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备课策略-龙泉(苦墨斋主)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_第1页
地理高考备课策略-龙泉(苦墨斋主)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_第2页
地理高考备课策略-龙泉(苦墨斋主)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_第3页
地理高考备课策略-龙泉(苦墨斋主)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_第4页
地理高考备课策略-龙泉(苦墨斋主)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高考备考策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从属中学龙泉(苦墨斋主)E-mail:kumozhai@博客:/userlog/849/index.shtml一、体会高考,明确方向1.从考试性质看高考2.从课程改革看高考3.从考试纲领看高考4.从试题特点看高考1.从考试性质看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高中毕业生和含有同等学力考生参加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依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招生计划,德、智、体全方面衡量,择优录用。所以,高考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区分度和适当难度。●选拔性●公平性●创新性●选拔性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考试,所以试题形式、考试内容必须表达“高校需要什么样人才”,高考改变更应表达“新时代高校需要什么样人才”;同时高考需要为不一样层次高校选拔人才,所以试题难度设计必须有显著层次,我们仅从选择题四组试题难度设计来看就很轻易发觉这一点。甲市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加态势已连续。图1显示四个地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1.甲市可能是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2.①②③④四个地域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地域是A.①B.②C.③D.④图1示意某区城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2完成3—5题

3.N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4.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A.M地B.N地C.P地D.Q地5.当M地月平均气压整年最高月份,可能出现地理现象是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D.我国东北地域严寒干燥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纵向剖面图(图3)读图3完成6—8题。6.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A.80mB.110mC.170mD.220m7.在对应地形图上能够看出A.道路①为直线B.道路②经过两地间最高点C.道路③最长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8.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输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是A.道路③B.道路①C.道路①和②D.道路②和③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包括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2,表1为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组成,图4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地形组成。据此完成9~11题。

9.该水源地内A.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B.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C.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山坡上D.河谷中阔叶林面积最小10.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主要对策是A.保护高山灌丛B.防治水土流失C.维持林地采育平衡D.扩大梯田面积11.该水源地位于A.长江三峡谷地B.青藏高原C.汉江谷地D.江南丘陵●公平性作为公众关注度最高选拔性考试,必须关注公平性。所以试题必须考虑到地域之间公平性,也要考虑使用不一样教辅资料学生之间公平性。比如要回避一些城市考生熟悉,而农村考生陌生背景材料或中心问题。

从新课程角度看,试题还要回避教材,以确保使用不一样教材学生之间公平。创新是确保考试公平性前提。试题所使用背景材料,要么就是大家都学过材料(如教材上原图),要么就是大家都没有见过材料。从高考试题使用图像资料来看,更多来自大学教材、地图集和学术杂志。●创新性●即使开卷考试,高考分数也不会有太多提升对死记硬背说“不”●做再多试题,看到高考试题依然以为很意外对题海战术说“不”2.从课程改革看高考教学纲领课程标准○了解大气受热过程。○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特点。○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影响。●利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利用简易天气图、简明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特点。

●利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改变内、外力原因。●教学纲领→课程标准视觉尺度趋势:上升?下降?1.以下湖泊

[

]A.里海—世界最大咸水湖B.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咸水湖C.死海—世界海拔最低咸水湖D.红海—世界盐度最高咸水湖2.城市地面大面积下沉主要原因是

[

]A.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重

B.酸雨侵蚀地表C.全球增温使海平面上升

D.过量抽取地下水3.地壳化学元素含量第4—6位次序是

[

]A.Ca、Fe、Na

B.Fe、Na、KC.Fe、Ca、K

D.Fe、Ca、Na1993年地理高考试题34.读图,回答:(5分)(1)国家名称:A是

,B是

。(2)高原名称:C是

,D是

。(3)E湖名称是

,它是仅次于

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F湖名称是

,它是仅次于

湖世界第二深湖。(4)B国沿海为

气候,其它地方为

气候。1993年地理高考试题7.首都是全国最大城市国家是A.美国B.漠大利亚C.巴西D.埃及8.当前世界上天然橡胶和油棕最大产地在A.撒哈拉以南非洲B.拉丁美洲C.南亚D.东南亚9.以下地域中,湖泊数最多是A.青藏高原B.东非高原C.中西伯利亚高原D.云贵高原10.地跨北方地域、南方地域、西北地域、青藏地域省是A.青海B.四川C.陕西D.甘肃11.自然保护区名称与主要保护对象相对应是A.鼎湖山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长白山温带森林生态系统C.盐城红树林生态系统D.锡林郭勒绿洲生态系统1999年地理高考试题31.读右图回答:(4分)A是________________自然保护区。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C是B市_________________港。D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经济特区)。1999年地理高考试题甲市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加态势已连续。图1显示四个地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1.甲市可能是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2.①②③④四个地域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地域是A.①B.②C.③D.④图1示意某区城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2完成3—5题

