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_第1页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_第2页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_第3页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_第4页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高级教程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高级教程主要内容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中意义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及注意事项调查资料分析的统计学基础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分析--案例分析描述性分析分析性分析实验流行病学分析资料录入管理软件介绍—Epidata总结主要内容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中意义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意义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食物中毒进行调查,能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是否食物中毒),推测有关联的事件,分析引起中毒的餐次和食物,确定其与中毒的因果关系,推测引起中毒的可疑病因,为实验室鉴定中毒病因提供线索,为事故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意义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流行病学方法是食物中毒调查的常规技术手段之一;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研究是卫生监督人员的基本技能之一;国家《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技术处理总则》已把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列为诊断食物中毒的主要资料;许多卫生监督工作人员缺乏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能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意义流行病学方法是食物中毒调查的常规技术手段之一;食物中毒流行案例1

据《成都晚报》报道,2004年7月25日,四川省彭州市的王某在刘某开设的酒家举办生日宴后,有17名参加宴会的人陆续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并入新兴镇医院接受治疗。随后,王某向彭州市举报,市卫生局于王某举报的当日立案,并责成市卫生监督所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进行调查。2004年8月9日,彭州市卫生局根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的一起群体性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食物中毒,刘某开办的酒家销售的食物是造成这起中毒的元凶,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该酒家实施了行政处罚。刘某不服处罚,向彭州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彭州市卫生局作出行政处罚的依据系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这种推定不具有惟一性,属于证据不足,遂判决彭州市卫生局撤销其行政处罚决定。案例1据《成都晚报》报道,2004年7月25日,四川省彭州案例分析先入为主,“有罪推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不齐全,不能利用统计学手段推定出中毒餐次甚至是引起中毒的食物种类;认定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存在病原学和血清学方面证据不足的问题;...…自身不足:案例分析自身不足: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在卫生执法与防病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是通过调查确定中毒的性质与分布,以此建立病因假设;分析流行病学:是结合对病例与非病例的调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检验病因假设。其它:现场卫生学调查,主要是为探索病因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样品实验室检验只是为了确证中毒的病原体的种类。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在卫生执法与防病工作中的实际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

发病的时间、人群、空间分布;中毒的时间、场所(单位)、暴露人群(进食人群)、中毒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中毒者年龄、性别分布等;进食时间和发病时间,并计算潜伏期;确定中毒餐次和中毒食物:询问全部病人发病前24~48h甚至发病前72小时的饮食史,统计学推断可协助。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

进食可疑中毒食品的数量;中毒者临床表现、治疗、转归情况;采集病人的生物样本:排泄物、肛拭、咽拭、血、尿等样品;采样检验可明确食物中毒诊断,有助于查明有毒食物的来源与毒性以及病人的救治。采样要及时、准确、有代表性。检验项目除理化与微生物指标外,对于一些有毒食物尚不了解其毒性时,可进行动物试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准备工作

食物中毒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不可能在接到食物中毒报告后,按照一般课题研究方式按部就班地查阅文献、设计课题,然后组织实施。但食物中毒调查同样是一项课题研究,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平时就要熟悉掌握专业知识,针对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作好技术上和组织上的准备。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准备工作及时性食物中毒调查时间上要求紧迫,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临床、调查、采样、消毒等人员赶赴现场,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采样,对病人进行及时、恰当的治疗,但要注意应先采样、后用药的原则。同时应及时对爆发地区的基础人群进行相应的调查,特别是近期有共同进餐史、生活史、工作史等而未出现中毒反应的人群进行与中毒病例同样的调查。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及时性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应是有共同进餐史的全部病人和非病人;准确定位病例与非病例对整个调查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癔症调查对象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癔症调查方法要科学得当,严格控制和充分估计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信息偏倚对结果的影响。临床表现食物中毒特有的临床表现是国家标准诊断食物中毒的主要依据之一。临床表现对于食物中毒关联因素的分析和病因的推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调查方法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食物中毒因果关系的判断某种食物与中毒有统计学联系时,应考虑联系的程度(RR值或OR值)越大,联系成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亦大;中毒的分布应与有联系的食物的分布相一致并在时间上进食先于中毒;有联系的食物的进食量与中毒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因果关系必须能被临床医学、微生物学、毒理学等所能解释;实验室阳性结果能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证实,阴性结果不能否定流行病学调查结论的证据;针对有统计学联系食物采取控制措施应收到效果,即停止食用该食物后,不再出现新病例。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食物中毒因果关系的判断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统计学分析基础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性统计分析方法高级统计学分析方法统计学分析基础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学分析基础—资料分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类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统计学分析基础—资料分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类1.计量资料定义: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例如:潜伏期、食物量、体重与身高。特点: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通过测量得到)统计学分析基础—资料分类1.计量资料定义: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定义: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如:食物种类、性别等。特点:没有度量衡单位多为间断性资料

(通过枚举或记数得来)

2.计数资料统计学分析基础—资料分类定义: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定义: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特点: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3.等级资料统计学分析基础—资料分类定义: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分析某食物中毒患者体内血清粘蛋白含量分布图血清粘蛋白含量(mg/L)集中趋势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分析某食物中毒患者体内血清集中趋势描述(1)算术平均数:(2)几何平均数:(3)中位数(MD):将每个变量值从小到大排列,位置居于中间的那个变量值。

