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教程_第1页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教程_第2页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教程_第3页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教程_第4页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教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史第一节祖国医学在皮肤性病学方面的贡献在中医学里,皮肤病性病属中医外科学范畴。它与其他临床学科一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所积累宝贵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相当简陋,夏日与酷暑作抗,冬天和霜雪相争;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块和木棒,这些工具是不足以战胜自然的,人们常常遭受毒蛇、猛兽等伤害。祖先们对自身机体的外来伤害,必然要设法防治,如创伤出血,用树叶、野草堵裹伤口,于是原始的清创、止血法就自发地产生了。氏族公社以后,先人们制出了较为精细的石器,并在生产过程中用作医疗。据《山海经•东山经》记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郭璞为之注“硬针,治痛肿者”。硬针是最原始的切开排脓的医疗器械;除用石做硬针外,竹刺、骨针、贝壳等也是原始人的疗病工具。这些原始的清创、止血、用药及小手术等就是中医外科、皮肤科学的最早萌芽。是为该学科发展的萌芽阶段。从黄帝时代经尧、舜、禹一直到到夏代前期,已能冶炼青铜,生产工具得到了改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中即有“疥”、“疮”的记载。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员,视其各自的擅长,出现了医学的分科。《周礼》记载:“医分四科,即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疡医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此书中还记有“凡疮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五毒即以石、胆砂、雄黄、矶石等,烧炼升汞,制为药物,这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神、汞治疗皮肤病和外科疾病的记载。此时期为独立分科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个重大变革时期。铁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领域的活跃,医学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1973年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部医学文献(春秋时期所著),其中记载有:创伤、冻疮、诸虫蛟伤、痔漏、肿瘤等许多外科、皮肤科疾病。秦汉以来,我国医学理论,在总结前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已基本系统化。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内经》各篇章中均有关于皮肤及皮肤病的记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高梁之变,足生大疔”;又云“荣气不从,逆于膜理,乃生痈肿”。《灵枢•痈疽》□:“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阐明了化脓性皮肤病的病机。在《内经》中麻风病的病机、症状及疗法已有记载:“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坠,名日大风”;《素问•长刺节篇》云:“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其肌肉愤月真而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疣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日麻风”。此所提的“大风”、“彷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麻风病。《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均在《内经》中有充分的反映。《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创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这一阶段为中医皮外科的理论发展阶段。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创立了大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大柴胡汤对后世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黄连粉治疗浸淫疮的记载,现已经临床证实其疗效。晋代有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中医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其成书于公元499年(龚庆宣著)。该书载有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比其他国家应用要早600余年);还对痈疽、疮癣的诊断,辨别有脓无脓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隋•巢元方在公元七世纪初叶编著的《诸病源候论》50卷中有15卷涉及皮肤病,列述了成人皮肤病100余种,小儿皮肤病40余种。书中对瘾疹、风瘙痒等多种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疗法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记述。如对生漆皮炎(漆疮),提出“人有秉性畏漆者,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的观点,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生漆皮炎是对生漆中某种物质过敏,可以脱敏的看法相符合。又如对风瘙痒(皮肤瘙痒症),其认为:“……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这阐明了基本与现代医学相同的痒感发生机制。对风瘙隐疹或称隐疹(等麻疹)、脱发的记述均符合临床表现,这说明巢氏的著作是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唐代孙思邈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编著的《千金方》一书,对多种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好发部位及治疗均有论述;尤其在外用制剂方面,记载了软膏、油膏及粉剂的调制方法,应用硫磺或汞剂以豚脂、蜡或蜜调为膏涂擦,此与现在临床采用硫磺软膏、汞软膏治疗疥疮等皮肤病的方法相近。其所记的如精疮与现代医学硬下疳基本相同。王森编著的《外台秘要》,是唐代另一部综合性医籍,收录了有关泥疗、蜡疗、冷冻、拔甲及护肤美容等皮肤病外治法的大量资料。对天花(斑疮、豌豆疮)的症状,从发疹、起浆、化脓、结痂的过程作了详细记载,并能根据痘疹的色泽、分布来判断预后的好坏。从汉代名医华佗、张仲景至唐代孙思邈、王煮所处的这一阶段中,可视为中医外科(皮肤科)的外治法发展阶段。宋、元、明代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时期为中医外科(皮肤科)学术大发展阶段,也进入一个各家争鸣的阶段,促进了当时医学科学的发展。宋代著明医籍有:由国家组织出版的《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卫济宝书》及《外科精要》。在《圣济总录》书中提出了“五善七恶”的辨别外科疾病预后的辨证学说。《太平圣惠方》则将“五善七恶”学说进一步完善,并总结了内消、托里的内治方法。《卫济宝书》为宋代外科专著之一,专论痈疽的诊治,并记载了很多医疗器械,如炼刀、竹刀、小钩及灸板等的使用。陈自明撰写的《外科精要》着重论述了痈疽的辨证施治和区分寒热虚实的对症疗法,并强调了疮疡的整体疗法,载有托里排脓的方药,至今仍有临床参考价值。元代外科著作有朱震亨编写的《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著的《外科精义》和危亦林著的《世医得效方》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为《外科精义》,该书总结了元代以前各方书的经验,提出了外科病是因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并认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是错误的治法,治疮疡应辨阴阳虚实,采用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出版于1337年,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创伤外科专著。明代,中医外科的发展进入了较兴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著作有薛已著的《外科枢要》、《外科发挥》及《疣疡机要》;汪机的《外科理例》,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疡医》;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张景岳的《外科铃》、陈司成所编的《微疮秘录》及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等。其中《彷疡机要》是•部麻风病专书,书中论述病候条目清晰,且附有治案。《徵疮秘录》是我国第•部论述梅毒的专书,指出了本病由传染所得,且可胎传,主张应用丹砂、雄黄等含碑的药物治疗,这是世界上最早用碑剂治疗梅毒的记载。可见明代祖国医学对梅毒、麻风病有着极其重大贡献。