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基本知识_第1页
茶文化基本知识_第2页
茶文化基本知识_第3页
茶文化基本知识_第4页
茶文化基本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茶文化基本知识茶艺师 之耿 潇欢喜茶修中心茶文化基本知识茶艺师的能力,在于对茶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还在于对其有着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和精神内涵有着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把握各种茶艺的技能。文化古代“文”“化”二字最早出现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即:观察天文景象,可以知晓天道自然的变化;观乎人类文明,可以教化天下,使人明伦知礼。 现代文化一词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定义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2、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内容包括茶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叶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画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 狭义:专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 “精神财富”部分,也即茶在被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学习的茶文化部分内容)茶文化的定义学习茶文化切忌只学习“狭义”茶文化,一个真正的茶人应海纳茶识,包括:知茶识、明茶理、懂茶性、晓茶情、悟茶道等等一切与茶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懂茶识与茶艺便大肆其然。这个便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能学习得到,而要靠在以后的茶事活动中自己慢慢领悟。只有天然

3、的茶树并不产生茶文化,只有当人类食用茶叶并经过一定历史阶段之后,才逐步产生文化现象,因而才有茶文化。在中国人漫长的饮茶历史过程中,饮茶逐渐与人的精神生活相联系,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茶文化的定义茶经与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和中国茶道茶的发现与起源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茶文化基本知识茶的发现与起源 关于茶树的原产地,1825年英国人布鲁斯(B.Bruce)号称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但植物学家认为这不过是普通的山茶树而已。1831年,英国军人查尔顿也在Assam发现土产茶树,但植物园拒绝承认其是茶树。1834年查尔顿又从苏迪亚寄了一些植物到加尔各答。这一年成立的英国茶叶委员会宣布

4、发现印度本地茶种。之后,国外就有些人认为“茶树原产于印度”的言论。茶的发现与起源近代也有一些学者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在印度,有人认为在包括缅甸、泰国、越南、印度、中国西南的整个地带。吴觉农先生1922年在中华农学会报上发表了茶树原产地考,根据史料记载和实地调查,反驳了世人的一些偏见,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茶树原产于中国。现在,多数学者已经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茶的发现与起源人类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是采自野生,用做药用。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也就是说,从神农时期,我们就已经有了饮茶的习惯。神农本草经里有:

5、“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的发现与起源若按照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来推算,在中国,茶的利用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对茶最初的认识,是从它的解毒功效开始的。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的发现与起源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随着茶树从药用发展为饮用,野生茶树势已不能满足需要,人们或采茶籽,或掘取野生茶苗进行栽培和繁植。茶的发现与起源根据东晋(317-420年)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于公元前1

6、066年联合当时四川、云南的部落共同讨纣之后,巴蜀所产的茶已列为贡品,“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并记载有“园有芳蒻香茗”。由此推断,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已经人工栽培茶树了,那么茶树栽培距今当有三千多年历史了。茶的发现与起源茶树在中国的传播,首先从四川传入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陕西、甘肃一带,清顾炎武日知录记载:“自秦人取蜀后始知茗饮”。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大量栽培。秦汉以后,中国统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日渐密切,茶树由四川传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由于地理气候上的有利条件,逐渐取代了巴蜀在茶业上的中心地位。茶的发现与起源到了唐、宋时期,茶叶已成为我国人民日常不可缺

7、少的物品。茶叶产区遍及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几乎与近代茶区相当,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兴盛阶段;同时,也使茶叶从一种地区性的小农生产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政府制定了各种制度来控制茶叶的生产、贸易、税收等。自此,茶作为一种产业逐渐普及、发展起来。茶的发现与起源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茶之为饮二,茶文化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三,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四,茶文化的兴盛时期(宋代)五,茶文化的延续发展期(元明清三代)六,茶文化的现代再辉煌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饮茶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有文