当n为奇数时:Md=X(n+1)/2

当n为偶数时:Md=(Xn/2

+X

n/2+1)/2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分析集中趋势描述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分析三种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意义应用场合均数平均数量水平应用甚广,最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几何均数平均增减倍数①等比资料②对数正态分布中位数位次居中的观察水平①偏态资料②分布不明资料③分布一端或两端出现不确定值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三种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意义应用场合均数平均数量水平几何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某食物中毒患者体内血清粘蛋白含量分布图血清粘蛋白含量(mg/L)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某食物中毒患者体内血清粘蛋白含量分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描述指标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1)极差:R=Xmax-Xmin(2)四分位间距:P75-P25=Qu-Ql(3)离均差平方和:离散程度描述指标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4)方差:(5)标准差:(6)变异系数:离散程度描述指标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描述指标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描述指标意义:各离散程度描述指标值越大,表示各观察单位间变异性越大,均值代表性越差。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描述指标意义: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指标适用范围: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指标适用范围: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表5某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潜伏期P25,P50,P75及P95的计算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例题:表5某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潜伏期P25,P50,P75及P9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SAS软件分析结果:MomentsN164SumWeights164Mean(均值)26.92SumObservations4416StdDeviation(标准差)15.70Variance(方差)246.69UncorrectedSS159120CorrectedSS40211.12CoeffVariation58.33StdErrorMean1.22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SAS软件分析结果:MomentsN164SumWeighBasicStatisticalMeasuresLocationVariabilityMean26.92StdDeviation15.70Median18.00Variance246.69Mode18.00Range72.00

InterquartileRange18.00SAS软件分析结果: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BasicStatisticalMeasuresLocaQuantiles

(Definition

5)QuantileEstimate100%Max7899%6695%5490%5475%Q33650%Median1825%Q11810%65%61%60%Min6SAS软件分析结果:右边各数据给我们何提示?可能是偏态分布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Quantiles

(Definition

5)QuantiTestsforNormalityTestStatisticpValueShapiro-WilkW0.899Pr<W<0.0001Kolmogorov-SmirnovD0.2212Pr>D<0.0100SAS软件分析结果:不服从正态分布,描述时选用何种指标?Median=18.00InterquartileRange=18.00Max=78Min=6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TestsforNormalityTestStatist率(rate)构成比(constituentratio)相对比(relativeratio):ORRR统计学基础—计数资料的描述率(rate)统计学基础—计数资料的描述应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计算率时正确选择分子、分母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应用相对数时,注意其内部构成资料对比分析时,注意其可比性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太小对样本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时,应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并作假设检验统计学基础—计数资料的描述应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计算率时正确选择分子、分母统计学基础—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医学科学中常用的率医学科学中常用的率统计表(statisticaltable):用表格的形式表达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内部构成及各项内容之间的依存关系。统计图(statisticalgraph):用几何图形把统计资料形象化,用点的位置、线段的升降、直条的长短或面积的大小代表数量。统计表和统计图是描述统计结果的重要方法,也是科研论文中数据表达的主要工具。常用软件:Excel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统计表(statisticaltable):用表格的形式表统计表的结构从外形上看,一张统计表有下列元素:标题:说明表的名称或主题横标目:说明各横行数字的含义纵标目:说明各纵行数字的含义数字:结果的具体数值文字说明和备注:说明一些无法在表中表达的附加信息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统计表的结构从外形上看,一张统计表有下列元素:统计学基础—统表2食物中毒与食用凉拌牛肉关系分组吃未吃合计病例组25429对照组82432合计332861标题纵标目横标目分隔线顶线表值底线统计表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表2食物中毒与食用凉拌牛肉关系分组吃未吃合计病例组25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

制表要求(1)标题:概括说明统计表表达的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和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位置在表的最上方;(2)标目:文字简明,有单位的标目要注明单位。(反映主要研究事物的标目宜安排在表的左侧,使得从左至右可以形成一句完整的叙述语句。(3)线条:四根横线条,不允许使用斜线和竖线;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制表要求(1)标题:概括说明统计(4)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数点、小数位数对齐,表中不宜留空格,不详的数据用“…”填充,不存在的数据,用“—”表示,零值应用“0”表示。(5)注释:一律列在表的下方,可用“*”等符号标示。(6)内容排列:一般按发生频率大小或时间顺序排列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

制表要求(4)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数点、小数位数对齐,表中不宜统计图基本要求:1.按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2.标题写在图的下方,简明扼要;3.条图、散点图、线图及直方图有纵轴与横轴,标单位和图例;4.根据资料的最大和最小值确定尺度划分;5.为美观考虑,统计图的轮廓以高:宽=5:7为宜;6.比较不同事物时,用不同的线条、图案和颜色,附图例说明;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统计图基本要求:1.按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统常见统计图:1.直条图(bargraph)2.百分直条图(percentbargraph)3.圆形图(circlegraph)4.线图(linegraph)5.半对数线图(semilogarithmicgraph)6.直方图(histogram)7.散点图(scatterdiagram)8.统计地图(statisticalmap)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常见统计图: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频数分布图:直方图;多边图趋势图:普通线图;半对数线图构成图:圆形图;百分直条图相互独立资料比较(率):直条图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频数分布图:直方图;多边图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直方图食物中毒后潜伏期分布潜伏期(天)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直方图食物中毒后潜伏期分布潜伏期(天)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毒鼠强中毒病人时间分布图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线条图毒鼠强中毒病人时间分布图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线条图线条图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线条图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圆饼图食物中毒患者年龄分布图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圆饼图食物中毒患者年龄分布图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直条图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直条图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假设检验原理和步骤常见假设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非参检验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假设检验原理和步骤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正常人脉搏72次/分,50例慢性四乙基铅中毒患者的平均脉搏数67次/分,二者平均脉搏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总体间差异的来源:

1.个体差异,抽样误差所致;

2.总体间固有差异

判断差异属于哪一种情况的统计学检验,就是假设检验(hypothesistesting),亦称显著性检验(significancetest)。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总体间差异的来源: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假设检验基本思想小概率论及反证法思想:

在检验假设H0成立的条件下计算检验统计量,最后获得P值。当P小于或等于预先规定的概率值α(0.05或0.01)时,为小概率事件。由于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它发生了,则有理由怀疑假设H0。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假设检验基本思想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步骤:三部曲建立检验假设与确定检验水准(α)选定方法和计算统计量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步骤:三部曲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

取t的绝对值,查t界值表,t0.05/2,9=2.262,t>t0.05/2,9,故双侧P<0.05,按0.05水准,拒绝H0,接受H1,故可认为四乙基铅中毒患者的脉搏均数与正常人的脉搏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正常人脉搏72次/分,10例慢性四乙基铅中毒患者的平均脉搏数67次/分,二者平均脉搏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取t的绝对值,查t界值表,t0.05/2,9=2.2t

检验:2个水平计量资料均数间比较;方差分析:3个及以上水平计量资料均数间比较;χ2检验:计数资料率或构成比间比较;U检验:大样本的均值或率之间的比较;非参数检验:上述参数检验不能用的时候可考虑选用。注意:每种检验还有各自资料上的要求,请参考《卫生统计学》。统计学基础—假设检验假设检验一般适用范围:(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相互独立)n>60t检验:2个水平计量资料均数间比较;注意:每种检验还有各自统计学基础—小结统计学基础—小结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病因假说的目的。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这些因素、特征或状态即为暴露因素。也可称为研究变量。暴露因素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病例组: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为病例组对照组: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为对照组,对照组不一定就是健康人,也可以是患非研究疾病的任何其他的病人。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暴露(exposure):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原理示意图比较人数暴露疾病病例对照++--acbda/(a+c)b/(b+d)调查方向:收集回顾性资料可比比较发病时序原理示意图比较人数暴露疾病病例对照++--acbda/(a+资料分析步骤整理四格表;χ2检验:

检验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率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计算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OR及其可信区间。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步骤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暴露疾病状态合计病例对照有aba+b=n1无cdc+d=n0合计a+c=m1b+d=m0a+b+c+d=t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1、资料整理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疾病状态病例对照有aba+b=n12、假设检验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暴露疾病状态合计病例对照有abn1无cdn0合计m1m0t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当n>40,T>5时:每个格子中的理论值2、假设检验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疾病状态病例对照有ab2、假设检验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暴露疾病状态合计病例对照有abn1无cdn0合计m1m0t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当n>40,1<T<5时:2、假设检验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疾病状态病例对照有ab比值odds:

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暴露疾病状态合计病例对照有abn1无cdn0合计m1m0t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3、计算联系强度OR比值odds: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病例对照关联效应指标:比值比(oddsratio,OR)

比值比: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比值之比

暴露比值:暴露概率与不暴露概率之比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关联效应指标:比值比(oddsratio,OR)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暴露疾病状态合计病例对照有aba+b=n1无cdc+d=n0合计a+c=m1b+d=m0a+b+c+d=t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疾病状态病例对照有aba+b=n1无cdc+OR值的含义: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

的多少倍

某因素与疾病的联系常用相对危险度RR来表示,其含义为暴露于某因素的人发生某疾病的概率(危险)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但病例对照研究中无法获得发病率来计算RR,只能用OR来估计相对危险度。当疾病的发病率很低,小于5%时;或对照组暴露率等于或近似于总人群的暴露率时,OR值是RR值的很好近似。一般情况下,两者是有差别的。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OR值的含义: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

OR=1:暴露与疾病无关联OR>1:暴露使发病风险增加,危险因素OR<1:暴露使发病风险减少,保护因素

用一次研究估计出的OR值,只是样本OR值,并未考虑抽样误差,所以要计算可信区间来估计总体的OR值在什么范围,这个区间称为OR值的可信区间,其上下限的数值称为可信限。通常我们计算95%的可信区间。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OR值的含义OR=1:暴露与疾病无关联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OR值的OR值95%CI计算(不匹配不分层的资料分析)Woolf法Miettnen法流行病学基础—病例对照研究OR值95%CI计算(不匹配不分层的资料分析)Woolf法队列研究

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结局,比较不同亚组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基本原理特定人群范围内的研究对象暴露组非暴露组+-出现某种结局不出现某种结局+-出现某种结局不出现某种结局研究开始前瞻性收集结局事件发生的资料基本原理特定人群范围内的研究对象暴露组非暴露组+-出现某种结队列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病例非病例合计发病率暴露组aba+b=n1a/n1非暴露组cdc+d=n0c/n0合计a+c=m1b+d=m0a+b+c+d=t1、资料整理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队列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病例非病例合计发病率暴露组aba+b=2、显著性检验