清代医籍甚多,当时由官方出版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反映中医外科体系的外科医典;顾世澄的《疡医大全》汇集了前人的著作,不愧为大全之作;此两书均出版于清•乾隆年间,书中对皮肤病的记述系统详尽、内容丰富、良方甚多,是研究中医皮肤病学的重要参考书。邪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主观上帝国主义将西医学作为侵略我国的手段,但在客观上又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如张山雷的《疡科纲要》对中医外科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理论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并引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病机。解放后,中医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54年成立了北京中医研究院;1956年以来又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编写了中医外教材,出现了以顾伯华、赵炳南、朱仁康、张志礼等为代表的著名中医外科、皮肤科专家。该学科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祖医学中有关皮肤病的文献浩瀚,内容十分丰富。其发展历史符合整个医学、社会史的发展规律,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分科阶段、理论发展阶段、外治法发展阶段、学术大发展阶段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第二节西方医学的发展和传入中国医药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继承发扬祖国医学,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方针之•二一、西方医学的发展西方医学是以古希腊、古罗马医学为基础,并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经验医学阶段、实验医学阶段和现代医学阶段。第一阶段为希腊的经验医学(形成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约生于公元前460~377年间,是希腊医学的创始者,其理论基础是地、水、风、火四元素说。罗马医学是在继承希腊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代表是盖伦(Galenos约生于130~200年),他重视解剖学的研究,试图使医学理论更趋于合理。第二阶段为近代的实验医学(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发展,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国的“宗教改革”,推动了医学的复兴运动。安德列•维萨留斯(AndreasVesalius)纠正了盖伦解剖学上的许多错误;塞尔维特(Serveto)发现了肺循环;17世纪哈维(WilliamHarey)又发现了血液循环。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使对人体细微构造的认识有很大进步,为医学走上实验科学的道路奠定了基础。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有重大进步;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有机体细胞构造、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成就,更为医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使细胞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均有显著发展,古老的欧洲医学在300多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医学科学体系。第三阶段为现代医学(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基础医学的推动与技术的改进,临床医学有了明显的进步,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即分子形态学、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分子遗传学都有很大进展,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许多边缘学科的E速发展,以及电子、激光、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不断应用于医学领域,现代医学正在更加迅速地发展。二、西方医学的传入外国医学传入我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代,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并不大。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进•步扩张侵略势力,利用医药作为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声称:“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教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的需要,西方医学在我国开始日益广泛深入地传播。近百年间,在我国形成了中医、西医并存的局面。三、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20世纪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引起了中医界的普遍重视。中医与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西医学相比较,传统的中国医学必须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当时医学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态度:①主张全盘西化:这部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概加以鄙视,对中医同样也抱以蔑视的态度,认为医学没有中西医之分,只有新旧之别,只有玄学的医学与科学的医学的分别,把中医学当作封建文化的•部分来反对。②认为西医学不适合中国:这部份人受到顽固保守、固步自封的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拒绝接受一切新事物,并用中医理论批驳西医学是谬论妄说,这种保守主义的思想,同样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阻力。③中西医汇通的思潮和学派:在中医学界一些受到改良主义思想影响的人,他们承认西医的先进之处,也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努力探索发展中国医学的道路,试图把中医学术与西医学术加以汇通。他们从理论到临床都提出了一些汇通中西医的见解,并不断为后人所继承,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中西医汇通派的著明医学家有:唐宗海(18621918),四川彭县人,代表作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等,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以求尽美尽善之医学”。朱沛文(约生于19世纪中叶),广东南海县人。于1892年编撰《华洋脏象约纂》;他主张中西医之间,虽有可通之点,但也存在不同之处;通其可通,存其互异。被后世称为中西医汇通派中的开明医学。悻铁樵(18781935),江苏武进县人。自幼孤苦,父母早亡,由叔父收养。苦读经书,才思敏急。主编《小说月报》历20年之久,并翻译有西方小说《豆蔻葩》等,当时颇受欢迎。中年以后因三子均亡于伤寒,乃奋力钻研医学,受业于名医汪莲石。白天为人治病,夜晚握笔著书,十几年间著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伤寒论辑义按》、《保赤新书》等25种著作。并开办中医函授学校,编写函授讲义数种,有学生400余人。他主张“今日中西医皆立于同等地位”。他是中西医汇通派的著明代表。张锡纯(18601933),河北盐山县人。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共三十卷,在沈阳创建“立达中医院”,在天津开办国医函授学校。其主要学术观点是:“中医谓人之神明在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知中西之说皆函盖其中也”。在临床“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症,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中西医汇通派的医家们,试图通过“汇通”的途径,批判和抵制对中医学的种种攻击,保护和发展中国医药学。他们的思想和实践,是符我国医学发展需要的,较之民族虚无主义和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显然是进步的。当然,由于历史和他们本身条件的限制,其汇通中西医的活动,未能取得明显的成就,但却为当今的中西医结合奠定了基础。第三节皮肤科中西医结合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首倡西医学习中医,开展了有方针政策保障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皮肤科也不例外。建国50余年来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病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变态反应病(一)皮炎湿疹类疾患过去中医对本类疾病的治疗只停留在•般疗效观察上。近年来:①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张志礼教授用中药石蓝草合剂治疗皮炎湿疹类疾患,系统观察440例,不仅治愈率达90.1%,较西药对照组75.5%有显著差异;平均治疗时间为7.3天,较西药组缩短43.9%;而且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该药有显著抗炎、抗过敏作用。