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_第1页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_第2页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_第3页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_第4页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学习交流.8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1页问候!各位好!很高兴与同行们一起交流。今天,给大家介绍是本人对GB51251-《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认识体会,仅供参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2页1.介绍1、标准(规范)编写情况介绍11月,成立以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和上海消防总队为主编单位《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编写组。参编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企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年10月完成初稿;2010月完成征求意见稿。2011月完成送审讨论稿;207月完成送审讨论稿。203月经过教授组审查,20九月完成报批稿。203月完成报批修改稿。204月-207月,依据国家对于规范、标准编制要求更名为GB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修改定稿排版付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3页介绍2、标准内容及特点

本标准条文,内容涵盖了建筑防排烟设计、系统控制、施工、系统调试、完工验收和维护管理6大板块,形成体系完整专业技术国家标准。

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要求做什么前提下,本标准处理怎么做技术要求。

在改变处方式规范条文这一基本格局方面有所突破,增加了消防性能化设计一些元素。强化了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在复杂情况下能够经过计算确定详细工程防、排烟设施设计方案。

为了方便使用,也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处方式规范条文及表格。

采取了部分国内外最新科研结果。

在广泛征求一线消防部队意见基础上,依据火灾救援实际需求,对部分条文做了对应修订和增订。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4页介绍3、主要新增或修订内容3.1防烟设计

直灌式加压送风

明确封闭楼梯间防烟方式避难层(间)及避难走道防烟方式加压送风量计算方法及表格风量修订超压时应有泄压办法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5页介绍3.2排烟设计防烟分区划分自然排烟窗(口)技术要求火灾模型确定和排烟量(计算)中庭排烟设施单个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最小清晰高度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6页介绍3.3系统控制防、排烟系统开启——开启区域及开启方式防、排烟系统联动控制要求加压送风系统测压及风压调整显示防排烟设施启闭状态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7页介绍3.4其它专用机房设置要求。——机房设置部位要求固定窗设置要求防排烟系统弃用土建风道要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8页介绍4、标准框架概要:标准全文由9章及附录A~附录G组成;共有:3.1.2、3.1.523、3.2.1、3.2.2、3.2.3、3.3.1、3.3.7、3.3.11、3.4.1、4.4.1、4.4.2、4.4.7、4.4.10、4.5.1、4.5.2、4.6.1、5.1.2、5.1.3、5.2.2、8.1.1计20条强制性条文,必须执行。对于设计单位,第3~5章是重点内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9页2.术语依据国内外文件资料,对防烟、排烟系统相关术语,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其中增补主要内容:2.1.3直灌式加压送风

mechanicalpressurizationwithoutairshaft

无送风井道,采取风机直接对楼梯间进行机械加压送风方式。2.1.6烟羽流smokeplume

火灾时烟气卷吸四面空气所产生混合烟气流。烟羽流按火焰及烟流动情形,可分为轴对称型烟羽流、阳台溢出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墙型烟羽流、角型烟羽流。

直灌式加压送风——利用国外资料和国内试验结果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10页2.术语2.1.11储烟仓smokereservoir