U检验χ2检验其他检验方法直接概率法二项分布检验Poisson分布检验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2、显著性检验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3、效应估计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

RR=Ie/Io=(a/n1)/(c/n0)Ie

暴露组发病率Io

非暴露组发病率

RR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3、效应估计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相对危险度与关联的强度RR关联的强度0.9—1.01.0—1.1无0.7—0.81.2—1.4弱0.4—0.61.5—2.9中0.1—0.33.0—9.9强<0.110--很强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相对危险度与关联的强度RR关联的强度0.9—1.01.0—1归因危险度(arrtibutable风险)

也称特异危险度或率差(比率差异,RD),或超额危险度(过度风险)。说明暴露者单纯由于暴露而增加的发病概率。

AR=Ie-I0

AR=I0(RR-1)RR和AR均为估计危险度的指标。RR说明暴露对于个体增加发病危险的倍数。AR说明暴露对于人群增加超额危险的比例。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归因危险度(arrtibutable风险)也称特异危险度或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又称病因分值(etiologicfraction,EF),指暴露人群中发病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

AR%=(Ie-I0)/Ie×100%

上例:

游行的AR%=(79.73-67.02)/79.73×100%=15.94%

说明游行者中发生的食物中毒,15.94%归因于游行。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又称病因分值(etiologic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

如果某种暴露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即暴露的剂量越大,其效应越大,则该种暴露作为病因的可能性就增大。必要时,应对率的变化作率的趋势性检验。

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流行病学基础—队列研究食物中毒资料分析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就是依据调查设计和资料,计算有关指标,阐明食物中毒的内在联系,并以适当的统计图表陈述资料,结合有关专业知识作出恰如其分的结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分析流行病学分析;实验流行病学分析;食物中毒资料分析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就是依据调查设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确定中毒的性质与分布,以此建立病因假设;分析流行病学的任务则是结合对病例与非病例的调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检验病因假设;实验流行病学任务通过实验进一步检验病因假设或进行确证。食物中毒资料分析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确定中毒的性质与分布,以此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判别流行形式,确定突发事件性质,寻找关联事件时间分布推测中毒餐次、计算潜伏期地区分布、人群分布临床特征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判别流行形式,确定突发事件性质,寻找时间分布将各病例的发病时间列表、绘制流行曲线和直方图,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一次性同源爆发非一次性同源爆发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时间分布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案例1:宣威毒鼠强中毒案

1997年11月20日晚,某村村民自办婚宴酒席,40多人参加进餐。21日早6时左右,参加送亲的有关人员分两桌进餐,继续食用头晚所制作的食物(加热过),餐后约10min就有人出现恶心、呕吐、头昏、眼花、抽搐等症状。至餐后14.8h,进餐的全部23人均出现上述反应。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案例1:宣威毒鼠强中毒案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病例发病的时间分布可以绘制成表和图;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病例发病的时间分布可以绘制成表和图;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流行曲线呈单峰形式,起病极为迅速,提示该起突发事件为一次性同源爆发,是传染病爆发的可能性很小。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流行曲线呈单峰形式,起病极为迅速,提案例2.会泽毒酒案1996年6月底~7月下旬,云南省会泽县大井、者海等乡镇发生了一种“怪病”。数以百计的青壮年农民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痛、视力障碍等症状,先后死亡30多人。自6月26日,首例病人出现后,共发病(含死亡)199例。将发病和死亡时间分布绘制成表和图后,发病、死亡曲线呈现4个明显高峰,与大井乡黄梨、者海老街赶集日(黄梨街逢农历1、5赶集,者海老街逢农历3、6、9赶集)有关;赶集日1~2天后出现发病高峰,2~3天后出现死亡高峰。分析表明,该起突发事件为非一次性爆发,发病与某一时间的某一事件有一定联系。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案例2.会泽毒酒案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推测中毒餐次、计算潜伏期中位数法几和平均数法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推测中毒餐次、计算潜伏期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潜伏期计算常用“中位数”或“几何均数”来表示食物中毒的潜伏期。为何不用算术平均数?从病例潜伏期看,分布多不对称,多呈右偏态分布。如将病例直接标在半对数方格纸上,潜伏期的不对称曲线一般可呈对数正态分布,因此平均潜伏期也可用“几何均数”表示。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潜伏期计算为何不用算从病例潜伏期看,分布多不对称,多呈右偏态食物中毒潜伏期的应用意义:平均潜伏期是确诊食物中毒的标准之一;用于估计事故发生、发展的态势;用于决定调查的起点餐次;用于确定是否为一次性暴露的事故;用于确定采取防治措施的时间范围;用于考核食物中毒防治措施效果。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食物中毒潜伏期的应用意义: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4类食物中毒的潜伏期特点