②陈德宇等根据中医药理论,配制的中药酸甘止痒合剂,治疗395例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该药剂有明显的抗组胺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止痒作用。③陈学荣等用苦参注射液治疗湿疹皮炎有效,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苦参总碱、氧化苦参碱,均能抑制环核甘酸二酯酶活性,有抗变态反应作用。上述方药均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提供了重要途径。(二)抗变态反应单味中药研究:①雷公藤:近来经研究证明有10多种单体对急性泛发性湿疹等变态反应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途。如雷公藤内酯酮能显著抑制DNFB(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体外实验表明,其能显著抑制ConA(刀豆素A)及脂多糖(LPS)诱导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②甘草:用其有效成分研制成的甘草酸单胺注射液治疗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尊麻疹、过敏性紫瘢,均取得较好疗效。研究表明:甘草酸胺为甘草的提取物,其能诱导血清Y-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且有皮质类固醇样作用。认为其对反复发作的变应性皮肤病不失为首选药。③紫草:紫草中的有效成份紫草素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减轻局部水肿,减轻炎性渗出。采用紫草油治疗婴儿尿布皮炎;重用紫草治疗过敏性紫瘢均有良好的疗效。④枸杞子:在研究枸杞子对小鼠IgE抗体应答的调节作用中发现,枸杞子不仅有免疫调节作用,且可抑制小鼠IgE合成。此外,据初步研究表明,黄苓、艾叶油、青蒿、地龙及野菊花等均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二、自身免疫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天疱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取得一定成就。(一)天疱疮近年来对天疱疮治疗有不少报告,张志礼等报告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18例临床痊愈,9例显效。袁兆庄等报告22例,显效17例,7例控制在4年以上未复发。证明了采用健脾除湿、养阴益气、解毒的中药配合激素治疗,可以大大减少激素用量,减少合并症的产生及由于大量使用激素而引起的副作用,并可延缓复发。(二)SLE对本病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认为本病属虚证,按扶正固本、活血解毒的法则,急性期以西药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辅以中药治疗,先控制急性症状,然后逐渐以中药为主,减少至逐渐停用激素。实践证明。(根据全国54篇论文828例的分析)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治疗疗效好,死亡率低,合并症少,存活时间明显较长,且有统计学意义。近年来,陆续发现了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青蒿素等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中药,对治疗红斑狼疮很有效。许德清教授自70年代以来一直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各种方案,并将其经验归纳为三方面:①治疗的个体化与辨证施治。SLE病情相当复杂,侵犯人类各个器官组织,病变的重点经常发生变动,为此治疗要个体化,这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其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基本上把SLE分为:皮肤关节病为主者、心肺病变为主者、肝损害为主者、慢性肾病为主者;对不同个体和不同病变重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另外,根据病情发展给予分期(急性进展期、病情缓解期、病情稳定期)治疗。②对红斑狼疮辨证分型的看法。从辨证施治的四诊、舌象、脉象等的观察,认为SLE属虚证时多,急性进展期或并发感染时,才出现实证表现。急性进展期需超大剂量的激素冲击治疗,缓解期和病情稳定期给予中西药结合治疗。③使用雷公藤类中药的体会。许氏在早期使用激素治疗的同时,常给予昆明山海棠片,对各类型SLE的疗效作了对比观察,并没有发现良效。后来改服雷公藤或雷公藤多4片,•部分狼疮性肾炎患者收到较好的效果,蛋白尿消失,抗核抗体效价下降,整体情况好转,但对难治性肾炎仍未能收效。近儿年来,给服火把花根和硫唾喋吟、激素联合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收到奇特的效果,对环磷酰胺冲击无效的部分病例仍有效。三、色素性皮肤病色素性皮肤病可分为色素减退和色素增加两大类,表现为皮肤色泽变白或变黑。常见的有白瘢风、黄褐斑、太田痣等。(一)白瘢风白搬风是最常见的色素减退性皮肤病(1%)o其临床分为两型:寻常型(①局限性;②散在性;③诱发性;④肢端性);节段型。两类:完全性白斑、不完全性白斑。两期:进展期、稳定期。王尚兰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进展期72例白瘢风(中药丹桃冲剂,配合黄黄口服液及斯奇康治疗),显效率62.5%,有效率达80.6机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白瘢风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张书元等采用红光治疗仪(北大金秋新技术公司)治疗68例白瘢风,结果出现色素者50例(73.5%):痊愈14例(20.6%);显效15例(22.1%)。通过红光对皮肤和粘膜的热和光化学作用,使深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细胞活力加强,物质代谢旺盛,局部组织营养改善,以利于色素细胞生长和功能恢复。程东庆等采用复方中药对大鼠B16黑素瘤细胞株胞内酪氨酸酶的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黑素合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补肝肾类中药对黑素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故认为,在治疗白瘢风中,补肝肾类中药的作用不可忽视。㈡黄褐斑黄褐斑是最常见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其病因多与内分泌、妊娠、药物、化妆品、遗传及某些慢性疾病有关。临床按病因可分为两型:原发性、继发性;按皮损发生部位分为四型:蝶形斑型、面上部型、面下部型和泛发型。治疗本病以外用药为主,必要时配合内用药或其他治疗方法。朱铁君等将该病辨证治疗:①肝郁气滞型:柴胡疏肝散加味,以疏肝理气活血。②脾湿型:以采用健牌、除湿、活血之中药治疗。③肝肾不足型:采用生地、熟地、女贞子、菟丝子、当归、鸡血藤、桑寄生、丹皮等以滋补肝肾的药物治疗。配合口服维生素C,外涂3%氢酹霜、0.1%维甲酸霜、3%曲酸霜及0.现S0D霜等,收到较好效果。在实验研究方面:雷铁池等用体外培养的B16F10鼠黑素瘤细胞作模型比较观察了甘草活性成分18a-甘草酸双胺盐、熊果普及氢醍对B16F10细胞的形态、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含量以及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显示有抑制黑素生成的作用。熊果仔、甘草酸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抑制作用明显;氢醍对B16F10细胞的黑素生产呈双相作用。四、银屑病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中医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观点很多,而多数学者支持以下两方面的观点:一是血热说。朱仁康认为“血分有热”是银屑病的主要原因。赵炳南认为血热是发病的主耍根据,血热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二是血瘀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医林改错》)",使血行不畅,瘀而化热,致热瘀互结。故血瘀是血热之产物,而同时又为形成血热的原因之一。银屑病患者有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改变,表现为微血管管裨畸形、管径扩张,血流缓慢。免疫学研究证实本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偏低,体液免疫也显著异常。根据上述病因病机和实验研究特点,临床证明应用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止痒方剂,结合施以抑制细胞增殖(分化)药物及增强或调整免疫功能的药物有效。如卢勇田等用复方青黛丸与乙亚胺片对照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59例,3个月后进行近期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6.8%和89.5%,近期疗效相近。远期疗效2年后随访复发率分别为25.4%和58.3%,说明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明显的优势;本品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痒等作用;研究表明其机理可能通过抑制上皮细胞有丝分裂。降低血粘度、抗炎等达到治疗作用。王秀敏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每2ml相当于降香、丹参各2g)与青霉素联合治疗银屑病228例,痊愈109例,显效95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6.05机其认为用活血化瘀、理气开窍的复方丹参注射液,改善了患者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使患者的高粘血症得到缓解,减少了炎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同时选用青霉素旨在控制细菌感染(银屑病多与感染有关)。