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第十章1第二节地层温度一、概述
研究地层温度的主要意义地壳的地温带划分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二、地温场研究
地温测量地温场特征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第二节地层温度一、概述研究地层温度的主要意义2
①现代生油理论认为地温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最有效的因素;
③理论和实际资料研究证明,油气田上方常常存在地温的正异常,利用地温场的局部正异常可以寻找油气田;1、研究地层温度的主要意义一、概述②油田开发中,温度对岩石性质、地下流体性质(如粘度、天然气的物理状态、油水互溶性)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性质、油气藏增产措施、提高采收率措施等有重要影响;①现代生油理论认为地温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3根据地下温度变化,常把地壳划分为下4个地温带:2、地壳的地温带划分
▲
温度日变化带:该带温度受每天气温的影响,该带深度范围一般为1~2m。
▲
温度年变化带:该带温度受季节性的气温变化影响,深度变化范围一般为15~30m左右。▲
恒温带:30m以下深度,不受季节性气温变化的影响。恒温带的深度各地不同,与当地的纬度、高程、岩性、地表水体的分布、植被及气候条件等有关。通常用当地常年平均地面温度代替。▲
增温带:恒温带之下,地层温度随埋深增加而升高。一、概述根据地下温度变化,常把地壳划分为下4个地温带:2、地壳43、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
地温梯度:在恒温带之下,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增高的度数。计算公式如下:G--地温梯度,℃/100m;t--井深H处的温度,℃;to--平均地面温度或恒温带温度,℃;H--井下测温点与恒温带深度之差,m。
地温级度:在恒温带之下,地温每增高1℃时,深度的增加值,计算公式:3、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地温梯度:在恒温带之下,埋藏深度每5右图为根据东营凹陷133口预探井资料编绘的地温与深度关系图。从该图可得地温与深度的线性关系式:东营凹陷地温与深度关系图(据杨绪充,1984)
▲
地温梯度:3.6℃/100m▲
平均地面温度:14℃
右图为根据东营凹陷133口预探井资料编绘的地温与深度关6
★
地球的平均地温梯度3℃/100m
--正常地温梯度。<3℃/100m--地温梯度负异常;>3℃/100m--地温梯度正异常。油田或盆地地温梯度(℃/100m)油田或盆地地温梯度(℃/100m)准噶尔盆地(T-J)2.2-2.3大庆油田4.5-5.0酒泉盆地(E+N)2.3(2.6)加瓦尔5.1四川盆地(J)2.2-2.4(2.7)布尔干4.51陕甘宁盆地(J)2.75(2.8)伊朗库姆3.91中南某盆地(E)3.1(3.25)泥日尔三角洲3.85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E+N)3.6-3.8洛杉矶盆地4.77济阳坳陷(E+N)3.1-3.9阿尔伯达盆地4.00冀中坳陷(Z)3.7(4.2)撒哈拉盆地4.00★地球的平均地温梯度3℃/100m--正常地温梯度。地7二、地温场研究第二节地层温度地温场研究---古地温、地温场分布1、地温测量2、地温场特征3、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因素地温场分布二、地温场研究第二节地层温度地温场研究---古地温、地81、地温测量
⑴关井实测:在打开油层的第一批探井中实测。
关井一段时间后测量,从上到下以10米间隔测量。
连续测量装置(最高水银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
⑵外推法:测温前,循环井内泥浆,计下循环泥浆耗时t;循环停止后,下入温度计,并计下钻井液停止循环后到温度计到井底(或研究深度)
的时间△t;最后,起出温度计并读取温度(测量次数3次以上)。将直线外推到无限远时间(△t/(t+△t)=1),直线与纵轴交点为静止地层温度。外推法求静止地层温度1、地温测量⑴关井实测:在打开油层的第一批探井中实测。92、地温场的分布特征地温梯度在纵向上、平面上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⑴地温梯度的纵向变化