位于建筑空间顶部,由挡烟垂壁、梁或隔墙等形成用于蓄积火灾烟气空间。储烟仓高度即设计烟层厚度。2.1.12清楚高度clearheight

设计烟层下缘至室内地面高度。2.1.13烟羽流质量流量plumemassflow

单位时间烟羽流经过某一水平断面质量,单位为kg/s。

2.1.17固定窗fixedwindowforfireforcibleentry

设置在设有机械防烟排烟系统场所中,窗扇固定、平时不可开启,仅在火灾时便于人工破拆以排出火场中烟和热外窗。2.1.20共用前室sharedanteroom

(居住建筑)剪刀楼梯间两个楼梯间共用同一前室前室。“烟羽流”、“储烟仓”等概念,主要用于设计计算。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11页3.防烟系统设计3.1.1防烟系统设计与建筑高度、使用性质直接相关。3.1.2建筑高度大于50m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适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经过建筑高度和使用性质要求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适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强制性条文。3.1.3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适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防烟系统选择要求。——三合一前室不宜采取自然通风方式。3.1普通要求(条文关键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12页3.防烟系统设计3.1.5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尚应符合以下要求:1当采取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2当采取适用前室时,楼梯间、适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3当采取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部位要求。(部分强条)3.1普通要求(条文关键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13页3.防烟系统设计3.1.6封闭楼梯间应采取自然通风系统,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大于1.2m2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疏散门。3.1.9避难走道应在其前室及避难走道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以下情况可仅在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1避难走道一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30m;2避难走道两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60m。3.1普通要求(条文关键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14页3.防烟系统设计3.2自然通风设施(条文关键点)3.2.1采取自然通风方式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大于1.0m2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当建筑高度超出10m时,每5层内外墙可开启外窗或开口总面积不应小于2.0m2,间隔小于3层。3.2.2前室采取自然通风方式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不应小于2.0m2,适用前室、共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各种前室采取自然通风方式时,对其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要求。(与前规范保持一致)3.2.3采取自然通风方式避难层(间)应设有不一样朝向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2%,且每个朝向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2.0m2。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15页3.防烟系统设计3.3机械加压送风系统3.3.1建筑高度大于100m建筑,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高度不应超出100m。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分段设置要求。3.3.3建筑高度小于50m建筑,当不具备设置加压送风竖井条件时,楼梯间可采取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超出32m高层建筑,应采取楼梯间两点部位送风方式,送风口之间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1/2。

2送风量应按计算值或本规范3.4.2条要求送风量增加20%。

3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影响人员疏散部位。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16页3.防烟系统设计3.3.5送风机设置要求本条修改关键点:应设置在专用风机房内;送风机宜设置在系统下部;送风机进风口宜设置在系统下部。3.3.7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取管道送风,且不应采取土建风道。送风管道应采取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送风管道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要求。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不应采取土建风道要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17页3.防烟系统设计3.3.10采取机械加压送风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且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3.3.11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顶部设置大于1m2固定窗。靠外墙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大于2m2固定窗。

——采纳消防一线部队意见,满足实战需求

3.3.12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避难层(间),尚应在外墙设置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1%。有效面积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4.3.5条要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18页3.防烟系统设计3.4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3.4.1设计风量大于计算风量1.2倍要求。3.4.2确定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计算风量计算方法:公式计算确定;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24m时,依据系统负担高度查表获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计算风量并与公式计算值比较取其大值。3.4.5~3.4.9计算公式(有较大修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19页3.防烟设计3.4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3.4.1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1.2倍。3.4.2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适用前室、共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机械加压送风计算风量应由本规范第3.4.5~第3.4.8条要求计算确定。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24m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适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应按计算值与表3.4.2-1~表3.4.2-4值中较大值确定。注:1表3.4.2-1至表3.4.2-4风量按开启1个2.0m×1.6m双扇门确定。当采取单扇门时,其风量可乘以系数0.75计算;2表中风量按开启着火层及其上下两层,共开启三层风量计算;3表中风量选取应按建筑高度或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原因综合确定;——曾经有注4(4对于有多个门独立前室,其送风量应按前室门个数计算确定)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20页3.防烟设计3.4.3封闭避难层(间)、避难走道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避难走道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计算。避难走道前室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疏散门总断面积乘以1.0m/s门洞断面风速计算。3.4.4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以下要求:1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压差应为25Pa~30Pa;2楼梯间与走道之间压差应为40Pa~50Pa;3当系统余压值超出最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办法。最大允许压力差应由本规范第3.4.9条计算确定。关键词:送风量满足余压值要求;

余压值——加压部位相对于走道压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21页3.防烟设计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系统设计图示1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系统泄压办法:1.1、泄压口;1.2、旁通管路控制送风量。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22页3.防烟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23页4排烟系统设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24页3.防烟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25页3.防烟设计2美国对于直灌式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相关要求:2.1、风机设置在底部应进行设计论证;(靠近疏散门设置加压风口会加大疏散门开启时泄漏风量,)2.2、楼梯间建筑高度超出30.5m(100ft)时应进行设计论证。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26页3.防烟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27页3.防烟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28页3.防烟设计3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均匀送风办法:3.1、并联风口;3.2、风口带调整装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29页3.防烟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30页3防烟设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31页3.防烟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32页3.防烟设计4加压送风区域适当正压及门洞风速: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33页3防烟设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34页3防烟设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35页3防烟设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36页4.排烟系统设计4.1普通要求4.2防烟分区4.3自然排烟设施4.4机械排烟设施4.5补风系统4.6排烟系统设计计算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37页4排烟系统设计4.1普通要求4.1.1优先采取自然排烟系统(条文说明是指多层建筑)

