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件:色谱通论 液相色谱_第1页
分析化学课件:色谱通论 液相色谱_第2页
分析化学课件:色谱通论 液相色谱_第3页
分析化学课件:色谱通论 液相色谱_第4页
分析化学课件:色谱通论 液相色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色谱通论&液相色谱1 概述 2 色谱法基本原理3 发展概况 (自学) 4 柱色谱5 薄层色谱法6 薄层扫描法7 纸色谱法 本章小结1 概述 一. 色谱法 (层析法)定义:利用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在流动相流经固定相时,由于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吸附、分配或其它亲和力的差异而产生不同速度的移动,最终达到分离的目的。分离基础:差速迁移 (例:赛跑) 特点:效率高,灵敏度高,能把性质相近的物质彼此分 开,适合于干扰组分存在的混合物的分离分析。 二、分类 (一) . 以两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流动相 固定相 类型 液 固 L-S色谱 液 液 L-L色谱 气 固 G-S色谱 气 液 G-L色谱 (二). 按

2、分离机理分类: (1). 吸附色谱: 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吸附力不同而分离。 (LS 色谱 gS色谱) 固定相为固体的色谱。 (2). 分配色谱: (LL , gL). 利用各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 数不同进行分离。 (3). 离子交换: 利用不同组分对离子交换剂亲和力不同分离。 (4).分子排阻色谱: 利用某些凝固对不同组分因分子大小不 同而阻止作用不同,进行分离。(三). 按操作类型分类: 柱色谱:气相、高效、超临界流体、经典柱等等。 平面色谱:薄层、纸色谱(载体水)。 逆流分配:属液相色谱,目前已很少使用。2 色谱法基本原理 一. 色谱过程: 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间,分配“平衡”的过

3、程。 前面已讲其分离机制是差速迁移。例:顺、反偶氮苯在柱中吸附解吸附,再吸附 用化学方法无 法分离。柱中填氧化铝,将正、反体溶液加入流动相中冲洗,经吸附,解吸附流出曲线:二. 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 1. 分配系数:柱中分配平衡后,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 中的浓度之比。 K =CS / Cm S固定相 m流动相 K与T有关。 对于不同的分离机理,K的含义不同: 吸附色谱 称 吸附系数 分配色谱 称 分配系数 离子交换色谱 称 离子交换系数 分子排阻色谱 称 分子排阻系数 2. 保留时间:从进样到某组分色谱峰峰顶的时间间隔, 为该组分的保留时间(tR )。 保留体积:从进样到某组分色谱峰峰顶所

4、需流动相的体积 为该组分的保留体积VR。 死时间:不保留组分(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为死时间tm(即流动相的保留时间)。 死体积:Vm 保留时间是色谱的定性参数,同样组分,在同样色谱条件 下,tR 应相同。3. tR 与K 的关系: 设R为一个分子在流动相中出现的几率, 则固定相中1 R 。 ( 1- R) / R = CsVs/CmVm = KVs/Vm 整理后得: 1/ R = 1+ KVs/Vm 即有: 色谱基本关系式之一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 tm、Vs、Vm为定值, tR与K呈线形关系。 组分的K大, tR大,后洗脱(后出峰)。 组分的K小, tR小,先洗脱(先出峰)。混合

5、物中各组分K相差愈大,各组分愈易彼此分开。K与组分、流动相、固定相、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在色谱条件一定时, tR主要取决于组分的性质。因此, tR是定性参数。三. 分离机制: 在分类已简单提了一下,自己学习,后面用到时再详细 补充说明。 4 柱色谱有吸附柱色谱、分配柱色谱、离子交换柱色谱等。一. 液固 吸附柱色谱:固体吸附剂: 是一些多孔性物质,表面布满吸附点位(吸附中心)。吸附: 溶质在液固、气固 两相交界面上集中浓缩的现象。 它发生在固体表面上。(一) 色谱分离过程: X : 样品中各组分分子 Y : 流动相分子 Xm: 流动相中溶质 Ya: 吸附剂表面的流动相分子 Xa: 吸附剂吸附的溶

6、质分子 Ym: 流动相由Ya回到流动相中 吸附平衡常数: 由于流动相分子是大量的,所以Ym/ Ya 可视为常数。 Ka = Xa / Xm 吸附常数组分Ka越大, tR越长。(组分易被吸附,移行速度慢,保留值就大)。 洗脱曲线: (二)吸附等温线 一定温度,某组分在吸附剂表面吸附平衡,该组分在两 相中的浓度相关曲线。 1、直线形等温线是理想等温线,其所对应的色谱峰为对称 峰。即吸附剂表面没被溶质所饱和,斜率K=Cs/Cm,组 分流出速度不受浓度的影响。峰前不变形,后不拖尾。2、凸形:由于固体吸附剂表面活性不同,大多数液相色谱 非线形,且凸形较多。吸附剂表面具有吸附能力不同的 吸附点位,溶质在其

