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_第1页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_第2页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_第3页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_第4页
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二、给水处理厂设计计算书 21.设计供水量及水厂设计规模计算 21.1综合生活用水量 21.2工业企业用水 21.3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 21.4管网漏损水量 21.5未预见用水 31.6最高日设计供水量 31.7水厂设计规模 32.总体方案 32.1水源及取水构筑物 32.2净水工艺选择 32.3水处理构筑物及药剂的选择 52.3.1混凝剂的选择 52.3.2混合设备 62.3.3絮凝池 72.3.4沉淀池 72.3.5滤池 82.3.6消毒系统的选取 102.4净水方案的确定 123.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 123.1水处理构筑物设计水量 123.2加药间设计计算 133.3混合设备设计计算 153.4折板絮凝池设计计算 163.4.1主要设计参数 163.4.2设计计算 173.5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203.5.1主要设计参数 203.5.2设计计算 203.6普通快滤池设计计算 243.6.1主要设计参数 243.6.2设计计算 243.7加氯间设计计算 283.7.1主要设计参数 283.7.2设计计算 283.8清水池设计计算 29

给水处理厂设计计算书1.设计供水量及水厂设计规模计算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设计供水量由以下六项组成: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管网漏损水量;未预见用水;消防用水。水厂设计规模应按该条文前五项的最高日水量之和确定。1.1综合生活用水量依据设计资料,设计年限内城市供水人口数为10万人。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依据该城市所属省份及人口规模知,湖南湘潭为一区中小城市,综合生活用水定额采用q=300L/cap·d,自来水普及率为f=95%。故综合用水量Q1为:Q1=qNf=300x1001.2工业企业用水依据设计资料,工业用水量是城市生活用水量的68%。故工业用水量Q2Q2=Q1X1.3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应根据路面、绿化、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确定。本设计以综合用水量和工业企业用水量的4%确定。故浇洒道路及绿地用水量QQ3=Q1+Q2X4%1.4管网漏损水量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城镇配水管网的漏损水量宜按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三项之和的10%~12%计算,本设计取11%。故管网漏损水量Q4Q=28500+19380+1915.2X11%1.5未预见用水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未预见用水宜按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管网漏损水量,四项之和的8%~12%计算,本设计取10%。故未预见用水量Q5Q=28500+19380+1915.2+5477.472X10%1.6最高日设计供水量Qd=Q1+Q2+Q3+Q4=28500+19380+1915.2+5477.472+5527.2672=1.7水厂设计规模由最高日设计用水量计算得出,水厂设计规模为Q1=61000m3/d.2.总体方案2.1水源及取水构筑物给水处理厂以清水河作为水源,最高水位38.93米,最低水位27.76米,常水位31.00米,最大流量4015m3/s,最小流量194m3/s,水中含沙量低,水量充沛,水质较好。采用岸边式取水泵房取水。2.2净水工艺选择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三册》,一般水源净水工艺流程如下表所示:由于该给水处理厂以地表水清水河作为水源,水量充沛,进水浊度在100NTU左右,水质较好。故选择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即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

。具体工艺流程图如下图所示:供水管网清水池供水管网清水池滤池沉淀池絮凝池混合设备格栅间原水前混加凝氯剂泥水加污泥脱水机房污泥贮池污泥浓缩池加氯间间氯污泥脱水机房污泥贮池污泥浓缩池加氯间间加药间排泥水调节池加药间排泥水调节池泥饼外运泥饼外运2.3水处理构筑物及药剂的选择根据以上确定的净水工艺流程,将各构筑物及所加水处理药剂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分别进行对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最佳构筑物类型及药剂。2.3.1混凝剂的选择目前我国常用的混凝剂有三大类,分别为:铝系: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铝(PAS);

铁系:三氯化铁

、硫酸亚铁

、聚合硫酸铁(PFS)

、聚合氯化铁(PFC);有机高分子混凝剂:聚丙烯酰胺(PAM)。1)硫酸铝

价格较低,使用便利,混凝效果较好,不会给处理后的水质带来不良影响

。但当水温低时硫酸铝水解困难,形成的絮体较松散;不溶杂质含量较多。2)聚合氯化铝

(PAC)

应用范围广;

易快速形成大的矾花,沉淀性能好,投药量一般比硫酸铝低;