8、化,是人类参与物质、精神创造活动的结果。一,茶之为饮据说在4000多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开始饮茶了。最初是把茶当做食物来利用的,在长期食用的过程中,人类认识了茶的药用功能。一,茶之为饮史料记载,秦汉之际,民间把茶当饮料,起始于巴蜀地区。东汉以后饮茶之风向江南一带发展,继而进入长江以北。至魏晋南北朝,饮茶的人渐渐多起来。一,茶之为饮从秦汉之际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古代典籍描述了茶的药性。当时人们认为茶的药物作用主要有悦志、益思、少眠、轻身、有力、明目、醒酒、助消化。一,茶之为饮总而言之,茶作为药的作用和效用比较缓慢。茶的最突出、最强烈的功能就是使人兴奋,这正是茶从食物经过药物阶段转变成饮料的决

9、定性因素。于是茶便从羹饮,即作为汤来食用逐渐转化成作为饮料来饮用。一,茶之为饮茶由食用到药用到饮用的逐渐变化过程,也是人类对茶的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逐渐忽略了茶的那些不突出、不重要的功效,把握了茶能“令人兴奋”的最突出、最重要的功效,并根据这种特殊功效采用了“饮用”的方式,于是茶在中国终于成为了一种饮料。这一转变过程大约是在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完成的。一,茶之为饮茶饮方法在经历含嚼吸汁、生煮羹饮阶段后,至魏晋南北朝时,已开始进入烹煮饮用阶段。二,茶文化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茶作为自然物质进入文化领域,是从它被当做饮料并发现其对精神有积极作用开始的。值得重视的是,茶文化

10、一出现,就是作为一种健康、高雅的精神力量与两晋的奢侈之风相对抗。二,茶文化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开始进入文化精神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以茶养廉2进入宗教3文人赞颂二,茶文化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1以茶养廉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官吏及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奢侈荒淫的纵欲主义使世风日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养廉”的问题。陆纳、恒温等一批政治家提倡以茶养廉、示俭的本意在于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而茶则成了节俭生活作风的象征,这体现了当权者和有识之士的思想导向:以茶倡廉抗奢。二,茶文化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2进入宗教魏晋时期,社会上有吃药以求长生的风气,这主要是因为

11、受到道教的影响,当时人们认为饮茶可以养生、长寿,还能修仙,茶由此开始进入宗教领域。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兴起,当时战乱不已,僧人倡导饮茶,也使饮茶有了佛都色彩,促进了“茶禅一味”思想的产生。二,茶文化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3文人赞颂魏晋时,茶开始成为文化人赞颂、吟咏的对象,已有文人直接或间接地以诗文赞吟茗饮,如杜育的荈赋、孙楚的出歌、左思的娇女诗等。二,茶文化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1饮茶的普及2茶文化的形成三,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1饮茶的普及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也是封建文化的顶峰。它形成了一个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空前发展的局面。这样的社会条件,为饮茶的进一步普

12、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准备好了基础。唐代饮茶普及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三,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1饮茶的普及(1)茶肆遍云下。(2)茗为人饮,与盐粟同资。(3)茶被视为“赐名臣,留上客”的珍品。(4)僧人普遍饮茶并转相仿效。(5)文化人特别好饮、喜饮。三,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1饮茶的普及文人从好饮、喜饮,进而深入观察、研究,总结种茶和制茶经验。品茗技艺的作品相继问世,代表性论著有陆羽的茶经、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庭筠的采茶录等。三,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2茶文化的形成饮茶风气的盛行,加上佛教、道教的兴盛对饮茶风气的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为茶文化的继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社会基础。随着饮茶风尚的