<1h时,可能是化学性食物中毒;1~7h时,可能是金葡菌或腊样芽胞杆菌;8~14h时,可能是细菌性;≥15h时,可能是其它因素。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4类食物中毒的潜伏期特点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对病例的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进行分析可进一步判别流行形式,确定突发事件性质,寻找关联事件。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地区分布、人群分布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案例3.某大学学生食堂中毒案某大学10月1~3日骤然出现2101例急性吐泻患者。经查,在该校西山食堂进餐的学生有3340名。其中平日均在西山食堂进餐的116名同学10月1日在别处食用了为他们特制的节日晚餐和午餐,未发生1例患者。故关键点集中在10月1日晚餐和午餐上。经调查,无论在西山食堂或在别处进食晚餐,只要没有在西山食堂进食午餐者均未发病,可以认为10月1日午餐是与发病有关的暴露因素。至于在西山食堂进食午餐者内部各组间发病差异原因有:即参加国庆游行活动的疲劳和西山食堂病例较多对被调查者产生的负面心理作用,这两种因素所产生的归因危险度分别为12.71%和13.18%。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案例3.某大学学生食堂中毒案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RR=0.7568/0=∞χ2=212.7252p<0.0001RR=0.7587/0.4771=1.59χ2=96.398p<0.001RR=0.7568/0=∞RR=0.7587/0.4771=其他指标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西山食堂晚餐归因危险度=其他指标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西山食堂晚餐归因危险度=临床表现分析统计分析病例出现的中毒反应有助于筛查引起中毒的食物,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推测中毒的病因。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临床表现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描述性分析案例5

1983年3月,昆明某学院爆发一起食物中毒,发病潜伏期为1min~12h(G=75min),发病持续时间4h~数天(平均16.6h)。首先考虑由细菌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蜡样芽胞杆菌肠毒素中毒临床特点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潜伏期为18~48时,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此次发病以口麻、四肢发麻、心慌为主,腹泻、呕吐表现不多见(表22),故可以否定由致病性微生物或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乌头碱类药物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口舌发麻、四肢发麻、全身发紧、头昏头痛、上腹疼痛与恶心呕吐等,这些临床表现与该次中毒症状相似,而且中毒病人应用阿托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故不能排除乌头碱中毒的可能。案例5筛选可疑食物,明确因果关系

1、食物中毒推测表

简单的食物中毒可采用食物中毒推测表直接推测中毒食物,如表7中中毒食物可能是凉拌肉。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筛选可疑食物,明确因果关系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2比较进食各种食物的患病率

对于中毒病例诊断比较明确,且所有进食者都被调查的集中式进餐后发病,可比较进食各种食物的发病率的差异来推测可疑食物。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2比较进食各种食物的患病率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3、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许多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国内用于食物中毒方面调查的报告不多,国外则将其作为食源性疾病的常规监测手段。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3、病例对照研究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花生、青豆是否有影响?花生、青豆是否4、多因素分析食物中毒的复杂性决定了“发生”中毒病例的多因素性,有时尚需要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与发病的联系。分层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4、多因素分析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案例4

某大学突然发生703例腹痛腹泻病人,临床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粪便培养均为福氏2a型痢疾杆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例病人和200例非病人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2。

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案例4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案例分析根据这一结果,似乎可以认定该起菌痢是食用了受痢疾杆菌污染的豆浆和冰棒引起的食物中毒。按惯例要对经营豆浆的A店和经营冰棒的B店给予行政处罚,并承当相应的民事责任。案例分析根据这一结果,似乎可以认定该起菌痢是食用了受痢疾杆菌是否有混杂因素影响?采用叉生分析法进一步分析资料。病例对照:豆浆摄入史的危险性远比冰捧的摄入史高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是否有混杂因素影响?采用叉生分析法进一步分析资料。病例对照:大规模调查:豆浆摄入史的危险性远比冰捧的摄入史高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此处为何计算RR大规模调查:豆浆摄入史的危险性远比冰捧的摄入史高食物中毒分析对案例2资料通过病例对照研究从30多种食物中筛选出白酒、青豆等食物(表10),考虑到混杂因素的作用,饮酒者在食物的选择上可能有所偏重,按饮酒与否将病例与对照组分为两层(表15);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对案例2资料通过病例对照研究从30多种食物中筛选出白酒、青豆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分层分析病例与对照间土豆、青豆进食史差异无显著性,白酒摄入史是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暴露因素。p>0.05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分层分析病例与对照间土豆、青豆进食史差异无显著性,白酒摄入史5、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强化病因联系:剂量反应关系用于反映发病或死亡与危险暴露因素之间的共变关系。中毒可疑食物除与中毒有关联外,其进食量与中毒之间呈剂量反应关系。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5、剂量反应关系分析食物中毒分析—分析性分析病例与对照组的病前3日白酒摄入量,随着白酒摄入量的增加,暴露因素的OR值也随之增加,更进一步加强了白酒摄入史与中毒的联系。病例与对照组的病前3日白酒摄入量,随着白酒摄入量的增加,暴露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目前,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主要以人群为研究队象,把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组,随访并比较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的效果。它往往可作为一系列检验的最终手段,而据此作出肯定的结论。食物中毒实验流行病研究不可能用人来做实验肯定因果关系,可以借助动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可疑食物作出最终肯定。食物中毒分析—实验流行病学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食物中毒分析—实验流行病学如案例1资料中将现场采集的剩余食物和水经高温高压灭菌后进行急性毒物试验,从9种试验样品中筛选出有毒食物—水煮豆腐,而且试验剂量与发病率、死亡率呈剂量反应关系,验证了病例对照分析的统计推断,最终确定引起中毒的食物为水煮豆腐。食物中毒分析—实验流行病学如案例1资料中将现场采集的剩余食物和水经高温高压灭菌后进行急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2、干预措施效果验证有时怀疑一次疾病爆发与某种暴露因子有关,会采取一定措施,随着采取措施的升级病势的发展也呈现差异,根据措施效果可以最终肯定施予措施的因子与爆发的关系。食物中毒分析—实验流行病学2、干预措施效果验证食物中毒分析—实验流行病学案例2经初步分析后,初步判断中毒与饮白酒有关,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措施效果分析印证了此假设。第一阶段未采取措施;第二阶段经初步查证认为者海镇出现的“怪病”可能与饮用散装白酒有关,查封了者海、大井主要集市销售的白酒,张帖告示通知群众忌酒。但采取措施的范围有限,而村民正值饮酒高峰,日均发病例数最多,同时病人得到一定诊治,病死率有一定下降;第三阶段病例饮剩酒样和尿液突击检验显示,发病为甲醇中毒,政府在全县范围内逐村逐户查封商店(贩)销售和村民家中自存的散装白酒,遏止了中毒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最终肯定了中毒与白酒的因果关系。食物中毒分析—实验流行病学案例2经初步分析后,初步判断中毒与饮白酒有关,采取一系列措施中毒干预效果分析食物中毒分析—实验流行病学中毒干预效果分析食物中毒分析—实验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方法