3.N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4.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A.M地B.N地C.P地D.Q地5.当M地月平均气压整年最高月份,可能出现地理现象是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D.我国东北地域严寒干燥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纵向剖面图(图3)读图3完成6—8题。6.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A.80mB.110mC.170mD.220m7.在对应地形图上能够看出A.道路①为直线B.道路②经过两地间最高点C.道路③最长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8.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输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是A.道路③B.道路①C.道路①和②D.道路②和③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包括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2,表1为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组成,图4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地形组成。据此完成9~11题。

9.该水源地内A.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B.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C.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山坡上D.河谷中阔叶林面积最小10.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主要对策是A.保护高山灌丛B.防治水土流失C.维持林地采育平衡D.扩大梯田面积11.该水源地位于A.长江三峡谷地B.青藏高原C.汉江谷地D.江南丘陵图4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域樱花初放日期。完成9~11题。9.造成该岛滨海地域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改变主要原因是A.地形B.太阳辐射C.土壤D.降水10.造成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主要原因是A.地形B.洋流C.土壤D.降水11.造成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主要原因是A.地形B.洋流C.太阳辐射D.降水地理高考试题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以下问题。D湖泊(图6a)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6b所表示。D湖沿岸地域地形平坦,发觉有大量古代农耕遗址,包含相互交织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1)推测D湖沿岸地域气温年改变、日改变特征,并简述原因。(12分)(2)归纳D湖沿岸地域降水特征。(4分)(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域发展耕作业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8分)(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作用。(12分)地理高考试题36.(36分)读图6,完成以下要求。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域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9分)⑵说明G河水量丰富原因。(11分)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显著三角洲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地理高考试题3.从考试纲领看高考Ⅰ考试性质Ⅱ考试内容Ⅲ命题指导思想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Ⅴ题型示例一、考评目标与要求二、考试范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评目标与要求目标ⅠⅡⅢ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信息,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取信息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信息,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

调动和利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联络。准确利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表达学科渗透,利用相关学科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特征。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查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和跨学科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利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楚、逻辑严谨。综合利用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表达创新性思维。地理信息展现特点●提供教材之外信息●多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信息情境化●提供信息不完整性●提供组合信息●逐步给出信息●提供教材之外信息为了引导获取能力学习,防止对教材死记硬背,地理试题中提供地理信息,逐步脱离了教材,即展现教材之外信息。即使展现教材中已经有信息,也往往直接给出而无需考生记忆。假如信息中包括考生没有学到概念和原理,试题中也会对概念和原理给出解释,使提供信息不会给解题产生障碍。这些信息或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合理假设、推理,都是以一定能力考评为目标而提供。来自中学教材图像资料来自中学教材图像资料来自大学教材图像资料来自大学教材图像资料全国卷Ⅱ《全球改变》张兰生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来自大学教材图像资料来自大学教材图像资料来自地图集图像资料来自地图集图像资料来自地图集图像资料邓辉;姜卫峰(2006)1464—19华北地域沙尘暴活动时空特点.自然科学进展,第16卷,第5期全国卷一36题来自学术刊物图像资料全国卷(一)来自学术刊物图像资料阳坡河谷阴坡图4面积百分比/%高山灌丛草甸阔叶林箭竹及灌丛旱地裸地石砾地水田100604080020类型箭竹及灌丛阔叶林旱地水田石砾地、裸地高山灌丛草甸比重(%)28.9025.3010.403.105.700.01沈泽昊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格局》。地理学报,,第61卷,第06期。全国卷Ⅰ●多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相对于文字表述来说,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更含有直观、形象特点。地理试题多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不但便于阅读,而且能考查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全国卷Ⅰ材料形式全国卷Ⅰ材料形式1982年1990年总人口(万人)351677010~14岁(%)35.2714.638.515~64岁(%)58.3683.1590.3965岁及以上(%)6.372.221.11全国卷Ⅱ材料形式●信息情境化伴随课程改革深入,不但教学和教材在重视创设情境,高考地理试题中所提供信息也在追求情境化,以使考查内容融于一定情境之中。试题信息情境化既能表达考查内容实际价值,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考查目标,也增添了试题趣味性,使考生在担心解题之际能够舒缓情绪。材料一:随看新航路开辟,世界历史加紧了从分散走向整体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一样地域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络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主要洲际贸易,因包括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抵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抵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航程,大约需时六个月,可做三笔生意,取得数倍利润。利物浦等城市所以兴盛起来。——据艾里充•威康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3)指出三角贸易包括海区大洋环流规律,以及三段航程海域洋流性质(寒、暖流)。(11分)(4)某船队1月份从欧洲出发,并准期回到里斯本。说明该船队抵达里斯本时。那里气候特征及其成因。(9分)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以下各题。(全国卷Ⅱ)抗日战争暴发后,苏联援华物资经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经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能力完成变成了一个供给问题。”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萨姆邦汀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经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3)简明说明驼峰航线穿越地域主要地形特征。(10分)(4)当初运输机沿该航线飞行面临主要困难有哪些?(10分)●提供信息不完整性一方面为了尽可能降低考生阅读量,其次为了达到考查目,试题中提供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了一些信息,使得信息本身不完整。一般来说,不论是文字还是图表,对解题无用或无关信息必须删去,因为任何多余信息都可能给考生解题带来障碍和干扰。