13、扩展,儒、道、佛三教思想的渗入,茶文化逐渐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三,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2茶文化的形成而茶文化之所以能在唐代正式形成,主要有以下3个特殊原因。(1)出现了茶业专著茶经;(2)朝廷直接提倡,贡茶兴起;(3)文人、学士讴歌茶事,开拓了茶文化的内涵。三,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既形成了豪华极致的宫廷茶文化,又兴起了趣味盎然的市民茶文化。宋代茶文化还继承唐人注重精神意趣的文化传统,把儒学的内省观念渗透到茶饮之中,又将品茶贯彻于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由此一直沿袭到元明清各代。四,茶文化的兴盛时期(宋代)与唐代相比,宋代茶

14、文化在以下3方面呈现了显著的特点。1形成精细制的茶工艺;2斗茶习俗和分茶技艺3茶馆兴盛,茶馆文化发达四,茶文化的兴盛时期(宋代)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元明清也是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最突出的表现是大小城市广泛兴起的茶馆、茶楼)后,各种茶文化表现形式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媒介。五,茶文化的延续发展期(元明清三代)1元代茶文化的主要特色元代是中国茶文化经过唐、宋的发展高峰,到明、清的继续发展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元代虽然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

15、茶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方面仍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五,茶文化的延续发展期(元明清三代)2明代茶文化的主要特色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明代茶文化有以下3个鲜明的特色。(1)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2)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3)形成为茶著书立说的兴盛期。五,茶文化的延续发展期(元明清三代)3清代茶文化的主要特色清代沿承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由明代形成的茶文化的又一个历史高峰,在清初一段时间以后继续得到延续发展,其主要特色有以下3个方面。(1)形成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2)茶叶外销的历史高峰形成。(3)茶文化开始成为小说描写

16、对象。五,茶文化的延续发展期(元明清三代)戏曲方面也成绩显著,如50年代老舍创作的三幕话剧茶馆,已经成为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六,茶文化的现代再辉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促进下,中国内地的茶文化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特点:它既有人文历史,又有科学技术;既有学术理论,又有生活实践;既有传统文化,又有推陈出新。六,茶文化的现代再辉煌这是继唐宋以来,茶文化出现的又一个新高潮,被称为“再现辉煌期”。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茶艺交流蓬勃发展2茶文化社团应运而生3茶文化节和国际茶会不断举办4茶文化书刊推陈出新5茶文化教研机构相继建立六,茶

17、文化的现代再辉煌茶经与茶文化一,陆羽生平和茶经简介二,茶经内容三,茶经的茶道理论茶经与茶文化陆羽(公元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天门)。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号竟陵子;居上饶(今属江西),号东岗子;居南越(今岭南),称桑苎翁。一,陆羽生平和茶经简介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自传云其不知所生,三岁被遗弃野外,龙盖寺僧智积和尚于水滨得而收养之。陆羽其名为其年长后以易占得渐卦所自取,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以为名姓,姓陆名羽字鸿渐。其自传中则写到:“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一,陆羽生平和茶经简介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

18、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一,陆羽生平和茶经简介茶经图。二,茶经内容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10章,展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茶叶大世界。上卷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3章;中卷仅有四之器1章;下卷包括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6章。二,茶经内容一之源:着重阐述了茶之起源、性状、名称、功效等。二之具:介绍了各种采茶和制茶的工具,以及制作工具的用料、规格、用途和操作

19、方法。三之造:主要介绍了采茶的时间节令、选茶的标准和制茶的方法。四之器:主要介绍了饼茶的炙、碾、煮、饮的各种器皿共28件,详细地说明了各种茶器的造型和质地以及尺寸大小,还介绍了使用这些茶器的规则和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二,茶经内容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茶汤的调制及水的品第、煮茶燃料的选择等。六之饮:考证了饮茶源流,介绍了饮茶方法,提出了对烹饮的意见。七之事:引录了上古至唐代有关茶事的历史文献48则。八之出:对唐代全国主要产茶区和茶叶品质作全面的叙述和比较。九之略:论述在某些情况下,如何简省制茶和饮茶工具,全章仅170字,却表现了作者对现场旋摘旋烹饮茶的癖爱。十之图:教人将茶经内容写于素绢,张挂