适宜的pH范围较宽(在5~9间);水温低时,仍可保持稳定的混凝效果;

使用时操作方便,腐蚀性小,劳动条件好;设备简单,成本较三氯化铁低。

3)三氯化铁

极易溶于水;沉淀性好,处理低温低浊水效果比铝盐较好

。但氯化铁液体、晶体物或受潮的无水物腐蚀性极大,调制和加药设备必须考虑使用耐腐蚀材料。

4)硫酸亚铁

腐蚀性较强,混凝效果不如三氯化铁

;残留在水中的

Fe2+会使处理后的水带色。适用于碱度高,浊度高的水。

5)聚合硫酸铁

投加剂量少;絮体生成快;对水质的适应范围广;水解时消耗水中碱度少。

6)聚丙烯酰胺

(PAM)

常作絮凝剂以配合铝盐和铁盐作用,在处理高浊度水时效果显著通过以上比较,综合考虑三类混凝剂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结合设备使用性能及防腐要求、维护管理及经济因素后,本设计方案采用聚合氯化铝

(PAC)作为混凝剂。2.3.2混合设备混合设备的基本要求是,药剂与水的混合必须快速均匀。目前我国常见的有以下三类,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对比如下:1)水泵混合

水泵混合是将药剂投加在取水泵吸水管或吸水喇叭口处,利用水泵叶轮高速旋转以达到快速混合的目的。其混合效果好,不需另建混合设施,节省动力,大、中、小型水厂均可采用。但若采用三氯化铁作为混凝剂,投量较大时,药剂对水泵叶轮可能有轻微腐蚀作用。通常适用于取水泵房靠近水厂处理构筑物的场合,两者间距不宜大于150m。

2)管式混合

目前广泛使用的管式混合器是“管式静态混合器”,其利用水厂进水管的水流,通过管道或管道零件产生局部阻力,使水流发生涡旋,从而使水体和药剂混合。其设备简单,安装方便,混合快速而均匀,不需外加动力设备。缺点是管中流量过小时效果下降。

3)机械混合池

机械混合是依靠外部机械供给能量,使水流流态为紊流。优点是混合效果好,且不受水量变化影响,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水厂。缺点是增加机械设备并相应增加维修工作。

通过以上比较,综合考虑三类混合设备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结合设备安装使用、维护管理及经济因素后,该设计方案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作为混合设备。2.3.3絮凝池絮凝的基本要求是,原水与药剂混合后,通过絮凝设备形成大而密实的絮凝体。絮凝池有两大类:水力搅拌式和机械搅拌式。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对比如下:通过以上比较,综合考虑四类絮凝池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后,该设计方案采用折板絮凝池

作为絮凝设备。2.3.4沉淀池沉淀是指在重力的作用下,悬浮固体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其设备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出水水质。沉淀池的形式主要有平流式沉淀池和斜管(板)沉淀池。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对比如下:通过以上比较,综合考虑两类沉淀池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结合设备安装使用、维护管理及设备占地面积等因素后,该设计方案采用沉淀效率高

,占地少的斜管沉淀池。2.3.5滤池过滤是指以石英砂等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过程。过滤不仅进一步降低水的浊度,而且水中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等将随水的浊度降低而被部分去除,残留于滤后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在失去浑浊物的保护或依附时,在滤后消毒过程中也将容易被杀灭,为滤后消毒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过滤工艺的好坏直接决定净水厂的最终水质。目前国内常用的滤池类型按冲洗方式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用水冲洗的普通砂滤池,如重力无阀滤池、虹吸滤池、移动罩滤池等;第二类是气水反冲洗均质滤料滤池,如:V型滤池。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对比如下:通过以上比较,综合考虑五种滤池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结合设备安装使用、维护管理及工程造价等因素后,该设计方案采用普通快滤池作为过滤设备。2.3.6消毒系统的选取生活饮用水处理工艺中消毒处理是的最后一道工序,其目的在于杀灭水中的有害病原微生物(病原菌、病毒等),防止水致传染病的危害。有化学法与物理法两大类。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案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对比如下:

通过以上比较,综合考虑六种消毒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结合设备使用安全性、维护管理及工程造价等因素后,该设计方案采用液氯消毒方式。2.4净水方案的确定污泥贮池通过以上净水工艺的初选及水处理构筑物和药剂的选择,最终确定如下净水工艺方案:污泥贮池供水管网清水供水管网清水池普通快滤池斜管沉淀池折板絮凝池管式静态混合器原水聚前合加氯加氯化泥水氯铝污泥浓缩池排泥水调节池加氯间间加药污泥浓缩池排泥水调节池加氯间间加药间污泥脱水机房污泥脱水机房泥饼外运3.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3.1水处理构筑物设计水量水厂本身要考虑沉淀池排泥、滤池反冲洗等用自用水,α为自用水系数,一般在1.05-1.10之间,本设计取水厂自用水量系数α=1.05.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水量应按照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确定。即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水量Q为:Q=αQd=1.05x61000=64050设计中水处理流程分为两个系列,各构筑物均设置完全相同的两座,各系列中每座构筑物的水量为:Q=640502=32025m3/d3.2加药间设计计算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PAC),最大投加量30mg/L。聚合氯化铝(PAC)投加浓度10%,采用计量泵湿式投加。1)溶液池容积W1W1=aQ417bn=30x2668.75417x10x2

式中:a—聚合氯化铝PAC的最大投加量(mg/L),本设计取30mg/L;

Q—给水处理厂设计水量,2668.75m3/h;

b—溶液浓度一般采用5%-20%,本设计取10%;

n—每日调制次数,本设计取2次。

溶液池分完全相同的两格,每格溶液池的容积均为5m3,采用矩形,尺寸为LxBxH=2.5x2.0x(1.0+0.2),其中高度包括超高0.2m。溶液池置于室内地面上,池底坡度取0.02。底部设置DN100mm硬聚氯乙烯塑料管作为放空管。池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2)溶解池容积WW2=0.3W1=0.3x10溶解池分完全相同的两格,每格溶液池的容积均为1.5m3,采用矩形,尺寸为LxBxH=1.3x1.3x(1.0+0.2),其中高度包括超高0.2m。池底设DN=100mm的排渣管一根。溶解池搅拌设备采用中心固定式平桨板式搅拌机。浆板直径0.5m,浆板深度1m,溶解池置于地下,池顶高出室内地面0.2m.3)药剂仓库设计储存量按30天考虑,则药剂仓库容积为:药剂袋数:N=24Qat式中:a—聚合氯化铝PAC的最大投加量(mg/L),本设计取30mg/L;

Q—给水处理厂设计水量,2668.75m3/h;

t—药剂储存时间,30d;W—每袋药剂质量,40Kg.有效堆放面积:A=NVH(1-e)=式中:N—药剂袋数;

V—每袋药剂的体积,0.5x0.4x0.2m3;

e—堆放孔隙率,0.2;H—药剂堆放高度,1.5m.药剂仓库平面尺寸为LxB=8x6m。4)投药管

每个投药管流量q=查水力计算表得塑料投药管管径DN=10mm,相应流速为0.53m/s。5)计量投加设备

本设计采用活塞隔膜计量泵,两用一备。

单台计量泵每小时投加药量:q=W124=56)加药间设计参数通过以上加药间内池体及设备的计算,考虑到远期发展,药剂仓库与溶解池之间采用人力手推车投药,并考虑加药间值班室尺寸,最终确定加药间平面设计尺寸为19m×11m。加药间平面示意图如下(图中标注尺寸均为m):3.3混合设备设计计算设计总进水量为Q=64050m3/d,进水管投药口靠近水流方向的第一个混合单元,且投药管上多处开孔,使药液均匀分布。进水管投药口至絮凝池的距离为10m。管式静态混合器设在絮凝池进水管中。示意图如下:1)设计流量q=Q2=6405022)设计流速及管径查“连接管中允许流速和水头损失”表,取流速为1.1m/s设计管径D=4Qπv=3)混合单元数N≥2.36V-0.5D-0.3=2.36X0.96-0.5X0.7-0.3=2.68,取混合单元数N=34)混合器的混合长度L=1.1ND=1.1X3X0.7=2.3m5)混合时间T=6)水头损失h=ξ7)校核GT值G=ghμT=9.8x0.231.14x式中:g—重力加速度,9.8m/s2h—混凝设备中的水头损失,m;μ—水运动粘度,本设计中年平均水温15℃,查表知μ=1.14x10-6m/sT—水流在混凝设备中的停留时间,s.GT=905.76x2.41=2182.90,符合要求。3.4折板絮凝池设计计算3.4.1主要设计参数

