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高考作文高分冲刺:化虚为实 写得深刻 高考之高考语文真题研读与解析_第1页
专题16 高考作文高分冲刺:化虚为实 写得深刻 高考之高考语文真题研读与解析_第2页
专题16 高考作文高分冲刺:化虚为实 写得深刻 高考之高考语文真题研读与解析_第3页
专题16 高考作文高分冲刺:化虚为实 写得深刻 高考之高考语文真题研读与解析_第4页
专题16 高考作文高分冲刺:化虚为实 写得深刻 高考之高考语文真题研读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畅学优·2023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以2022年高考作文为例找到中心话题

深挖概念内涵

回归现实生活化虚为实写得深刻

系列精品课件

01.

近三年高考作文分析暨2023届作文备考02.深挖概念内涵,联系现实生活,让作文写出“地气”来!03.思辩作文:材料中多元关系的立意思考04.化虚为实写得深刻05.快速构思之并列式结构06.快速构思之“引议联结”

系列精品课件

07.

深意:读出材料背后的深意(如何审读作文材料)08.深究:“审题立意的深究”(多问几个为什么?)09.深思:“布局谋篇的深思”(考场作文的七个意识)10.深入:“论述过程的深入”(如何写好主体段)11.深度:“语言表达的深度”(文体特点决定语言表达:简约而不简单)

(说理属性决定语言特点:凝练而有哲理)(表达需要决定表现手法:修辞与句式)12.高考作文漫画专题(上)(下)13.诸子百家名言名句类作文专题系列壹问题概说

学生:

不知道如何联系社会现实把道理说明白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01

问题概说

01

问题概说

材料作文,会有一个中心话题写作话题从作文材料中提取中心话题往往又会具体到一个词语上来对这一关键词语所指的概念内涵要有充分的理解这是作文精准立意的前提

01

问题概说

2021年高考,作文材料涉及到的话题及核心概念。如: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全国乙卷“立义以为的”中的“义”

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强与弱”

全国新高考Ⅱ卷书法描红中的

“逆锋藏而不露、中锋不偏不倚、停笔缓缓出头”

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与生逢其时”天津卷“纪念日”

01

问题概说

2022年高考,作文材料涉及到的话题及核心概念。如: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

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

全国新高考Ⅱ卷书法描红中的“选择·创造·未来”

北京卷“学习今说”中和“学习”

天津卷“烟火气”上海卷的“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

01

问题概说

很多考生写作文,话题摆在面前,“看起来很好写,但是想写好了却很难”,难就难在“化虚为实”。材料作文,起于材料,但不止于材料。作文题目最后几乎都有“以上具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这样的要求,很明显,作文就材料写材料是行不通的。

01

问题概说

很多考生写作文,话题摆在面前,“看起来很好写,但是想写好了却很难”,难就难在“化虚为实”。材料作文,起于材料,但不止于材料。作文题目最后几乎都有“以上具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这样的要求,很明显,作文就材料写材料是行不通的。

贰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

02

问题解决

如何把道理说透彻,如何把文章写得深刻,一个很重要的技巧是“大概念,小切入”。庖丁解牛,之所以一把刀游刃有余,最初还得找准切入口,然后按照牛的生理结构一一剖之。

同理,面对作文话题大概念,我们一样可以结合社会现实生活,找到一个切入角度,对概念内涵尽量做出“落地性理解”,精准撬开大话题。也就是大的话题,要找到小的切入口。

02

问题解决

对接生活,写出生活气息,写出时代感,写出现实观照,写出地气,写出启示意义,写出深度,写出成长体验,这才叫做“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考生在写作时,首先要有这个思想高度,要有这方面的构思意识。

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类的材料作文,其“取材传统,照亮当世,引领成长”之意图十分明显。

02

问题解决

考生:

平时素材的大量积累考场依据话题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壹高考例举

2022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

【概念内涵】

“移用”是浅层次,即移过来直接照用;“借鉴”高于“移用”,不是简单地移,是在“借”的基础上有所鉴别和吸收;“独创”是高层次的,涉及到知识的吸引、迁移和转化,是一种创造性发挥与运用。从“移”“鉴”到“创”,是一个逐步发挥直接升华的过程。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

“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既是对大观园取名事件的梳理概括,又是对考生作文怎么写的指向引领。

命题指向“借鉴传承”与“独创创新”的思辨关系可谓是重中之重,并把这种思辨关系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迁移思考论证。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