血清流行病学是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人群中特异性抗原、抗体等血液学成分,借以了解疾病或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探讨疾病发生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并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食物中毒分析—血清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方法食物中毒分析—血清流行病学案例3中:调查组对14例患者、50名食堂工作人员、10月1日午餐和晚餐剩余食物、厨房案板剔刮物、伙房内捕获的苍蝇培养鉴定,未发现沙门氏菌属、葡萄球菌、链曲菌,而在接种板鱼酱肉、生猪肉、苍蝇混悬液培养基上弥漫着大量的普通变形杆菌。这一结果似乎与流行病学调查、中毒表现吻合,但还难于由此作出肯定的结论。应用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于中毒后11~16日采集中毒患者血清和食用过可疑食物未中毒的健康者的血清,以分离出的变形杆菌制成抗原,并用OX10变形杆菌抗原进行血清凝集试验(表20)。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最终证明了变形杆菌是引起此次食物中毒的病因。食物中毒分析—血清流行病学案例3中:食物中毒分析—血清流行病学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案例2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及病例饮剩白酒检验结果表明中毒与甲醇有关,非病例嗜酒者、病例的血、尿、脑脊液中的甲醇含量更充分地说明甲醇是引起中毒的致病因素(表21)。食物中毒分析—血清流行病学案例2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及病例饮剩白酒检验结果表明中毒与甲醇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

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epidemi-ology)是以流行病学为基础,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技术与流行病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结合为一体的边缘学科,从分子、基因水平研究病因、流行因素及防治措施。常用的有核酸技术(细胞质粒图谱、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系列分析等)、蛋白质技术和酶学技术等。食物中毒分析—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食物中毒分析—分子流行病学下结论注意事项调查分析结果下结论时应注意,肯定或否定食物中毒都要有确凿的依据,对疑难的、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事故必须按《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技术处理总则》的规定组织专家论证。此外,我们必须注意,某种食物与中毒有统计学联系并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还可能是间接联系或虚假联系。下结论注意事项调查分析结果下结论时应注意,肯定或否定食物中毒从统计学联系到作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联系的程度(RR或OR值)越大,联系成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也越大;中毒的分布应与有联系的食物的分布相一致,并且在时间上进食先于中毒;有联系的食物的进食量与中毒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因果关系必须能被临床医学、微生物学、毒理学、食品卫生学等所解释;下结论注意事项从统计学联系到作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下结论注实验室阳性结果能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证实,阴性结果不能作为否定流行病学调查结论的证据;针对有统计学联系的食物采取的控制措施应收到效果,即停止食用该食物后不再出现新的病例;存在病原微生物或毒物对食物的污染环节,尽管有时污染细节不易查清,但至少应存在污染的可能。下结论注意事项实验室阳性结果能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证实,阴性结果不能作为事件原因分析、结论要点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也较短。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特有的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如果由于采样不及时或其他技术上的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以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三名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下结论注意事项事件原因分析、结论要点下结论注意事项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DataCollectionAnalysisInterpretationCommunicationResearchSurveillance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DataCollectionAnaly研究设计设计“问卷”实施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资料结果解释撰写论文分析数据数据录入数据管理……研究设计设计“问卷”实施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资料结果解释撰写论文内容资料核查资料编码—数码化资料录入—计算机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逻辑检查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内容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EpiData介绍

免费的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软件开发者:丹麦欧登塞(Odense,Denmark)的一个非盈利组织,即TheEpiDataAssociation(http://www.epidata.dk)

