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教学大纲_第1页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教学大纲_第2页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教学大纲_第3页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教学大纲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OC\o"1-5"\h\z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 1大学物理 7电子线路 14电路分析 19数字电子技术 29信号与系统 34计算机网络 37网络操作系统 48C++语言程序设计 57电子测量与仪器 61MATLAB程序设计教程 65数字信号处理 69多媒体技术应用 74数字图像处理 79彩色电视 83音响技术 86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88电子线路CAD 92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 97传感器技术 101微机原理与应用 105《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陈思耀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课程英文名称:ComputingEssentials.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非师范类).总学时:56(理论40学时和实验16学时).总学分:4学分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是电子信息专业的ー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担负着系统和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大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与信息化社会(2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分类、特点、用途和发展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Internet对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以及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及其知识结构的需求,并概要地介绍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信息化社会的特征和明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第二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4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特点、用途、系统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数制与码制、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计算机的运算基础.命题逻辑与逻辑代数基础.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算法基础.数据结构基础第三章计算机硬件系统(4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特点、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计算机的特点.系统板、微处理器、内存储器的功能和主成.存储器的分类、特点、区别及功能.总路线的功能和分类.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计算机体系结构第四章计算机软件系统(6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软件的层次结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概念以及常用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软件生存周期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过程。和讲解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常识及Word、ExcekPowerPoint三大软件的基本概念与使用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计算机软件的层次结构.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常用操作系统(Windows、Unix)主要特征.Windows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Wcrd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Excel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PowerPoint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软件生存周期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过程第五章软件开发技术(2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概念和内容作了介绍,应了解计算机软件工程和软件生存期的含义,了解软件开发的工程化方法,特别应对面向对象方法和软件复用技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软件工程的概念.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方法.软件过程和过程的改进第六章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6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操作。对于网络、协议、TCP/IP协议的功能及它的层次结构、域名系统、因特网及其组成、WWW网、等相关的重要知识都做了重点讲解。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计算机通信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使用方式.Intranet和Extranet的区别.如何使用浏览器进行上网等等.TCP/IP协议的功能及它的层次结构.域名系统.个人网站的创建与网页的制作第七章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2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它包括媒体、多媒体、文本与超媒体等等诸多概念。并且重点介绍了多媒体技术中的音频技术、数字图像、数字视频、多媒体数据压缩等各种技术的特点,文件类型、格式等。多媒体创作工具及其应用,同时描述了超文本和超链接以及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媒体和多媒体的概念.文本与超文本的概念.节点与链接的关系.音频、数字图像、数字视频技术的特点.多媒体数据的压缩技术的特点第八章数据库系统与及其应用(6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发展、数据模型、体系结构及数据库所研究的内容。具体介绍Access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方法。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新技术。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的几种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第九章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2学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述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背景知识和防范措施。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以下内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概念.信息加密技术和防御技术.虚拟专用网.审计与是监控技术.计算机病毒第十章计算机应用领域(4学时)本章主要内容:科学研究是计算机的传统应用领域。主要用来进行科技文献的存储与查询、仿真计算、虚拟现实、复杂现象的跟踪与分析以及知识发现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计算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在制造业的应用.计算机在商业、银行、证券业中的应用.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计算机在艺术与娱乐中的应用.计算机在信息家电中的应用第十一章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择业(2学时)本章主要内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职业大体分为专业性职业与应用性职业。