此外,丹参还可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孙凤春等用猪苓多糖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30例,每日4nli肌注,连续20日,休息10日,3个月一疗程,总有效率90机实验证明猪苓多糖注射液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故能有效地治疗银屑病。林熙然等用异靛甲治疗40例患者(每片25mg),每日75〜150mg分3〜5次口服。结果基本治愈12例,总有效率80%;异靛甲是靛玉红的结构类似物,而靛玉红则是青黛的主要有效成分,青黛具有凉血解毒作用,故异靛甲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在于清热凉血。倪晓等用黄黄错口服液治疗49例银屑病,每支10ml(含羟乙基错30mg,黄黄含量相当于生药10g),每日2次,连服1月为1疗程。结果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机治疗前后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提示黄黄错口服液可提示患者机体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五、白塞病(或称白塞氏综合征)其概念包括三大特征:①口腔溃疡。②生殖器溃疡(复发)。③反复发作的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或眼色素层炎。此外,皮肤血管炎(结节性红斑)、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肠溃疡等也具有相当特征性。此病相当于中医的狐惑病(《金匮要略》曰:“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甘草泻心汤主之”)。王子和等运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病,收到较好疗效。日本学者新井喜正等采用汉方“洗肝明目汤、半夏泻心汤、龙胆泻肝汤”治疗38例白塞病,其中活动期18例,非活动期20例。观察方式以流动血细胞计数测定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结果表明服药的18例活动期患者T细胞明显抑制,20例非活动期患者T细胞无明显变化,证明中药抑制T细胞对改善白塞病预后具有良性作用。李学军等提出试用甲氟米胭治疗该病。也有人提出抗樗、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方法综合治疗。六、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专著通过用现代医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中医的理、法、方、药,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撰写出版了许多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专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①《实用皮肤科学》(刘辅仁、张志礼,1984年)。②《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边天羽、愈锡纯,1987年)。③《皮肤病研究》(秦万章等,1990年)。④《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全书》中的'‘皮肤科学”(张志礼、边天羽,1996年)等。上述专著的面市对推动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四章皮肤的中医生理和病理第一节皮肤的中医生理皮肤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内各组织器官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在机体统一协调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项生理活动,以维护人体的统一和完整。以下,从中医方面介绍皮肤的生理。一、皮肤的生理活动(一)卫外固表皮肤被覆在体表,是人体的最外层,起着人体的屏障作用,除遮拦各种外来伤害,使深部脏腑组织不受直接损伤外,还有卫外固表的生理功能和活动,使六淫等外邪不能轻易侵犯人体而发病。如果发病,邪在肌表时,可经汗出而解。(二)出汗皮肤出汗,能散发体内余热,使体温不超过正常范围;排泄津液运化过程中的一些多余的水分、废物等;祛除在肌表的外邪。(三)感觉皮肤在体表,不断感受各种内外界的刺激,通过经络,把各种刺激信息传给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在机体统一协调下,作出相应的反应,或采取相应措施,因而人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顺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四)参与津液运化、水谷精微的贮存津液运化过程中的剩余部分,有的化为汗从皮肤排出。体内津液不足或大量耗损时,濡润皮肤的津液,则转输于体内一部分,以供整体需耍。因此,全身津液严重亏损时,皮肤也干燥。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剩余部份,体内需耍时,经气化,转成精微,输布全身。(五)吸收皮肤是细密的,这有利于它的防御功能,可减少毒物的吸收,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皮肤的吸收功能不是很强。汗孔不仅是排汗、外邪出入、随肺气的直发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门户,而且,它和毛窍还是皮肤吸收的门户。吸收的物质,进入皮肤之内,还可以能过经络入于营血及全身。所以,药物贴敷在皮肤某些部分上,不仅有局部治疗作用,还能起到整体治疗作用;皮肤吸收的毒物,不仅损伤局部,还可使全身中毒。(六)自行康复和修复正气充足,皮肤自我康复及修复能力亦强,一些皮肤的轻浅伤害或疾病,可以自行愈合;皮肤破损后,很快结痂,以免过多地丧失津血,损害形成糜烂,愈后无瘢痕;形成溃疡,则结成瘢痕而愈。二、皮肤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皮肤需要气血、津液的营养、温煦。气血、津液充足,能正常运行和输布,皮肤就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温煦,从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血津液的旺盛和正常地运行、输布,离不开脏腑、经络和其它组织器官的调和。因此,皮肤和脏腑经络关系十分密切。例如:肺主皮毛、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使皮肤受到温养、润泽。肺宣发卫气于皮表,皮肤才能发挥卫外的功能。因此,肺功能正常,皮肤则细密,毛发光泽,卫外能力、康复能力都强。如果肺气虚,皮肤卫外不固,不仅多汗,抵御外邪能力也差,故而容易伤风感冒;皮肤失养,则皮毛憔悴、枯槁。由于肺主皮毛,外邪侵犯皮毛,媵理闭塞,卫气郁滞,而肺气不宣;外邪袭肺,肺失宣降,同样也可以引起皮肤媵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变。肺宣发于皮表的卫气司媵理开合,媵理开、则汗出,媵理闭、则无汗。卫表不固,媵理则疏松,津液外泄,出现多汗、自汗等。滋养和充盈肌肤的血液,需要心气的鼓动。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耗伤心血、心气,可出现心慌心悸等;心气虚,气不能固摄,可见自汗;心阴或肾阴虚,营阴不能内守,津随阳泄,可见盗汗。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使之正常运行;脾参与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在皮肤的营养方面,脾胃起着主要作用。皮肤和爪甲也需要肝血的滋养;皮肤的供血量,也需要肝藏血来调节。肝血充足,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气血调和,营养皮肤。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之本,皮肤也需要肾阴的滋润,肾阳的温煦。毛发的生长,来源于血,生机根源在肾,毛发的生长和脱落、润泽与枯槁,均与肾的盛衰有关。青壮年肾气充沛,毛发生长旺盛;老年人肾气虚衰,毛发则苍白。肾主生长发育,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发育、肾气盛衰等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年龄的皮肤病患者中,有不同的好发病。气不仅护卫、温煦皮肤,而且推动着血液和津液的生成、运行和输布到皮肤及全身。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气的作用。精神愉快,情志舒畅,人体气机才能调畅,使气血调达,脏脏调和、正气充足,皮肤、毛窍等功能正常,不易发生皮肤病。皮肤需要经络的传导、通行、联络;经络能调节皮肤的平衡。所以,针灸能治疗皮肤病。总之,皮肤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气血、津液等的正常,否则,皮肤的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发生病变。第二节皮肤病的中医病理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愈合等病理过程,即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邪正斗争的过程,因此,皮肤是否发生疾病与整个机体状态有密切关系。人体正气旺盛,先天禀赋充足,抗病能力、耐受性、康复能力等均强,不容易发生皮肤病,即使发病,也轻浅易愈;反之,则皮肤易病,或病情重、病程长等。所以,中医治疗皮肤病,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以下,根据正邪消长情况,介绍皮肤病各期的病理变化规律,并结合某些致病因素,介绍皮肤的病理变化。•、皮肤病各期病理变化•般规律急性皮肤病,多由外邪、邪毒引起,邪气盛则内犯或扩散;正气,包括皮肤卫外功能,则奋力抵御。邪气实、正气盛,邪正激烈交争于皮肤,故多为实证,皮肤损害炎症反应较明显。常见的皮肤损害有炎症性红斑、丘疹、肿胀、水疱、糜烂及渗液等。辨证多以局部症状为主。由于正气不虚,皮肤抗病能力、康复功能较强,经适当治疗,能较快地治愈。邪气不盛,可以自行康复;邪气盛,正不胜邪,或用不适当的外用药,助长邪气,皮肤损害则加重;邪气更盛者,可入于营血,内攻脏腑。亚急性皮肤病,多由急性皮肤病迁延而成。邪正经过一段时间的交争,各有所伤,处于相持状态,因此,有虚有实,虚实挟杂,皮疹的炎症反应也较急性期减轻,多为暗红斑疹、鳞屑、结痂等,或有少量糜烂、渗液。