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DB50-T 1041-2020_第1页
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DB50-T 1041-2020_第2页
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DB50-T 1041-2020_第3页
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DB50-T 1041-2020_第4页
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DB50-T 1041-20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60.40DB50/T1041—DB50/T1041—2020

DB50重 庆 市 地 方 标 准DB50/T1041—2020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2020-10-10发布 2020-12-30实施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IDB50/T1041DB50/T1041—2020IIII目  次目次 II前  言 I引  言 II范围 1规范性引用文件 1术语和定义 1总则 2监测分级 3监测设计 4监测网点建设 6监测运行 7监测监理与验收 9成果汇交与归档 9附录A(资料性附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设计书编制大纲 10附录B(规范性附录)基准点/监测点“点之记” 附录C(规范性附录)基准点及监测点基建要求 12附录D(规范性附录)监测网(点)铭牌制作要求 14附录E(规范性附录)监测仪器设备技术性能参数 15附录F(规范性附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巡查记录表 18附录G(资料性附录)预测预报模型和方法 19附录H(资料性附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总结报告编制大纲 26附录I(规范性附录)监测工程施工监理验收记录表 28附录J(规范性附录)监测试运行检验检测报告 31DB50/T1041DB50/T1041—2020II前  言本规范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1-2009规定编制。本规范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市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DB50/T1041DB50/T1041—2020IIII引  言(。DB50/T1041DB50/T1041—2020PAGEPAGE1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范围本规范适用于重庆市辖区内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规范性引用文件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CECS240:2008工程地质钻探标准规范CH/T2008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DB50/T13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14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217重庆市建筑防雷设计评价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geologicalsafetymonitoringforcitiesandtowns对可能存在地质安全风险的城镇,采用监测技术手段进行监测与安全评价的工作。3.2基准点benchmark,referencepoint[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2.1.12条]3.3监测点monitoringpoint布设于城镇区域内及周边能反映其稳定性状态和发展变化趋势的测量点。3.4点之记notesofpoint记载基准点、监测点位置、构造、周边环境等相关信息的资料。3.5监测剖面线monitoringsectionline3.6环境适宜性environmentalsuitability3.7无线自组网wirelessadhocnetworks总则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工作应在城镇选址勘察或地质环境勘(调)查等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建设应遵循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预警预报智能化要求。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运行期间,根据监测运行状况及地质安全评价结论,经技术会商后应优化调整原有监测网点布设或针对性补充监测技术手段。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运行期间,监测数据应实时传输至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后,形成的相应报表、报告应上传至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监测单位提交的成果资料应符合国家相关的保密要求。1优化优化资料收集调查核查资料收集调查核查监测分级监测设计监测网(点)建设施工监理监测建设验收监测运行监测资料汇交监测分级DB50/T1391表1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分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监测分级一级二级三级监测设计一般规定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设计应遵循合理布局、综合控制的原则,控制城镇整体地质安全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扰动大的局部区域地质安全。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网由监测剖面线、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组成。25m监测基准点应布设在地质稳定且适合观测的位置;监测点布设应满足监测需求。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技术方法应遵循下述原则:实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一级监测区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同位监测。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宜采用多源监测技术方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采用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应满足本规范对监测方法、监测精度、综合性能要求;监测仪器设备须具有法定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城镇地质安全监测鼓励使用经实践检验实用、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主要包含位移类、水文类、应力应变类、声学类监测以及宏观巡查监测等内容。