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有:数据工程师、软件评测师、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师、软件设计师、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构架设计师。从事应用的职业种类大概分为以下几大类:网络管理类广告制图类、办公自动化类、服务管理类组装与管理类。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职业种类.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有关岗位.信息产业界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ー:操作系统Windows2000基本操作(2学时)实验ニ: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基本操作(2学时)实验三: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0基本操作(2学时)实验四: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00基本操作(2学时)实验五:Internet网络基本实验(2学时)实验六:数据库软件Access2000基本操作(4学时)实验七: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0基本操作(2学时)五、考核方式考试六、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和上机练习作业30%,期末考试70%。七、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增设“专题”和网络教学的尝试。学生在完成“专题”作业过程中,能较好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通过网络来浏览和查找资料;利用本课程的电子教材和有关网站的的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上要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用PowerPoint制作的教学课件来进行教学,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教师ー边讲解,ー边实际操作给学生看,非常直观、形象,努力做到精讲多练。ハ、教材与教材参考书.教材:陶树平.《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参考教材:陶树平.《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田原.《计算机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7《大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刘翠青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课程英文名称:universityPhysics.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总学时:126学时.总学分:6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物质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物理学的历史和发展,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论对人才的文化修炼、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构成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学的任务是:1、传授理工科学生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为专业课和技术基础课打好必要的知识基础。2、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能力和物理素质。诸如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刻苦、进取精神。3、介绍近代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以及对于当代科技有重大影响的物理效应的应用和新技术。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篇力学 (建议学时:40学时)1、第一章质点的运动 (建议学时:8学时)掌握位移、位矢、加速度、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作空间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理解自然坐标系,能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发向加速度。了解质点的相对运动问题。重点:质点,坐标系,质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伽利略坐标变换难点:自然坐标系中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2、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建议学时:8学时)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ー维变カ作用下的简单质点的运力学问题。了解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基本概念。重点: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カ作用下的简单质点的运力学问题。3、第三章运动守恒定律(建议学时:8学时)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掌握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了解势能曲线,能从势函数求得保守カ。掌握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点的角动量(动量矩)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运动的力学问题。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重点:保守カ,势能,质点系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律难点:变力作功,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4、第四章刚体的转动(建议学时:8学时)了解转动惯量概念。掌握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掌握刚体定轴转动中动能定理和功能原理;理解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会计算カ矩的功、转动动能。重点:角动量,カ矩的功,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难点:刚体角动量的推导及其计算,カ矩作功的推导5、第五章相对论基础 (建议学时:8学时)掌握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掌握洛仑兹坐标变换并了解其推导过程,理解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钟慢尺缩效应),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以及动量与能量的关系。重点: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洛仑兹坐标变换,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钟慢尺缩效应)难点:洛仑兹坐标变换,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钟慢尺缩效应)第二篇热学(建议学时:20学时)6、第六章气体动理论(建议学时:10学时)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图象。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解理想气体的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通过推导气体压强公式,了解从提出模型、进行统计平均、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联系到阐明宏观量的微观本质的思想和方法。能从宏观和统计意义上理解压强、温度、内能等概念。了解系统的宏观性质是微观运动的统计表现。了解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及平均自由程。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和分布曲线的物理意义。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算术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理解气体分子平均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重点: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速率分布函数,平均碰撞频率及平均自由程。