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2.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3.学习欣赏古诗,理解诗歌意蕴。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停车坐爱枫林晚,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花褪残红青杏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走近作者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五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已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走近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背景链接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朗读节奏观沧海朗读节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到达,登上表目的连词东行到达碣石山,来观看大海。多么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sǒnɡzhì耸立海水多么汹涌,波浪起伏,山岛高高地挺立。观沧海到达,登上表目的连词东行到达碣石山,来观看大海。多么d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茂盛。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巨大的波浪一阵秋风吹得树木瑟瑟作响,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大浪汹涌而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像它,指沧海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银河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像它,指沧海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1、开头交代了什么内容?细节探究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观沧海看想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宏伟志向听萧瑟秋风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观沧海看想水山岛树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3.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作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作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是诗人英武壮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拓展延伸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作特点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海水:水何澹澹海的宏伟海的气概观海地点:东临碣石观沧海建功立业统一中原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板书设计日月出其中海水:水何澹澹海的宏伟海的气概观海地点:东临碣石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背景链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朗读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朗读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降职即布谷鸟,又称“杜鹃”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降职即布谷鸟,又称“杜鹃”杨花落尽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我寄愁心与明月,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的写景有什么特色?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细节探究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这首七言绝句前

写“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写“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艺术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闻道:震惊,痛惜过五溪:偏远,艰难写景叙事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同情,牵挂,关切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随君:时刻相伴直:不停留——急切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板书设计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写景叙事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次北固山下

——王湾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走近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朗读节奏次北固山下朗读节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旅人前行的路北固山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水涨得与岸齐平风顺而和挂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次北固山下旅人前行的路北固山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水涨得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海上升起的红日升起来夜将尽未尽之时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进入,降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海上升起的红日升起来夜将尽未尽之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念故乡的书信到,送到北归的大雁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念故乡的书信到,送到北归的大雁思念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律诗的格律常识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细节探究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是怎样的?如果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是怎样的?如作者十分讲究炼字,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句首加以强调,用“生”和“入”两个动词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不仅写景逼真,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景中寓情,思乡而不低沉,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引发人们对未来美的遐想,是千古传诵的佳句。3.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作者十分讲究炼字,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提“生”和“入”的妙处

“生”和“入”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空间。

“生”和“入”的第二妙处,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的妙处“生”和“入”的第一妙处,在于

4.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诗人离家日久,而此时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4.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首联)行舟泊:青山外绿水前(颔联)望江面:两岸阔一帆悬(颈联)观日出:生残夜入旧年(尾联)思家乡:望归雁传乡书次北固山下江南春早游子思乡板书设计(首联)行舟泊:青山外绿水前次北固山下江南春早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走近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元曲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文体常识元曲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朗读节奏天净沙·秋思朗读节奏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秋风形容悲伤到极点天净沙·秋思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译文: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细节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主题

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写作特色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3.简约中见深细。主题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一个飘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2.从画面感受意境;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拓展延伸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1.从语言入手,再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板书设计写景:游子漂泊行旅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抒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凄凉冷清羁旅之思板书设计写景:游子漂泊行旅图枯藤老树昏鸦抒情夕阳西下游子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2.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3.学习欣赏古诗,理解诗歌意蕴。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天莲叶无穷碧,停车坐爱枫林晚,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花褪残红青杏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走近作者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五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已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走近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背景链接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朗读节奏观沧海朗读节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到达,登上表目的连词东行到达碣石山,来观看大海。多么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sǒnɡzhì耸立海水多么汹涌,波浪起伏,山岛高高地挺立。观沧海到达,登上表目的连词东行到达碣石山,来观看大海。多么d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茂盛。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巨大的波浪一阵秋风吹得树木瑟瑟作响,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大浪汹涌而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像它,指沧海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银河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像它,指沧海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1、开头交代了什么内容?细节探究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观沧海看想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宏伟志向听萧瑟秋风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观沧海看想水山岛树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3.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作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作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是诗人英武壮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拓展延伸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作特点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海水:水何澹澹海的宏伟海的气概观海地点:东临碣石观沧海建功立业统一中原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板书设计日月出其中海水:水何澹澹海的宏伟海的气概观海地点:东临碣石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背景链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朗读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朗读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降职即布谷鸟,又称“杜鹃”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降职即布谷鸟,又称“杜鹃”杨花落尽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我寄愁心与明月,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的写景有什么特色?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细节探究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这首七言绝句前

写“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写“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艺术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闻道:震惊,痛惜过五溪:偏远,艰难写景叙事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同情,牵挂,关切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随君:时刻相伴直:不停留——急切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板书设计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写景叙事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次北固山下

——王湾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走近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朗读节奏次北固山下朗读节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旅人前行的路北固山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水涨得与岸齐平风顺而和挂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次北固山下旅人前行的路北固山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水涨得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海上升起的红日升起来夜将尽未尽之时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进入,降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海上升起的红日升起来夜将尽未尽之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念故乡的书信到,送到北归的大雁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念故乡的书信到,送到北归的大雁思念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律诗的格律常识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细节探究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是怎样的?如果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是怎样的?如作者十分讲究炼字,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句首加以强调,用“生”和“入”两个动词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不仅写景逼真,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景中寓情,思乡而不低沉,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引发人们对未来美的遐想,是千古传诵的佳句。3.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作者十分讲究炼字,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提“生”和“入”的妙处

“生”和“入”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空间。

“生”和“入”的第二妙处,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的妙处“生”和“入”的第一妙处,在于

4.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诗人离家日久,而此时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4.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首联)行舟泊:青山外绿水前(颔联)望江面:两岸阔一帆悬(颈联)观日出:生残夜入旧年(尾联)思家乡:望归雁传乡书次北固山下江南春早游子思乡板书设计(首联)行舟泊:青山外绿水前次北固山下江南春早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走近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元曲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