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评赏-1-许渊冲介绍课件_第1页
译文评赏-1-许渊冲介绍课件_第2页
译文评赏-1-许渊冲介绍课件_第3页
译文评赏-1-许渊冲介绍课件_第4页
译文评赏-1-许渊冲介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译大师—许渊冲----NancySunwww.QContentsDBCA人物介绍人生经历翻译理论翻译举例Contents一、许渊冲Introduction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早年经历、求学生涯---南昌实验小学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许渊冲的母亲毕业于江西省唯一的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喜爱画花绘鸟。在母亲的熏陶和影响下,许渊冲从小就爱上了美。在母亲的教导下,许渊冲三岁开始认字。可惜好景不长,在生下一个小妹妹后,母亲便撒手人寰。1926年,5岁的许渊冲到江西省最好的南昌市实验小学读书。7岁开始阅读小说而知古今,并绘画。8岁开始学英语、记日记。许渊冲饱读诗书,广泛的阅读为其日后翻译打下了良好的中文基础。1928年,其父调到鄱阳湖畔的星子县工作,许渊冲到星子县求学,半年后又回到南昌实验小学读三年级。在星子县期间,许渊冲经历了朦胧的“童稚之恋”,60年后,他在中英文回忆录中分别写下汉语和英语的小诗:八岁的时候我喜欢图画,耽误了功课挨了一顿打。痛在我身上,泪水却从她的眼里流下。又一次我在她家画到深夜,她比我还小,却要护送我回家。路上看见萤火虫开花,这是感情的萌芽!Itshedsaflickeringlight;Itswingsareweakinflight.Afraidtobeunknown,Allnightitgleamsalone.萤火轻飞翔,翅膀翕动忙。唯恐人不知,整夜闪微光。---张智中

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是1937—1945年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设在昆明的临时性大学。西南联大名师荟萃,大家纷纭。朱自清、朱光潜、吴宓等大师都是西南联大老师。许渊冲记得林语堂在文章中说,他最得益的书是《牛津英文字典》,便到图书馆去借,管理员却给了他一本英法对照的牛津字典。翻看一阵,他觉得英文、法文大同小异,,便萌生了学法文的念头。政治课老师张佛泉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使他悟到:句子并不等于句子中所有字的总和,翻译不仅要译字,还要译味,即译出字外之意。他总结了两个公式:

科学:1+1=2艺术:1+1=3

西南联大的同学杨振宁也对许渊冲产生过一定影响。杨振宁认为:“自然界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强作用、电磁作用、弱作用和引力。”许渊冲认为文学在翻译时存在三种态势:优势、均势、劣势。

西南联大还经常邀请名家来做演讲和报告,如茅盾、老舍、曹禺、巴金、沈从文、萧乾强烈等。1939年,著名作家萧乾到西南联大做报告。谈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时说:“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张地图,它代替不了旅行。我嘛,要采访人生。”“然而在人生这段旅程中,还是有一张地图的好。”这一席话在许渊冲心中引起共鸣。晚年的他写到:像萧乾采访人生一样,我也采访了前人的文学译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自己的翻译时间,提出了解决中英、中法互译问题的理论。他认为就翻译而言,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理论来源于实践;当理论与实践发生冲突时,应以实践为上。西南联大的学习和生活,令其终身难忘。大三初期的夏令营,萤火舞会结束后,许渊冲与林同端同学到湖边散步,因路滑,两人便手拉手前行。这次同行,使其幸福无比,回到宿舍,他诗性涌动,提笔写下两端英文小诗:大三时,林徽音的《别丢掉》成为许渊冲翻译的第一首诗。这次中译英的尝试奠定了许渊冲诗歌翻译的基本风格,就如钱钟书评价其译文所说的那样:带着音韵和节奏镣铐跳舞。许渊冲认为诗词就应当翻译成韵文,而不是散文,只有这样才更利于反映作品的原貌。