20、于壁,让人一目了然。二,茶经内容1陆羽对“道”的追求茶经书名以“经”名茶,本身就表明了陆羽对茶有着“道”的追求。三,茶经的茶道理论1陆羽对“道”的追求茶经书名以“经”名茶,本身就表明了陆羽对茶有着“道”的追求。三,茶经的茶道理论2“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陆羽茶经在“一之源”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把“品行”引入茶事之中。这是以茶示俭,以茶示廉,倡导的是一种茶人之德,也是一种理想人格。三,茶经的茶道理论3“风炉” 设计的“中”道思想陆羽为文,惜墨如金,但他在茶经中却不惜用了244个字来描述他所设计的风炉。风炉是唐代烹茶专用的小型炉灶。三,茶经的茶道理论3“风

21、炉” 设计的“中”道思想风炉共3只脚,铸古体字21个。一只脚上铸:“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铸:“体均五行去百疾”;另一只脚上铸:“圣唐灭胡明年铸。”从风炉的设计思想来看,因“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以此表达茶事即煮茶过程中的风助火、火熟水、水煮茶,三者相生相助,以茶协调五行,以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态。风炉一只脚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另一只脚上铸有“体均五行去百疾”,所反映的也是“中”道原则和儒家阴阳五行思想的糅合。三,茶经的茶道理论4“伊公羹,陆氏茶”的以茶论道风炉上所铸的“伊公羹,陆氏茶”6个字,隐喻了陆羽写茶经的目的以及茶经这本书的性质。三,

22、茶经的茶道理论4“伊公羹,陆氏茶”的以茶论道伊尹,名伊,一说名挚,夏末商初人。出生于莘之野(今河南省栾川县),曾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因其母亲在伊水河(今栾川县伊河)附近居住,故以伊为氏。1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三,茶经的茶道理论中国茶文化和中国茶道中国茶文化一

23、,茶文化的内部结构二,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三,茶文化的特点四,茶文化的内涵中国茶道一,中国茶道概述二,中国茶道内涵三,现代茶道精神中国茶文化和中国茶道茶文化与文化一样,其内部结构同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个层次: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一,茶文化的内部结构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有关茶的物质文化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有关茶的法规、礼俗等,是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是茶文化的物质层与精神层的中介层次,构成茶文化的个性特征。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把茶的天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把茶事活动上升到精神活动。一,茶文化的内部

24、结构中国茶文化主要有以下5个基本特征。1社会性2广泛性3民族性4区域性5传承性二,茶文化的基本特征1物质与精神的结合2高雅与通俗的结合3功能与审美的结合4实用性与娱乐性的结合三,茶文化的特点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既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也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还融合了佛家“普度众生”的思想观念。1融合儒家思想观念2融合道家思想观念3融合佛家思想观念四,茶文化的内涵“茶道”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唐代。如唐代茶僧皎然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又如唐代封演所写的封氏见闻录中记载有:“

25、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之言。一,中国茶道概述1,茶道的基本含义中国文化中的“道”,本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及其运动的规律与准则。中国“茶道”的基本含义则是指以一定的环境气氛为基调,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它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因而茶道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一,中国茶道概述2,茶道的渊源中国茶道源自远古的茶图腾信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是一种传说,但一直作为茶的源头载入史册。其中最突出

26、的如德昂族,这个以茶叶为祖先的古老民族,原称“崩龙”,他们在古歌中唱道:“茶叶是崩龙的命脉,有崩龙的地方就有茶山;神奇的传说流到现在,崩龙人的身上还飘着茶叶的芳香”(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一,中国茶道概述3,茶道形成与发展(1)中国茶道真正成熟于我国的唐代(2)与唐代茶道相比,宋代茶道则走向多极(3)宋明时期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鼎盛时期(4)明清时代,茶道程序由复杂转为简单(5)现代古茶道虽然衰微,却未失传一,中国茶道概述中国茶道是以饮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其内涵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儒、释三家的思想精华。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家与茶文化的渊源最为久远;从发展角度看,茶道的核心思想应归之于儒家