这道题因为材料中有足够的提示,并且限制少,所以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考生从写作经验、美学体味、文化认知、科学发展等角度来写都行。在生活中,“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这样的现象是很多的。比如能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情境,论证出共产党也是从全盘路线——借鉴融合国情——独创发展理念,也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文化困境来论证其思辨关系。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1】

苏轼在《惠山烹小龙团》中写道:“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他根据具体情境,把小龙团这种茶比喻为“小团月”这种独创性的表达,既写出了小龙团茶饼的形状,又写出了泉水映月的一种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2】

2022年的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处处充满着中国风的元素,极好地把中国文化最闪亮的元素与奥林匹克赛事完美融合在一起,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紧密融合共创新世界征途中一个有力的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现代化也体现了继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们学习继承马列主义来拯救中国并加以创新运用,才有了如今造福中国与中国人民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思想。因此,在开创新世界的征途中,继承和发扬尤为重要,创新亦必不可少。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3】

正是因为中兴等企业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过多依赖对外国技术的引进或移用,所以,在特殊时候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显得被动而狼狈不堪。相反,华为一直在企业科技研发上投资较多,一直努力寻求技术创新。在多年的发展中,华为一边化用国外技术,一边独立创新,所以,既保证了企业走得快,又保证了走得远。同样的情境,华为很快上市了“鸿蒙系列”不仅力挽狂澜,而且为国争光。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4】

只有在情境中独创,才会有别有意趣的收获。一夜风狂雨骤,落红无数——李清照,独具情思,才写出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千古佳句。我们想想屈原的汨罗江畔的长叹,陶渊明南山的悠然;读一读李白独坐时的飞鸟孤云,杜甫登高时的无边落木;看看柳永的晓风残月,苏轼的一蓑烟雨,哪一个不是在对生活情境有了深刻理解之后,才把万种风情、千般情思凝聚笔端,化作千古美文。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5】

屠呦呦女士从成千上万种中草药的试炼中,提取到青蒿素;袁隆平院士在屡败屡战中,培育出杂交水稻;潘建伟、彭承志等科学家潜心造梦,终使“墨子号”升空。他们的事迹为世人所传颂,他们的贡献为世人所铭记,他们的奉献为世人所称赞。正是他们的独创之举,造就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首屈一指。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6】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崛起史亦是一部创新史。百年前,目光所至,满目疮痍。而今地大物博,国富民强,蒸蒸日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源于无数中国人自主耕耘,坚守创新。泱泱华夏,浩浩文明,漫步其中,我们有幸见证“玉兔看月背,蛟龙入深海,北斗揽天穹,天眼望寰宇”的科技创举;自豪于飞驰的高铁让亘古的驼铃响彻远方,让丝路更加绵长,谱写新时期各民族互惠互利的动人华章。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7】

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守正的补充,两者相辅相成。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是中国改革者身上鲜明的集体标识。从敢为天下先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到“剪开企业改革帷幕”的步鑫生;从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孙家栋,到创立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的袁隆平。正是由于他们的开拓创新,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面向未来,学习先辈经验,赓续开拓精神,为深化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责任。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贰高考例举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例4: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概念内涵】

作文材料以图表形式出现,从比赛成绩、体育发展、交通发展、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多方面展示北京2008、2022两次成功举办奥运会我国在综合国力方面的“跨越,再跨越”。作文的时代背景强,紧密结合2022年时政。写作话题“跨越,再跨越”,让即将成为未来祖国建设主力军的青年学子们表达青年人的蓬勃朝气,自信自豪之情,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和美好梦想及展望,从而彰显国家自信、文化自信。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概念内涵】

所谓“跨越”,就是越过界限或障碍,实现辉煌成绩的突破与高远目标的达成。这一概念很普通,也很好理解,跨越,就是跨过现在,超越现在,实现新的进步和发展。两个“跨越”叠加,还加一个“再”字,显然强调了“越来越”或“更加”的意思,这本身就显现出分层展开、阶段推进的潜在逻辑关系。

【概念内涵】

“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作文提示语可以说就是中心立意。写作时要紧扣作文要求。“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这两句中就有“国家”和“青年”的关系;“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这里面的两个“你”强调的是青年与国家的关系。

作文立意大方向是新时代青年与国家发家的密切关系。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中心观点】

在“跨越”这一话题下,考生可以思考个人的跨越与祖国的跨越有什么关系。考生可用问题式自测,引领考文往深处走。国家强盛为我们个体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使我们的梦想得以转化为现实存在,理应不失机遇,奋力前行。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