难点: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的推导,速率分布函数的物理意义7、第七章热力学基础(建议学时:20学时)掌握功和热量的概念。理解准静态过程。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分析、计算理想气体等容、等压、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及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的效率。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了解嫡的定义和嫡增加原理。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的应用,绝热过程,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第三篇电磁学(建议学时:60学时)8、第八章真空中的静电场(建议学时:14学时)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叠加原理。掌握电势与电场强度的积分关系,了解其微分关系。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连续带电体激发的电场和电势。掌握静电场的基本规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掌握用高斯定理计算电场强度的条件和方法。重点:点电荷,库仑定律,电场强度,高斯定理,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电场强度与电势的积分关系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均匀带电体激发的电场,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电势的计算9、第九章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场(建议学时:12学时)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概念以及在静电平衡条件下导体的基本性质。了解介质的分类、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理解电容的概念和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计算。了解各向同性介质中D和E之间的关系。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理解电能密度的概念和静电场的能量。重点: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及其推论,导体空腔内外的静电场,电容器的电容,电介质的分类及极化,电介质中的静电场,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电位移,静电场的能量难点:介质的分类、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10、第十章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建议学时:8学时)掌握电流密度的定义,理解电流密度和电流强度的关系,了解电源的电动势,掌握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理解焦耳ー棱次定律的微分形式,掌握一段含源的欧姆定律及其应用。重点:电流密度,电源的电动势,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一段含源的欧姆定律及其应用难点:电流密度,一段含源的欧姆定律及其应用11、第H一章真空中的恒定磁场(建议学时:io学时)掌握磁场的基本性质和磁感应强度的基本概念。理解毕奥ー萨伐尔定律。用微积分方法求解载流导线产生的磁感应强度。掌握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掌握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了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所受作用及其运动,了解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应用,了解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和电流单位“安培”的定义。重点:磁感应强度,毕奥ー萨伐尔定律,磁场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带电粒子在磁场所受作用及其运动难点:毕奥ー萨伐尔定律及其应用,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12、第十二章磁介质中的磁场(建议学时:6学时)了解磁介质的分类、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了解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之间的关系。理解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重点:磁介质中的磁化,磁化强度,磁化电流,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难点: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13、第十三章电磁感应和暂态过程(建议学时:8学时)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掌握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了解涡电流、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等概念,理解磁能密度的概念和磁场的能量。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难点:棱次定律,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14、第十四章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场(建议学时:2学时)了解涡旋电场、位移电流的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的物理意义。了解电磁场的物质性。重点:麦克斯韦方程组难点:位移电流第四篇振动和波动 (建议学时:4学时)15、第十五章机械振动和电磁振荡第十六章机械波和电磁波(建议学时:2学时)掌握描述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振幅,周期或频率,相位,特别是相位)及各量间的关系。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对质点的ー维振动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以确定是否是简谐振动;能根据给定一维谐振动的初始条件建立振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电磁振荡。了解同方向和互相垂直的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和描述波动的几个重要物理量:波长、周期(频率)、波速。了解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理解波形图线。了解电磁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理解波的干涉性质,了解其相干条件。重点:振幅(波长),周期(频率),相位,波速,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表达式,平面简谐波和波动方程,波形图线,波的干涉难点:简谐振动的表达式,波形图线16、第十七章波动光学(建议学时:2学时)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了解双缝、多缝的干涉问题以及薄膜的等倾、等厚干涉问题,了解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了解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了解分析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条纹分布规律的方法。了解圆孔衍射和光学仪器分辨本领。了解X射线的衍射。理解光栅衍射公式。了解光的偏振和全息照相。重点:相干光,光程,光程差,相位差,波的干涉、衍射,光的偏振,全息照相难点:光程和光程差,波的干涉、衍射,光的偏振,全息照相第五篇量子物理(建议学时:2学时)17、第十八章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基础第十九章激光和固体的量子理论(建议学时:2学时)理解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理解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及光的波粒二象性。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了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和了解ー维坐标ー动量的不确定关系。