单池设计水量Q=32025m3/d=0.37m3/s,絮凝池与沉淀池合建,宽12m.总絮凝时间16min,分三段絮凝,第一、二段用相对折板,第三段用平行直板,折板布置采用单通道。有效水深3m.絮凝池分为并联三组,每组设计流量q=Q3=折板絮凝池平面示意图如下(图中标注尺寸均为mm):3.4.2设计计算1)第一絮凝区通道宽0.9m,峰速v1=0.3m/s,峰距b1=0.123谷距b2=b1+2c=0.456+2x0.355=1.166m侧边峰距b3=B-侧边谷距b4=b3+c=0.902+0.355=1.257m中间部分谷速:v2=0.123侧边峰速v侧边谷速v水头损失计算:①中间部分渐放段损失:h1=ξ渐缩段损失:h2=[1+ξ2-(b1b2每格有六个渐放和渐缩,故每格水头损失h=6x(0.002+0.004)=0.036m②侧边部分渐放段损失:h11=ξ渐缩段损失:h12=[1+ξ2-(b3b4每格有六个渐放和渐缩,故每格水头损失h1=6x(0.0003+0.0007)=0.006m③进口及转弯损失共一个进口,一个上转弯,两个下转弯,上转弯处水深0.53m,下转弯处水深0.9m,进口流速取0.28m/s上转弯处流速:v4=0.123下转弯处流速:v3=0.123上转弯ξ取1.8,下转弯及进口ξ取3.0,则每格进口及转弯损失h11为:h11=3x0.28④总损失每格总损失:h=h+h1+h11第一絮凝区总损失:H1=3xh=第一絮凝区停留时间:T1=3X0.9X3.9X3第一絮凝区平均G1值:G1=g2)第二絮凝区通道宽1.2m,中间部分峰速v1=0.24m/s,中间部分谷速:v2=0.09m侧边部分峰速v侧边部分谷速v总水头损失H2=0.1407m停留时间:T2=5.17min平均G2值:G2=59.43s3)第三絮凝区平均流速取0.1m/s通道宽度0.123进口及转弯损失:共一个进口,三个转弯,流速采用0.1m/s,ξ取3.0,则单格的损失:h=4x总损失:H3=3x0.0061=0.0183m停留时间:T3=1.34X3X3.9X3平均G3值:G3=g4)各絮凝段主要指标见下表:絮凝段絮凝时间(min)水头损失(m)G(s-1GT第一絮凝段4.280.18678.92.03x104第二絮凝段5.710.140759.432.04x104第三絮凝段6.390.018320.290.78x104合计16.380.345154.945.40x1043.5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3.5.1主要设计参数

本设计采用异向流斜管沉淀池,即水从斜管底部沿管壁向上流动,斜管上部出水,泥渣由底部排出。设计相同2座,单座设计水量为32025m3/d=0.37m3/s,表面负荷q=10m3/(m2.h)=2.8mm/s。斜管材料采用厚0.4mm塑料板热压成正六角形管,内切圆直径d=30mm,长L=1000mm,水平倾角θ=60°,则斜管高度h=Lsinθ=1x3.5.2设计计算1)

清水区面积A=Qq采取沉淀池尺寸为LxB=12x11m,为了配水均匀,进水区布置在12m长的一侧。在11m的长度中扣除无效长度0.5m,因此净出口面积(考虑斜管结构系数1.03):A1=11-0.5x121.03=1222)

斜管沉淀池高度采用保护高0.3m,清水区高度1.2m,配水区高度1.5m,穿孔排泥槽高0.80m,斜管高度0.87m,池子总高度H=0.3+1.2+1.5+0.80+0.87=4.67m。3)核算①雷诺数Re水力半径R=d本设计中年平均水温15℃,查表知水的运动粘度μ=1.14x10-6m/sv=Re=Rv②弗劳德数FrFr=v③斜管中的沉淀时间T=Lv=1000通过以上核算得出,设计合理。4)穿孔花墙