4.1.2同一防烟分区应采取同一个排烟方式。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38页4排烟系统设计4.1.3建筑中庭、与中庭相连通回廊及周围场所排烟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中庭应设置排烟设施;2周围场所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要求设置排烟设施;3回廊排烟设施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当周围场所各房间均设置排烟设施时,回廊可不设,但商店建筑回廊应设置排烟设施;2)当周围场所任一房间未设置排烟设施时,回廊应设置排烟设施;4当中庭与周围场所未采取防火隔墙、防火玻璃隔墙、防火卷帘时,中庭与周围场所之间应设置挡烟垂壁;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39页4排烟系统设计5中庭及其周围场所和回廊排烟设计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4.6.5条要求;6中庭及其周围场所和回廊应依据建筑结构及本规范第4.6节要求,选择设置自然排烟系统或机械排烟系统。

建筑中庭、回廊及周围场所排烟系统设计要求

(该条修改内容最多)

淘汰了以前仅以中庭建筑高度确定排烟方式要求;

将中庭排烟设计与回廊及周围场所排烟系统设计纳入一个整体考虑;

修改了中庭排烟量计算方法。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40页4排烟系统设计4.1.4以下地上建筑或部位,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尚应按本规范第4.4.14~4.4.16条要求在外墙或屋顶设置固定窗:(略)设置机械排烟地上建筑或部位设置固定窗要求,满足消防一线部队灭火现场需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41页4排烟系统设计4.2.防烟分区4.2.4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要求:依据空间净高确定最大允许面积;依据空间净高确定长边最大允许长度;不设挡烟设施防烟分区以下表格为外部资料,供参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42页4排烟系统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43页4排烟系统设计4.3自然排烟设施

4.3.2

自然排烟窗(口)面积/数量/位置要求。

4.3.3

自然排烟窗(口)设置关键点。

4.3.4

厂房、仓库自然排烟窗(口)设置要求。

4.3.5

自然排烟窗(口)开启有效面积要求。

4.3.2

自然排烟窗(口)设置手动控制装置要求。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44页4排烟系统设计4.4机械排烟设施

4.4.1当建筑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置。

4.4.2

建筑高度超出50m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出100m住宅,其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出50m,住宅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出100m。排烟系统竖向分段独立设置要求(比较加压送风系统)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45页4排烟系统设计4.4.3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适用系统控制要求。4.4.5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风机房内。4.4.7机械排烟系统应采取管道排烟,且不应采取土建风道。排烟管道应采取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当排烟管道内壁为金属时,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排烟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排烟管道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相关要求执行。

机械排烟系统不应采取土建风道要求。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46页4排烟系统设计4.4.10排烟管道以下部位应设置排烟防火阀:1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水平管段上;2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烟分区排烟支管上;3排烟风机入口处;4穿越防火分区处。

排烟防火阀设置部位。4.4.14~4.4.17固定窗设置要求。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47页4排烟系统设计4.5补风系统

4.5.1除地上建筑走道或建筑面积小于500m2房间外,设置排烟系统场所应设置补风系统。设置排烟系统场所应设置补风系统要求。

4.5.2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且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50%。

补风系统进风端及补风量要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48页4排烟系统设计

4.5.3补风风机设置在专用风机房内要求4.5.5补风系统与排烟系统联动要求。4.5.6补风口风速要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49页4排烟系统设计4.6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4.6.1排烟系统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1.2倍。

4.6.3一个防烟分区(中庭除外)排烟量计算:

建筑空间净高≤6m,排烟量计算和自然排烟窗(口)有效面积要求;建筑空间净高﹥6m,排烟量计算和自然排烟窗(口)有效面积要求;

公共建筑内走道或回廊排烟量计算和自然排烟窗(口)设置及面积要求;公共建筑内走道和回廊均设置排烟装置时,排烟量计算和自然排烟窗(口)面积要求;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50页4排烟系统设计4.6.4当一个排烟系统担负多个防烟分区排烟时,其系统排烟量计算要求:

建筑空间净高相同各场所,排烟量计算要求;建筑空间净高不相同各场所,排烟量计算要求。4.6.5建筑中庭排烟量计算要求:中庭周围场所设置排烟系统时,中庭排烟量计算和自然排烟窗(口)有效面积计算要求;中庭周围场所无需排烟系统、仅在回廊设置排烟系统时,中庭排烟量计算和自然排烟窗(口)有效面积计算要求;4.6.9最小清楚高度计算要求。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51页4排烟系统设计4.6.10~4.6.13

排烟量计算公式性能化设计思想表达4.6.14单个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计算公式。

依据科研试验结果提出单个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概念(临界值)4.6.15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计算公式。

科学,不过复杂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52页4排烟系统设计

排烟系统图示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53页4排烟系统设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54页4排烟系统设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55页4排烟系统设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56页4排烟系统设计

烟气控制(美国资料)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57页4排烟系统设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宣贯第58页4排烟系统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