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制度与企业环保管理课件_第1页
环境管理制度与企业环保管理课件_第2页
环境管理制度与企业环保管理课件_第3页
环境管理制度与企业环保管理课件_第4页
环境管理制度与企业环保管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第一节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第三节 中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第四节 我国环境保护方面主要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第一节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起步阶段(1972年1978年) 创建阶段(1979年1988年) 发展阶段(1989年1995年) 深化阶段(1996年) 起步阶段(1972年1978年)机构:1972年由国家计委牵头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筹备办公室1974年12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行动: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

2、福人民” 1973年1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规 )1973年12月颁发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创建阶段(1979年1988年)法律法规及重要文件1978年国家颁布了新宪法,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197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1年5月,国家计委、建委、经委、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联合颁发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2年2月,国务院根据环境保护法发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198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

3、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10月,全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决定陆续颁布了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11月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5月通过),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8月颁布)等等。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83年12月党和政府明确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战略方针确定了符合国情的三大环境政策会议明确提出了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保工作的中心环节,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式上的重大转变。这次会议是环境管理认识上的

4、一次重大飞跃。 发展阶段(1989年1995年)重要会议1989年月,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巴西里约热内卢 1993年,国家环保局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1995年12月,全国环境保护厅局长会议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会议推出了两大举措“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 机构199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深化阶段(1996年)重要会议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7年3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 2002年1月8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全

5、国环境保护会议,强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要文件及法律法规1996年8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其附件“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第一期)是实现“九五”环保目标采取的两项重大举措。199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设置正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并明确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职能和内部机构设置与职能分工。1998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

6、1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2002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年 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9年月,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6年 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2002年 1月,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2006年 4月,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2011年 12月,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一、中国环境管理的方针和政策体系 1中国环境管理的方针1972年,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

7、环境、造福人民” 。1983年,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即“三同步、三统一”的战略方针。 1992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 “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积极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 3.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宏观层次环境保护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内容包括指标的纳入、技术政策的纳

8、入和资金平衡和项目的纳入。中观层次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并实行“三废”综合利用和能源环保等政策。微观层次加强建设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3.2“谁污染谁治理”环境政策的内涵“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具体措施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征收排污费和生态破坏补偿费3.3“强化环境管理”主要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和完善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完整的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二、中国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管理体制国家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 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

9、限的划分。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规定中国的环境管理体制: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中国环境管理最高机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直属机构。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其他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局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执法和监督的职能部门。1、概念及构成2、中国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能2. 1 总体职能 (1)控制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 由于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具有外部性特征,国家必须宏观调控才能取得治理绩效,所以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机构的重要职责。(2)改善城市、地区的环境质量 城市地区的环境质量表现为地区性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城市地区的

10、环境质量是地区环保部门的重要职责。(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环境资源保护中生态环境保护是其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4)控制核与辐射安全 控制核和辐射安全是我国环境保护机构的重要职责。经过十几年的核与辐射安全评审和监督工作实践,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较强的核与辐射安全技术队伍,取得了相应的经验,并在监督核设施、执行核安全法规的过程中得到了实际锻炼。(2)省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环保机构 检查督促所辖地区内各部门、各单位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拟订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组织环境监测,掌握本地区环

11、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制定本地区环境保护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本地区的环境科研和教育,推广环保先进经验和技术。 内设机构(6个处级单位):办公室、综合计划处、政策法规处、污染控制处、水环境和生态保护处、监督管理处。(3)其他环境监督管理机构 涉及环境的各其他国家行政部门(海洋、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的环境监督管理部门; 县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的环境管理和资源保护。2.3中国环境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第一阶段(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2年国家机构改革) 1974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负责制定国家环保方针、政策和行政法

12、规,审定全国的环境保护规划,组织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第二阶段(1982年国家机构改革1988年底) 1982年12月29日在新组建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设立环境保护局。1984年5月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制定环保方针、政策。1984年12月5日,原环境保护局改名国家环境保护局。第三阶段(1988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88年3月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将原设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务院直属局,同时仍作为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该升格成为环境管理体制发展的新阶段。我

13、国环境管理体制便基本形成。第四阶段(1998年国家机构改革)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撤消原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设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原国务院环保委的职能,原国家科委的核安全监督管理、环保国际条约国内履约及统一对外联系、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等职能划入国家环保总局。第三节 中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基本制度 老三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新五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发展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中国现行的环境

14、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发展评价对象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大型综合项目的累积影响评价对工程的影响评价对政府政策的影响评价,即战略影响评价单纯的环境污染评价整体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更多地关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单纯考虑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和经济影响在内的全面环境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形式,如环境风险评价、视觉影响评价、健康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等。评价程序形成了环境筛选(初步评价)、确定范围、预测评价和监督、监测等四个步骤完整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相结合,并纳入环境规划。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确立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环

