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1课 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1课 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1课 教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课时特点鲜明的明清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等重要著作。2.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放音像资料(故宫、长城),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恢宏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2.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设计表,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科学巨匠和巨著。教学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政治和文化中心祖时候元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京城布局严谨墙高大雄伟道广笔直古代城市建筑的的杰作,城中心的故宫又叫紫禁城明两朝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知它为什么叫紫禁城吗?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设问:刚才看到的故宫,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个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直宫建筑群以及天坛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谈谈它的建筑风点你看后有什么感想?生答:明成祖时修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故宫建筑风格:①型雄伟。②布局严整。③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边筑左右对称是古代传统的城市建筑杰作出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④内外装饰精美豪华„„介绍自由阅读卡“琉璃瓦和汉白玉”小常识。老师要明确宫城就是紫禁是帝居住的地方—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故宫(又叫紫禁城北京城最中间的一部分,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完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除故宫以外,明朝长城也是世界奇迹。用多媒体将《秦长城长》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放长城的相关图片资料。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古骑兵侵扰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建筑秦城为土筑,明长城东用条石和青砖砌筑。明长城的位置较秦长城靠南。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所以长城被称作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长城的作用: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经济上: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政治上: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象征意义: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长城华族古老文化的丰和智慧结晶着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1987年12月城被列入《世界产名录》。为抵御北方蒙古族南下,从十四世纪(明太祖初年)至十六世纪中期(明亡前夕),花了将近200年的时间,陆续修建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反映了明朝社会什么时代特点(学生从明清个时代特点如君主制加强本主义萌芽产生闭关自守等来考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取代这一措施?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建筑本身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科技水平和思想文化内涵我们从北京城及长城两大建筑看到了明清文化成就,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明清文化其他方面的杰出成就。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出示介绍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相关材料。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①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生答后,师总结:由于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例如,他的书中介绍了很多当时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课本上第125页一天工开物》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可作猜测。老师提醒同学注意:①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②竹筒是空心的。这就是当时领先世界的一项生产技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另外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还有体现宋应星的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看书上《天工开物》史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①首先看书下注释,了解这段史料的含义。②对两种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可畅所欲言。让学生看书上史料并看书下注了这段史料的意思书上有两位同学对宋应星的这一观点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你们认为呢?

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学生对他的著作已作过介绍,这里老师可适当作些补充),他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注别人的处虚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这是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第一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技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么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一问题学生独立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