下表为东营凹陷6口井的系统井温资料。2、地温场的分布特征地温梯度在纵向上、平面上都具有明显10根据井温资料可编制井温与深度关系图,了解地温梯度在纵向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各段岩石热导率控制。东营凹陷系统测温井温度与深度关系图
稍高较高稍低较低上第三系稍高,3.61~4.08℃/100m;下第三系Ed-Es3较高;下第三系Es4-Ek稍低,2.55℃/100m;前寒武系较低,2.16℃/100m根据井温资料可编制井温与深度关系图,了解地温梯度在纵向上11⑵地温场平面展布---编制地温梯度等值线图或某一深度地层温度等值线图东营凹陷地温梯度(℃/100m)等值线图(杨绪充,1984)
陈南断层地温梯度等值线与区域构造轮廓基本一致。⑵地温场平面展布---编制地温梯度等值线图或某一深度地层温12
●
一般而言,单位面积上探明储量:
高梯度值区(>4℃/100m)
比中梯度值区(2~4℃/100m)高9倍,比低梯度值区(<2℃/100m)高120倍。
●
天然气单位面积上的探明储量:
高值区比中值区高5.6倍;比低值区高28倍。3、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⑴地温与油气生成
★
较高的地温对于油气生成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单位面积上探明储量:3、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13⑵油气分布与地温、地温梯度统计资料表明,油田分布深度在600~5000m之间;
多数在1500~3000m。相应地温为60~150℃,且大多数不超过100℃。⑶油气田位置与地温场分布关系▲含油气盆地内地温低的一般为油田,地温高的一般为气田▲油藏周围的温度比油藏本身要低;▲气藏分布的构造高点处地温明显升高。3、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⑵油气分布与地温、地温梯度统计资料表明,油田分布深度14四川隆昌某气田构造剖面及地温剖面四川隆昌某气田构造剖面及地温剖面15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实际资料表明,地温场是很不均一的。
影响地温场的主要因素有:大地构造性质、基底起伏、岩浆活动、岩性、盖层褶皱、断层、地下水活动、烃类聚集等。但是,起主导作用和具全局性影响的因素是:
大地构造的性质,如:地壳的稳定程度及地壳的厚度等。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实际资料表明,地温场是很不16⑴大地构造性质
大地构造性质及所处构造部位是决定区域地温场基本背景的最重要的控制因素:
●
大洋中脊---高地温;
●
海沟部位---低地温;
●
海盆部位---一般地温;
●
稳定的古老地台区---较低地温;
●
中新生代裂谷区---较高地温。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⑴大地构造性质大地构造性质及所处构造部位是决定区域地17
地壳厚度对地温也有重要影响。如我国东部地区地壳普遍薄于西部,故东部各盆地的地温及地温梯度一般均高于西部。中国东西向地壳厚度变化与地温关系示意图(据王钧等,1990)地壳厚度对地温也有重要影响。中国东西向地壳厚度变化与地18
●由于基底的热导率往往高于盖层,---深部热流向基底隆起处集中,使基底隆起区具有高热流、高地温梯度特征,
坳陷(凹陷区)具有低地温特征。⑵基底起伏
●地温异常与重力异常相当吻合--重力异常是基岩埋深的反映:两者的低值区同处于凹陷内部、两者的高值区同处于凹陷的边部和基岩潜山凸起带。---地温分布在平面上与基底起伏密切相关。
●由于基底的热导率往往高于盖层,⑵基底起伏●地温异19东营凹陷布格重力异常(mGal)图(据杨绪充,1984)
东营凹陷地温梯度(℃/100m)等值线图(杨绪充,1984)
东营凹陷布格重力异常(mGal)图(据杨绪充,1984)东20⑶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主要从2方面考虑:②侵入体的规模、几何形状及围岩产状和热物理性质等如:冷却速率与岩浆侵入体半径的平方成反比;冷却的延续时间与岩体半径平方成正比:---岩体半径增大1倍,冷却时间延长4倍。①岩浆侵入或喷出的地质年代:
时代越新,所保留的余热就越多,对现今地温场的
影响就越强烈,有可能形成地热高异常区。⑶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主要从2方面考21
岩浆岩、碎屑岩的导热率>碳酸盐岩;
基岩>盖层;盐岩>石膏>泥岩;
砂岩>泥岩⑷
岩性(岩石的导热能力)●岩性差异导致了纵向上不同组段地温梯度明显变化;●随地层埋深和年龄增加,地温梯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导热能力可用导热率表示。岩石的导热率大,地球深处热量向上传导能力强,岩层剖面上地温梯度大。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岩浆岩、碎屑岩的导热率>碳酸盐岩;⑷岩性(岩石的22沉积盖层的褶皱构造--对地温场具有明显的影响;
断层--可以使地温升高,也可以使地温降低。⑸构造条件①盖层褶皱热流传导具各向异性:顺层面比垂直层面更易传播。背斜使热流聚敛,向斜使热流分散。
地温和地温梯度由背斜两翼向其轴部或核部增高:--背斜顶部地温梯度大,翼部地温梯度小。--两翼倾角越陡,背斜顶部与两翼的温差就更大。沉积盖层的褶皱构造--对地温场具有明显的影响;⑸构造条件23背斜与向斜区热流分布示意图平行于层理方向较垂直层面方向的导热性好,热量容易向岩层上倾方向集中。背斜与向斜区热流分布示意图平行于层理方向较垂直层面方向的24研究断层与地温场的关系时,应考虑两个方面:
※
在主断层线上是否出现地温异常;
※
沿着断层走向热流是否有变异。②断层
●
一般的封闭性断层或压扭性断层:
因压扭、摩擦产生热量,形成附加热源--地温增高。
●
一般的开启性断层:可作为地下水循环通道,
▲
将近地表及浅处低温地下水引至深部--地温降低;
▲
或因深部地下水沿断层上升--地温增高。--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研究断层与地温场的关系时,应考虑两个方面:②断层●25⑹烃类聚集--油气分布烃类聚集(油气田)上方往往存在地温高异常(地温梯度高);而且,气田区高于油田区。
▲
地温异常很微弱,一般为0.2~4.5℃左右;
▲
相当普遍地分布在油气田上方的浅部和地面。前苏联的什罗卡盆地内油田上地温剖面图
100m深处温度曲线在油藏正上方显示出升高趋势。⑹烃类聚集--油气分布烃类聚集(油气田)上方往往存在地26
●首先,油气藏本身提供了附加热源:
主要来自:烃类需氧和乏氧的放热反应、
和放射性元素的集中等。★导致烃类聚集上方地温异常的主要原因:
●盖层的导热性差,阻止热量向上扩散;●顺层面比垂直层面更易于传播(对褶皱而言);●另外,流体向上渗溢时将油气藏中的过剩热量
带至浅部和地表。●首先,油气藏本身提供了附加热源:★导致烃类聚集上27
●
区域性地下水循环将深部热水带至浅层,
使地温普遍增高,地温梯度变大。⑺地下水活动(循环)由于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地下水与围岩温度场的相互关系复杂多变。
●
地下水活动可引起围岩温度降低:
地表水补给、径流条件良好,地下水侧向活动强烈。
如华北盆地西部山前在相当深度内呈现低温状况。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区域性地下水循环将深部热水带至浅层,⑺地下水活动(循28一、基本概念
静水压力上覆岩层压力压力梯度地层压力压力系数异常地层压力折算压力地温梯度地温级度原始油层压力目前油层压力二、主要问答题1、何谓原始油层压力?简述其来源及分布特征。2、简述原始油层压力在背斜构造油藏上的分布特点。3、图示说明折算压头、折算压力及其计算方法。4、试述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5、简述异常地层压力的预测方法。6、简述地壳的地温带划分。7、地温场与油气生成、分布的关系。8、简述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第十章复习思考题一、基本概念二、主要问答题第十章复习思考题29第十章
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结束)第十章(结束)30
油气藏驱动类型:指地层中驱动油、气流向井底以至采出地面的能量类型。(也称驱动方式)★★第三节油气藏驱动类型