7、表面的分配系数不同。溶质分子先 占据强吸附点位,然后再占据次强的、弱的、最弱的。 强的吸附点位被饱和,在洗脱过程中,被强吸附的溶质 洗脱较慢,所以其洗脱峰呈拖尾峰。(减少进样量)3、凹形:由于进样量较大,影响了固定相的物理性质。随 溶质量的增加, Cs/Cm增加,所以呈凹形。 为防止流出曲线变形、拖尾,应控制溶质进样量。(三). 吸附剂的选择和吸附活度: 1. 对吸附剂的要求: (1)表面积大,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2)不应与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 (3)粒度要细,一般要200目。 2. 吸附剂:常用的有:氧化铝、聚酰胺、硅胶等。 酸性pH = 54 分离酸性物质. 如氨基酸 (1) 中性pH

8、 = 7.5 氧化铝 分离生物碱. 如挥发油,甾体等 碱性pH =910 分离碱性. 如生物碱 (2) 硅胶: 吸附能力稍弱于氧化铝,用于分离弱酸活中性物(如 有机酸、氨基酸、甾体等)。硅醇基是使硅胶有一 定吸附能力的活性基团。 三种存在形式: 吸附能力 : 活性大小 : (3) 聚酰胺:由酰胺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物质。 其吸附原理利用分子内酰胺基和羰基,可与酚、酸、硝基 化合物等形成氢键。吸附力与能形成氢键的基团有关。 对位间位取代基均能形成氢键的,吸附力增大。邻位基团 间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吸附力减小。芳香核具有较多共 轭键时,吸附力增大。3. 吸附剂的活度: 氧化铝、硅胶的吸附力的大小, 与

9、其含水量有较大的关系: 活度级数 含水量 活度 吸附能力 小 少 大 强 大 多 小 弱 所以,加热除水,活度提高,吸附力加强。 加一定水,活度下降,吸附力减弱。 活化:105110加热除水为活化。 脱活:加一定水份,降低活性。 4. 薄层色谱法测Al2O3的活度: 把柱色谱法配置的染料溶液点在待测活性的氧化铝薄层板上(软板), 每种点24g , 用石油醚展开, 展距10cm, 观察染料斑点中心移动距离在10.5cm, 则此吸附剂为级。 (四)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又称洗脱剂、展开剂或移动相。 要求: 1. 纯度高 2. 稳定(对样品和吸附剂不反应) 3. 对样品溶解度大 4. 粘度小(易洗

10、脱)。选择流动相应考虑三方面:1.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与结构: (1) 基本母核相同 , 基团极性愈大 , 分子极性愈大。 基本母核相同 , 极性基团数目愈多 , 分子极性愈大。 常见的取代基极性大小顺序: 烷烃 烯烃 醚类 硝基化合物 二甲胺 脂类 酮类 醛类 硫醇 胺类 酰胺 醇类 酚类 羧酸类 (2) 分子双键多, 吸附力 , 共轭度, 吸附性 。(3) 空间排列 , 影响极性。 如:2. 吸附剂的活度: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 吸附剂活度 大 应选 小 防吸附太牢,难洗脱 小 大 防tR太小,不易分离 3. 流动相: 相似相溶的原则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 吸附剂活度 流动相极性 大 小 大 小 大

11、 小 常用流动相极性强弱顺序: 石油醚 环己烷 四氯化碳 苯 甲苯几 乙醚 氯仿 醋酸乙酯 正丁醇 丙醇 乙醇、甲醇 1 , 说明B+ 较牢地结合在树脂上 KB/A 1 , 说明A+ 较牢地结合在树脂上 所以KB/A说明了树脂对A+、 B+两种离子选择性交 换的能力,故也称之为选择性系数。 KB/A , B与树脂结合能力强 , 洗脱慢 , tR 。2. 选择性系数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即: 分配系数不同是离子交换分离的先决条件。 5 薄层色谱法TLC 操作流程: 铺板 活化 点样 饱和 展开 显色 定性 , 定量。 一. 原理: 将混合组分的试液, 点在铺了吸附剂的玻璃板一端, 在密闭容器中用适