城镇地质安全监测主要包含大地形变法、测缝法、测斜法、测压或测距法、测频法、声发射法2。表2监测内容及方法监测内容常用监测方法数据采集位移类GNSS监测、测量机器人监测、裂缝相对位移监测、钻孔倾斜仪监测等实时InSAR监测、三维激光扫描仪监测等周期性水文类雨量监测、地表径流(量水堰法)观测、地下水位监测、孔隙水压监测等实时应力应变类振弦传感监测法、光栅光纤监测法等实时声学类次声监测等实时宏观巡查监测地质巡查、工程活动等周期性3在监测区内已开展监测工作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高切坡,应收集其完整的监测资料,纳入城镇地质安全分析评价。表3城镇地质安全监测项目监测等级地表绝对位移地表相对位移深部位移地下水水位降雨量次声参数InSAR监测三维激光扫描相关因素监测一级应测应测应测应测应测宜测宜测宜测应测二级宜测宜测三级/////监测网点布设CH/T20083GB/T18314相关规定执行。位移监测点应按监测剖面组网进行整体控制,深部位移和地下水位监测点应在位移监测剖面中4宏观地质巡查路线应兼顾设备安装布设位置。表4地质安全监测网点布设要求监测等级监测剖面布设监测点布设一级不少于1纵1横剖面,间距300~1000m一条剖面3~5点,点间距100~1000m二级不少于1条纵剖面,间距400~1000m一条剖面不少于3点,点间距150~1000m三级巡查路线应穿过各级监测区及周边工程活动密集区监测精度GB/T18314C5表5监测精度监测等级精度指标一级二级三级水平位移静态解算(mm)2.5mm+0.5PPm3mm+1PPm3mm+1PPm垂直位移静态解算(mm)5mm+1PPm5mm+1PPm10mm+1PPm地表相对位移(%F·S)0.10.20.5深部位移监测0.2mm/0.001°0.5mm/0.003°1.0mm/0.005°地下水位观测(%F·S)0.250.51.0降雨量观测(%)234监测等级精度指标一级二级三级InSAR解译(mm/a)205070三维激光扫描(mm)±3±5±8次声监测(mV/Pa)50±4监测周期和频率51/2h,1/1/监测设计书编制(点监测网点建设一般规定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建设期应进行工程监理。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网点建设应严格按照设计测设点位,满足防雷、防盗要求。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设备配件宜采用高挂方式安装,供电系统宜采用地埋方式安装。B建设技术要求C。监测仪器设备宜使用市电,无市电条件时应选用蓄电池和光伏太阳能联合供电方式。选用蓄电池和光伏太阳能联合供电方式时,应结合设备功耗进行冗余设计。DB50/217深部位移测斜、地下水位、推力观测的监测成孔应满足如下要求:110mm,监测孔孔深应根据城镇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确定;1‰;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50mm;d)当孔深≤50m时,孔斜<1°;50m<孔深≤100m时,孔斜<2°;100m<孔深≤150m时,孔斜<3°;孔深>150m时,孔深每递增100m,孔斜增加1°;CECS240:2008。监测网(点)D监测网点建设开工前,监测单位应向监理单位提请设计图文签审、施工组织设计审查、提交开工申请等;施工期间监测单位应完善相应的施工日志、进场材料、设备报验单、隐蔽工程等过程资料。仪器设备及通讯网络5IP67;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应具备感应雷防护;采集传输设备应具备本地存储、断点续传功能;e)采集传输设备应具备内置供电系统和外置供电接口。监测设备通讯模组应兼容国内运营商无线网络接入,宜具备现场局域组网功能,根据现场网络条件智能选择最优入网方式。城镇地质安全监测选用的通讯网络及通讯协议应满足如下要求: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监测设备管理、远程控制、远程升级等功能要求;提供实时自主管理需求开发接口;满足监测数据传输的带宽要求;监测数据结构和数据格式应与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相匹配。监测设备使用年限应当不低于监测周期。E监测运行一般规定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运行包括基准网复测、监测点运行监测、宏观地质巡查、监测数据汇总分析与安全评价、监测成果提交等工作,其中,监测基准网复测频率应不低于每半年一次。宏观地质巡查应重点关注有无新生变形迹象、原有变形迹象发展发育情况,宏观地质巡查内容F监测设备应定期巡检,及时处置设备故障,保障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监测设备巡检内容应按附F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及地质安全评价2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应结合宏观地质巡查情况,对监测数据进行分剖面、分区域逐一分析综合评价。监测运行期间应及时处理监测数据,分析各监测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趋势。监测单位应及时上传相关报表文件、更新工况信息等内容。城镇地质安全评价应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监测数据汇总分析结论综合评价。对监测区内发育的DB50143G监测数据数据处理单点单一观测量分析单一观测量剖面分析监测数据数据处理单点单一观测量分析单一观测量剖面分析单一观测量区域分析单点多观测量分析多观测量剖面分析多观测量区域分析多点多观测量整体分析汇总分析地质安全评价宏观地质巡查监测区地质环境条件6城镇地质安全分析评价应注重实时性,综合判定城镇地质安全状态并及时预警。表6城镇地质安全等级判定表地质安全等级监测数据情况宏观地质巡查情况安全汇总分析监测数据无变化。原有局部变形迹象无发展,未发育新生变形迹象。地质安全等级监测数据情况宏观地质巡查情况基本安全经监测数据汇总分析评价,局部监测点有变原有局部变形迹象轻微发展,偶见新生变形迹象;变形迹象无规律性,呈零散、点状分布。不安全经监测数据汇总分析评价,局部监测点变形较显著,监测点变形方向具有一致性或分组性。原有局部变形迹象持续发展,多处可见新生变形迹象;变形迹象呈线状或带状或片状发育。监测管理与信息反馈(H)监测信息反馈应在现场监测人员、监测单位、管理部门、应急处置部门间形成闭环。监测监理与验收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网点建设应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对建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开展全面监理。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网点建设期间,监理单位应对分部、分项工程逐一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I。城镇地质安全监测网点建设期间应进行旁站式监理,可采取现场记录、发布文件工作方式开展监理工作。城镇地质安全监测项目验收应在自检、试运行检验检测完成后进行工程竣工验收。试运行检验检测由第三方单位对仪器设备运行状态及监测数据质量等内容进行检验检测,并出具试运行检验检测报告(J)。工程竣工验收内容包括野外建设工作、数据质量及资料整理等方面。成果汇交与归档数据资料包括相关图件资料、影像资料、监测原始数据及分析数据。其他成果为监测实施过程中收集到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以及产出的知识产权资料。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成果归档按照主管部门档案管理相关要求执行。正文