了解ー维定态的薛定谓方程、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理解激光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激光的特性及其应用,了解固体的能带结构,并用能带观点区分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半导体的导电机构,了解本征半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了解超导电性,迈斯纳效应以及BCS理论。了解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原子核结构、核的结合能,了解裂变和聚变、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和粒子物理。重点: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玻尔的氢原子理论,波粒二象性,激光产生的基本条件难点:普朗克的量子假设,玻尔的氢原子理论,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度关系,激光产生的基本条件,核的结合能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教学内容作为独立课程五、考核方式考试六、成绩评定考试成绩(70%)+课堂出勤和作业(3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措施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介绍物理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发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ハ、教材与参考书教材: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参考书:山漆安慎、杜蝉英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力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赵凯华、罗蔚英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⑶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电子技术教研室执笔人:郑耀添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课程英文名称:NonlinearElectronicCircuits.课程类别:必修.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总学分:3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本课程是电子信息、通信、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继电路理论、电子线路(线性部分)之后必修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其目的与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功放、振荡、频率变换等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方法。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〇章绪论(2学时)0-1非线性电子线路的作用0-2非线性器件的基本特点0-3本课程的特点本章要求:了解非线性电子线路的作用、非线性器件的基本特点及本课程的特点第一章功率电子线路(10学时)1-1功率电子线路概述(2学时)功率放大器,电源变换电路,功率器件1-2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和工作特性(2学时)共发射极功率放大器,甲类、乙类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及其功率特性1-3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2学时)乙类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集成功率放大器1-4功率合成技术(2学时)功率合成电路的作用,传输线变压器,・用传输线变压器构成的魔T混合网络1-5整流和稳压电路(2学时)整流电路,串联型稳压电路,开关型稳压电路本章要求:掌握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掌握功率合成的原理,掌握整流与稳压原理。第二章谐振功率放大器(10学时)2-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2学时)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丁类和戊类功率放大器,倍频器2-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性能特点(3学时)近似分析方法,欠压、临界和过压状态,四个电压量对性能影响的定性讨论2-3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3学时)直流馈电电路,滤波匹配网络,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2-4高频功率放大器(2学时)高频功率管及其信号输入和输出阻抗,高频功率放大器设计举例本章要求:掌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了解基本匹配网络的エ程计算方法,、了解倍频的概念、了解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特点。第三章正弦波振荡器(10学时)3-1反馈振荡器的工作原理(2学时)振荡器平衡和起振条件,稳定条件,基本组成及其分析方法3-2LC正弦波振荡器(2学时)三点式振荡电路,振荡法则,振荡分类,差分对管振荡电路,常见电路3-3LC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1学时)提咼频率稳定度的基本措施,克拉泼振荡电路3-4晶体振荡器(!学时)石英谐振器的电特性,晶体振荡电路3-5RC正弦波振荡器(2学时)文氏电桥电路,正负反馈振荡电路3-6负阻正弦波振荡器(1学时)负阻器件,负阻振荡原理及其电路,・用负阻观点讨论LC反馈振荡器3-7寄生振荡、间歇振荡和频率占据(1学时)寄生振荡,间歇振荡,频率占据本章要求:掌握正弦波振荡器的振荡原理、LC振荡器、晶体振荡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掌握RC振荡器的工作原理,了解负阻振荡的概念。了解寄生振荡、间歇振荡和频率占据的概念。第四章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10学时)4-1频谱搬移电路的组成模型(3学时)振幅调制电路的模型,振幅解调和混频电路的组成模型4-2相乘器电路(2学时)非线性器件的相乘作用及其特性,双差分对平衡调制器和模拟相乘器,大动态范围平衡调制器AD630,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4-3混频电路(2学时)通信接收机中的混频电路,三极管混频电路,混频失真4-4振幅调制与解调电路(3学时)振幅调制电路,二极管包络检波电路,同步检波器*4-5参量混频电路非线性电容器件的能量转换原理,参量混频电路本章要求:掌握集成模拟相乘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频率变换电路中的应用。掌握振幅调制信号的性质,实现振幅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方法,掌握典型振幅调制器与解调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掌握典型混频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第五章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10学时)5-1角度调制信号的基本特性(4学时)调频信号、解相信号和调角信号的概念、频谱及频谱宽度5-2调频电路(2学时)调频电路概述,在正弦振荡器中实现直接调频,在张弛振荡电路中实现直接调频,间接调频电路(调相电路),扩大最大频偏的方法5-3调频波解调电路(2学时)限幅鉴频实现方法概述,斜率鉴频器电路,相位鉴频器电路5-4数字调制与解调电路(2学时)数字信号的再生,数字调相与解调电路数字调频与解调电路本章要求:掌握角度调制信号的性质,实现频率调制与解调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典型调频器与鉴频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了解数字调制与解调原理。・第六章反馈控制电路6-1反馈控制电路概述自动电平控制电路,自动频率控制电路,自动相位控制电路(锁相环路)6-2锁相环路性能分析基本环路方程,捕促过程的定性讨论,跟踪特性6-3集成锁相环及其应用基础锁相环路,锁相环在解调和锁相接收中的应用,锁相环在频率合成器中的应用本章要求:掌握自动电平控制电路、自动频率控制电路、自动相位控制电路的一般工作原理和典型应用电路,了解锁相环路的电路模型及环路方程。