36.(36分)读图6,完成以下要求。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域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9分)盆地(3分)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情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3分);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3分)。⑵说明G河水量丰富原因。(11分)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显著三角洲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提供组合信息有时候,为了特定综合能力考查,地理试题还可能在同一题中以文、图、表等不一样形式给出组合信息,这类信息普通出现在非选择题中,或考查学科内知识综合,或考查学科间知识综合。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包括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2,表1为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组成,图4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地形组成。据此完成9~11题。

9.该水源地内A.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B.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C.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山坡上D.河谷中阔叶林面积最小10.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主要对策是A.保护高山灌丛B.防治水土流失C.维持林地采育平衡D.扩大梯田面积11.该水源地位于A.长江三峡谷地B.青藏高原C.汉江谷地D.江南丘陵36.(36)依据图5和表3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要求.(1)分析尼罗河径流量季节改变特点及原因.(16分)(2)为何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6分)(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改变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影响.(14分)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全国卷Ⅱ)D湖泊(图6a)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6b所表示。D湖沿岸地域地形平坦,发觉有大量古代农耕遗址,包含相互交织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1)推测D湖沿岸地域气温年改变、日改变特征,并简述原因。(12分)(2)归纳D湖沿岸地域降水特征。(4分)(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域发展耕作业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8分)(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作用。(12分)(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4分)(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6分)(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地表环境特点。(7分)(4)指出图6所表示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14分)(5)在图7显示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改变展现出

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

次。(5分)36.(36分)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一19华北地域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以下问题。(2006全国卷Ⅰ)●逐步给出信息伴随探究式学习开展,高考试题中也应考查学生探究能力。与日常探究学习不一样,在有限时间和试卷有限测评功效下,怎样经过简练信息让学生去探究呢?怎样防止考生因对某一探究步骤不能作答而影响对其它步骤作答呢?从这几年综合能力测试实践来看,考查地理探究能力,普通以简明题干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绪为引导,经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问题。36.(36分)读图9,回答以下问题。(北京卷)(1)描述图示地域主要地形区分布情况。(6分)(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7分)(3)指出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限制性自然原因,并说明进行改造方式及可能引发问题。(7分)最近,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域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关键奶源基地。(5)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社会经济原因。(8分)4.从试题特点看高考●知识抽样●能力覆盖●方法支撑●思想渗透●知识抽样●总共11道选择题和两三道综合试题所能覆盖考试说明要求知识点很有限,甚至还可能对同一知识点屡次重复考查,这么知识点考查只能是抽样式。图1示意某区城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2完成3—5题