就“跨越,再跨越”这一话题,立足于新时代,从个人发展联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昌盛的社会责任。

作文写到实处,得找到具体落脚点,不能空喊口号。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回归自我】

可细化到“我”是如何经历与体验已有的“跨越”的,未来的“再跨越”到底意味着什么,从哪“跨越”到哪,“跨越”路上的障碍有哪些,面临怎样的考验,承担怎样的风险,“我”将用怎样的行动方案,来实现这样的“跨越”。理想要远大,设计要具体,行动要落实。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1】

单板滑雪选手蔡雪桐、刘佳宇,征战4届冬奥,依然有“继续拼下去”的愿望;中国航天人创造了一门火箭发射22颗卫星的新纪录。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到运动员的摘金夺银,从英雄人物的非凡功绩到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他们令人感佩的事例昭示我们:事业的成功,总是孕育在奋力搏击,跨越、再跨越的征途上。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2】今天,我是超级水稻,我是中国高铁,我是中国5G,我是中国航天……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激励我从懵懂儿童一路走来;2021年10月,我见证了更加精彩的太空课,当王亚平在太空表演乾坤大挪移,我开始准备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跨越;我见证了2020年的55颗北斗卫星组成天网;我见证了2021年玉兔号登上月球背面,祝融号成功探火;我见证了世界一流的中国互联网+,我生来就是网络原住民;我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世界见证中国吧,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3】

也让中国见证我吧,见证我青春的跨越、再跨越。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迎来了我青春的第一次跨越——高考。我想去北京上学,在那里实现我人生的再跨越。我的榜样均是大有可为之人,他们是袁隆平、屠呦呦、钱学森、钟南山、杨利伟、王亚平、邓亚萍、谷爱凌……请别嘲笑我不知天高地厚,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少年心事当拏,处在大有可为的时代,我岂能躺平?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我定然奋然前行,一步步接近我的理想。生命不息,跨越不止。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4】

成功来源于努力,跨越来源于勤奋。“雪场凌飞”的谷爱凌,仿佛天赋异禀,其实她的成绩的取得,是靠她每天训练最早来最晚走,努力二字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一鸣惊人”的苏翊鸣,虽然年纪小经验少,但他凭借千万次的尝试和训练,终得金牌。稚嫩幼苗,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涓涓细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羸弱雏鹰,志存高远,终会展翅蓝天。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5】

成功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跨越的征程也会荆棘丛生。徐梦桃四战冬奥,奔跑了十二年之久,正是因为她有着不拿冠军不罢休的心,才有了她今天得到冠军时的激动呐喊。从体育精神切换到祖国大业广阔画面,无论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数西算等战略工程现场,还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处处飘扬。他们在祖国的建设领域跨越再跨越,拼搏不息、奉献在前,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正值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青年人应朝着梦想去追,片刻不停,方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6】

从2008年拥有了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场馆“鸟巢”,到2022年拥有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北京这座城的跨越式发展也是无数个中国城市的发展缩影。从污水遍地的棚户区跨越到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从基础建设再跨越到智慧社区,是一代代建筑人和信息人用汗水铸造;由雾霾弥漫跨越到蓝天白云,由乱闯乱走跨越到文明交通,是一位位环保人和交通人用智慧成就……这些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跨越了技术障碍,突破了发展瓶颈,让城市成长为绿意盎然、文明便利的家园。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叁高考例举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概念内涵】

一是“本”

本是根本,题目中已经给出了多个提示词语,如“正规”“开始”“基础”“功夫扎实”。围棋之本,在于从“本手”下起,基本功扎实是提高棋力的前提条件。于学艺而言,任何一门学问,都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水无源,流不长;木无本,叶不茂。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本源。推而广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有个人、企业、团体乃至民族与国家,其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基础环节。如我国近年高考人才选拔中的“强基计划”,便是强调基础学科在科技发展与创新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概念内涵】

二是“妙”。

对妙的内涵理解可以结合材料中“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这一句话。妙源于本,而又高于本。一切的巧妙绝不是一时的偷机取巧,得依靠平时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依托。

从人的成长、事物的发展来看,在夯实基础、强基固本其础上,再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经验,进行创造性发展,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一。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概念内涵】三是“俗”

“俗”,在材料语境中,明显有“趣味不高、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的意思。本手没学好,基本功没打牢,就急于表现,也可能偶尔有“妙招”,指貌似合理,但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坏棋”,实则在给自己挖坑。“俗”批判的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忽视基础,急于求胜,急功近利。

