜刚强”。 62022/10/1老子其书 著作思想1、朴素辩证法思想。 哲学精髓,认为“老子其书 著作影响1、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道家学派。2、对道教形成产生巨大影响。3、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塑造产生巨大影响。 72022/10/1老子其书 著作影响720

4、22/9/28经典品读-文本校正十五章校正:1、夫不唯不可识,去掉“不”。2、孰能安以静之徐生,“静”改为“动”。三十三章校正:1、标点: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八十一章纠正:1、既以为人已愈有。书上 “已经”的“已“,改正自己的”己“。82022/10/1经典品读-文本校正十五章校正:1、夫不唯不可识,去掉“经典品读-文本梳理修身之法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三十三章 知人者知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治国之道 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辩证之理 二十二章 曲则直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92022/10/1经典品读-文本梳理修身之法 第八

5、章 上善若水 第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 善 若 水。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处 众 人 之 所 恶, 故 几 于 道。居 善 地,心 善 渊,与 善 仁,言 善 信,政 善 治 ,事 善 能,动 善 时。夫 唯 不 争,故 无 尤。 译文:最高的善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像水这样的善最接近“道”。学习水的品德,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又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处事善于发挥特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是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任何过失。102022/10/1经典品读-

6、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水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水问题一:“上善若水”,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利万物不争: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它随物赋形,一切顺应而已水顺应自己本性,把自己放在了最低的位置,不为众人的好恶而改变;水之下为宁静之深渊,不动不燥;水顺性自然,无为清净;水清澈透明,真实可信;水不执于一,随物赋形,随能举事,尽人之用;水冬凝为冰,春融为水,行止合于时,顺应自然。水利万物,既不偏私,亦无邀誉之心;11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水问题一:“上善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水 问题一:“上善若水”,具体体现在哪

7、些地方?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12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水 问题一:“上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水问题二:在本章中,老子强调的是水的哪种品质? 夫 唯 不 争,故 无 尤。 132022/10/1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水问题二:在本章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水 大邦者下流。【第六十一章】“生而不有,为

8、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章】 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14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八章 上善若水 大邦者下152152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颜色,会使人眼花缭乱;混杂的音调,会使人听觉失灵;各种各样的佳肴,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会使人心情放荡纵情;稀缺的物品,会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只

9、追求能吃饱肚子而不去追逐声色之娱。所以,要摒弃物欲的诱惑而去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16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1、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令你“心发狂”的呢?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老子说这段话的用意是什么?17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1、生活 3、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四十四章】苏格拉底:“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经典

10、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182022/10/1 3、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古时候那些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深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或者形容一下: 他很小心谨慎,就好像是在冬天时候渡河一样;他处处警觉戒备,就好像是在提防着邻国的进攻一样;他端庄严肃,就好像是在别人家里做客一样。19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五章 善为道

11、者 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他行动洒脱,就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敦厚朴实,就好像是未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就好像山谷一样的深幽;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内心慢慢澄清,归于平静?谁能在安静祥和中变动起来,使生机慢慢凸显?保持这个“道”的人,能够谦虚不自满。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够在陈旧中有所创新。20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问题一:同学们读完这段文字有什么疑惑吗? 师疑:1、为什么“古之

12、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2、“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怎么是有道的体现?3、“涣兮其若凌释”怎么见其洒脱?4、“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怎么理解?21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问题一: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问题二:作者描述的“古之善为道者”有怎样的容态和心境? 做事谨慎警惕、举止庄重、形象洒脱、性格淳朴、心胸豁达、为人敦厚。他们宁静敦朴,谨严审慎,从不自满高傲。22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问题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问题三:这个人怎么就是有“道”之人呢?静密幽沉、让人难

13、以测识,清静无为,又极富创造性。 虚静、质朴23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问题三:242242回顾探究: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 选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252022/10/1回顾探究: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想要站得高,反倒是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更快,反倒是不能远行。自我表现的人,反而才能得不到彰明