沉淀池进水采用穿孔花墙,孔口总面积A=Qv=式中v为孔口流速(m/s),查“连接管中允许流速和水头损失”表知允许流速在0.15~0.20m/s之间,本设计取流速为0.15m/s。每个孔口的尺寸定为15cm×10cm,则孔口数N=2.470.15X0.10=164.6个,取孔口数为165个。进水孔位置应该在斜管以下、沉泥区以上部位,进水孔排列成5排5)集水槽①各槽集水量沿池长方向布置16条穿孔集水槽。为方便施工,槽底平坡,集水槽中心距为:11/16=0.7m.每槽集水量为:Q=0.3716=0.023m3/s。考虑每个集水槽的超载系数为20%,故槽中流量为:Q=0.023x1.2=0.028②集水槽尺寸槽宽为:b=0.9Q0.4=0.9x0.0280.4=0.22m,取槽宽为0.25m。槽内水流速度取v=0.8m/s,则集水槽内水深为h=Qbv集水槽集水方法采用淹没式自由跌落,淹没深度取0.05m,跌落高度取0.05m,超高取0.15m则集水槽总高H=0.14+0.05+0.05+0.15=0.39m,取为0.40m③孔眼计算集水槽两侧均匀开有圆孔以收集清水。孔眼总面积A=Qμ2gh=0.0280.622x9.8x0.05式中:Q—集水槽流量,m3/s;μ—流量系数,取0.62;h—孔口淹没深度,取0.05m。孔眼采用圆形,直径0.03m,则单孔面积A0=πd24=3.14x0.0324=0.0007m26)集水渠16条集水槽汇入2条集水渠,集水渠内流量为Q=0.185m3/s。集水渠水流流速取0.7m/s,渠宽为:b=0.9Q0.4=0.9x0.1850.4=0.46m,取渠宽为0.50m.集水渠的终点水深为:

h=Qbv=0.185集水渠起端水深取0.3m,考虑到集水槽水流进入集水渠时应自由跌落,跌落高度取0.05m,即集水槽水面应高于集水渠起端水面0.05m,则集水渠总高度为:H=0.05+0.60=0.65m,取为0.70m7)集水总渠两条集水渠水流汇入集水总渠,总渠内流量为Q=0.37m3/s。集水总渠水流流速取0.6m/s,渠宽为:b=0.9Q0.4=0.9x0.370.4=0.60m。总渠的终点水深为:

h=Qbv总渠内设有出水管,取DN700mm钢管,出水流速为:v=4Qπd8)排泥装置采用DN150穿孔排泥管,沿池宽(B=11m)横向铺设16条V形槽,槽宽1.38m,槽壁倾角50º,槽斜高0.75m,排泥管上装快开闸门。

池体沿池宽两边竖向设有2个排泥渠,左右可同时排泥。其尺寸为:LxB=11mx0.5m斜管沉淀池平面示意图如下(图中标注尺寸均为mm):3.6普通快滤池设计计算3.6.1主要设计参数

本设计采用普通快滤池,设计相同2座,单座设计水量为Q=32025m3/d。当要求水质为饮用水时,单层砂滤滤料池的正常滤速一般采用8-10m/h,本设计滤速采用v=10m/h。当无辅助冲洗时,冲洗强度采用12-15L/(s.m2),本设计冲洗强度采用q=14L/(s.m2).冲洗时间6min.滤池工作时间24h,冲洗周期12h,则滤池实际时间

T=24-0.1x2412=23.8h(3.6.2设计计算1)滤池面积F=QvT采用滤池数N=6,,对称双行排列,每个滤池面积为:f=FN=1352)滤池尺寸采用滤池长宽比为L/B=1.8,滤池尺寸L=6.5m,B=3.5m校核强制滤速:v1=Nv3)滤池高度支承层高度H1=0.45m

;滤料层高度H2=0.70m;