四、实验内容与教学要求(样见实验课大纲)五、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六、成绩评定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验和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目前电子线路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知识更新迅猛,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自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应采用各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式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根据电子线路教学内容特点,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内容变得色彩缤纷、赋予动感、更加情趣,以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将视觉、听觉等多个通道全都集中到课堂上,可以加强学生记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ハ、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谢嘉奎主编.《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第四版).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0.5参考书:[1]杜武林主编.《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6[2]沈伟慈主编.《通信电路》.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3]胡宴如主编.《高频电子线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98.5九、其它必要的说明.根据近几年电子技术的进展和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及计划性,本着及时反映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随着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原则特制定本教学大纲;本大纲适合于电子信息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之用;标准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教学内容带星号的部分为机动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教学课时安排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做适应性变动。.先修课《高等数学》、《电路分析》、《电子线路》(线性部分)是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只有达到上述要求,才能学好本课程。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又为后面将要学习的课程打下基础,其中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是《电视原理》等。3,本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电子信息专业本科(师范类)《电路分析》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王树林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电路分析;.课程英文名称:CircuitAnalysis;.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非师范)专业;.总学时:108学时,(其中理论84学时,实验24学时).总学分:5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学位课程,也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非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讨论线性、集中参数、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与一般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及自学新知识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有关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及目前的发展趋势。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1、教学内容:1-1电路和电路模型1-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1-3基尔霍夫定律1-4电阻元件1-5独立电压源和独立电流源1-6两类约束和电路方程1-7支路电流法和支路电压法1-8分压电路和分流电路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电路和电路模型概念;(2)线性与非线性的概念。(3)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4)电阻、独立电压源和独立电流源等元件及其伏安特性方程;(5)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6)两类约束和电路方程;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时变与非时变的概念。4、本章重点:(1)电压、电流的定义及其参考方向和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2)电阻、独立电压源和独立电流源的特性即电压与电流的关系。(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5、本章难点:参考方向,KVL方程组的建立。6、课时分配:10学时第二章线性电阻电路分析1、教学内容:2-1电阻单口网络2-2电阻的星形连接和三角形形连接2-3网孔分析法及回路分析法2-4结点分析法及割集分析法2-5含受控源的电路分析2-6电路分析的基本分析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电阻单ロ网络及其等效;(2)电阻的星形连接和三角形形连接的相互等效(3)网孔分析法及回路分析法(4)含受控源的电路分析及其电路的基本分析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结点分析法及割集分析法4、本章重点:(1)等效电路的定义。(2)网孔分析法及回路分析法。(3)含受控源电阻电路及其电路的基本分析5、本章难点:电阻单口网络及其等效、用结点电压法求解含电压源支路的电路,用回路分析法求解含电流源支路的电路。6、课时分配:6学时第三章计算机辅助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1、教学内容:3-1电路模型的矩阵表示方法3-2电路的表格方程3-3线性代数方程的求解3-4电路分析程序举例3-5直流电路分析程序DCAP3-6符号网络分析程序SNAS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电路模型的矩阵表示方法(2)线性代数方程的求解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直流电路分析程序DCAP、符号网络分析程序SNAS4、本章重点:电路模型的矩阵表示方法、线性代数方程的求解;5、本章难点:电路模型的矩阵表示方法、符号网络分析程序SNAS;6、课时分配:2学时(电路分析程序举例、直流电路分析程序DCAP、符号网络分析程序SNAS部分要求学生自学)第四章网络定理1、教学内容:4-1叠加定理4-2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4-3诺顿定理和含源单口的等效电路4-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4-5替代定理4-6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叠加定理(2)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及应用;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最大功率传输定理、替代定理、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4、本章重点: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及应用;5、本章难点:叠加定理的应用,求含受控源的一端口的戴维宁等效电路;6、课时分配:6学时第五章多端元件和双口网络1、教学内容:5-1理想变压器5-2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5-3含有运放的电阻电路分析5-4双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关系5-5双口网络的参数的计算5-6互易双口和互易定理5-7含双口网络的电路分析5-8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理想变压器的模型;(2)双口网络的R、G、T、H参数。