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课件_第1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课件_第2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课件_第3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课件_第4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一、判断句(一)采用“……者,……也”的方式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因果)这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这种结构有几种变式:2.“……者,……”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3.“……,……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此人勇士5.“……,……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一、判断句(一)采用“……者,……也”的方式(二)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比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中“是”“为”,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二)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比如:(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梁父即楚将项燕。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⑤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②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一)“为……所……”1.“为……所……”(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一)“为……所……”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二)“见……于……”1.“见……于……”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3.“于……”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二)“见……于……”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三、省略句(一)依所省成分划分1.省略主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省略谓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动词宾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省略介词宾语──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三、省略句(一)依所省成分划分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①置人所罾鱼腹中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6.省略兼语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对话省。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四、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③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四、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五、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五、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样的否定副词主要有“不”、“毋”(“无”)、“未”、“莫”。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④唯利是图唯余马首是瞻⑤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①夜以继日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六、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1.中心词(+“之”)+短语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心词+数量词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中心词(+“之”)+形容词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六、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七、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④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⑤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七、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

因为分类标准不统一,所以有时一个句子可能是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因为分类标准不统一,所以有时一个句子可能是两种甚至两种以1.边塞诗的作者大多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2.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3.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4.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5.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6.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7.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8.特点就是这件事物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每种物品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比如外形、用途等,所以,如果要想让自己的物品与众不同,就一定要抓住它的特点。9.有的时候,我遇到的字只知道拼音,可不知道它的写法,我就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里寻出它的芳踪,有时候看到不会读的字,我就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找到它的倩影。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1.边塞诗的作者大多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一、判断句(一)采用“……者,……也”的方式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因果)这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这种结构有几种变式:2.“……者,……”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3.“……,……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此人勇士5.“……,……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一、判断句(一)采用“……者,……也”的方式(二)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比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中“是”“为”,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二)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比如:(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梁父即楚将项燕。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⑤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②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一)“为……所……”1.“为……所……”(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一)“为……所……”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二)“见……于……”1.“见……于……”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3.“于……”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二)“见……于……”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三、省略句(一)依所省成分划分1.省略主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省略谓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动词宾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省略介词宾语──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三、省略句(一)依所省成分划分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①置人所罾鱼腹中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6.省略兼语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对话省。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四、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③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四、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五、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五、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样的否定副词主要有“不”、“毋”(“无”)、“未”、“莫”。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④唯利是图唯余马首是瞻⑤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①夜以继日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六、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1.中心词(+“之”)+短语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②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心词+数量词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中心词(+“之”)+形容词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23六、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七、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