大四时,许渊冲到美国空军做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将军听懂了。“大器晚成”许渊冲从1956年开始出版译作,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的干扰,上世纪80年代之前,许渊冲已翻译出版了四本译作,他决心在世纪末出版16部翻译作品。1983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英语系教授,从此笔耕不辍。在上世纪末,他共出版了50本译作,涉及汉译英、汉译法,英译汉,法译汉四种类型。许渊冲的法文译著主要有《唐宋词选一百首》(1987),《中国古诗词三百首》(1999)。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1992)、《诗经》(1993)、《宋词三百首》(1993)、《楚辞》(1994)、《中国古诗词六百首》(1994)、《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1995)、《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1997)、《唐诗三百首》(2000)和《新编千家诗》(2000)等。他的30首译诗被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还有孙中山、黄兴、毛泽东等近现代革命家的诗词。。

这一时期,许老的英译汉作品包括司各特的《昆廷杜沃德》等3部。法译汉的作品则有《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约翰克里斯托夫》等。年近古稀却有如此丰硕成果可见许老对翻译之痴迷。

钱钟书先生在看到他的《李白诗选》(1987)的英译本后曾说:“太白能通夷语……惜其尚未及解红毛鬼子语文,不然,与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耳。”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认为《西厢记》“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许渊冲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1994),在英美加澳等国同时发行,这是该社第一次出版中国人的译作,因为“此书的译文是绝妙的”。他英译的《楚辞》被誉为“英美文学里的一座高峰”。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

杨振宁:“他几乎每天一个灵感,而我多年才有一个。”他人对其翻译的赞誉

西方文学中,与《诗经》同时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宣扬的是西方的英雄主义。中国史诗更注重真和善,西方史诗却更注重美和力;前者描写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歌颂农民和猎人的勤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后者描写非凡人物的强烈感情,歌颂战士的英雄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是浪漫主义的作品。中国史诗显示了热爱和平的保守精神;西方史诗突出了个人奋斗的英雄主义,这是中西文化的一大矛盾。讲后国际友人纷纷前来握手,表示祝贺。他还认为,西方重性,东方重情。西方重刚,东方重柔。西方自信,东方谦逊。我们要学习人家的自信。一个民族有自信心很重要,杨振宁教授获诺贝尔奖后就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二、许渊冲翻译理论许渊冲说过:“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提出‘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他正是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翻译的艺术》(1984)、《文学翻译谈》(1998)、《文学与翻译》(2003)等著作中,对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成语”,中西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这是根据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不过鲁迅说的是写文章。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王国维指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也。”许渊冲也主张应首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从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即“bestwordsinbestorder”。美-本体论浅化等化在西方翻译家看来,西方的译语和原语基本上是对等的,所以西方的语言学家提出了对等的翻译理论。但中国语言和西方语言大不相同,对等的词语不太多。因此,对等的翻译理论不一定能应用于中西互译。深化根据钱钟书的“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许渊冲认为“,意美”不是“意似”,前者是深层结构,而后者则是表层结构。如果表层和深层一致时,采用“等化”译法;如果表层和深层不一致时,则采用“浅化”或者“深化”译法。例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许译为:ForYangzhouinSpringgreenwithwillowsandredwithflowers。一句中分别用了①等化,②浅化,③深化三种手法,最大限度地照顾了来源语与目标语的审美需求与文化背景。化-方法论知之好之乐之根据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之-目的论“创”是把郭沫若的“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提高为再创创-本体论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优-方法论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叶军健:“要把尽量多的世界文学名著变成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竞赛-认识论许教授说“我的翻译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并加以发展”。这翻译十字论,看似简单,却博大精深。它不但包括了文学翻译的目的、性质与标准,还包括了在文学翻译中对翻译具体操作的描写与分析。它充满了创新意识,为新世纪中国文艺美学译论的研究增添了活力。《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TheGreatRivereastwardflows

Withitswavesaregoneallthose

Gallantheroesofbygoneyears.

这两行是本首词的开篇句,把滚滚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而悠远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