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传人探秘_第1页
扶阳派传人探秘_第2页
扶阳派传人探秘_第3页
扶阳派传人探秘_第4页
扶阳派传人探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扶阳派传人探秘杨涛,冯兴志,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 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桃李众多,其入门、私淑者甚多,均继承和发展了其学术思想。最典型的传人如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吴佩衡、祝味菊、徐小圃、范中林、唐步褀、李可等等,均在扶阳思想推广方面有巨大的贡献。关键词 扶阳;传人;附子The Exploration of Fu Yang Schools InheritorYang Tao, Feng Xingzhi, Xu Hujun, Zhang Wenxin, Hu Changzhen(We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

2、llege, Weinan, Shaanxi, 714000)Abstract: Zheng Qinan received many apprentices. They Inheritied and developed the academic thoughts. The typical inheritors are Lu Zhuzhi, Lu Yongding, Lu Chonghan, Wu Peiheng, Zhu Weiju, Xu Xiaopu, Fan Zhonglin, Tang Buqi and Li Ke. They had great contribution in pro

3、moting Fu Yang thoughts. Key word: Fu Yang; inheritor; monkshood郑寿全,字钦安,四川人,清末名医,他早年师从刘芷塘习医, 临证医术精湛,创立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医学流派扶阳派, 常常重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等温热之药,屡起痼疴沉疾,饮誉蜀中,世人尊称其为“郑火神”、“扶阳派首领”、“扶阳派祖师”、“姜附先生”,其传人有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亦有不少扶阳派的传人。卢铸之, 四川德阳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其著述主要有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本草药性配合阐述、金匮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等。光绪

4、十六年拜师于扶阳派祖师郑钦安先生,认真学习达十一年之久,学成后尊师命游历四方,考察中国各地,三年后回成都,宣扬钦安学术思想,将易经哲理融入中医学理论,提出“医之阴阳至理,本于易”,其特点为立命重在以火立极,立法重在以火消阴,阳主阴从,阴病者,用阳化阴;阳病者,扶阳抑阴。1 因其在成都临床经验丰富,善用附桂重剂治疾而屡起沉疴,独树一帜,而被誉为“卢火神”。卢铸之儿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六十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他认为阳光一照便阴霾自灭,扶阳同时则精血津液自生,脏腑及全身各部均可得其润养。2卢永定有弟子黎吕琼,今在成都七院工作,临证亦常用大剂量附

5、子、生姜等品,屡愈顽疾。另有郑仲宾先生“少时师承郑钦安”,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蜀中名医,解放前逝世。3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的卢崇汉,他是卢铸之之孙,其在治病和养生方面重扶阳,其理论之核心倡导“阳主阴从”观。4早年即在南京开始行医,而被誉为“小火神”。二零零五年一年时间里卢氏共接诊两千七百四十五人,累计有两万零一十三人次, 涉及病种八十三个,如红斑狼疮、肾功能衰竭、癌症等,开出处方两万零七十六张,治疗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八,几乎全部有效,疾病临床治愈率为百分之九十二。5吴佩衡,名钟全,字佩衡,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吴氏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六十

6、载,开创云南中医教育之先河,桃李满门,后代从医者多,传承者众,其著述亦颇丰,其主要著作有麻疹发微、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医药简述、伤寒与瘟疫之分辨、中药十大主帅、吴佩衡医案等。吴氏强调阴阳辨证,善于使用经方,擅用附子,胆识过人,对疑难重证,失治、误治病例,常以大剂附子力挽沉疴。处方所用附子不仅在成人中投用大剂量,而且对婴幼儿童也敢于放手加量,每剂附子辄用六十克,重则二百五十到五百克,最多时甚至达到了八百克,而且对病人都很有效,从未造成不良案例。6剂量之大,世所罕见,名闻天下,因获“吴附子”雅号。学术上在钦安重阳气,善治三阴诸证的影响下,对阴寒证的认识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扶阳驱寒

7、,宜温而不宜补,温则气血流通,补则寒湿易滞”,故在治疗阴证时,几乎见不到滋补中药。因善用其对于四逆诸方,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常常大剂量使用,并且治病范围等方面也大有突破,而被誉为扶阳派典型代表人物之一。祝味菊,浙江绍兴人,少年便到四川,拜当地名老中医刘雨笙为师,三十三岁去上海行医,曾任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7祝氏从四川到上海后,继续沿用扶阳派思想,证实了扶阳方法并无地域之限,其善用温补,推崇张仲景、张景岳各家,并提倡中西汇通,主张杂病以八纲论,伤寒以五段论:太阳阶段为抵抗合度;阳明阶段为抵抗过度;少阳阶段为抵抗不济;太阴或者少阴阶段为抵抗不足;厥阴阶段为最后之抵抗。治病首重阳气,喜用温热重剂,