油气藏的驱动类型:→决定油气藏的开发方式以及油气井的开采方式,→直接影响油气开采的成本和油气的最终采收率,因此,投入开发之前,必须尽量搞清油气藏驱动类型。油气藏驱动类型:指地层中驱动油、气流向井底以至采出地面的31第三节油气藏驱动类型一、油气藏驱动能量(驱动方式)二、油气藏驱动类型与油气采收率第三节油气藏驱动类型一、油气藏驱动能量(驱动方式)32一、油气藏驱动能量(驱动方式)天然驱动能量(重点讨论)油层岩石和其中流体的弹性能含水区弹性能和露头水柱压能油藏含油区内溶解气的弹性能油藏气顶的弹性膨胀能油藏的重力驱动能人工驱动能量注水采油热力采油--注入热水、蒸汽等生物采油一、油气藏驱动能量(驱动方式)天然驱动能量油层岩石和其中流体33二、油气藏驱动类型与油气采收率1、油气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
油气采收率--采出油气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的比值。影响油气最终采收率的因素很多,可分为两大类:
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第三节油气藏驱动类型1、油气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2、驱动类型对采收率的影响二、油气藏驱动类型与油气采收率1、油气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34⑴主要地质因素
①
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类型不同,所能达到的最终采收率会有很大差别。
②
油气藏储层性质:即储层的结构特征、润湿性、连通性、非均质程度,及φ、K、So大小。
③
油气藏的天然能量类型:如有无边水、底水、气顶,以及能量的大小和可利用程度等。④
原油和天然气的性质:如组成成分、原油粘度,气油比;气田的天然气中含其它气体水化物情况等。⑴主要地质因素①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类型不同,所能达到的35⑵主要开发因素
①
开发方式,即选择消耗性开发方式(天然能量),还是选择注水、注气、干气回注等哪一种补充能量方式;
③开采的技术水平和增产增注的效果;④二、三次采油和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方法及效果。
②
布井方式,即采用何种布井方式和井网密度的大小;
边缘注水--水井位于油水边界附近;
面积注水--将注水井和油井按一定几何形状和密度均匀布置于整个开发区--四点、五点……等面积注水。
切割注水--利用注水井排将油藏切割为若干区(独立开发)⑵主要开发因素①开发方式,即选择消耗性开发方式(天然能362、驱动类型对采收率的影响
油气藏驱动类型对采收率影响很大。
●
不同驱动类型之间最终采收率相差很大,一般而言:
※
水压驱动类型的油气采收率比较高
※
溶解气驱类型原油的采收率比较低
※
封闭弹性驱时采收率更低三、油气藏驱动类型与油气采收率●
既使同一驱动类型的油气藏,由于各种情况的差异,其采收率存在一个较大的变化范围,甚至相差悬殊。
(见下页表)2、驱动类型对采收率的影响油气藏驱动类型对采收率影响很37第10章-2地层温度与压力课件38第十章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第十章39第二节地层温度一、概述
研究地层温度的主要意义地壳的地温带划分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二、地温场研究
地温测量地温场特征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第二节地层温度一、概述研究地层温度的主要意义40
①现代生油理论认为地温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最有效的因素;
③理论和实际资料研究证明,油气田上方常常存在地温的正异常,利用地温场的局部正异常可以寻找油气田;1、研究地层温度的主要意义一、概述②油田开发中,温度对岩石性质、地下流体性质(如粘度、天然气的物理状态、油水互溶性)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性质、油气藏增产措施、提高采收率措施等有重要影响;①现代生油理论认为地温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41根据地下温度变化,常把地壳划分为下4个地温带:2、地壳的地温带划分
▲
温度日变化带:该带温度受每天气温的影响,该带深度范围一般为1~2m。
▲