附录A(资料性附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设计书编制大纲前言。包括任务由来,目的与任务,执行技术与标准,以往勘查、设计、监测工作情况等。监测区概况。包括城镇建设概况,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概况等。监测分级。监测网(点)建设技术要求。包括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数据接入等技术要求。监测网(点)建设监理。包括监理工作内容,监理方式,签证验收内容,监理成果等。保障措施。包括质量保障措施,安全保障措施,进度保障措施,运行维护措施等。经费概算。附图监测平面布置图监测剖面布置图附录B(规范性附录)基准点/监测点“点之记”项目名称所在位置点 名点位坐标点位略图(反映交通及建点照片)实埋标石构造图监测网(点)关系图业主单位建点时间监理单位保存时间监测单位备注:说明:监测、监理、业主单位各持一份。DB50/T1041DB50/T1041—2020PAGEPAGE14附录C(规范性附录)基准点及监测点基建要求C.1。注:1.基础开挖至基岩以下不小于300mm;2.混凝土标准抗压强度不低于C25;3.主筋φ22,箍筋φ8。图C.1基准点构造要求(单位mm)5003000-5000500100010005003000-500050010001000地面砼地面砼钢筋砼(a)侧(a)侧视图1000(b)俯1000(b)俯视图50015011000mm500*500*500C20;5001503.镀锌管规格为DN150,壁厚不小于4.5mm。图C.2监测点构造要求(单位mm)附录D(规范性附录)监测网(点)铭牌制作要求注:1.尺寸为200×150mm,材质为铝板。2.铭牌整体为蓝底白字;中文字体为仿宋GB2313,英文及数字字体为TimesNewRoman;标题字号为二号,其余文字字号为三号。DB50/T1041DB50/T1041—2020PAGEPAGE32附录E(规范性附录)监测仪器设备技术性能参数E.1GNSS参数类型技术参数备注观测精度平面:优于±(2.5~5)mm+1ppm静态解算精度高程:优于±(5~10)mm+1ppm星频要求多频接收机兼容3星,北斗优先采样频率≥5Hz存贮容量内置存贮设备容量≥8GB并支持外部扩展操作系统内嵌操作系统,支持Web管理监测模式支持动态静态监测模式,两种模式可切换数据接口具备RS485或RS232接口工作温度不小于[-20℃,80℃]区间工作湿度不低于95%RH防水防尘不低于IP67通讯公网或专网远程传输,支持现场组网汇总传输表E.2 地表相对位移监测设备选型技术要求参数类型技术参数备注精度0.5mm/1/2mm量程≥1000mm采样频率≥1次/1h可依据需求设定采样频率存贮容量内置存贮设备容量≥1G工作温度不小于[-20℃,80℃]区间工作湿度不低于95%RH防水防尘不低于IP67通讯公网或专网远程传输,支持现场组网汇总传输表E.3深部位移监测设备选型技术要求参数类型技术参数备注监测精度0.2mm/0.5mm/1.0mm量程±15°~±30°主要传感器双轴倾角传感器/重力加速度计支持多层分段式部署监测层位1/2/43存贮容量内置存贮设备容量≥1G工作温度不小于[0℃,20℃]区间工作湿度不低于90%RH参数类型技术参数备注防水防尘不低于IP68通讯公网或专网远程传输,支持现场组网汇总传输表E.4地下水位监测设备选型技术要求参数类型技术参数备注监测精度0.25%/0.5%/1.0%相对精度量程50~100m存贮容量内置存贮设备容量≥1G工作温度不小于[0℃,40℃]区间防水防尘IP68投入式传感器通讯公网或专网远程传输,支持现场组网汇总传输表E.5降雨量监测设备选型技术要求参数类型技术参数备注监测精度2%/3%/4%相对精度雨强范围0.01mm~4mm/min存贮容量内置存贮设备容量≥1G通讯公网或专网远程传输,支持现场组网汇总传输表E.6现有可用星载InSAR卫星基本参数星载SARRADARSAT-1TerraSAR-XCosmo-SkyMedALOS-2Sentinel-1A高分三号发射日期200720072010201420142016国家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