【中心观点】

“本手”强调打牢基础;“妙手”强调创新(造),但不是否定“本手”,因为熟能生巧;“俗手”强调不要急于求成,是进一步证明“本手”之基与“妙手”之变的紧密关系。本手是妙手的基础,妙手是本手的发挥与创造!本手不足而求妙手,必为俗手!基础不牢而求发展,必然后劲不足,欲速则不达。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

本手、妙手、俗手概念“落地理解”,得找到一个切入角度。这一部分对作文的素材要求较高,话题是观点,是“虚”;现实是素材,是“实”。化虚为实,就是将话题引入生活,体现针对性和现实性,增强可读性。素材要典型有时代气息,简述要简练,要结合中心观点进行阐述。“取材传统,观照现实,照亮当世”,让考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辨性、批判性、创新性思考,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位怀着“禾下乘凉梦”的老人,一辈子扎根田间地头,土地之植本,躬耕之实践,这就是杂交水稻能诞生之根基。奥运小将全红婵,每天坚持练习跳水三四个小时,基础动作反复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才有她惊羡世人的教科书级跳水神话。个人如此,国家亦然。新中国“站”起来,是改革开放“富”起来之本;而“富”起来又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起来之本。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2】

以文学创作言,一首好诗、一篇好文乃至一个好句,都来自经年累月的写作实践。贾岛自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实乃“两句三年得”,曹雪芹自言《红楼梦》的写作是“十年辛苦不寻常”,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要达到出语惊人的效果,没有十年之功恐非易事。鲁迅一生常写旧体诗自娱,他自评早年所写的“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奇绝妙绝”,晚年所写“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是“偷得半联,凑成一律”,如此妙句的得来,当然和他自幼熟读旧诗并持续创作密不可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名家陆游的“凡尔赛”,实际上,在“天成”“偶得”之前,有多少人想过他曾有巨大的付出?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3】

在这个网络智能的大时代,人人都想功成名就,都想成为明星,成为聚光灯下那个C位的闪耀者,殊不知,没有“十年冷板凳坐”没有沉潜在自己追逐的目标和热爱里,暂时的光环,要么是昙花一现,要么是海市蜃楼,现实终究会给你一记响亮的“俗手”的耳光。因此,我要看清耳畔的喧嚣,潜心行走在“本手”与“妙手”的人生之路上。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4】

于理想中,追逐“妙手”的人生。突破极限精度,将龙的轨迹划入太空;破解20载难题,让中国繁星映亮苍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高凤林用20载“本手”的深耕,终成为“为火箭铸心,为民族筑梦”的“妙手”人生。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七十年“本心”坚守,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终于写就航空报国的“妙手人生”。如果没有这些大国工匠、感动中国的航天科学家们的“本手”坚守,怎么会有次第绽放的“妙手”人生,正是他们从本手到妙手的锤炼,谱写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锦绣篇章。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典例5】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为文当夯实写作基础,才能写出妙手偶得的锦绣文章。君不见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君不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君不见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就皇皇巨著《红楼梦》,君不见雨果从开始构思到出版,呕心沥血了三十三年,才有《悲惨世界》。作家王朔说一不小心就写出《飘》《红楼梦》,那只是“玩的就是心跳”的调侃之语,没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煎熬,王朔自己又怎么能写出叫好卖座的好作品?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肆高考例举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概念内涵】

材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烟火气”是什么。根据材料“家人团坐”“国泰民安”可以看出,“烟火气”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市井生活味道,是百况人生形态,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民生为大”理想,更是良政善治境界。而维持这种“烟火气”,需要考生思考“烟火气”之于国家、民族、个人的价值,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理想、责任、使命、担当等问题。

03高考作文真题>>>化虚为实

【概念内涵】

第二层是对“烟火气”思考导向的提示,强调了“寻常”二字。考生可结合个人、家庭、社区的身边事,可联想天津、国家、国际的现实情,从中选取丰富的个人情感、生活态度、治国理念、国家精神、民族意志及文化观念的事例,进行多角度对比、多维度思辨、整体性建构。

【中心观点】

一是“烟火气”是什么?“家人团坐,灯火可亲”是从百姓普通生活情景层面理解,是温情,是幸福;“国泰民丰,岁月安好”是从从国家良政善治境界层面讲,是祥和,是富足。

二是“烟火气”为什么?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材料从个人和社会国家层面展示出的“烟火气”,正是我们当下社会的写照,也是所人社会人们共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