3.N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4.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A.M地B.N地C.P地D.Q地5.当M地月平均气压整年最高月份,可能出现地理现象是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D.我国东北地域严寒干燥材料一:随看新航路开辟,世界历史加紧了从分散走向整体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一样地域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络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主要洲际贸易,因包括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抵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抵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航程,大约需时六个月,可做三笔生意,取得数倍利润。利物浦等城市所以兴盛起来。——据艾里充•威康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3)指出三角贸易包括海区大洋环流规律,以及三段航程海域洋流性质(寒、暖流)。(11分)(4)某船队1月份从欧洲出发,并准期回到里斯本。说明该船队抵达里斯本时。那里气候特征及其成因。(9分)读图2,回答3-5题。3、受暖流影响显著地方是A、TB、QC、RD、S4、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酷热干燥”地方是A、TB、QC、RD、S5、在图3所表示几个气温年内改变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是A、①B、②C、③D、④●第二组选择题是从区域图和直角坐标图判读能力角度对气候知识点考查。(1)表中资料显示,我国(将正确选项前字母填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括号内)(4分)A、各地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B、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C、东部季风区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D、华北平原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2)表中,夏季降水量占整年降水量百分比最小地点是

,依据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分析造成该现象原因。(8分)(3)表中,夏季降水量最少地点是

,原因是

。(4分)(4)分析五台山年降水量高于郑州年降水量原因。(3分37、(19分)读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要求。●第37题是从表格数据分析角度对气候考查●试题经过各种形式地理图像、统计表格等考查学生快速从全新材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能力,调用已经有地理知识贮备能力,分析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正确清楚表示地理观点能力。●能力覆盖全国卷Ⅰ材料形式全国卷Ⅰ材料形式1982年1990年总人口(万人)351677010~14岁(%)35.2714.638.515~64岁(%)58.3683.1590.3965岁及以上(%)6.372.221.11(4)依据图4简明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主导自然条件。(12分)(5)假如农业开发强度超出上述自然条件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8分)(4)主导自然条件是水。内陆干旱地域或气候干旱(依据经纬网确定为内陆地域;沙漠广布;季节性河流或内流河)。因为有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比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廊)。(5)(假如农业开发超出水资源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水源浇灌(祁连山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早,)在强烈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重视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能力●方法支撑●试题期望经过材料载体来考查学生地理能力,而这些能力是经过一系列方法来表达。包含地理学习方法、地理问题研究方法、地理实践方法、地理图表判读方法、地理试题解答方法等等。试题在材料选择、设问层次、设问方式上都力图表达地理思维和研究方法。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海拔。图2表示全球不一样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分布。读图2,回答3一5题。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4.多年平均雪线高度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域最高C.在降水量大地域较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域最低5.依图示资料可知A.北半球高纬地域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改变趋势基本一致B.南半球中纬地域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改变趋势基本一致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改变趋势一致D.北半球高纬地域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认识一个地理事物发觉其改变规律探究其与其它地理事物关系○设问方式表达地理问题研究普通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应用于鲁尔区煤矿整改研究。读图4,完成9~11题。9.GIS技术