砂面上水深H3=1.70m

;保护高度H4=0.30m.故滤池总高度:H=H1+H2+H3+H4=0.45+0.70+1.70+0.30=3.15m4)每个滤池配水系统①干管干管流量:qg=fq=22.5x14=315L/s采用管径dg=600mm(干管埋入池底,顶部设滤头或开孔布置)干管起端流速:vg=4qg②支管支管中心间距采用a=0.25m每池支管数n=2xL支管入口流量:q=qgn采用管径d=65mm支管起端流速:vg=4qπ③孔眼布置支管孔眼总面积与滤池面积之比K采用0.25%孔眼总面积:FK=Kf=0.25%X22.5=0.056m2=56000mm2采用孔眼直径dK=9mm每个孔眼面积:fK=π4dK孔眼总数:NK=F每根支管孔眼数:nK=NK每根支管长度:L=1每排孔眼中心距:aK=L1④孔眼水头损失支管壁厚δ=5mm水头损失hK=12g⑤核算配水系统支管长度与直径之比不大于60,L孔眼总面积与支管总横截面积之比小于0.5,F干管截面积与支管总横截面积之比一般为1.75-2.0,f孔眼中心距应小于0.2m,aK=0.171m<0.2m5)洗砂排水槽洗砂排水槽中心距取a=1.7m:排水槽根数:n=3.51.7每槽排水量:q0=qLa=14x6.5x1.7=154.8L/s,采用三角形标准断面。槽中流速取v=0.6m/s槽断面尺寸:χ=1槽底厚度取δ砂层最大膨胀率:e=45%;砂层厚度H=0.7m槽顶距砂面高度:He=eH+2.5χ+δ+0.075=0.45x0.7+2.5x0.25+0.05+0.075=1.07m洗砂排水槽总平面面积:F=2χLn=2x0.25x6.5x2=6.5核算:排水槽总平面面积与滤池面积之比,一般小于25%,Ff6)滤池各种管渠计算①进水进水量为Q=32025m3/d=0.37m3/s,进水渠取:宽B=0.75m,水深h=0.6m渠中流速v=QBh各个滤池进水管流量:Q=0.376=0.062m3进水管直径取D=300mm,则进水管中流速v=4Qπ②冲洗水冲洗水总流量:Q=qf=14x22.5=315L/s=0.315m3/s为便于布置,冲洗水渠断面与进水渠相同。采用管径D=400mm,管中流速v=4Qπ③清水清水总流量:Q=0.37m3/s为便于布置,清水渠断面与进水渠相同。每个滤池清水管流量q=0.062m3/s采用管径D=300mm,管中流速v=4qπ④排水排水流量:Q=0.315m3/s为便于布置,排水渠断面与进水渠相同。渠中流速v=QBh=采用管径D=500mm,管中流速v=4Qπ7)冲洗水箱冲洗时间:t=6min冲洗水箱容积:W=1.5qft=1.5x14x22.5x6x60=170100L=170.1m3水箱底至滤池配水管间的沿途及局部损失之和h1=1.0m配水系统水头损失h2=hK=3.5m承托层水头损失h3=0.022H1q=0.022x0.45x14=0.14m滤料层水头损失:h4=(γ1γ-1)(1-m0)H式中:γ1—γ—水的相对密度;m0—H2—滤层膨胀前的厚度(m).安全富余水头渠h5=1.5m冲洗水箱底应高出洗砂排水槽面:H0=h1+h2+h3+h4+h5=1.0+3.5+0.14+0.68+1.5=6.8m3.7加氯间设计计算3.7.1主要设计参数

本设计采用液氯消毒。根据相似水厂运行经验,按最大用量确定,余氯量应该符合卫法监发[2001]161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出厂水游离余氯不低于0.3mg/l,管网末稍不低于0.05mg/l。加氯点在水厂进水口和清水池前。一般水源的滤前加氯为1.0-2.0mg/l,滤后或地下水加氯为0.5-1.0mg/l.氯与水接触时间不小于30min.设计水量为Q=64050m3/d=2668.75m33.7.2设计计算1)加氯量Q1=0.001aQ=0.001x1x2668.75=2.7Kg/h式中:Q1—加氯量,Kg/h;a—最大加氯量,mg/l,本设计取1.0mg/l;Q—需消毒的水量,m3/h2)加氯设备为保证液氯消毒时的安全和计量准确,需使用加氯设备加液氯。加氯设备采用真空加氯机,安装3台,2用1备,加氯量为2.7kg/h.两台加氯机间距0.8m,安装高度在地面以上0.9m。氯瓶采用900kg液氯钢瓶,尺寸为:外径×瓶高=600mm×1800mm,自重246kg,公称压力2Mpa,氯瓶采用3组,每组8个,2组使用1组备用,使用时采用多只氯瓶并联直接供氯。采用计算机控制自动加氯方式。3)漏氯吸收装置加氯系统发生氯泄漏将造成严重的环境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