日本欧洲中国轨道高度780km514km619km628km693km755km波段CXLLCC极化模式HH/VVHH/VVHH/VVHH/VVHH/VVHH/VV重访周期24天11天16天14天12天4天地面分辨率(m)8~30凝视模式0.251318.54013、扫描模式30宽扫描模式100336、10扫描模式100520宽扫描模201m~500m表E.7三维激光扫描仪基本参数参数类型技术指标备注测距90%反射率2000m,20%反射率750m最小测距1.5m最大测点速率不少于500000点/秒(500KHz)测角水平360度;垂直120度激光等级1M安全激光回波次数4次最小点间距100m处点间距4mm点位精度100m处测距精度±8mm(1sigma)操作温度不小于[-25℃,85℃]区间防护等级≥IP67内置存储≥250G其他支持内置电子罗盘、倾斜补偿、外部电源供电表E.8次声监测设备基本参数参数类型技术参数备注分辨率≤50mV/Pa频率响应1Hz-20Hz±2dB低频(-3dB)<2Hz声场类型自有场均压方式后均压动态范围上限100Pa本底噪声<16dB存贮容量内置存贮设备容量≥4GB工作温度不小于[-25℃,85℃]区间工作湿度90%RH防水防尘IP68通讯CDMA或GSM或GPRS或NB-IoT技术支持国内三家运营商从2G到4G等不同的网络接入技术附录F(规范性附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巡查记录表巡查时间: 天气: NO:监测区名称巡查路线——————————巡查内容地裂缝(已有地裂是否有明显变形,是否有新地裂,有则具体位置,初步分析变形原因)地鼓(已有地鼓是否有明显变形,是否有新地鼓,有则具体位置,初步分析变形原因)新生地质问题(新生地质问题程度或成灾情况)工程活动(切坡、加载、深基坑开挖、截排水、爆破震动等工程活动情况)其他异常现象监测设备完好度(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维护情况以及安全隐患等)巡查单位: 巡查人:附录G(资料性附录)分析预报模型及方法适用预报尺度备注确定性预报模型斋滕迪孝方法、变形趋势外延法、蠕变试验预报模型、福囿斜坡时间预报法临滑预报以蠕变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加速蠕变经验方程,其精度受到一定的限制。蠕变样条联合模型临滑预报以蠕变理论为基础考虑了外动力因素滑体变形功率法临滑预报以滑体变形功率作为时间预报参数极限平衡法中长期预报基于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斜坡稳定性,通过稳定性大小判断斜坡所处发展演化阶段统计预报模型GM(1,1)GM(1,1距序列的GM(1,1)GM(1,1)模型、优化GM(1,1)GM(1,1)模型等)短临预报模型预测精度取决于模型参数的取值,优化GM(1,1)步迭代法GM(1,1)模型计算精度较高生物生长模型(PearlVerhulstVerhulst)临滑预报常用于临滑阶段的发生时间预报曲线回归分析模型、多元非线性相关分析法、指数平滑法、卡尔曼滤波法、时间序列预报模型、马尔科夫链预测、模糊数学方法、泊松旋GMDH报法)、梯度-正弦模型、正交多项式最佳逼近模型中短期预报多属趋势预报和跟踪预报灰色位移矢量角法短期和临滑预报主要适用于堆积层斜坡黄金分割法中长期预报有从等速变形阶段到加速变形阶段系统全面的监测数据,利用经验判据粗略预报滑坡发生时间非线性预报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中长期或短临预报通过对已有监测数据的学习,外推预测今后的发展演化趋势协同预测模型临滑预报滑坡预报的BP-GA混合算法中短期预报联合模型预报精度较单个模型高协同-分岔模型临滑预报突变理论预报(尖点突变模型和灰色尖点突变模型)中短期预报动态分维跟踪预报中长期预报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长期预报位移动力学分析法长期预报切线角及改进的切线角法进行完全定量地判断。斜坡变形曲线的斜率可以利用切线角(切线角是指变形曲线上某点切线与横坐标的夹角值的计算公式如下:n nA(aia)(ii1