温度年变化带:该带温度受季节性的气温变化影响,深度变化范围一般为15~30m左右。▲
恒温带:30m以下深度,不受季节性气温变化的影响。恒温带的深度各地不同,与当地的纬度、高程、岩性、地表水体的分布、植被及气候条件等有关。通常用当地常年平均地面温度代替。▲
增温带:恒温带之下,地层温度随埋深增加而升高。一、概述根据地下温度变化,常把地壳划分为下4个地温带:2、地壳423、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
地温梯度:在恒温带之下,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增高的度数。计算公式如下:G--地温梯度,℃/100m;t--井深H处的温度,℃;to--平均地面温度或恒温带温度,℃;H--井下测温点与恒温带深度之差,m。
地温级度:在恒温带之下,地温每增高1℃时,深度的增加值,计算公式:3、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地温梯度:在恒温带之下,埋藏深度每43右图为根据东营凹陷133口预探井资料编绘的地温与深度关系图。从该图可得地温与深度的线性关系式:东营凹陷地温与深度关系图(据杨绪充,1984)
▲
地温梯度:3.6℃/100m▲
平均地面温度:14℃
右图为根据东营凹陷133口预探井资料编绘的地温与深度关44
★
地球的平均地温梯度3℃/100m
--正常地温梯度。<3℃/100m--地温梯度负异常;>3℃/100m--地温梯度正异常。油田或盆地地温梯度(℃/100m)油田或盆地地温梯度(℃/100m)准噶尔盆地(T-J)2.2-2.3大庆油田4.5-5.0酒泉盆地(E+N)2.3(2.6)加瓦尔5.1四川盆地(J)2.2-2.4(2.7)布尔干4.51陕甘宁盆地(J)2.75(2.8)伊朗库姆3.91中南某盆地(E)3.1(3.25)泥日尔三角洲3.85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E+N)3.6-3.8洛杉矶盆地4.77济阳坳陷(E+N)3.1-3.9阿尔伯达盆地4.00冀中坳陷(Z)3.7(4.2)撒哈拉盆地4.00★地球的平均地温梯度3℃/100m--正常地温梯度。地45二、地温场研究第二节地层温度地温场研究---古地温、地温场分布1、地温测量2、地温场特征3、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因素地温场分布二、地温场研究第二节地层温度地温场研究---古地温、地461、地温测量
⑴关井实测:在打开油层的第一批探井中实测。
关井一段时间后测量,从上到下以10米间隔测量。
连续测量装置(最高水银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
⑵外推法:测温前,循环井内泥浆,计下循环泥浆耗时t;循环停止后,下入温度计,并计下钻井液停止循环后到温度计到井底(或研究深度)
的时间△t;最后,起出温度计并读取温度(测量次数3次以上)。将直线外推到无限远时间(△t/(t+△t)=1),直线与纵轴交点为静止地层温度。外推法求静止地层温度1、地温测量⑴关井实测:在打开油层的第一批探井中实测。472、地温场的分布特征地温梯度在纵向上、平面上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⑴地温梯度的纵向变化
下表为东营凹陷6口井的系统井温资料。2、地温场的分布特征地温梯度在纵向上、平面上都具有明显48根据井温资料可编制井温与深度关系图,了解地温梯度在纵向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各段岩石热导率控制。东营凹陷系统测温井温度与深度关系图
稍高较高稍低较低上第三系稍高,3.61~4.08℃/100m;下第三系Ed-Es3较高;下第三系Es4-Ek稍低,2.55℃/100m;前寒武系较低,2.16℃/100m根据井温资料可编制井温与深度关系图,了解地温梯度在纵向上49⑵地温场平面展布---编制地温梯度等值线图或某一深度地层温度等值线图东营凹陷地温梯度(℃/100m)等值线图(杨绪充,1984)
陈南断层地温梯度等值线与区域构造轮廓基本一致。⑵地温场平面展布---编制地温梯度等值线图或某一深度地层温50
●
一般而言,单位面积上探明储量:
高梯度值区(>4℃/100m)
比中梯度值区(2~4℃/100m)高9倍,比低梯度值区(<2℃/100m)高120倍。
●
天然气单位面积上的探明储量:
高值区比中值区高5.6倍;比低值区高28倍。3、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⑴地温与油气生成