程序设计者:JensM.Lauritsen,MichaelBruus和MarkMyatt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EpiData介绍免费的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软件事物中毒资料直观方便简单易学实用性强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不高数据录入功能强EpiData介绍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直观方便EpiData介绍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数据集结构变量记录(观察单位)变量值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数据集结构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变量记录(观察单位)变量值(观察值)变量记录变量值变量特征名称:英文字母开始,后接字母或数字;长度一般不超过8位;类型:字符、数字、日期、逻辑长度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变量特征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1.建立调查表文件2.创建数据库3.建立核查文件4.录入数据5.数据库管理6.输出数据数据录入和管理流程建立数据集结构(框架)录入数据数据集维护管理数据集建立三步曲1.建立调查表文件数据录入和管理流程建立数据集结构(框架以食物中毒现场个案调查表为例介绍Epidata在资料录入和管理中的应用。事物中毒资料收集和录入以食物中毒现场个案调查表为例介绍Epidata在资料录入和管小结食物中毒描述性分析时间分布推测中毒餐次、计算潜伏期地区分布、人群分布临床特诊分析食物中毒分析性分析发病率比较病例对照(OR)剂量效应关系多因素分析食物中毒实验流行病学分析血清学分析干预措施效果分析寻找病原微生物建立病因假设检验病因假设确证病因假设小结食物中毒描述性分析建立病因假设检验病因假设确证病因假设报告的要素标题事件概况(前言)基本情况:事发地自然、社会等基本情况。事件经过:包括中毒事件发生、事件报告等概况。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事件原因分析、结论事件处理经过、效果与存在问题今后工作的建议小结报告的要素小结THANKS!THANKS!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高级教程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高级教程主要内容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中意义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及注意事项调查资料分析的统计学基础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分析--案例分析描述性分析分析性分析实验流行病学分析资料录入管理软件介绍—Epidata总结主要内容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中意义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意义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食物中毒进行调查,能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是否食物中毒),推测有关联的事件,分析引起中毒的餐次和食物,确定其与中毒的因果关系,推测引起中毒的可疑病因,为实验室鉴定中毒病因提供线索,为事故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意义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流行病学方法是食物中毒调查的常规技术手段之一;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研究是卫生监督人员的基本技能之一;国家《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技术处理总则》已把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列为诊断食物中毒的主要资料;许多卫生监督工作人员缺乏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能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意义流行病学方法是食物中毒调查的常规技术手段之一;食物中毒流行案例1

据《成都晚报》报道,2004年7月25日,四川省彭州市的王某在刘某开设的酒家举办生日宴后,有17名参加宴会的人陆续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并入新兴镇医院接受治疗。随后,王某向彭州市举报,市卫生局于王某举报的当日立案,并责成市卫生监督所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进行调查。2004年8月9日,彭州市卫生局根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的一起群体性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食物中毒,刘某开办的酒家销售的食物是造成这起中毒的元凶,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该酒家实施了行政处罚。刘某不服处罚,向彭州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彭州市卫生局作出行政处罚的依据系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这种推定不具有惟一性,属于证据不足,遂判决彭州市卫生局撤销其行政处罚决定。案例1据《成都晚报》报道,2004年7月25日,四川省彭州案例分析先入为主,“有罪推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不齐全,不能利用统计学手段推定出中毒餐次甚至是引起中毒的食物种类;认定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存在病原学和血清学方面证据不足的问题;...…自身不足:案例分析自身不足: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在卫生执法与防病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是通过调查确定中毒的性质与分布,以此建立病因假设;分析流行病学:是结合对病例与非病例的调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检验病因假设。其它:现场卫生学调查,主要是为探索病因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样品实验室检验只是为了确证中毒的病原体的种类。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在卫生执法与防病工作中的实际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

发病的时间、人群、空间分布;中毒的时间、场所(单位)、暴露人群(进食人群)、中毒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中毒者年龄、性别分布等;进食时间和发病时间,并计算潜伏期;确定中毒餐次和中毒食物:询问全部病人发病前24~48h甚至发病前72小时的饮食史,统计学推断可协助。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

进食可疑中毒食品的数量;中毒者临床表现、治疗、转归情况;采集病人的生物样本:排泄物、肛拭、咽拭、血、尿等样品;采样检验可明确食物中毒诊断,有助于查明有毒食物的来源与毒性以及病人的救治。采样要及时、准确、有代表性。检验项目除理化与微生物指标外,对于一些有毒食物尚不了解其毒性时,可进行动物试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准备工作

食物中毒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不可能在接到食物中毒报告后,按照一般课题研究方式按部就班地查阅文献、设计课题,然后组织实施。但食物中毒调查同样是一项课题研究,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平时就要熟悉掌握专业知识,针对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作好技术上和组织上的准备。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准备工作及时性食物中毒调查时间上要求紧迫,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临床、调查、采样、消毒等人员赶赴现场,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采样,对病人进行及时、恰当的治疗,但要注意应先采样、后用药的原则。同时应及时对爆发地区的基础人群进行相应的调查,特别是近期有共同进餐史、生活史、工作史等而未出现中毒反应的人群进行与中毒病例同样的调查。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及时性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应是有共同进餐史的全部病人和非病人;准确定位病例与非病例对整个调查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癔症调查对象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癔症调查方法要科学得当,严格控制和充分估计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信息偏倚对结果的影响。临床表现食物中毒特有的临床表现是国家标准诊断食物中毒的主要依据之一。临床表现对于食物中毒关联因素的分析和病因的推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调查方法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食物中毒因果关系的判断某种食物与中毒有统计学联系时,应考虑联系的程度(RR值或OR值)越大,联系成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亦大;中毒的分布应与有联系的食物的分布相一致并在时间上进食先于中毒;有联系的食物的进食量与中毒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因果关系必须能被临床医学、微生物学、毒理学等所能解释;实验室阳性结果能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证实,阴性结果不能否定流行病学调查结论的证据;针对有统计学联系食物采取控制措施应收到效果,即停止食用该食物后,不再出现新病例。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食物中毒因果关系的判断食物中毒调查注意的问题统计学分析基础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性统计分析方法高级统计学分析方法统计学分析基础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学分析基础—资料分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类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统计学分析基础—资料分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类1.计量资料定义: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例如:潜伏期、食物量、体重与身高。特点: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通过测量得到)统计学分析基础—资料分类1.计量资料定义: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定义: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如:食物种类、性别等。特点:没有度量衡单位多为间断性资料