(n1)2

nn)/(ii1

(n1))2

(G.1-1)=1,2,3)为时间序数:为累计位移)α的平均值。αi由下式进行计算:arctan

X(i)X(i1)ii B(ti

ti1

(G.1-2)为比例尺度,即:当A<0当A=0当A>0

X(n)X(1)B (G.1-3)(tnt1)值得说明的是,对于振荡型和阶跃型变形曲线,如果利用变形速率-时间曲线,其斜率变化较大,在实际操作时,一般应先对此类曲线进行平滑滤波处理,或直接利用累计位移-时间曲线通过计算定量判定。但上述切线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同一组监测数据,不同的人可能会采用不同尺度的纵横坐标来G.1-1G.1-1将会因拉伸变化而减小为。反之,变换纵坐标的尺度将会得到与变换横坐标相反的结果。S-tS-tS(累积位移) S(累积位移)S5 S5S4 S4S3 S3S2 S2S1 S10t1t2t3t4t5

t

0 t1t2t3t4

t(时间)图G.1-1横坐标拉伸导致切线角减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通过对S-t坐标系作适当的变换处理,使其纵横坐标的量纲一致。G.1-1S-tStSt既然对于某一个滑坡来说,等速变形阶段的位移速率v为一恒定值,那么,可通过用累计位移S除以v的办法将S-t曲线的纵坐标变换为与横坐标相同的时间量纲。即定义:T(i)S(i)vS(i11等速变形阶段的位移速率;G.1-2G.1-1S-tT-t

(G.1-4)T初始T初始变形 等速变形加速变形FED临C 中加初速段加速Bt0 t1 t2t3t4t5t(图G.1-2经坐标变换后的滑坡T—t曲线T-tiarctanT(i)T(i1)T

(G.1-5)ii

tit

itti—某一监测时刻;S11TT(i)的变化量。显然,根据上述定义:i<45i≈4i>45)不相同,应采用等间隔化处理方法使监测周期统一,即保持不同变形阶段的一致。v。具体作法如下:v变形阶段的速率v:mviv=1mmvii1

(G.1-6)式中:vi为等速变形阶段不同时间段(一般取一个监测周期)的变形速率,m为监测次数。T-t45º4580°后,滑坡变形速度明显加快;当滑坡体的切线角8585°后,变形速率和切线角随时间呈骤然增加89°。为此,四级预警级别,可建立如下与滑坡四级预警机制配套的定量划分标准:当切线角45°,斜坡变形处于等速变形阶段,进行蓝色预警;当切线角45°<<80°,斜坡变形进入初加速变形阶段,进行黄色预警;8085°,斜坡变形进入加加速变形(临滑)阶段,进行红色预警;当切线角89°,滑坡进入临滑状态,应发布临滑警报。灰色系统预报模型nnX(i)X(0)(i)X(i1)X(0)(i),X(0)(i)i1

(附G.2-1)式中,i为相同间隔时间的位移数据的个数;X(1)(i)为一次累加生成数据,右上角括号中的数字表示累加次数;X(0)(i)为非负的累加前位移数据。均值生成数据按下式计算:Z(1)(i)X(1)(i)X(1)(i1)/2