正气逐渐恢复,或经过适当治疗,邪气渐化,则可愈:若复感外邪,或体内某些病变助长了邪气,邪正交争又加剧,则为亚急性皮炎急性发作;若持续不愈,正气受损,邪气滞留,经络不畅,则转为慢性。慢性皮肤病,多为久病,正气已虚,邪气不盛,或脏腑失和、脉络瘀阻,或阴阳、气血津液受损致虚。若为血虚风燥、肝肾不足,引起皮肤失养等,则皮肤发生苔碎样变、皴裂、脱屑、瘙痒、增生等,或皮肤色素、毛发、指甲的改变;如为血瘀痰凝,可发生肿块等增殖性病变。皮疹炎症反应不重或不明显,多以虚或虚中扶实为主。辨证时多以整体情况为主,结合皮疹表现进行辨证。由于正气已虚,不能速复,或邪气深固,不能速去,故病程长,难以速愈,需待正气恢复,才能渐愈;如复感外邪,邪正激烈交争于皮肤,可见慢性皮炎急性发作。二、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皮肤病理变化(•)外邪引起的皮肤病理变化皮肤的卫外功能,使六淫邪毒等外邪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侵犯人体。只有在外邪毒力过强,超过了皮肤的防御能力;或皮肤卫外不固,营卫不和,媵理不密;或汗后、沐浴后,皮毛媵理洞开而当风等情况下,外邪才得以入侵。各种外伤,包括轻微的擦伤,都可以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影响卫外而染毒感受外邪,发生皮肤损害。引起皮肤病的六淫之邪,以风、湿、热为多,常数邪相合致病,所发生的皮疹,随外邪的性质和轻重而不同。例如:风邪善行数变,流行不定,故感受风邪发生的皮疹,常有游走性、变化快等特点,如风团;风能胜湿,单纯感受风邪引起的皮疹多为干性,即使抓破出血,也很少有渗出液或感染;风性趋上,常侵犯人体上部,故人体上部的皮肤病多与风有关,如颜面部位的血管性水肿;风性燥烈,久留不去可致血虚风燥,皮肤失养;风为百病之长,常挟杂其它外邪致病,发生的皮疹,有风邪和所挟的外邪特点。湿邪重浊,其性类水,湿聚皮肤,可发生水肿、水疱、糜烂和浆液性渗出等;湿性粘滞,缠绵难去,故病程较长;湿性趋下,下部的皮肤病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外湿易引发内湿,反之,有内湿者,也容易感受外湿之邪而发生皮疹。火邪与热邪,性质相同,程度不等,均为阳热之邪,易伤阴耗液,引起的皮肤损害有色红、灼热、瘙痒、喜冷、得热加重等特点。热毒盛,可腐肉成脓,发生脓疱或脓疡;甚至入于营血、内攻脏腑、热极生风等,如败血症高热中伴发风团等皮疹者。六淫之邪,均可郁而化热、化燥伤津,其皮疹则有火热及燥的特点。(二)特殊之毒引起的皮肤病理变化所谓特殊之毒,是只引起过敏者发病的致病的物质。过敏者,禀赋不耐,对某些致敏物质耐受性差,使之成为特殊之毒,其中,以药物为多,引起的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药疹等。其机理为外则媵理不密,内则禀赋不耐,特殊之毒接触皮肤,留滞皮肤,化热、生风、生湿,或接触的特殊之毒自有湿热之性质,或又感受外邪,于是发生接触性皮炎。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特殊之毒,或具有湿热之毒性,或毒邪在体内生湿、生热、生风、化燥等,或导致湿热薰蒸,郁有肌肤;或血热妄行,溢于肌肤;或与外邪相合,与气血搏结于肌肤,因而发生药物皮炎等皮疹疾病。若火毒内燔,伤阴耗液,可致阴伤;甚者,气阴两伤;更甚者,阴竭阳脱。火毒亦可入于营血,内攻脏腑,热极生风等,如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及其合并症等。(三)气血失和,经络失常皮肤需要气血的温煦、濡养,体内外各种因素引起的气血失常,均可引起皮肤的病理变化。例如:营气、卫气不能调和,即“营卫不和”,则皮肤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皮疹。气机不畅,不能充分发挥气的作用,则脏腑失和,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失常,除可引起其它相关的病变外,还可导致痰湿内生,溢于皮肤为病;痰湿与气血瘀结,或经煎灼浓缩,郁结于皮肉,可发生肿块。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过程中,也相互影响。如:气滞则血瘀;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发生紫搬;气血不和,可发生皮肤色素变化,如白瘢风、色素沉着斑等。血瘀,除气滞形成者外,情志不畅、寒、热、外伤、出血等均可引起。瘀血积于皮肤,可见皮色暗红、青紫、色素沉着等;瘀血凝滞不散,阻塞脉络,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皮肤失养,引起皮肤干燥、脱屑、肥厚、脱发等;瘀结成形,可发生结节、肿块等;瘀阻脉络,血液不通,溢于脉外,则皮下出血。血热伤营,可引起少年白发;血热妄行,溢于脉外,发生紫瘢;血热甚者,可导致热极生风。血虚容易生风生燥,成为血虚风燥,引起多种慢性皮肤病,如老年皮肤瘙痒症、慢性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由于肌肤失养,皮肤则干枯不泽、脱屑、剧烈瘙痒,或肥厚、粗糙,但很少有糜烂、渗液。毛发失养,则枯黄不泽,易于脱落,如大病后脱发等。气血津液源于水谷精气,可以互相渗透为用,上述血虚风燥等皮肤病变,也包括了津液对皮肤的濡润失常。各种皮肤病理变化都与经络失和、络脉瘀阻有关。此外,冲任二脉失调,不仅影响月经和生育,还可以发生皮肤病,如月经疹。综上所述,气血津液和经络失常,均可引起皮肤的病理变化。反之,皮肤病也能影响气血津液和经络,如药疹中火毒炽盛,燔灼营血,耗伤阴液,使气血津液受到损伤,甚至气阴两伤,更甚者气无所主。皮肤的有形肿块,也影响经络的畅通和气血的正常运行。(四)七情内伤引起的皮肤病理变化七情内伤能直接影响或损伤相应的脏腑,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经络不畅,皮毛失养,发生皮肤病变。如长期情绪不安、过度紧张、忧愁烦恼,易发生神经性皮炎、斑秃等,而且情绪失调不止,不易治愈,甚至加重,愈后可以复发。另一方面,皮肤病剧烈瘙痒,甚至使患者彻夜不寐,长期失眠,因而可发生烦躁易怒、忧郁等情志变化。同时,皮肤病也更加严重。(五)脏腑不和引起的皮肤病理变化.脏腑不和可引起气血失常、痰湿内生,形成一些皮肤病理变化,这里不再重复。.内生“五邪”,即脏腑、气血、津液等在病理状态下,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邪的致病症状,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它们也常为数“邪”相合,或与外邪相并,引起皮肤的病理变化。内风,皮肤病最常见的内风是血燥生风,又称为“血虚风燥”,多由久病耗伤阴血,年迈体衰、久服伤阴耗血之药等原因,引起血枯津少、失润化燥、肌肤失养而致。内寒,由体内阳气不足而生,主要为脾肾阳虚。阳气不达,皮毛无以温养则发凉;寒凝气血运行受阻、肌肤失养,则紫细、失去正常的丰润,甚至萎缩,如系统性硬皮病。肺阴不足,燥热伤津,久服伤阴药物,均可引起内燥,多转化为血虚风燥、血热风燥等。内湿、主要与脾失健运有关。饮食不节、偏嗜辛辣刺激之品、进食鱼虾海鲜等,损伤脾胃,湿热内生、蕴蒸肌肤,发生与外湿致病相似的皮肤损害;恣食生冷,损伤脾阳,内生痰湿,也可溢于皮肤为病。所以,皮肤病患者一,应该适当注意“忌口”O内火,五脏失调、外邪久郁,均可发生,其皮疹,与火热之邪引起的皮疹相同。3.脏腑不和,又感受外邪,内外因相合,可引起皮肤病变,如内湿与外邪相合,可发生座疮、脂溢性皮炎、胃肠型等麻疹等;肺胃积热上蒸,复遇风寒外来,血瘀凝结,可发生酒渣等。.肝肾不足引起的皮肤病理变化,主耍是皮肤、毛发、指甲等失于肝血、肾阴的滋养和肾阳的温煦,皮肤发生干燥、肥厚、粗糙、瘙痒、脱发、指甲的改变等。肾虚,其色上泛,面部可见黑斑等。肝肾不足是慢性病理过程,引起的皮肤病理变化和疾病,也多为慢性的。肾主生长发育,肾虚引起的皮肤病变,往往和患者的生长、生育、妊娠、月经等有关。总而言之,在生理状态下,皮肤和各脏腑互相配合。在病理状态下,皮肤和脏腑相互影响,脏腑不和,能引起皮肤的病理变化;皮肤的病理变化,也能引起脏腑失调,甚至是脏器的损害。如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皮肤病,热毒内盛者,耗伤肝肾阴血,日久可致肝肾不足;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火毒内陷,内攻脏腑,心肝肾均可受到损伤。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对肾、肝以及心、肺等脏器造成损害等。皮肤病引起脏腑失调或损伤后,进一步削弱了正气,使病情更加严重或迁延不愈。由上述可见,皮肤的病理变化是全身病理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皮肤病往往是全身病理变化在皮肤上的反应。第五章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病因学有些皮肤病的病因明确,有的则比较复杂且目前了解不多。祖国医学对中医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有较全面的认识,西医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亦较深入。第一节中医病因祖国医学以为,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有以下几种,各因素可单独或几种因素同时致病。一、外感六淫邪毒六淫邪毒,均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发生各类外科疾病。《外科启玄》说:“天地有六淫之气,乃风寒暑湿燥火,人感受之则营气不从,变生痈肿疔舟。”六淫致病因素,只有在人体抗病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发病的条件,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暑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有时六淫邪毒的毒力特别强盛,超过了人体正常的抗病能力,也能成为外科各病的发生和发展条件。六淫邪毒所致的外科疾病,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温、风热,风为阳邪,善行而速变,故发病迅速,多为阳证;风性燥烈,风性上行,多侵犯人体上部,如颈痈、头面丹毒、瘾疹等病。风邪致病特点,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皮色不变,走注甚速,常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夏季多暑热,且暑多夹湿,由于暑热外受,蕴蒸肌肤,汗出过多,或汗出不畅,以致暑湿逗留,易生琲,复经搔抓,破伤染毒,即可形成暑万,甚至发生暑湿流注。皮肤经常处于潮湿的环境下,影响阳气通达于肌表,而降低局部的抵抗力,更易为外邪所侵。此外,在炎夏季节,汗出过多,更因睡眠不足,饮食减少,都是降低人体全身抗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炎夏季节,疮疡的发病情况就高于其他季节。