A.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B.数据模型用点、线、面表示C.主要功效是空间定位

D.数据库由若干图层组成10.图中城市

A.①位于规划区B.②位于非矿区C.③位于现矿区D.④位于原矿区11.图示地域采矿业向西、向北迁移,主要是趋向

A.原料地

B.消费地

C.水资源

D.交通线

读图2回答3——5题。城市地域形态属于A.集中式B.组团式C.条带式D.放射式4.该城市大气SO2地面浓度最大区域,其污染物起源可能是A.生活和取暖排放废气B.工业生产排放废气C.交通工具排放尾气D.矿产开采带来废气5.假如该城市工业布局是合理,那么该城市风频图可能是图2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以下问题。D湖泊(图6a)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6b所表示。D湖沿岸地域地形平坦,发觉有大量古代农耕遗址,包含相互交织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1)推测D湖沿岸地域气温年改变、日改变特征,并简述原因。(12分)(2)归纳D湖沿岸地域降水特征。(4分)(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域发展耕作业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8分)(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作用。(12分)(1)(年均温较低,)年改变(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域)(4分);日改变(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第二年3月)(2分)(3)低温、冻害(2分),夜间(2分);洪涝灾害,夏季(雨季、1—3月或12月至第二年3月)(2分);旱灾,其它季节(4—12月或4—11月,答春、秋季即可得分)(2分)。(4)(沟渠、沙坑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浇灌方便利于旱季抗旱(4分);水体增温和降温速度比陆地慢,所以,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与高台(合理)交织分布(3分),可减小气温改变幅度,尤其可提升夜间温度(3分),有效降低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损害(2分)。地理高考试题思想渗透表达在两个方面:①地理学科思想渗透;②课程改革思想渗透。地理学科思想形成需要经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体验性目标来达成。试题经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思索→进行探究→得出结论设问和解答过程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在试题和答案中渗透正确地理思想和价值取向。从材料选择上看,这些地理试题都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经过这些鲜活材料和信息,传达地理学科社会价值。●思想渗透36.(36分)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一19华北地域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以下问题。(全国卷Ⅰ)(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4分)(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6分)(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地表环境特点。(7分)(4)指出图6所表示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14分)(5)在图7显示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改变展现出

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

次。(5分)地名+物产案例研究记忆性知识能力立意高考试题坚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基本思想。淡化死记硬背,重视思维过程考查,重视表达能力立意,这些试题尽力表达课程改革思想。读图2,回答6-7题(全国卷Ⅱ)6.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是A.甲B.乙C.丙D.丁7.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浇灌条件最好地段是A.甲B.乙C.丙D.丁二、后期备考提议1.警觉将能力知识化2.注意知识迁移3.培养获取信息意识4.合理设计复习专题5.提升做题讲题效率6.规范学科语言7.加强查漏补缺1.警觉将能力知识化在地理备考复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忽略地理原理了解,而仅仅只关注结论,造成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一知半解,只能去死记硬背一些结论,不能用地理原理去分析新地理问题,在高考新情景,新材料背景下束手无策。比如热力环流原理是分析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全球大气环流等基础。高考试题中常出现一些超出中学阶段知识,不能简单认为这是“超纲”,而是考查学生利用中学地理原理去解答新问题能力。所以我们要重视地理原理利用,而不是不停扩充知识。比如逆温层、雪线等中学地理并不要求知识,现在几乎都成了很多高三教师必讲内容。14.(广东地理卷)图10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3000米高空实际温度为TS。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改变图(图11)。回答:(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最少要上升到

℃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时间约为

时。(2)普通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作用。所以,在图示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原因,早晨体育锻炼时间宜选在

时以后。★此题需要用到那些知识、技能、方法?一个从来没有学过“逆温层”知识学生能够做出来吗?该题首先经过一幅图和一段文字向学生讲解了什么是“逆温现象”。也就是说,命题人首先也是假设了考生都不懂逆温现象。然后让考生利用对“逆温现象”这一新概念了解去解答问题。该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流层垂直递减率知识,以及直角坐标图判读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海拔。图2表示全球不一样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分布。读图2,回答3一5题。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4.多年平均雪线高度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域最高C.在降水量大地域较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域最低5.依图示资料可知A.北半球高纬地域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改变趋势基本一致B.南半球中纬地域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改变趋势基本一致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改变趋势一致D.北半球高纬地域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地理图像分析能力地理事物A地理事物A地理事物A地理事物A地理事物A地理事物A2.注意知识迁移传统备考复习中,教学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知识,按照教材次序依次讲解知识,而缺乏教材内知识和教材外知识迁移,使复习效率很低。高考试题多以教材外知识为切入点,新材料、新情景要求学生有较强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在复习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依据知识间联络,培养学生由此及彼联想能力,不停拓宽思维广度和深度。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教辅资料对我们教学影响很大,教辅试题中出现很多问题也不得不进入我们课堂教学,这使我们感觉到地理教学内容越来越庞杂。哪些知识我们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我们该重点思索。这就需要我们重视知识迁移,比如经过直不罗陀海峡两侧密度流学习,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分析曼德海峡(红海与阿拉伯海之间)、卡特加特海峡(波罗海与北海之间)密度流。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农业矿产资源工业城市区域地理复习区域地理复习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占有非常主要地位,是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升主要路径。区域地理复习不要陷入琐碎知识点记忆,而是应该经过对一个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人地关系学习,学会区域分析能力。中亚农业干旱地域农业西亚农业北非农业我国西北农业…...俄罗斯农业高纬度地域农业加拿大农业制约性原因对农业分布影响浇灌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坝子农业……种植业分布特点问题知识迁移恒河平原产甘蔗甘蔗分布于高温多雨地域甘蔗分布于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世界甘蔗分布?我国甘蔗分布?读某区域部分地理信息图(图2),回答3-4题。3.甲区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据图判断其形成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B.地势C.大气环流D.洋流4.乙海域有一大范围渔场,若用洋流剖面示意图来解释其成因,应选图23.培养获取信息意识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既是地理科学研究首要工作,也是解答地理问题前提。近年来地理高考重视考查学生从材料信息中获取信息能力。图像是最具学科特点地理语言。地理图像中能够携带大量地理信息,含有文字语言无法比拟优势。图像判读训练必须贯通于整个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平时就养成读图好习惯,逐步提升信息获取、空间定位、空间联络、空间思维、空间表示、相关性分析等能力。假如我们只把读图取得结论性东西统计在笔记本上,甚至不读图就直接让学生去记结论,那就使地理失去了学科特点,那就免不了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多结论性东西,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培养能力主要过程。