12、当的溶剂 (展开剂、流动相) 展开, 各组分不断地被吸附, 解吸附 随展开剂前移,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力 (吸附常数)不同, 产生差速迁移, 而达到分离。 特点: 快速、灵敏(几几十微克)、 高选择、显色方便。二 参数: (一) 定性参数: 比移值 RfA= a / c RfB = b / c 讨论: Rf = 0 未移行 (被固定完全吸附, K ) Rf = 1 移至前沿 (组分不被固定相吸附, K 0 ) 一般: 0 Rf 1 Rf是薄层色谱的定性参数, 在同一色谱条件下, 同样结构 的分子由相同的Rf值。(例: SMZ、TMP) 某物质,当色谱条件一致时,Rf定值,定性用,但重现

13、 性差。有人建议用相对可比值定性。 参考斑可以是另加的物质,亦可以样品中另一组分为参考。 Rf值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该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 因此: Vm: 薄层板的死体积; VS: 板固定相体积; K: 该条件的分配系数 物质极性大, 吸附力强; 反之, 物质极性小, 吸附力弱。 Rf最佳范围: 0.30.5 , 也可控制在0.20.8使用。 (二)分离参数: 分离度 X1、X2色斑中心到原点的距离。 W1、W2两色斑的峰宽(扫描测定)。一般亦可用纵向直径。(三)容量因子相平衡参数三. 固定相 1. 吸附柱色谱的固定相薄层色谱也可以使用, 但薄层色谱所用的硅胶、Al2O3粒度比柱色谱更细。

14、 硅胶 40 m (一般要求200目左右) 常用硅胶GF254: 吸附剂(硅胶)、粘合剂(石膏),掺入荧光剂254 nm,呈黄绿色。 符号: 硅胶G 硅胶 + 石膏 硅胶H 硅胶(未加任何物质) 硅胶HF254 硅胶不含粘合剂+荧光物质 硅胶GF254 硅胶+石膏+荧光物质2. 铺板: 常用平滑的玻璃板,洗净待用。 软板: 吸附剂直接铺涂。最大缺点, 风吹即飞(已不用)。 硬板: 吸附剂+粘合剂糊状铺板凉干活化 常用粘合剂: CMC-Na 羧甲基纤维素钠。(0.250.75%的 CMC-Na水溶液与吸附剂3:1调粘研磨) 活化: 凉干的板在110活化1小时,于干燥器中备用。 四. 展开剂选择:

15、 (同柱)仅操作方法不同。 分离强极性物质, 选择强极性展开剂, 同时也应考虑固 定相的活性。 物质极性 吸附力 流动相极性 防止 大 强 大 太牢, Rf太小 小 弱 小 Rf太大 分离混合样品时, 展开剂选择一般规则: (1)先用单一的中等极性展开剂试一下。 (2)改用二元展开剂, 其比例要摸索。 目的: 改变展开剂的极性。 例: A、B两组分试样 A B 展开剂 苯 Rf 0.45 0.42 分不开 改为 苯+乙醇 Rf 0.38 0.52 可分开 能否说出 A、B哪一组分极性大? 解:显然B的极性大。因为展开剂极性加大时, 极性大的组分 Rf(相似相溶)。 一般做实验组分Rf控制在0.

16、20.8之间。 五. 点样与展开: (一)点样 点样量一般在一几十g, 23 mm。 点样量太大, 斑易拖尾, 影响分离效果。 注: 有时用于薄层制备与分离提取时,条状点样。 点样位置: 距底边1.52cm处, 铅笔画线、点点。(二)展开: 先饱和1520分钟,再展开,防止边缘效应。 * 展开剂浸薄层板下端0.5cm, 不能浸住起始线, 层析缸 应密闭。 展开方式: 为单向展开,亦可双向展开、多次展开等。 六. 定性与定量: (一)定性: 找斑所在位(求Rf)对照。 1. 显色: 本身有色的可日光下显色 紫外灯下显色:主要用于荧光物质有明显荧光斑、有紫外吸收的物质。 荧光薄层板:用于有紫外吸收

17、的物质。 显色剂 (通用型显色剂:硫酸乙醇液或碘) 2. 定性分析: 比较组分与对照品Rf值。 对未知样品,要几个展开体系均有一致Rf值,才可认为同一物质。 (二)定量: 1. 目视比色:色斑大小、深浅 (误差大, 1030%) 2.洗脱法:刮下,溶解,光度法测定。 5 % (基本符合微量分析误差要求)。 3.薄层扫描: 误差 5 % (符合要求)。 6 薄层扫描法 一. 薄层扫描仪: 1. 光路: 如图-双波长双光束扫描,光 经过两个单色器得到1, 2的光, 由斩光器分别将光照在薄层板 上, 经放大后得到吸收度信号是 1和2的两波长吸光度之差。 2. 波长选择原则: 参比波长: , 化合物吸