8、尤其擅用附子,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取效,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故有“祝附子”之美誉。祝氏著有伤寒质难、伤寒新义、伤寒方解等书,学术个性鲜明, 为陆渊雷、章次公等名家所叹服, 在上海名噪一时,成为上海扶阳派领军人物,其门徒众多,如陈苏生、王兆基、徐仲才、胡觉人等,儿科名医徐小圃亦为之折服,效法祝氏。儿科名医徐小圃,名放,上海宝山人。幼承庭训,尽得其父杏圃公之传。徐氏除继承古代儿科诸家之长外,对伤寒论钻研颇深,临证细致,处方果敢审慎,屡用峻剂以起少小沉疴。徐氏早年认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故用药多“清”。后因其子患“伤寒”垂危,自治不效,遂请祝味菊用附子等药化险为夷,

9、于是虚心向祝氏求教,亦成擅用附子名家。范中林,四川郫县太和镇人。专心致志研究伤寒论,辨证以六经为纲,在临床中用六经判百病,善用经方,对外感及内伤杂病均有丰富治疗经验,尤其擅长疗愈虚寒证。附子常大剂使用,少则三十克,多至六十到一百二十克,也曾有用至五百克的医案,而有“范火神”之誉。 范氏在开方用药中扩充丰富了麻黄剂的运用范围,麻黄剂的使用在其医案中俯拾皆是。李可老中医,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山西灵石县人,为山西省名老中医, 从事中医临床与探索五十多年,是灵石县中医院终生荣誉院长。李氏学术思想丰富,源于内经、难经,崇尚仲景学说,博采众家,临证以人为本,顾护脾肾阳气为先,对急危重症深有心得,抓准病机,细

10、心大胆大剂用药,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急重症诊疗体系,在从事急重症救治方面妙用纯中医理法方药思路,独具特色,故中医界泰斗邓铁涛教授赞誉其为“中医的脊梁”。其著作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既有理论深度,又切于临床实用,对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心衰、肿瘤、中风等三十余种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李氏总结摸索出其治疗方法。李氏常用破格救心汤,其有起死回生之神效,可用来急救各类心衰重症病人,这是他自创最著名的方剂之一。对于西医放弃抢救的垂危病人,只要是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速服用破格救心汤,既有神奇疗效。起死回生仅需一小时,脱离险境需三小时,转危为安需一昼夜,其疗效令整个医学界震惊。8李氏用此类附子、乌

11、头类峻猛大辛大热之品抢救危重病人,使无数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其中甚至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书者,也有百余人,临床疗效卓著,被誉为百年来难得的中医奇才9,其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则令整个医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医的真正价值。唐步祺,四川名医。祖父唐蓉生私淑郑钦安,唐步祺幼承庭训,研习郑氏之学,民间誉为“唐火神”。附子理中汤为唐氏常用方剂,用本方治疗阴盛阳虚所引起的诸种病证,如头面五官、妇科病症、脾胃脘腹等,常获奇效。另外,对于血症,唐氏常用大剂甘草炮姜汤加血余炭止血,效果显著。而后察其病机,随证治之。对于本方的应用,唐氏还经常用于遇到不能够清楚辨别是否为阳虚证的病人,便用甘草炮姜汤试投,无误药表现,即可放胆

12、应用辛温之重剂。10唐氏终身钻研扶阳派思想,晚年穷十五年之功撰成郑钦安医书阐释一书,堪称扶阳派代表人物,其弟子遍及海内外。补小南、刘民叔(一八九七-一九六零) 等川蜀名医,贵州名医李彦师等,均能发扬扶阳派思想,擅用附子,而有“某附子”之称。其它还有重庆龚志贤、成都戴云波、无锡张剑秋、湘潭朱卓夫(一八九三-一九六九) 、西昌张紫衣、云南李继昌先生等皆受其影响,以擅用附子著称。限于眼界,其它未知的火神派传人更是不知凡几。回顾一下,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用石膏而称“余石膏”以外,象扶阳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誉者,可说绝无仅有,足证其用药风格之鲜明,历代

13、薪传不断,影响堪称深远。单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其它医派都远不可及。11由以上扶阳派传人学术思想来看,扶阳派医家均继承了仲景伤寒六经学说中扶助阳气思想,并逐步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登峰造极之地步,核心就是对中医扶正疗法的大力提倡和继承发扬, 对现代临床中很多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有惊人的疗效,这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临床价值, 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研究、继承和发扬,使中医药事业更加繁荣昌盛。参考文献:1张建伟.浅析当代火神派学术思想差异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2):1385-1387.2李新,刘景峰.扶阳学派对水火既济认识与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02):136-138.3张存悌. “火神派”再述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74-75.4张志彬,刘燎原.浅析卢氏扶阳学派与扶阳学术思想J.江苏中医药,2014,46(08):7-8.5卢崇汉扶阳讲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6朱耀,孙志斌,王寅.传统文化视野下的“附子”J.中医药导报,2015,21(11):4-6.7祝味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