36、(17分)图7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含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含令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以下问题。(1)判断东部工业区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9分)合理。因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城市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2)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城区不停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焦化厂。水泥厂搬迁呼声越来越大。为何?(8分)方案经过主要城市铁路总长度需新建铁路东线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昆明5520433中线曼谷—万象—昆明41801245西线曼谷—仰光—昆明43211017表1泛亚铁路待建线路三个方案比较(单位:千米)泛亚铁路(新加坡至昆明)将是联络东盟和中国主要通道,其中,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已经有铁路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待建铁路有东、中、西三个方案,如表1和下列图所表示。(5)东盟国家首选东线方案,分析其有利原因。(12分)

(6)新加坡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分析其电子工业布局有利原因。(12分)答案:

运行里程长;利用现有铁路长,需新建铁路短优势;铁路主要经过平原;所经地域人口较稠密,城市多,经济相对发达。(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整体地形特征。(16分)(2)依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潜力及开发利用应该注意问题。(9分)(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有利原因。(11分)读图9,回答(3)~(4)小题。(3)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有利自然条件。(13分)(4)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络中地理位置主要性(3分)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家副产品。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水(漕)运通道。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侵袭。位于几条古大道交叉点,对外联络方便;东北可通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络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络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东部平原地域,且东南沿海较近。例:读下列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影响图中甲地气温偏低主要原因是(2分)A.河流B.植被C.地形D.太阳辐射()⑵简述乙河流水文特征。(8分)⑶描述图中所表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10分)⑷依据图中所给信息,说明该区域农业发展潜力及农业开发中应注意问题。(8分)⑸简述该区域发展小水电建设有利条件及环境意义。(8分)⑴C(2分)⑵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8分)⑶多山地丘陵,平原狭小;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常绿阔叶林;以红壤为主。(10分)⑷能够发展林业、种植业、海水养殖;(4分)坡地开垦时候要注意对植被保护,以预防水土流失,海水养殖应注意预防对海水污染。(4分)⑸这里河流短急,水量大,水能蕴藏丰富,适合建设小水电;(4分)小水电能处理农村能源问题,降低农村因伐柴造成水土流失和烧柴而造成大气污染。(4分)26.(25分)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整体。伴随人类活动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地理单元。(山东卷)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后该地域土地利用情况图,图14是该地域月平均气温改变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1)说明A支流水文特征。(6分)(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不一样。(6分)(3)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环境影响。(10分)(4)假如在该地域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资料外,还需要搜集哪方面必要资料?(3分)图14图12图13(1)流量季节改变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降低;调蓄功能有所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例:莱茵——鲁尔区区位条件第一步:获取图中信息图中有煤矿、河流和运河、铁路等信息第二步:整理图中信息图中信息与工业区位有联络?第三步:正确表示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源充分③交通便利区域地理中读图设问(以北美为例)读图查阅①找出并描绘120°W、80°W、北回归线、北极圈等几条经纬线;②找到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墨西哥湾;③找到美国、加拿大、格凌兰岛。读图查阅找到落基山、海岸山脉、科迪勒拉山系、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中央大平原位置。读图说明描述北美地势特点。读图分析北美地势特点对其水系分布有何影响?读图说明①读北美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北美大陆东西两岸等降水量线疏密差异,并思索其原因;②在图中找到该区域降水最少地域,并尝试分析这些地域降水少原因有何不一样。读图说明①读北美气候图,指出北美气候类型有哪些,哪种气候类型分布面积最大?②比较北美大陆东西两侧极地气候南界差异,并尝试说明其原因读图查阅美国主要自然资源有哪些?读图说明①指出美国铁矿、煤炭、石油等矿产分布特点;②美国森林和草原分布特点,试简明说明其原因。