18、收光谱的基线部分 (即无吸收或吸收最小的波长) 测定波长:, 通常选择化合物吸收峰波长。 如此测定消除了背景的吸收干扰,得到了 较好的曲线。 二. AC曲线: 不符合Beer-Lambert定律, 符 合Kubelka-mark (克曼方程)及 峰面积与进样量呈曲线关系。 透光率 T= i / I0 ( I0 : 照射光强, i:光透过微分 薄层上的入射光强 ) 反射率 R= j / I0 ( j : 为反射光强度 ) 透射法中: A = -lg T/T0 ( T0、R0空板透光率和反射率. 反射法中: R = -lg R/R0 T、R 斑点的透光率和反射率.) 三. 扫描条件的选择: (一)

19、 测光方式: 1. 吸收光度法: 透射法: A=-lg( T / T0) = lg ( T0/ T ) (用于透明板) 反射法: A = lg( R0/ R ) ( 适用于不透明层析板, 如硅胶板,Al2O3板 ) 2. 荧光法: 利用物质本身能发出荧光的强弱或板上暗斑(荧光淬 灭)进行定量。 荧光强度: F=I0 a b c ( : 效率, I: 入射光 , a: 系数, b: 薄层 c: 样品浓度)(二) 扫描方法: 直线扫描: 光束以直线轨迹通过色斑色斑外形 规则时用。 锯齿形扫描: 光束以锯齿形轨迹移动色斑外形 不规则时用。四. 定量方法: 1. 外标一点法: 标准曲线通过原点时,才能

20、用之。 m样 / m 标= A样 / A标 (A : 峰面积 ; m: 样品或标品的量) 2. 外标二点法: 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时,用之。 用两种浓度的对照品液(或一种浓度、两种点样量)与 样品液对比定量。 m = a + b A样 式中: b = m1-m1/A1-A2 a = m1-bA1 7 纸色谱法 一. 基本原理 LL分配色谱 载体: 滤纸的纸纤维 固定相: 滤纸上吸附的水分(2026%水分中有6%的 水分通过氢键与纤维素 上的羟基结合成为 复合物) 流动相: 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 定性参数: Rf 操作类似于薄层,但原理却不同。 (一)Rf与K的关系: Rf大, K小, 极性小

21、的物质; Rf小, K大, 极性大的物质。 由式: K愈小, Rf愈大。各组分K不同,就有不同的Rf, 从而得以分离。 (二) Rf的影响因素: 1. 物质的化学结构: 极性大的物质, 水中分配多, Rf小。 极性小的物质, 水中分配少, Rf大。例: 葡萄糖 鼠李糖 洋地黄毒甙分子中羟基数 5 4 3亲脂性基团 0 CH3 CH2 , CH3分子极性 大 次 小 Rf 小 中 大 2. 色谱条件的影响: 展开剂的极性: 展开剂的极性,极性物质Rf ,亲脂性组Rf 。 展开剂蒸气: 对Rf影响较大, 所以应先让蒸气将层析缸饱和, 以免造成流动相的比例改变。 温度:二. 实验条件选择: 1. 选

22、纸: 质地均匀, 无折痕。 若Rf小, 选中速或快速滤纸; 若粘度大,选质地松 的滤纸。若组分多,选中速或慢速滤纸。一般常 选中速滤纸。 2. 点样: 一般几几十 g , 23 mm 3. 展开: 先饱和, 再展开, 与薄层类似。 4. 定性: Rf 显色:与薄层一样(无荧光薄层即硫酸显色) 5. 定量: 剪下,洗脱,光度法定量。 例样品在TLC上展开,10分钟时有一Rf值,但20分钟时的展开结果是:( )A、Rf值加倍 B、Rf值不变 C、样品移行距离加倍D、样品移行距离增加,但小于2倍 E、样品移行距离增加,但大于2倍答案:(D) 例2用纸色谱分离组分A、B、C,以乙醇:水:冰醋酸(7:2:1)为展开剂时,Rf值的大小顺序为RfaRfbRfc;若改用苯:丙酮:冰醋酸(7.5:2:0.5)为展开剂时,则Rf值的大小顺序可能是(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