(通过枚举或记数得来)

2.计数资料统计学分析基础—资料分类定义: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定义: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特点: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3.等级资料统计学分析基础—资料分类定义: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分析某食物中毒患者体内血清粘蛋白含量分布图血清粘蛋白含量(mg/L)集中趋势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分析某食物中毒患者体内血清集中趋势描述(1)算术平均数:(2)几何平均数:(3)中位数(MD):将每个变量值从小到大排列,位置居于中间的那个变量值。

当n为奇数时:Md=X(n+1)/2

当n为偶数时:Md=(Xn/2

+X

n/2+1)/2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分析集中趋势描述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分析三种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意义应用场合均数平均数量水平应用甚广,最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几何均数平均增减倍数①等比资料②对数正态分布中位数位次居中的观察水平①偏态资料②分布不明资料③分布一端或两端出现不确定值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三种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意义应用场合均数平均数量水平几何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某食物中毒患者体内血清粘蛋白含量分布图血清粘蛋白含量(mg/L)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某食物中毒患者体内血清粘蛋白含量分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描述指标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1)极差:R=Xmax-Xmin(2)四分位间距:P75-P25=Qu-Ql(3)离均差平方和:离散程度描述指标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4)方差:(5)标准差:(6)变异系数:离散程度描述指标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描述指标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描述指标意义:各离散程度描述指标值越大,表示各观察单位间变异性越大,均值代表性越差。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描述指标意义: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指标适用范围: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离散程度指标适用范围: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表5某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潜伏期P25,P50,P75及P95的计算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例题:表5某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潜伏期P25,P50,P75及P9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SAS软件分析结果:MomentsN164SumWeights164Mean(均值)26.92SumObservations4416StdDeviation(标准差)15.70Variance(方差)246.69UncorrectedSS159120CorrectedSS40211.12CoeffVariation58.33StdErrorMean1.22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SAS软件分析结果:MomentsN164SumWeighBasicStatisticalMeasuresLocationVariabilityMean26.92StdDeviation15.70Median18.00Variance246.69Mode18.00Range72.00

InterquartileRange18.00SAS软件分析结果: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BasicStatisticalMeasuresLocaQuantiles

(Definition

5)QuantileEstimate100%Max7899%6695%5490%5475%Q33650%Median1825%Q11810%65%61%60%Min6SAS软件分析结果:右边各数据给我们何提示?可能是偏态分布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Quantiles

(Definition

5)QuantiTestsforNormalityTestStatisticpValueShapiro-WilkW0.899Pr<W<0.0001Kolmogorov-SmirnovD0.2212Pr>D<0.0100SAS软件分析结果:不服从正态分布,描述时选用何种指标?Median=18.00InterquartileRange=18.00Max=78Min=6统计学基础—计量资料的描述TestsforNormalityTestStatist率(rate)构成比(constituentratio)相对比(relativeratio):ORRR统计学基础—计数资料的描述率(rate)统计学基础—计数资料的描述应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计算率时正确选择分子、分母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应用相对数时,注意其内部构成资料对比分析时,注意其可比性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太小对样本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时,应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并作假设检验统计学基础—计数资料的描述应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计算率时正确选择分子、分母统计学基础—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高级教程课件医学科学中常用的率医学科学中常用的率统计表(statisticaltable):用表格的形式表达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内部构成及各项内容之间的依存关系。统计图(statisticalgraph):用几何图形把统计资料形象化,用点的位置、线段的升降、直条的长短或面积的大小代表数量。统计表和统计图是描述统计结果的重要方法,也是科研论文中数据表达的主要工具。常用软件:Excel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统计表(statisticaltable):用表格的形式表统计表的结构从外形上看,一张统计表有下列元素:标题:说明表的名称或主题横标目:说明各横行数字的含义纵标目:说明各纵行数字的含义数字:结果的具体数值文字说明和备注:说明一些无法在表中表达的附加信息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统计表的结构从外形上看,一张统计表有下列元素:统计学基础—统表2食物中毒与食用凉拌牛肉关系分组吃未吃合计病例组25429对照组82432合计332861标题纵标目横标目分隔线顶线表值底线统计表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表2食物中毒与食用凉拌牛肉关系分组吃未吃合计病例组25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

制表要求(1)标题:概括说明统计表表达的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和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位置在表的最上方;(2)标目:文字简明,有单位的标目要注明单位。(反映主要研究事物的标目宜安排在表的左侧,使得从左至右可以形成一句完整的叙述语句。(3)线条:四根横线条,不允许使用斜线和竖线;统计学基础—统计图与统计表制表要求(1)标题:概括说明统计(4)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数点、小数位数对齐,表中不宜留空格,不详的数据用“…”填充,不存在的数据,用“—”表示,零值应用“0”表示。(5)注释:一律列在表的下方,可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