15、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开始引入中国。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发展规范建设阶段(19791989)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9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1998)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992年,成立 “环境工程评估中心”1998年11月29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提高阶段(1999)2002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内容规

16、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特点评价范围:从单纯的建设项目扩展到各类发展规划公众参与跟踪评价和后评价制度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A.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B. 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分为指导性规划和非指导性规划)指导性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写该规划对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说明。非指导性规划: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有组织编制该规划的机关组织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

17、一、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环境影响报告书)跟踪评价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重大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报告书轻度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很小环境影响登记表内容:(一)建设项目概况;(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后评价制度2 “三同时”制度 含义:“三同时”是指建设

18、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改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哪一个最重要?)环境保护设施指:1污染控制设施2生态保护措施3节约资源和资源回收利用措施4环境监测措施内容: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的试生产期间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3 排污收费制度 中国排污收费的发展历程提出及试行阶段(1978年12月至1982年1月)建立与实施阶段(1982年2月至1984年5月)改革和发展阶段(1987年8月至2001年12月) 完善阶段(2002年1月现在)1982年2月,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2002年1月,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3年

19、2月,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1排污收费2排污费管理 3.1排污收费 排污收费对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排污收费的范围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征收排污费。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时不征收废气排污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征收排污费。若超标排放污染物,加倍征收排污费;若没有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处置设施、场所,征收固体废物排污费;若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征收危险废物排污费;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标准的,征收超标排污费。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排污收费标准一是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是排污费的征

20、收标准。 3.2排污费管理 排污费的征收、使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征收的排污费上缴财政,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下列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贷款贴息:1)重点污染源防治2)区域性污染防治3)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4)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八项基本制度之新五项4排污许可证制度5污染集中控制制度6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4排污许可证制度含义任何单位欲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应向有关机关(一般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数量、排放地点和排放方式等,经审查同意,发给许可证后方可排放。发展中国从二

21、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试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并在1988年3月国家环保局颁布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1990年后,17个城市试行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2004年7月排污许可证条例(征求意见稿)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含义:将某一控制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采取措施将排入这一区域内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以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求。 类型:目标总量控制:以排放限值值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性研究入手 容量总量控制: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性、环境目标可达性入手行业总量控制:以能源、资源合理利用为控制基点,从最佳生产工艺和实用处理技术入手 实施总量控制的基本

22、原则 (1)服从总目标,略留余地(2)分级管理(3)区别对待(4)突出重点(5)总量控制要服从于区域环境质量(6)以排污申报为基础我国总量控制的总量分解原则服从总目标;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扶持优强。 总量控制的指标实施总量控制的指标根据这三个原则确定:(1)对环境危害大的、国家重点控制的主要污染物(2)环境监测和统计手段能够支持的(3)能够实施总量控制的“十五”期间,实行排放总量控制的指标有6个:二氧化硫排放量、尘(烟尘和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十一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 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排污许可证实施的具体步骤 排污单位申报登

23、记1)排污单位的基本情况2)生产工艺、产品和材料消耗情况3)污染排放状况4)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5)排污单位的地理位置和平面示意图 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确定发放排污许可证的范围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值分配排污总量负荷 许可证的申请、审批和颁发排污许可证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排污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时间。 排放许可证、临时排放许可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要管理措施包括排污单位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环保部门抽查监督制度等5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含义:就是区域环境综合防治的概念,即在一个地区内,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布局和污染物处理等各种因素,采用系统分析的办法,找出解决本地区环境问题的最

24、优方案,以花费最少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效果。优点: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重点污染问题。有利于利用新技术,提高污染治理效果。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速有害废物资源化。有利于减少防治污染的总投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实施污染集中控制的必要措施 以规划为先导。突出重点,分别整治,以便对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与分散治理相结合,以集中治理为基础。充分依靠地方政府协调。疏通多种资金渠道。 污染集中控制方式 废水污染的集中控制以大企业为骨干,实行企业联合集中处理。 同等类型工厂联合对废水进行集中控制。 对含特殊污染物的废水实行集中控制。 工厂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后送到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进

25、行进一步处理。 废气污染的集中控制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特别是改善能源利用方式。 改变居民能源机构。回收企业放空的可燃性气体,集中起来供居民使用。 实行集中供热取代分散供热。 改变供暖制度,将间歇供暖改为连续供暖。 加速“烟尘控制区”建设,扩大绿化覆盖率等等。 有害固体废物集中控制提高综合利用率建设固体废物集中处理设施6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含义: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制度,通过目标责任书确定一个区域、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单位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和责任范围,运用定量化、制度化和目标管理方法,把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作为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到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之中。 6.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