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3)互易双口和互易定理的应用;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4、本章重点:双口网络的R、G、T、H参数的求解,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5、本章难点:具有端接的双口网络的计算;6、课时分配:6学时第六章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1、教学内容:6-1非线性电阻元件6-2非线性电阻的串联与并联6-3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6-4小信号分析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非线性电阻元件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非线性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小信号分析;4、本章重点:非线性电阻元件;5、本章难点:小信号分析;6、课时分配:2学时(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小信号分析部分要求学生自学)。第七章动态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1、教学内容:7-1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7-2电容元件7-3电感元件7-4动态电路的电路方程7-5开关电路的初始条件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的特性方程、开关电路的初始条件;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动态电路的电路方程;4、本章重点: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的特性及其特性方程、开关电路的初始条件;5、本章难点: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的特性、开关电路的初始条件;6、课时分配:6学时第八章一阶电路分析1、教学内容:8-1零输入响应8-2零状态响应8-3完全响应8-4三要素法8-5阶跃函数和阶跃响应8-6冲激函数和冲激响应8-7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8-8正弦信号激励的ー阶电路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2)完全响应;(3)时间常数;(4)三要素法。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阶跃函数和阶跃响应、冲激函数和冲激响应;4、本章重点: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及应用;5、本章难点: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完全响应,时间常数。三要素法;6、课时分配:8学时。第九章二阶电路1、教学内容:9-1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9-2直流激励下RLC串联电路的响应9-3RLC并联电路的响应9-4一般二阶电路分析9-5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直流激励下RLC串联电路的响应;(3)RLC并联电路的响应;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一般二阶电路分析、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4、本章重点: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RLC并联电路的响应;5、本章难点: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一般二阶电路分析;6、课时分配:6学时第十章正弦稳态分析1、教学内容:10-1正弦电压和电流10-2正弦稳态响应10-3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10-4RLC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10-5正弦稳态的相量分析10-6一般正弦稳态电路分析10-7单ロ网络相量模型的等效10-8双口网络的相量模型10-9正弦稳态响应的叠加10-10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正弦稳态响应;(2)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3)RLC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4)正弦稳态的相量分析;(5)一般正弦稳态电路分析;(6)单ロ网络相量模型的等效;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双口网络的相量模型、正弦稳态响应的叠加;4、本章重点: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正弦稳态的相量分析、单ロ网络相量模型的等效;5、本章难点:如何理解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正弦稳态的相量分析6、课时分配:12学时(§10-10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部分要求学生自学)第H^一章正弦稳态的功率三相电路1、教学内容:11-1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11-2复功率11-3最大功率传输定理11」平均功率的叠加11-5三相电路11-6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及其叠加;(2)复功率;(3)三相电路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最大功率传输定理;4、本章重点: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平均功率的叠加、复功率、三相电路;5、本章难点:平均功率、复功率;6、课时分配:8学时(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部分要求学生自学)第十二章网络函数和频率特性1、教学内容:12-1网络函数12-2RC电路的频率特性12-3谐振电路12-4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12-5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RC电路的频率特性;(2)谐振电路及其频率特性;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网络函数、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4、本章重点:谐振电路及其频率特性;5、本章难点:谐振电路;6、课时分配:6学时(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部分要求学生自学)第十三章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1、教学内容:13-1含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13-2耦合电感的串联和并联13-3含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电路13-4空心变压器电路的分析13-5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的关系13-6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2、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含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2)耦合电感的串联和并联;(3)含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电路;3、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空心变压器电路的分析、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的关系;4、本章重点:耦合电感的串联和并联、含耦合电感的去含耦等效电路;5、本章难点:含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电路;6、课时分配:6学时(计算机分析电路举例部分要求学生自学);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实验二叠加原理的验证实验三戴维宁、诺顿定理的验证实验四一阶电路(RC、RL)的响应测试实验五二阶电路的过渡过程实验实验六正弦交流电路中RLC性能的研究实验实验七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八改善功率因数实验实验九二端口网络实验五、考核方式考试、闭卷、笔试;六、成绩评定平时(练习、回答问题)30%、实验:20%、期末考试:5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经常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对本课程中的电路模型、电路原理的应用、测量方法进行探讨,寻找其不足,对不完善的ー些细微之处,加以补充、完善、提高。ハ、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胡翔骏编.电路分析(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参考书:口]李翰菰编.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江泽佳主编.电路原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周长源主编.电路理论基础(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C.A.