14、;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智慧得不到凸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长久。 从道的角度上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像是剩饭与赘肉一样。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对不会有这样的行为。262022/10/1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问题一:前两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问题二:”企“、”跨“比喻哪些做法?联系文段,这段话阐述了什么思想? 做人不要急躁炫耀,为政不要冒进。27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问题一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三十三章 知人者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15、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死而精神不亡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28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三十三章 知人者知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问题一:同学们读完本章有什么疑问吗?质疑: 1、“不失其所”什么是人的 本分? 2、什么是“死而不亡”?29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问题一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问题二:一个人“自知”,应该

16、认识了解自己 什么?问题三: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自胜”?30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问题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真实的话不美,美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学识的人知识未必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有真知。圣人的心不会想着去占有别人的东西,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他(已经)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却更丰富。 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法则,是帮助而不争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

17、之道,为而不争。31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问题一: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问题二:有人说,最后一章的格言可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信实,讷言,专精,为而不争。32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问题一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之谓玄德。”【五十一章】我 有 三 宝 ,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32022/10/1经典品读- 修身之法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巧言令342342经典品读- 治

18、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行车的人,不留下车痕;善于说话的人,不会留下瑕疵让别人追究;善于计数的人,用不着筹码;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门栓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使用绳索别人也没有办法解开。 352022/10/1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因此,圣人善于救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利用所有的物体,所以不会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心之中藏着聪明与智慧。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而恶人是善人借鉴的对象。对自己的老师不尊重的人,不爱惜他人的借

19、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不明事理的糊涂人。这就是精要微妙的道理所在。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362022/10/1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问题一:这里用生活中的事来设喻谈了什么道理? 无为之为 372022/10/1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治大

20、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太上,不知有知;次之,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其次,侮之。”【第十七章】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种树郭橐驼382022/10/1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3820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问题二:圣人是如何对待人和物的?谈什么道理? 尊重,爱惜,各尽其用。 无用之用 392022/10/1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39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三十辐共一毂(g),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n zh)以为器,

21、当其无,有器之用。 【第十一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四十九章】402022/10/1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三十辐共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无为之为 ,方是大为 无用之用 ,乃是至用412022/10/1经典品读- 治国之道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41经典品读- 辩证之理二十二章 曲则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惑乱。因此,圣人坚

22、守“道”,把它作为观察世界的范式。不自我炫耀,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能够是非彰明;不夸耀自己,反能取得功劳;不自我骄傲,所以才会长久。 422022/10/1经典品读- 辩证之理二十二章 曲则直 经典品读- 辩证之理二十二章 曲则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 曲 则 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普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的。古时候所说的“委曲反而会保全”的话,又哪里会是空话呢?它确确实实是能够做到的。432022/10/1 经典品读- 辩证之理二十二章 曲则直 经典品读- 辩证之理二十二章 曲则直问题一:联系整个文段思考“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

23、则得,多则惑。”蕴含着怎样的道理?问题二:基于此道,圣人是怎样做的呢?从文中找一找。1、修身的准则:处下不争,低调谦和,返璞归真。2、事物的规律:矛盾互相转化。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争。 442022/10/1 经典品读- 辩证之理二十二章 曲则直问题一:联经典品读- 辩证之理二十二章 曲则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第二十八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452022/10/1经典品读- 辩证之理二十二章 曲则直有无相生,难学而后思- 品悟质疑问题一:学习了老子八章,用几个词概括一下老子主要的哲学思想。问题二:老子和论语比较一下,你觉得老子 在手 法,风格,思想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柔弱,不争,无为,顺其自然,虚静例如:灵动,神秘,玄妙,辩证,智慧、朴素、亲切。 善用比喻,擅用对比,善于反向思维。462022/10/1学而后思- 品悟质疑问题一:学习了老子八章,用几个词概括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