27、学说;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二,中国茶道内涵1,自然茶道,茶道“自然”2,以茶雅志,以茶行道3,茶禅一味,修炼身心二,中国茶道内涵中国虽然自古就有茶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道、儒、佛三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三,现代茶道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人们理解和运用的文字。如陈文华教授提出中国茶道本质特征为“和、静、雅”,其中“和是茶之魂,静是茶之性,

28、雅是茶之韵。”也有一些专家倾向于把“和、静、怡、真”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三,现代茶道精神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也提出了“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以及上海茶人提出了“茶人精神”。当然,上述提法仅是现代茶人对中国茶道的理解和阐述,并不等于中国古代就有如此丰富和完备的理论体系。三,现代茶道精神1,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和”是道、儒、佛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和”又叫“中和”,原为儒家思想的精神核心。实际上,“中和”指的就是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它涉及世间万物,内涵极为丰富。三,现代茶道精神2,中国茶德四字守则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

29、教授1990年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茶文化浅议)。他提出中国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三,现代茶道精神3,茶人精神所谓茶人精神是指茶人的形象及茶人应有的道德情操、风范、精神面貌。“茶人精神”是已故原上海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钱梁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默默地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是“茶人精神”的朴素表达,是从茶树风格、茶叶品性引申过来的茶人的道德风范。三,现代茶道精神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一,中国茶的外传形式二,日本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借鉴三,韩国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借鉴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茶叶作为饮料向海外传播历史久远

30、。早在西汉时期,我国曾与南洋诸国通商,汉武帝也派出使者,携带黄金、缙帛(红色的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由广东出海至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从此茶叶在这一带首先传播开来(庄晚芳等编著饮茶漫话)。一,中国茶的外传形式中国茶叶传往世界各国的方式多种多样。第一,通过来华的僧侣和使臣,或是民间的交往,将茶叶带往周边国家和地区,并使茶叶生产技术和饮用方法得以流传;第二,通过派出的使节以馈赠形式,将茶叶作为礼品与各国上层人士交换,再以上层人士的嗜好影响其国民;第三,通过贸易往来,将茶叶作为商品向各国输出,并与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结合起来,使中国饮茶之风成为全球性的风尚。一,中国茶的外传形式茶树向国外

31、传播,最早传到朝鲜和日本。6世纪下半叶,随着佛教界僧侣的相互往来,茶叶首先传入朝鲜半岛,828年中国茶种传到朝鲜(当时的高丽);而日本种植茶树,是在唐代中叶(公元805),日本僧人最澄和尚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学佛,回国时携带茶籽种于日本滋贺县,这是中国茶种传向国外的最早记载。后来经过海空、荣西吃茶养生记、武野绍鸥、村田珠光、千利休等的传承与发扬,就形成了 “日本茶道”。一,中国茶的外传形式公元1684年,德国人由日本输入茶籽在印尼的爪哇试种,没有成功。又于1731年从中国输入大批茶籽,种在爪哇和苏门答腊,自此茶叶生产在印尼开始发展起来。一,中国茶的外传形式印度于1788年由中国首次输入茶籽,但种植失败。1834年以后,英国资本家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雇用熟练工人,在印度大规模发展茶叶种植。之后,又相继在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地发展茶场。一,中国茶的外传形式19世纪50年代,英国利用其殖民政策,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开始种茶,至20世纪初,茶业在非洲已具有相当规模。一,中国茶的外传形式欧洲只有前苏联种茶。该国最早于1833年由中国引入茶苗在黑海东部的格鲁吉亚种植,经过三十多年试验,于1883年开始大面积发展,都是从我国湖北羊楼洞运去的茶籽茶苗。20世纪以后,格鲁吉亚已成为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一,中国茶的外传形式茶树起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