(附G.2-2)按照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得到X(1)(t)的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解方程(G.2-3)

dX(t)dt

aX

(t)u

(附G.2-3)X(t)X(0)ueatu

(附G.2-4)aa当t取序号时,则式(附1-4)变为:X(i)X(0)uea(i1)u(i1,2,,

(附G.2-5)aa式中系数a,u可以由下列式子求出:aBTB1BTY

(附G.2-6)u nZ(2)1Z(3)1B

(附G.2-7)Z(n)1n由式(G.2-1)n

Yx02,x0,,x0nT

(附G.2-8)X(0)(i)X(1)(i)X(1)(i

(附G.2-9)将式(附G.2-5)代入式(附G.2-9)得位移量:X(0)(i)X(0)uea)ea(i1)

(附G.2-10)a在滑坡临滑变形过程中,当变形曲线上的某点的切线与横坐标(时间轴)90°时,则认GM(1,1)90°为预报判据,预报滑坡发生的时间。若X(0)(i)为切线角,由灰色预测方程得: u uX(1)(i)X(0)(1)

ea(i1)a

(附G.2-11)式中au(X(1iXiXiX(0i的(附G.21。X(0i)X(1iX(1i≥90°时,斜坡在i之间发生破坏。X(0i是相同时间间隔区分界点上的值,而破坏点所对应的时间值一般在i内。这种情况下,i1,i内任意点X(1)(k)的计算公式为:X(1)(k)X(1)(i(0)(k)

(附G.2-12)式中,θ为折减系数,且按下式计算:

X(0)(k)

X(0)(k)X(1)(i)X(1)(i1)

X(0)

(附G.2-13)因为0≤X(0)(k)≤X(0)(i),所以0≤θ≤1。当X(0)(k)=90,k即为破坏时间,这时式(附1-13)变为: 90 X(1)(i)X(1)(i1)

90X(0)

(附G.2-14)将式(G.2-14)代入式(G.2-12)即可得到斜坡破坏时对应的点:X(1)(k)X(1)(i1)8100/X(0)(i)

(附G.2-15)将式(G.2-15)

X(1)(k)X(0)(1)uea(k1)uk:

aa X(k)u/a lnX(0)(1)u/a k 1a则破坏时间tkt(t为位移时间序列的平均间隔时间。最后,把t换算为所对应的时间即是破坏时间。VerhulstVerhulst预报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建模过程如下:设等间隔监测数据序列为X(0)(t):X(0)(t)(0)X(0)(2),,X(0)(n)

G.2-16)G.3-1)对X(0)(t)作一次AGO变换,得:X(1)(t)(1)X(2)(2),,X(1)(n)

(附G.3-2)以X(1)(t)拟合成Verhulst一阶白化非线性微分方程:dX(1)(t)dt

aX

(t)b(

(t))2

(附G.3-3)N式中,a,b为待定系数,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取,计有:Nˆ,T

BTB1T

(附G.3-4)B

1(XX(2))21(X(2)X21

121

2(XX(2))2(X(2)X

2

(附G.3-5)

(X(nX(n))

(X(nX(n)) NY [X(0)(2),X(0)(3),,X(0)(n)]TN

(附G.3-6)将求得的待定系数代入式(附G.3-3)解得非线性微分方程的解为:ab(t) G.3-7)ab1(ab

1X(0)

1)ea(tt0)对X(1)(t)作一次累减生成,即得还原序列。式(G.3-7)Verhulstt00为初始时刻。由于滑坡的演变过程极其类似于生物从繁殖到消亡的过程。因此,可以将生物从成熟(快速增长)(慢速增长(拐点值)a/2ba/2b(附1-2中的ˆ(1)(t)t:t1ln(a

abX(0)(1)

1)t0.

(附G.3-8)t0一般为0(附G.-变为:t1ln( a

1)

(附G.3-9)a bX(0)式(G.3-9)tt应为:ttt

(附G.3-10)其中,t为监测数据平均间隔时间。H.1正文摘要前言任务由来

附录H(资料性附录)城镇地质安全监测总结报告编制大纲(测量基准地质环境条件及监测等级地质安全隐患特征及变形表征模式监测实施依据监测内容监测网布设基准点布设监测网点布设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