暑为阳邪,具有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热胜肉腐等特征,故其致病特点,多为阳证,患部烟红肿胀,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秋天多燥,燥有凉燥与温燥之别。在外科的发病过程中,以湿燥者居多,燥邪易致皮肤干燥皱裂,外邪乘机侵袭,易致生痈或引起手足部疔疮等病。燥邪致病的特点,易侵犯手足、皮肤、粘膜等部位,患部干燥、枯槁、皴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症状。冬天多寒,侵袭人体而致局部气血凝滞,血脉流行失常,故易生冻疮、脱疽、流痰等病。寒为阴邪,故其病一般多为阴证,常侵袭人之筋骨关节,患部多表现为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火邪的特征属“热”,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两者仅有程度上的差别,•般说火邪为热邪的发展。其为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引起,如疔疮、痈、有头疽、药疹、丹毒等病;火为阳邪,故其病一般多为阳证,患部多表现为发病迅速,来势猛急,烦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容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疹,常伴有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以上各种外邪,可以单独致病,也可由于气候的变化无常,造成两种以上的病邪同时致病。此外,前人更认识到风、寒、暑、湿、燥等病邪所致的外科疾病,有的在初起阶段,并不都具有红热的现象,待至中期,才能显现,此时,即称谓“五气过极,均能化热生火”。理解到外科病的发生之后,病理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并认为外科中的疮疡发病,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所以《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说:“痈疽原是火毒生。”二、感受特殊之毒特殊之毒包括虫毒、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和疫病之毒。外科疾病中,可因虫兽咬伤、感受特殊之毒而发病,如毒蛇咬伤、狂犬病、疫疔等病;虫螫刺咬伤后可引起虫咬皮炎或毒虫咬伤病;某些人由于禀性不同,接触漆后面发漆疮;服用某种药物后的中毒,或因禀性不耐而引起某些皮肤病。至于疫厉之毒,其所引起的外科疾病,发病急剧,且具有传染性。如疮疡中的痒腮,如无名肿毒;尚有金刃竹木创伤或虫兽咬伤后所致的疮疡亦属毒,如触毒、外伤染毒。由毒而致病的特点,发病急骤,有的具有传染性,患部烦红灼热,疼痛剧烈或麻木不仁;有的很快侵及全身,常伴有发热、口渴、便秘、浸赤等全身症状。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观察到某些致病因素,不能概括在六淫之中,而另创了毒邪的发病学说,这也是外科病因学方面的个发展,为后世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依据。三、外来伤害凡跌扑损伤、沸水、火焰、寒冻等,均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热胜肉腐等,而发生瘀血流注、水火烫伤、冻伤等外伤性疾病。同时,亦可因外伤而再感受毒邪发生手足疔疮、腋痈、颈痈、破伤风等。或因损伤后,以致筋脉瘀阻,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生静脉炎、脱疽等病。总之,外来伤害的发病因素,都是易于掌握的。四、情志内伤情志是指人体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类,故又称谓七情。如果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的功能失调,就会发生外科疾病。《疡科心得集》认为外科病,“发于脏者为内因,不问寒热虚实,皆由气郁而成”。例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生火,肝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以致气郁、火郁、痰湿阻于经络,气血凝滞,结聚成块,形成瘵厉;他如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若产妇过度精神紧张,易致肝胃不和,使乳汁积滞,乳络不畅,有利于邪热的蕴蒸,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导致乳痈的发生;乂如瘦病,由于忧恚的情志内伤,以致肝脾气逆,脏腑失和而生。至于肿瘤的发病,更与情志内伤有关,朱丹溪论乳岩中指出,是由于“忧思恚怒,气郁血热与火凝结而成”。总之,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大多发生在乳房、胸胁、颈之两侧等肝胆经部位,患处肿胀或软如馒,或坚硬如石,常皮色不变,疼痛剧烈,或伴精神压抑、性情急躁、易怒、喉间梗塞等证。五、饮食调节恣食膏梁厚味,醇酒炙燃或辛辣刺激之品,可使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同时感受外邪就易发生痈、有头疽、疔疮等疾病。由饮食不节、脾胃火毒所致的痈、有头疽、疔疮等病,较之单由外邪所引起的更为严重,所谓从外感受者轻,脏腑蕴毒从内而发者重,如消渴病之合并有头疽。乂如饮食不节,胃肠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以致湿热瘀血壅结肠道,而发生肠痈。至于内痔的发生,亦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有关。如《内经》中说:“因而饮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皮肤病中的座疮、酒戢鼻的发生,与过食醉酒炙燃,辛辣刺激之品有关。由饮食不节引起的外科疾病,常伴大便秘结、胸腹饱胀、胃纳不佳、舌苔黄腻等全身症状。六、房室损伤主要指早婚、房劳过度与妇女生育过多等因素,导致肾精耗伤、肾气亏损、冲任失调,或因小儿先天不足、肾精不充,这些均能引起身体衰弱,易为外邪所致,而发生外科疾病。肾主骨,肾虚则骨骼空虚,风寒痰浊,乘隙入侵,而生流痰;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生瘵厉。瘵厉治愈之后,每因体虚而复发,尤以产后更为多见,亦由肾虚所致。肝肾不足,寒湿外受,凝聚经络,痹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的脱疽,有的患者伴有阳萎,说明此病与肾虚有关。冲任不调,营血不足,生风生燥,肌肤失养,可形成瘾疹。由房室损伤而致的外科病,大多为慢性疾患,病变可深入骨与关节,虚寒证象较多,患部肿胀不湿,不红不热,隐隐作痛,化脓迟缓,或见阴亏火旺之证,患部皮色暗红、微有灼热,常伴腰痰、遗精、神疲乏力、眩晕、畏寒、月经不调、经闭等全身症状。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与其发病部位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凡发生于人体上部(头面、颈项、上肢)的,多因风温、风热所引起,因为风性上行;凡发于人体中部(胸、腹、腰背)的,多因气郁、火郁所引起,因为气火多发于中;凡发于人体下部(臀、腿、胫足)的,多因寒湿、湿热所引起,因为湿性下趋。按人体部位辨证求因,是清代《疡科心得集》作者高锦庭氏之心得与总结。以上是一般的情况,但在诊断时,必须结合局部及全身症候及追询病史等,综合分析病因,探讨病机,不能单纯地拘泥于部位。第二节西医病因皮肤病的发生,可能与某种或多种因素相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一般因素(一)种族、性别与年龄皮肤病的发病率可因为这些因素的差异而不同,如白种人基底细胞上皮瘤发病率高于有色人种,SLE等结缔组织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中老年皮肤肿瘤发病率较高。(二)职业与个人卫生职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可诱发某些皮肤病,如农业劳动中患尾蝴皮炎,个人卫生讲究较好则感染性皮肤病大为减少。(三)季节与社会因素随着季节变化,各病种比例亦有一定改变,如夏季真菌性皮肤病增多,冬季冻疮、银屑病增多。社会风气的净化、全国范围内的大力防治可减少传染性疾病的蔓延。二、常见病因(…)理化因素压力与摩擦、局部温度变化过快、放射、光照、热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肤病发生。(二)生物因素昆虫叮咬、接触某些植物、寄生虫与微生物感染均为常见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病毒性皮肤病。(三)食物与其他疾病有些食物如虾等易致过敏性疾病发生。内脏病变、局部感染、血液与淋巴循环障碍等可引起相关皮肤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痒症,局部感染引起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循环障碍可致紫绢、橡皮肿等。(四)遗传有些疾病有明显的家族史,如鱼鳞病、白化病等。(五)神经精神因素神经损伤可引起营养性溃疡,压力与紧张和斑秃、慢性单纯性苔鲜等发病密切相关。(六)代谢与内分泌因素代谢障碍可引起皮肤淀粉样变、黄色瘤等,Cushing's综合征则易发生座疮、多毛等。另外,有些因素可加重皮肤病从而影响疾病转归。如过度搔抓继发感染;热水烫、肥皂水洗、用药不当加重湿疹病变;曝晒可加重光敏性疾病。第六章皮肤病的症状、辨证和诊断第一节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是皮肤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其乂可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本节我们将皮肤病的症状及其症状的中医辨证一并讨论。一、自觉症状及其辨证自觉症状系指患者自己主观感觉到的症状。其主要有瘙痒、疼痛、麻木、灼热等。自觉症状常因致病因素或诱发原因、病情、个体敏感性不同而有差异。某些皮肤病仅有瘙痒症状,而另一些则以疼痛为主,如带状疱疹。(-)瘙痒瘙痒(itchingpruritus简称痒)系一种引人欲搔抓或摩擦的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症状。