26、制的特点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一般以一届政府的任期为时间界限,以行政单位所辖地域为空间界限。有明确的环境质量目标、定量要求和可分解的环境质量指标。有明确的年度工作指标。有配套的措施、支持保证系统和考核奖惩办法有定量化的监测和控制手段6.2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优点有利于加强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领导;有利于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有利于协调政府各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区域综合防治,实现大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环保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定量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加强环保机构建设,强化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提高环

27、保工作的透明度。6.3 环境目标责任制的实施 实施环境目标责任制的程序:一、制定阶段 二、下达阶段 三、实施阶段 四、考核阶段制定责任书的原则:(一)责任目标的确定;(二)责任指标与具体工作指标相结合,长期计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三)明确地方政府和排污单位领导者对本地区、本企业应负的责任。责任书的内容:环境质量指标、污染控制指标、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所需完成的工作指标,同时还可以将其他管理制度作为管理内容纳入责任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本届政府的环境目标;二是分年度的工作指标。 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含义: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运用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

28、前提,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采取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的战略、手段和措施,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规划、综合管理和综合控制,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城市环境质量的优化,解决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做法:(1)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面貌;(2)依靠科技进步,减少工业污染;(3)实行集中治理城市重点污染源;(4)以大企业为骨干,实行企业联合集中治理污染;(5)充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和环境容量。 7.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制度的确立:1985年,国务院在“全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中通过了关于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决定之后,各地大中城市积极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

29、作。1988年7月13日,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决定,指出:“环境综合整治是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市长对城市的环境质量负责,把这项工作列入市长的任期目标,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同时规定,城考工作自1989年1月1日起实施。1990年1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辖区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定量考核,每年公布结果。管理体制: “在城市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运行机制:“制定规划,分解落实,监督检查,考核评比”7.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

30、量考核制度 分级管理国家环保总局直接考核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点旅游城市、沿海开放和经济特区城市共计4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考核辖区内的地、县级城市考核初审会审专家审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意义 促进了城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调动了城市政府各部门和广大市民群众的积极性 重点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保投入加大,城市防治污染能力显著提高加强了统一监督管理,提高了环保管理工作水平 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含义:以污染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地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

31、施。四个要素限定时间、治理内容、限期对象、治理效果确定限期治理项目的原则 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与环境综合整治、污染源集中控制、污染物总量控制相结合,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原则。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先易后难,既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又要考虑治理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坚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污染者付费”。限期治理的三种形式区域性限期治理如技术改造、市政建设和改造、调整工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原材料与能源结构、产品结构等等)等等。行业性限期治理如产品结构、原材料和能源结构、工艺和设备的调整和更新。点源限期治理指对污染严重的排放源进行限期治

32、理。点源限期治理是最基本的形式,是其他限期治理的基础。三种形式的限期治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系,缺一不可。限期治理的重点污染危害程度和扰民程度严重的项目环境敏感区的超标排放企业区域或流域环境质量恶劣,可能影响到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污染范围较广、污染危害较大的行业污染项目其他必须限期治理的污染企业例如: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的企业 限期治理的工作程序准备阶段:通过对人群和污染源的调查以及环境评价,并根据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并确定限期治理的名单。实施阶段:由政府下达限期治理的决定,并将限期治理项目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限期治理项目提供资金和物资方面的保证。建立责任制,落实限期

33、治理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在实施过程中,环保部门进行限期治理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验收阶段:限期治理单位在完成污染治理后,向环保部门提交竣工报告。由有关部门(包括限期治理单位的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组织进行竣工验收。第四节 我国环境保护方面主要 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一、法律、法规七大法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了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三大法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 (一)、环境保护法 环保的基本法,是制定环保其它单行法的母法。 1979年9月13日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34、会通过并颁布,并经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一次会议修改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水污染防治法 环保单行法。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自1996年5月15日起施行。配套的国家法规为“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地方法规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条例”(三)、大气污染防治法 环保单行法。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5年8月29日第八

3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0年4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四)、噪声污染防治法 环保单行法。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五)、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环保单行法。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1996年4月1日起施行。(六)、环境影响评价法 环保单行法。由全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自

36、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七)、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环保单行法。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八)、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环保法规。国务院令(第369号)。经2002年1月30日国务院第54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九)、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 环保法规。国务院令253号。年月日国务院第次常务会议通过,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十)、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环保法规。国务院令(第380号)。经2003年6月4日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二、主要规章排污费征收方面:1、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2、

37、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3、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4、关于减免及缓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5、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环境监察方面1、环境监理工作暂行办法2、环境监理政务公开制度3、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4、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5、环境信访办法6、关于加强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环境管理的通知7、关于在高考期间加强环境噪声污染监督管理的通知8、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9、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10、关于加强饮食业油烟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的通知 11、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 12、关于切实加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故和突发性事件报告制度的通知 13、自治区石油勘探开发环境管理办法 14、国家环境标准 .三、主要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噪声排放限值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等5大类几十个具体标准。 (一)、环境质量方面: 如: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等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