狄苏尔,葛守仁著.林争辉主译.电路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陈洪财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ElectronicTechnigue.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非师范类).总学时フ2(其中理论72学时实验〇学时上机〇).总学分二、本科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地位: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ー门专业基础课程。先导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后续课程:《单片机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实训》、《高频电子技术》、《微机原理》等是电学的基础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常用的数字电路器件的基本逻辑功能、描述方法、使用方法,掌握简单数字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理解基本数字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具有应用数字逻辑电路,初步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数字电子技术领域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任务: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训练数字应用电路制作与调试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格的质量意识,注重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与提高。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第一章逻辑代数基础(8学时)概述逻辑代数、数制及其转换、BCD码。(1)熟练掌握二、十六进制及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2)熟练掌握8421码、BCD的编码方法;了解其它常用的编码方法。(3)熟悉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与定理。(4)熟练掌握逻辑问题的各种描述方法.(5)熟练掌握逻辑代数的公式化简法,卡诺图化简法。教学重点:逻辑代数的公式、定理、逻辑函数的的公式、图形化简法。教学难点:公式、定理、规则的正确应用,逻辑函数化简的准确性。第二章逻辑门电路(4学时)概述门电路,逻辑变量与两状态开关,高、低电平与正、负逻辑,分立元件门电路和集成门电路等概念。教学重点:CMOS和TTL集成门电路,重点是外部特性,即逻辑功能和电气特性。教学难点;CMOS和TTし集成门电路的电气特性。(1)熟练掌握TTL和CMOS门的逻辑功能、特性、参数和使用方法。(2)正确理解TTし和CMOS门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一般了解其它逻辑门电路的特点。(4)熟练掌握各种门电路的各种表示方法。第三章组合逻辑电路(16学时)概述组合电路的特点,功能表示方法及分类(1)组合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2)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3)编码器和译码器(4)数据选择器和分配器(5)用中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组合逻辑函数(6)只读存储器(ROM)(7)组合电路中的竞争冒险教学重点:组合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常用中规模集成器件的功能和应用。教学难点:组合电路的设计第四章触发器(12学时)概述对触发器的基本要求,触发器的现态、次态,触发器的分类。(1)基本触发器(2)同步触发器(3)主从触发器(4)边沿触发器(5)时钟触发器的功能分类及转换(6)触发器逻辑功能表示方法及转换(7)触发器的电气特性教学重点: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触发方式。教学难点:触发器的触发方式第五章时序逻辑电路(16学时)概述时序电路的特点,功能表示方法,分类(1)时序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2)计数器(3)寄存器和读/写存储器(4)顺序脉冲发生器、三态逻辑和微型计算机总线接口(6)可编程时序逻辑电路教学重点: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计数器、寄存器的功能、分类、常用中规模集成计数器的功能、应用。教学难点: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第六章脉冲的产生、整形电路(4学时)概述矩形脉冲的基本特点,555定时器电路及功能(1)掌握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描述方法:了解施密特触发器的各种结构的工作原理。(2)掌握单稳态触发器的功能、描述方法;计算暂稳态时间的方法,了解其各种结构的工作原理。(3)掌握多谐振荡器的功能、描述方法;计算振荡周期、频率;了解其各种结构的工作原理.(4)熟练掌握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多谐振荡器,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的功能与应用教学难点:多谐、施密特、单稳的工作原理。第七章半导体存储器(4学时)概述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掌握存储器的主要指标及存储容量的计算。(2)掌握半导体存储器(ROM)的结构、功能,理解其工作原理。(3)掌握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结构、功能、性能及扩展方法。(4)掌握用半导体存储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的方法,会画点阵图。第八章可编程逻辑器件(4学时)概述各种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典型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第九章数模、模数转换电路(4学时)概述D/A转换器的逻辑功能及性能参数;A/D转换的一般步骤,A/D转换器的逻辑功能及性能参数。(1)掌握常用权电阻、倒T型电阻DAC的结构。了解权电流DAC的结构,掌握输出电压V。的计算方法。(2)掌握并联ADC、计数式ADC、逐次一渐近ADC和双积分型AD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常用的采样ー保持电路.(4)熟悉ADC和DAC的主要性能指标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典型D/A,A/D转换器电路基本工作原理,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特点及参数。教学难点:典型D/A,A/D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见实验课大纲)五、考核方式考试六、成绩评定作业+考试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互助、协调一致的团队精神。.养成质量意识、エ艺意识、技术规范意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演绎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培养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ハ、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康华光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版参考书:.《数字电子技术》刘守义主编,高职教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数字电子技术》侯大年主编,高职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数字电子技术》肖雨亭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研究与设计》陈兆人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教程》张永枫李益民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执笔人:袁静珍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信号与系统.课程英文名称:SignalsandSystems.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非师).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45学时,实验学时,上机9学时).总学分:3学分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ー门主干课程。它的任务是研究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进ー步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