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述:洞内塌方是隧道施工中常见事故。文章阐述了隧道发生洞内塌方的机理,从地质、设计、施工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分析了隧道塌方的原因,论述了预防隧道塌方的施工措施,提出的工程对策,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洞内塌方原因1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或在薄层岩体的小曲褶、错动发育地段;通过各种堆积体;在软弱结构面发育或泥质充填物过多地段。(2)
隧道穿越地层覆盖过薄地段。(3)水是造成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2隧道设计考虑不周(1)隧道选定位置时,地质调查不细,未能作详细的分析,或未能查明可能坍方的因素,没有绕开可以绕避的不良地质地段。(2)缺乏详细的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引起施工指导或施工方案的失误。
3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1)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工序间距安排不当;施工支护不及时,支撑架立不合要求,或抽换不当“先拆后支”;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塌方。(2)喷锚支护不及时,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3)新奥法施工的隧道,没有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决策失误、措施不力。(4)围岩爆破用药量过多,因震动引起坍塌。(5)对危石检查不重视、不及时,处理危石措施不当,引起岩层坍塌。
预防施工措施1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隧道施工预防坍方,选择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至关重要。应采取“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量测”的施工方法。2加强塌方的预测预测坍方常用的几种方法:
(1)观察法(2)一般量测法(3)微地震学测量法和声学测量法
3加强初期支护控制塌方(1)隧道发生坍方,应及时迅速处理。(2)处理坍方应先加固未坍塌地段,防止继续发展。并可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①小坍方,纵向延伸不长、坍穴不高。首先加固坍体两端洞身,并抓紧喷射混凝土或采用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坍穴顶部和侧部,再进行清砟。②大坍方坍穴高、坍砟数量大,坍砟体完全堵住洞身时,宜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③坍方冒顶,在清砟前应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打设地面锚杆,洞内可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④洞口坍方,一般易坍至地表,可采取暗洞明作的办法。(3)处理坍方的同时,应加强防排水工作。①地表沉陷和裂缝,用不透水土壤夯填紧密,开挖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渗入坍体。②坍方通顶时,应在陷穴口地表四周挖沟排水,并设雨棚遮盖穴顶。陷穴口回填应高出地面并用粘土或圬工封口,做好排水。③坍体内有地下水活动时,用管槽引至排水沟排出,防止坍方扩大。(4)坍方地段的衬砌,应视坍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二月联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居间合同的样本
- 空调器故障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考核试卷
- 胶合板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规模预测考核试卷
- 组织管理服务拓展课程列表考核试卷
- 煤炭制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拓展考核试卷
- 硅冶炼过程中的生产安全应急预案演练考核试卷
- 二厂员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职业中介服务的行业品牌推广与宣传考核试卷
- 残疾人生活品质提升服务创新考核试卷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航空物流智慧航空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 智能家庭影院系统行业市场突围建议书
- UL498标准中文版-2019插头插座UL标准中文版
- 【MOOC】颈肩腰腿痛中医防治-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中国酸奶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气部分)
-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5届初三(生物试题理)4月第一次综合练习试卷含解析
- 2023年延边大学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DL∕T 5003-2017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