读图查阅①在图中找到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洛杉矶、休斯敦、新奥尔良、迈阿密等城市。②找到美国主要工业区位置。读图分析结合上图分析东北部工业区形成条件。读图查阅找到美国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乳畜带、混合农业带、亚热带作物带位置。读图说明美国乳畜带区位选择原因。读图分析美国农业带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原因。学生图像笔记4.合理设计复习专题在后期专题复习过程中,选择和合理设计专题直接关系到后期复习效果。传统上专题复习多以教材为线索进行章节间整合,这种专题设计很轻易陷入机械重复。我们能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专题复习设计,也能够以能力要求为线索进行专题设计,还能够以考试说明重组为依据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不是第一轮复习简单重复,不能面面俱到。要注意提炼关键地理原理,查找学生答题中问题,重视地理知识联络与应用,针对性设计复习专题。考试说明考点分类●分布:气温水平分布普通规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分布和改变规律。洋流。洋流成因和分布规律。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分布影响人口增加和分布主要原因。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增加和分布。世界海陆分布。世界主要人种分布。世界国家和地域。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地域分布。中国地理位置。国土组成。行政区划。中国各类地形特征和分布。中国地震带和火山分布。……考试说明考点分类●影响与关系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影响。影响气候主要原因。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板块运动对地表影响。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资源问题。影响人口身体素质主要环境原因。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影响。影响人口迁移原因。自然、经济、社会等原因对城市发展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影响。综合国力影响原因。提升综合国力路径。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季风活动对降水影响。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影响。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现实状况和原因。……●特点与特征: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特点。陆地自然资源特点。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特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不一样类型工业区特点。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特点和形成条件。不一样城市地域结构特点。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当代金融、贸易国际联络及特点。旅游活动特点。西北地域农、牧业生产特点。青藏地域农牧业生产特点。香港尤其行政区、澳门尤其行政区和台湾省经济发展特点。……考试说明考点分类●过程与改变: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地壳物质循环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影响。城市化及其进程。交通运输网形成与发展。人地关系演变。气温日改变和年改变。降水时间改变。世界人口增加。不一样地域人口增加情况。乡村、城市起源及发展。……考试说明考点分类●国土整改、环境问题危害及其防治:环境问题产生。环境问题防治。中国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寒潮、台风、暴雨、大气等气象灾害危害及防御。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原因及危害。主要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主要办法。旅游活动中环境问题。旅游活动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水土流失发生原因、危害及治理。荒漠化产生原因、危害及防治。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山区开发面临问题及综合开发路径。农业低产区存在原因及综合治理。商品农业发展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考试说明考点分类●资源: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海洋资源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实状况与前景。海洋空间主要性、开发利用现实状况与前景。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旅游资源价值。中国旅游资源。……●作用和意义:人类活动地域联络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当代通信伎俩和通信网络作用。旅游活动作用。土壤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作用。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作用。自然界水循环及其意义。控制人口数量意义。……考试说明考点分类跨区域资源调配原因:①资源地域分布差异;②资源地域供求关系差异资源担心原因:①当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处理资源担心路径:开源节流(跨区域资源调配、寻找替换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破坏污染)线路选择:①确保稳定资源供给②线路最短化(新建线路短)③施工难度小(地形、气候、河流)④考虑对沿线环境影响最小跨区域资源调配返回对区域发展影响: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对输入地:缓解资源担心问题;促进经济发展;调整资源消费组成。对环境影响:从输出地、沿线、输入地三个方面表述。世界四大调水工程:美国东水西调、埃及西水东调、澳大利亚雪山调水、以色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