★
较高的地温对于油气生成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单位面积上探明储量:3、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51⑵油气分布与地温、地温梯度统计资料表明,油田分布深度在600~5000m之间;
多数在1500~3000m。相应地温为60~150℃,且大多数不超过100℃。⑶油气田位置与地温场分布关系▲含油气盆地内地温低的一般为油田,地温高的一般为气田▲油藏周围的温度比油藏本身要低;▲气藏分布的构造高点处地温明显升高。3、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⑵油气分布与地温、地温梯度统计资料表明,油田分布深度52四川隆昌某气田构造剖面及地温剖面四川隆昌某气田构造剖面及地温剖面53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实际资料表明,地温场是很不均一的。
影响地温场的主要因素有:大地构造性质、基底起伏、岩浆活动、岩性、盖层褶皱、断层、地下水活动、烃类聚集等。但是,起主导作用和具全局性影响的因素是:
大地构造的性质,如:地壳的稳定程度及地壳的厚度等。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实际资料表明,地温场是很不54⑴大地构造性质
大地构造性质及所处构造部位是决定区域地温场基本背景的最重要的控制因素:
●
大洋中脊---高地温;
●
海沟部位---低地温;
●
海盆部位---一般地温;
●
稳定的古老地台区---较低地温;
●
中新生代裂谷区---较高地温。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⑴大地构造性质大地构造性质及所处构造部位是决定区域地55
地壳厚度对地温也有重要影响。如我国东部地区地壳普遍薄于西部,故东部各盆地的地温及地温梯度一般均高于西部。中国东西向地壳厚度变化与地温关系示意图(据王钧等,1990)地壳厚度对地温也有重要影响。中国东西向地壳厚度变化与地56
●由于基底的热导率往往高于盖层,---深部热流向基底隆起处集中,使基底隆起区具有高热流、高地温梯度特征,
坳陷(凹陷区)具有低地温特征。⑵基底起伏
●地温异常与重力异常相当吻合--重力异常是基岩埋深的反映:两者的低值区同处于凹陷内部、两者的高值区同处于凹陷的边部和基岩潜山凸起带。---地温分布在平面上与基底起伏密切相关。
●由于基底的热导率往往高于盖层,⑵基底起伏●地温异57东营凹陷布格重力异常(mGal)图(据杨绪充,1984)
东营凹陷地温梯度(℃/100m)等值线图(杨绪充,1984)
东营凹陷布格重力异常(mGal)图(据杨绪充,1984)东58⑶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主要从2方面考虑:②侵入体的规模、几何形状及围岩产状和热物理性质等如:冷却速率与岩浆侵入体半径的平方成反比;冷却的延续时间与岩体半径平方成正比:---岩体半径增大1倍,冷却时间延长4倍。①岩浆侵入或喷出的地质年代:
时代越新,所保留的余热就越多,对现今地温场的
影响就越强烈,有可能形成地热高异常区。⑶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主要从2方面考59
岩浆岩、碎屑岩的导热率>碳酸盐岩;
基岩>盖层;盐岩>石膏>泥岩;
砂岩>泥岩⑷
岩性(岩石的导热能力)●岩性差异导致了纵向上不同组段地温梯度明显变化;●随地层埋深和年龄增加,地温梯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导热能力可用导热率表示。岩石的导热率大,地球深处热量向上传导能力强,岩层剖面上地温梯度大。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岩浆岩、碎屑岩的导热率>碳酸盐岩;⑷岩性(岩石的60沉积盖层的褶皱构造--对地温场具有明显的影响;
断层--可以使地温升高,也可以使地温降低。⑸构造条件①盖层褶皱热流传导具各向异性:顺层面比垂直层面更易传播。背斜使热流聚敛,向斜使热流分散。
地温和地温梯度由背斜两翼向其轴部或核部增高:--背斜顶部地温梯度大,翼部地温梯度小。--两翼倾角越陡,背斜顶部与两翼的温差就更大。沉积盖层的褶皱构造--对地温场具有明显的影响;⑸构造条件61背斜与向斜区热流分布示意图平行于层理方向较垂直层面方向的导热性好,热量容易向岩层上倾方向集中。背斜与向斜区热流分布示意图平行于层理方向较垂直层面方向的62研究断层与地温场的关系时,应考虑两个方面:
※
在主断层线上是否出现地温异常;
※
沿着断层走向热流是否有变异。②断层
●
一般的封闭性断层或压扭性断层:
因压扭、摩擦产生热量,形成附加热源--地温增高。
●
一般的开启性断层:可作为地下水循环通道,
▲
将近地表及浅处低温地下水引至深部--地温降低;
▲
或因深部地下水沿断层上升--地温增高。--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研究断层与地温场的关系时,应考虑两个方面:②断层●63⑹烃类聚集--油气分布烃类聚集(油气田)上方往往存在地温高异常(地温梯度高);而且,气田区高于油田区。
▲
地温异常很微弱,一般为0.2~4.5℃左右;
▲
相当普遍地分布在油气田上方的浅部和地面。前苏联的什罗卡盆地内油田上地温剖面图
100m深处温度曲线在油藏正上方显示出升高趋势。⑹烃类聚集--油气分布烃类聚集(油气田)上方往往存在地64
●首先,油气藏本身提供了附加热源:
主要来自:烃类需氧和乏氧的放热反应、
和放射性元素的集中等。★导致烃类聚集上方地温异常的主要原因:
●盖层的导热性差,阻止热量向上扩散;●顺层面比垂直层面更易于传播(对褶皱而言);●另外,流体向上渗溢时将油气藏中的过剩热量
带至浅部和地表。●首先,油气藏本身提供了附加热源:★导致烃类聚集上65
●
区域性地下水循环将深部热水带至浅层,
使地温普遍增高,地温梯度变大。⑺地下水活动(循环)由于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地下水与围岩温度场的相互关系复杂多变。
●
地下水活动可引起围岩温度降低:
地表水补给、径流条件良好,地下水侧向活动强烈。
如华北盆地西部山前在相当深度内呈现低温状况。4、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区域性地下水循环将深部热水带至浅层,⑺地下水活动(循66一、基本概念
静水压力上覆岩层压力压力梯度地层压力压力系数异常地层压力折算压力地温梯度地温级度原始油层压力目前油层压力二、主要问答题1、何谓原始油层压力?简述其来源及分布特征。2、简述原始油层压力在背斜构造油藏上的分布特点。3、图示说明折算压头、折算压力及其计算方法。4、试述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5、简述异常地层压力的预测方法。6、简述地壳的地温带划分。7、地温场与油气生成、分布的关系。8、简述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第十章复习思考题一、基本概念二、主要问答题第十章复习思考题67第十章
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结束)第十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ISO14644-5-2025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5部分运行中文版
- 软件测试标准流程及用例设计
- 2025年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项目合作计划书
- 节能减排企业管理实施细则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策略教学重点
- 财务总监岗位任职发言稿范文参考
- 小学语文主题游园活动设计与评价
- 国际贸易专项工作年终总结及计划
- 地域文化课程形考作业样卷
- 天然气供应合同签订指南
- DB31∕T 1559-2025 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机构设置和服务规范
- 射频电源工艺培训
- 健身私人教练培训课件
- 重症肌无力疑难病例讨论
- 2024北京和平街一中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成人ICU患者外周动脉导管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亚马逊店铺授权协议书
- T-CEA 0062-2024 电梯耐火层门技术规范
- 医院安全保卫制度
- 中国电信云网资源管理技能认证考试题及答案
- 2025齐齐哈尔医学院辅导员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