其见于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等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辞、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痒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与多种因素有关。机械性刺激、植物的细刺、动物纤毛及毒刺、变态反应以及机体的代谢异常均可引起瘙痒。某些化学介质,如组胺、内肽酶(endopeptidase)、木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及血源性酶等均可为致痒介质。其中组胺仍居中心地位,内肽酷似可直接引起瘙痒。中医对瘙痒的辨证分为风痒、热痒、湿痒、虫痒及血虚痒。.风痒表现为痒无定处,流窜不定,遍身作痒。因风性上行,故尤以头面为多,皮损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脉浮。如瘙痒症、尊麻疹等。.热痒临床特点为皮疹色红、肿胀、烦热作痒,遇热加重,痒痛相间,舌红、苔黄,脉数。如毛囊炎、脓疱疮、疝及丹毒等化脓性皮肤病。.湿痒特点为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浸淫成片,缠绵难愈;其因为湿性趋下,故以会阴、下肢多见;舌淡红或红、苔腻或黄腻、脉濡,如坠积性皮炎、湿疹及接触性皮炎。.虫痒表现为痒若虫行,部位不定,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如疥疮。.血虚痒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日轻夜重。其因气血不足,肝失所养,肌肤失润、血虚生风所致,舌淡或有齿痕、苔净,脉沉细,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二)疼痛疼痛(pain)系因疾病或创伤所致的感觉苦楚,为辨别伤害机体刺激强度的感觉。皮肤科的疼痛性疾病有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及皮肌炎等。疼痛的性质各异,可为灼痛、刺痛、割痛、跳痛、剧痛、钝痛或电击般闪痛。引起人体痛觉的刺激强度,称痛阈,可分为痛知觉阈和痛耐受阈。中医认为,疼痛多由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疼痛固定多属血瘀;痛无定处,当情绪变化时加重或减轻多属气滞。对疼痛的辨证如下。.寒痛痛而畏冷,皮温不高,得热则减,温药热敷则痛缓,如冻疮。.热痛痛而灼热,皮色鲜红,得冷则减,凉药冷敷则痛缓,如丹毒等化脓性皮肤病。.风痛临床特点为痛处不定,发生急快,游走迅速。.虚痛特点为痛势和缓,无胀闷感,喜温喜按。.实痛其以痛势急剧,胀闷疼痛,拒按喜冷为特点。(三)烧灼感烧灼感(sensationofburning,burning)系皮肤表现出•种烫热的主观感觉,又称灼热,可单独出现也可与瘙痒与疼痛同时出现,如灼痒或灼痛。中医认为灼热多属热毒或火邪所致。(四)麻木麻木(numbness)是指机体失去痛、触、冷、热等种种知觉的无感觉表现。症状轻者仅有痛、触、温度觉的减弱,即感觉减退。中医认为麻木系因气血不通、经络阻隔所致的肌肤麻木不仁;谓之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为木之轻,木为麻之甚,如麻风病。此外,自觉症状尚有蚁走感(formation)、麻刺感(tingling)等神经障碍性、感染性皮肤病的表现。皮肤病尚可表现为发热、畏寒、乏力、食欲减退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均与内科疾病相似。二、他觉症状及辨证他觉症状是指可看到或扪到的皮肤粘膜损害,故乂称皮肤损害,简称皮损或皮疹。它是诊断和鉴别皮肤病的主要依据。为了学习的方便,将其分为原发损害和继发损害进行描述。(一)原发损害原发损害(primarylesions)是指皮肤特有病理过程所产生的初期损害;或者说,是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结果,包括斑疹、丘疹、斑块、结节、水疱与大疱、脓疱、风团及囊肿等。1.斑疹(macule)是局限性皮肤颜色改变,既不高起,也不凹下,可见而不可触知的皮损。其常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或模糊。斑片(patch):是指较大(直径超过3cm)的斑疹,其直径可达15〜20cm,如鲜红斑痣、白瘢风。按炎症的有无,斑疹可分为炎症性斑和非炎症性斑两种。⑴炎症性斑是由物理性、化学性或感染性因素的刺激使真皮内(尤其是乳头层)的血管扩张充血所致。炎症性斑呈红色,压之红色消褪,压力除去后乂恢复原状;炎症性红斑可见于接触性皮炎、麻疹、猩红热等。中医认为,红斑多为血热所致;若红斑压之褪色者,还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红斑色淡、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为热重。⑵非炎症性斑即非炎症性因素所致的斑疹。可分为:①红斑:即非炎症性红斑,因皮肤血管增生(扩张)引起的红斑,如鲜红斑痣,多属血瘀;也可于生理情况下,当愤怒或羞愧时,可出现面颈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②色素沉着斑:如黄褐斑、黑变病及雀斑等,多属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③色素减退斑:乂称白斑,见于白瘢风、白色糠疹。中医认为其多属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④人工着色斑:因皮内注入染料或火药爆炸植入所致,如纹身或炭粉沉着症。⑤出血斑:由于血流进入真皮组织所致,压之不褪色,小者称瘀点,大者称瘀斑,如过敏性紫瘢、血小板减少性紫瘢。中医认为,其可因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所致;或由脾不统血,溢于脉外;寒邪外来,气滞血凝而成。.丘疹(papule)是指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其直径一般小于1cm,病变常位于表皮或真皮浅层。其可分为炎症性丘疹和非炎症性丘疹,炎症性丘疹主耍由炎症细胞浸润所致,常呈红色或暗红色;非炎症性丘疹多由细胞增生引起,可呈皮色或浅褐色。丘疹的形状各异,多为圆形,也可为扁平形、多角形、锥形、脐状、蒂状及盘状等。斑丘疹(maculopapule):为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的皮疹。丘疱疹(papul-ovesicle):为丘疹顶端有小疱者。丘脓疱疹(pustalopapule):为丘疹顶端有小脓疱者。中医认为,丘疹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疹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色者多见于血瘀;丘疹色暗淡或皮色为气虚、血虚或血燥。丘疱疹和丘脓疱疹多属湿热或热毒。.斑块(plaque)为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1cm者。皮疹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常见于睑黄疣、肥厚性扁平苔辞、盘状红斑狼疮及银屑病。可因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客于肌肤所致;也可由血热、血瘀引起。.风团(wheal)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限局性隆起性损害。其特点是发生突然,伴有瘙痒。皮疹消退快(一般不超过24h)消退后不留痕迹。中医认为风团多为风邪或血虚所致;抓后起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多属血热。.水疱(vesick)和大疱(bulla)为高出皮面的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损害。直径小于0.5者称为小疱,大于0.5cm者称为大疱。疱内的液体多为浆液,呈淡黄色;疱液含有血液时呈红色,称血疱。按病变位置可分为表皮内和表皮下水疱。表皮内水疱壁薄易破裂,多为松弛性;表皮下水疱壁厚多为张力性水泡。中医认为,水疱和大疱多属湿,疱周有红晕者多为湿热,大疱伴有局部红肿者多属毒热,皮色不变的深在性水疱多属脾虚湿蕴或寒湿不化。.结节(nodule)为可触及的圆形或类圆形局限性实质性损害,病变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结节多由真皮或皮下组织炎性浸润(如瘤型麻风、结节性红斑),代谢产物沉积(如结节性黄瘤)及肿瘤(皮肤转移)引起。肿块(tumor或mass)为较大的结节,其直径大于2cm者。中医认为:色红伴疼痛者多为气滞血瘀;皮肤结节多为痰湿凝滞或痰瘀交结;结节伴有瘙痒者多为风湿结聚。.脓疱(pustule)为含有脓液的疱。多由化脓细菌感染所致,疱周有红晕,如脓疱;少数为非细菌性脓疱,如脓疱性银屑病。中医认为其多由湿热或毒热炽盛所致,谓之热盛成毒。.囊肿(Cyst):为含有液体或粘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囊样结构。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中,有由上皮细胞组成的囊壁,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扪之有囊性感,如表皮囊肿、皮脂腺囊肿,座疮的囊肿性损害及包囊虫病等。中医辨证多属痰湿。(二)继发损害继发损害(secondarylesion):系由原发损害演变或因搔抓、烫洗及治疗不当所致的皮肤损害。1.鳞屑(scale)系指脱落或即将脱落的角质层,表现为大小、厚薄及形态不--的干燥碎片。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新陈代谢的关系,表皮角质层也在不知不觉的脱落。当皮肤炎症或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时,即产生可.见的鳞屑。如玫瑰糠疹、银屑病、鱼鳞病、毛发红糠疹及红皮病等多种皮肤病均可产生鳞屑损害。中医认为,鳞屑发生于急性病之后,多属余热未清。当慢性病时,皮损基底潮红而起干燥鳞屑者为血热风燥;基底色淡而皮屑多者,为血虚风燥;鳞屑油腻多属湿热。2.浸渍(maceration)系指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后出现的皮肤松软、发白,甚至起皱的状态。浸渍处如受摩擦表皮易脱落,或继发感染,临床常见于浸渍糜烂型足癣、指间念珠菌病等。.糜烂(erosion)系指皮肤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糜烂多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形成,愈后不留疤痕。若糜烂面覆有脓液多属湿毒;糜烂呈鲜红色伴有大量渗液者多属湿热;糜烂呈白色淡而湿润者多为脾虚湿盛所致。.溃疡(ulcer)是指皮肤或粘膜的深达真皮以下的缺损。溃疡形态、大小、深浅随病因而异,愈后有疤痕形成。