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学(精编)课件_第1页
中医药膳学(精编)课件_第2页
中医药膳学(精编)课件_第3页
中医药膳学(精编)课件_第4页
中医药膳学(精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医药膳学概说前言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什么?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健康。纵有万贯家财,如果身体垮了,财富就会变得毫无 意义?要想健康长寿,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 “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倶,而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 遗憾的是,不少人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一个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但许多人往往死于无知,往往因为小病熬成大病,最终发展成为不治之症。因此,我

2、们一定要注意日常生活的养生保健,尽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生命质量。伤寒杂病论自序中的一段精彩描述。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振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指出:“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 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 之有哉?此

3、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在疾病的预防工作上投资1块钱,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块钱的抢救费用,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预防重于治疗”的道理。健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健康知识人人需要。第二个特点是,在健康面前人人平等。第三个特点,健康不能一蹴而就。吃的学问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正如俗谚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与饮食有关。 但尽管人人爱吃,可爱吃并不等于会吃,有的人吃了一辈子也“不会吃”,并吃出了一身毛病。 人们往往感叹;“过去由于穷,什么都吃不起,现在改革开放,生活好多了,也有钱了,想吃什么也都能买得起了,但为什么吃得好了,毛病反而多了,真是不知道怎

4、样才能吃好 ,吃什么才健康。” 在一部分人的心中往往片面地认为,吃得好就是营养好,营养好了身体才健康,实际上这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那怎么样的吃法才是最合理的呢? 素问脏气法时论早就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不和则卧不安” 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相配伍,运用传统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加工方法,制成的色、香、味、形、意、养俱佳,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食品。因此,它与一般膳食不同,药膳特别强调中药和食物的调配,这是所指的调配,就不是简单的中药和食物的相加,更不是随意凑合在一起。天空彩虹 鲜汁五丁

5、黄桥烧饼北京烤鸭北京净鸭1只,麦芽糖10克,甜酱1碟,北京葱段1碟,荷叶饼或芝麻烧饼若干金玉满堂孔雀开屏万寿无疆寿宴山药羊肉汤这就需要药膳制作者,必须具有中医学、中药学、烹饪学、营养学、治疗学、养生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等多学科的学识和素养,才能调配出高水平的药膳食品。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药膳师,才能烹制成标准的中国药膳。药膳制作技巧漫谈 实证莲子绿豆汤 辩证施治失眠 虚证龙眼大枣汤 同病异治感冒姜糖苏叶饮、桑菊薄竹茶 中医学 异病同治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归芪鸡 辩病施膳南瓜、苦瓜、山药、菠菜、蕹菜、鳝鱼、 柚子 三因制宜 因人 因时 因地 实证莲子绿豆汤 辩证施治失眠 虚证龙眼大枣汤 莲子一见

6、钟情绝代双娇同病异治感冒姜糖苏叶饮 桑菊薄竹茶 红糖紫苏桑叶薄荷异病同治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归芪鸡补肝益肾,补气养血,退虚热辩病施膳南瓜、苦瓜、山药、菠菜、 蕹菜、鳝鱼、柚子 山药白果山药粥山药赤小豆粥火腿山药莴笋丁枣泥山药糕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 三因制宜之一 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随着年龄的变化和体质的不同而有明显区别; 性别不同,男女生理各有特点,食物的选择亦应有不同。 此外,还考虑其从事的职业等因素,而选用相应的药膳。 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功能较协调亢奋、偏热、多动抑制、偏寒、沉静体壮、胖瘦适度,或虽胖而不壅滞,虽瘦而有精神形体偏瘦,但较结实形体偏胖,但较虚弱,容易疲劳面色明润含蓄,

7、目光有神面色多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面色偏白而欠华性格随和、开朗性格外向、喜动、易急燥,自制力较差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食量适中,二便调畅食量较大,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食量较少精力充沛,反映灵活,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易感受风邪、热邪、暑邪易感受寒邪、湿邪患病多为表证、实证患病多为热证、实证患病多为寒证、虚证易于治愈而迅速恢复易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疖疮易传里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健康长寿多见阳亢或兼阴虚,易发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证可发展演化为阳亢、阴虚、痰

8、火等病理体质可发展演化为阳虚、寒湿、痰饮等病理体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带领的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3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 9 种,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占32.75%。发现一:中国人体质分9种 体质类型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占33%占67%发现二:天南地北体质各异天南地北体质各异东部地区湿热体质较多 南部地区湿热体质和血瘀体质较多 西部地区气虚体质、阴虚体质较多华北地区湿热体质较多 东北地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较多 发现三:女性一般寿命长男女有别男性一般代谢旺盛,肺活量大,在血压、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等方面均高于女性

9、,一旦患病,病情反应会比女性要激烈;女性免疫功能较强,基础代谢率较低,虽然体质较弱,但一般寿命较长。 发现四:体质随年龄演变在年轻人中,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多见,可能与年轻人喜欢吃煎炸烧烤等类食物或嗜好烟酒以及生活压力增加有关。体质随年龄演变随着年龄增高平和体质逐步减少,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瘀体质逐步增加;中老年人痰湿体质多见,可能与其生活趋于稳定,且总体生活水平提高有关。发现五:职业对体质影响大职业对体质的影响 气虚体质无职业者和农业劳动者及从事体力劳动者中多见阳虚体质生产运输工人中多见阴虚体质学生中多见痰湿体质领导干部及生活安逸、养尊处优的人中多见湿热体质学生和商业服务人员中多见

10、血瘀体质办事人员及从事脑力劳动者中多见气郁体质学生和无职业者中多见 三因制宜之二 如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故应用药膳治疗时,要注意气候的特点。春季养生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倶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 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季养生饮食原则唐代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1;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2;春季饮食调养宜多食甜,少食酸。3;春天饮食调养要多吃些菜。夏季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11、,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季养生饮食原则原则一:勿忘补钾。原则二:补充盐和维生素。原则三:吃点苦味食物。原则四:夏季宜清补。原则五:讲究饮食卫生。原则六:不可过食冷饮。秋季养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倶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时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季养生饮食原则1、秋季进补宜先调脾胃2、多吃滋阴润燥之品3、要“少辛增酸”4、建议早晨喝粥5、辨体质选饮食冬季养生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

12、,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季养生饮食原则1保证热能的供应2配合适量的蔬菜3多吃黑色食品 三因制宜之三 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各异,因此应照顾不同的地域灵活配置膳食。 四气五味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又称为四性.(平)中药学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淡、涩) 炮制天麻 火候肥肉烹饪学 刀工松子鱼米 常识天麻鱼头汤、炒虾仁松子仁龙井虾仁 白萝卜、胡萝卜 营养学 番茄、 饮食所伤山楂糕、萝卜粥 寒伤胃阳豆蔻鸡、高良姜粥 内科学 肝气犯胃金橘饮、梅花粥

13、 脾胃虚寒砂仁肚条 胃阴不足沙参粥 胡萝卜红烧肉 病前的预防养生学 病中的治疗 病后的康复内经认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也,伤其正也”。伤寒杂病论:“饮食五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相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内经:“高粱之变,足生大疔”。 唐 孙思邈:“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生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宋 陈直:“老人之疾,尤宜用食以治之”,“是以善治病者,不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