溃疡面可有浆液、脓液、坏死组织或痂皮覆盖。多因感染、外伤或肿块破溃等所致。溃疡若红肿疼痛为热毒;表面肉芽水肿、色淡为脾虚湿盛;表面灰暗无泽、平塌不起为血虚。.裂隙(fissure,rhagadia)也称皴裂,系指皮肤的线条状裂口。多因皮肤慢性炎症、角化过度,皮肤失去弹性,加之外力牵拉等作用致使皮肤开裂;常发生于手掌、足跟、肛周及口角等处。中医认为:皴裂多属寒盛所致,也可由血虚风燥引起,谓之“燥盛则干,寒盛则裂”。.抓痕(scratchmarks)也称表皮剥脱(excoriation),为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真皮浅层点线状缺损。常见于瘙痒性皮肤病,搔抓后皮肤表面可有血痂,愈后一般不留疤痕。抓痕多由风盛、血燥、血热及血虚生风所致。.痂(crust)也称结痂,系指皮损表面的浆液、脓液、血液及脱落组织等干涸而成的附着物。由浆液形成的痂,呈淡黄色,较薄,多见于皮炎湿疹的糜烂面;由脓液形成的痂,呈黄绿色或蜜黄色,较厚,多见于脓疱疮;由血液形成痂,呈棕黑色,见于出血性皮损。浆痂属湿热;血痂多为血热;脓痂常为毒热结聚。.瘢痕(scar)系指真皮或更深层的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形成的损害。损害高于皮面者为增生性瘢痕;低凹于皮面者为萎缩性瘢痕;其与皮面平,不凹下,亦无凸起为平滑瘢痕。中医认为瘢痕多由瘀血凝结不化或气血不和所致。.萎缩(atrophy)系指皮肤组织的一种退行性变所致的皮肤变薄。萎缩可发生于表皮、真皮或皮下组织。表皮萎缩为局部皮肤变薄呈半透明,可有细皱纹,正常皮沟变浅或消失。真皮萎缩为局部皮肤凹陷,表面纹理及颜色均正常,常伴有皮肤附属器的萎缩,毛发变细或消失。皮下组织萎缩为皮下脂肪组织减少所致,其局部皮纹正常,但凹陷明显。中医认为:萎缩为气血不运,肌肤失养所致。.苔辞样变(lichenification)也称苔葬化,是指皮肤限局性浸润肥厚,粗糙变硬,干燥脱屑,皮沟加深,皮崎突起等类似革样的表现。多因摩擦或搔抓使角质层及棘细胞层增厚,真皮慢性炎症浸润所致。见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中医认为:苔辞样变多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或为风湿凝聚;也可因气血瘀滞引起。第二节皮肤病的诊断皮肤病的诊断也与其他临床学科•样,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一、病史病史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等。其内容除皮肤科重点要求外,其余与内科基本相同。(一)主诉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病期。(二)现病史.发病的诱因或原因,如食物、药物、接触物或感染等。.起病是急性,还是慢性;发病时间,初发皮损部位、性质、形态、大小、数目及发展演变情况等。.有无全身和局部自觉症状。.病情与季节、气候、饮食、环境、职业、生理变化如月经、妊娠等的关系。(三)既往史曾患过什么疾病,有无与现在皮肤病有关的疾病;有无对动物、植物、食物、化学物品和药物等过敏史,其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四)个人史出生与长期居住地,生活及饮食,嗜好,月经、婚姻和生育史;职业史;不洁性交史及涉外婚姻史等。(五)家族史家族中有无同类疾病患者,有无近亲结婚及传染病患者。二、体格检查(一)全身检查不少皮肤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反应,应全身系统检查,要求基本同内科一样。(二)局部检查.视诊检查皮损时,光线要明亮,以自然光线为最好,其次是日光灯光线;诊断室温度要适宜。除检杳皮损部位外,对全身皮肤、粘膜、指(趾)甲、毛发等亦应进行全面检查。有些皮损要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观察,才能看清真实情况和特点。有时还要采用某些特殊检杳方法,如玻片压诊法等。视诊注意点:视诊时对各种皮损的特点应有正确的认识,并在病历上反映出来。①部位和分布皮损的部位与分布常是诊断皮肤病的重要依据之在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此点。皮损是全身性,还是局限性;是对称性,还是单侧性;是暴露部分还是覆盖部分;是伸侧、皱折部或皮肤粘膜交界部位;是否沿神经、血管及淋巴管分布等。②皮损性质皮损是原发疹,还是继发疹;是•种皮疹还是多种皮疹同时存在。③排列皮疹的排列是散在或群集,孤立或融合;是否呈带状、线状、环状、多环状排列等。④形态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环形、地图形、弧形、不规则形、半球形、锥形、纺锤形及条形等。⑤大小及数目皮损大小可用直径cm、mm来表示,或用实物来比喻,如针尖、帽针头、粟粒、绿豆、黄豆、豌豆、鸡蛋或手掌大小等。皮损为单个或多发,数目多少最好用数字标明。⑥颜色皮疹是正常肤色或呈红、黄、蓝、白、黑色等。⑦表面与基底如表面扁平、光滑、粗糙、隆起或凹陷;或呈乳头状、菜花状、脐窝状等;基底的宽窄,是否呈带状等。⑧边缘与界限清楚或模糊,整齐或不规则等。⑨其他如水疱是张力性或松弛性,疱液是清澈、浑浊或血性等。.触诊①皮损的硬度是软还是硬;有无波动感或弹性感;深浅度怎样及有无浸润等。②皮损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即与周围组织是否有粘连、活动或固定。③皮损有无压痛、触痛;感觉减弱或感觉过敏;皮损压之退色或不退色。④皮损局部温度有无增高或降低。⑤皮损附近淋巴结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触痛及粘连。三、其他辅助检查(-)玻片压诊法将玻片或无色透明塑料片施以适当压力于皮疹上10〜20秒钟,观察皮损变化。如炎症性红斑、鲜红斑痣及毛细血管扩张等受压后,即可退色;色素沉着斑、出血斑压之不退色;寻常狼疮可在压力下呈特有的苹果酱色。(二)皮肤划痕试验采用尖圆钝器划压皮肤后,视局部有索条状风团出现,即皮肤划痕。反应过程可出现三联反应:①划后15秒钟在划过处发生红色线条(多为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所致)。②16〜45秒钟可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为轴索反应致使小动脉扩张引起)。③划后1〜3分钟在划处发生条状风团(系组胺引起水肿所致),为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可见于某些等麻疹及皮肤划痕症病人。(三)感觉检查用于检查痛觉、触觉和温度觉等感觉的情况。①痛觉检查:用针尖刺皮肤,若患者不感觉疼痛,即为痛觉消失。②触觉检查:用羽毛或棉签的棉纤维轻轻在皮肤上划触,如患者不知,为触觉消失。③温度觉检查:用两支大小相同的玻璃试管,分别装冷水和热水,先后分别接触患者皮肤,若病人不能区分,即为温度觉消失。感觉检查主要用于试验麻风病人的感觉丧失。(四)通过紫外线检查(Wood'slightexamination)经通过含氧化镁玻璃过滤而获得的320〜400nm长波紫外线,对某些皮肤病的皮疹或病灶作检查,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如黄癣呈暗绿色荧光,白癣为亮绿色荧光;红癣呈珊瑚红色荧光;尿吓咻症呈淡红色或橘红色荧光;鳞状细胞癌为鲜红色荧光,而基底细胞癌则不发生荧光。(五)棘层细胞松解现象(Nikolskysign)又称尼氏征。其检查法是:①用手指在疱顶施加压力,阳性者可见到疱液向周围表皮内渗透。②牵扯破疱残壁,可将周围表皮进一步剥离。③压推水疱间的外观正常的皮肤,也一擦即破,露出糜烂面。④压推患者从未发生过皮损的外观健康的皮肤,阳性者很多部位的表皮也被剥离。尼氏征阳性见于天疱疮及某些大疱性皮肤病(如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第三节皮肤性病的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皮肤病的前提。其辨证方法有多种,临床主要以八纲辨证为基础,但应与其它辨证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一、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即辨表里、寒热、虚实及阴阳,是中医辨证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其它辨证方法的基础。(一)辨表里表里系指疾病病位的内外和病势的深浅。它是一对相对的两个纲领,如外有疾属表,内有病属里;皮毛、肌膜、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又如将躯壳和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而脏与腑相比,则腑属表,脏属里。可见表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证系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其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势浅等特点。外邪袭表、卫气不和、正邪相争,表现为发热、怕冷、有汗或无汗、头身及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舌苔薄白、脉浮等。按其外邪性质及机体的反应,又将表证分为表寒和表热、表虚和表实。.里证系疾病深入于里的证候。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凡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脏腑、气血及骨髓者均属里证。它可分为里寒、里热、里虚、里实等证。常表现为壮热、口渴、烦躁、澹语、神昏、气粗、便秘、小便短赤、舌苔黄或白厚腻、脉洪或沉等。表里辨证以察知病情轻重深浅及变化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辨表里是采用汗法或攻里治法的依据。(二)辨寒热寒热系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张景岳认为“寒热乃阴阳之化也”,其反映了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寒证证候,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证候。1.寒证系由寒邪入侵或阴盛阳虚所致的证候。“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其表现为恶寒喜暖、肢冷蹉卧、面色胱白、口淡不渴、喜热饮食、皮疹色淡或青紫、痰涕清稀、大便稀澹、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滑、脉迟或紧。.热证系由热邪、阳盛阴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